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

2014年December月
1312:6:54
文选评论访客
  楼下相信文人搞“政变”一说吗?真不知谁要“政变”谁!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1311:58:24
文选评论访客
  关于所谓在延安饭店丁盛与徐景贤等人半夜“密谈”、商量政变一事,徐景贤有没有遗留澄清和说明?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1211:33:6
文选评论访客
  当年的风云人物给后人留下回忆录是件好事。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714:8:54
留言访客
  干不完的事,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
  人活得再漂亮,也会有凄凉;路,走得再潇洒,也会有迷茫;歌,唱得再响亮,也会有冷场。人,各有各的位置、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苛求他人,也不要太苛求自己,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人,严于律己,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种成长。看淡,心情才好;看开,日子才愉快。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618:7:45
文选评论访客
  不管对与错,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让后人去思索评判,从中汲取教训,功莫大焉!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617:59:12
文选评论访客
  是他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国家时代的悲剧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617:59:1
文选评论访客
  是他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国家时代的悲剧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611:20:26
文选评论访客
  理解“老葛”的回复!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611:16:19
文选评论访客
  理解“老葛”的回复!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319:21:54
留言访客
  ? 中国如何走出官民皆贪的死路
  
  
  
  理想死了,只剩下对金钱的追逐。我们不想这样,但被潮流裹胁,无法自救。
  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彻底被“金钱至上”这个恶魔给控制了。老百姓整天骂,说现在无官不贪,其实呢,每个老百姓也都是贪婪得要命,天天盼望暴富,不择手段。如果明天突然任命1000个老百姓为高官,至少有990人会迅速成为贪官。如果制度不变,谁做官都是贪官。这不是故意自污以显示个性,而是必然的。
  现在谁过得舒心呢?没人舒心。老百姓固然痛苦,官员们呢,捞了巨额财产,不敢消费,得转移到国外去。金钱至上,导致官民仇恨,导致人人绝望,对自己的未来绝望,对国家绝望。
  看到一段话,希拉里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这样评论中国:“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对民众而言:唯有获取权力或金钱就是生活的一切,就是成功!全民腐败、堕落、茫然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该言上传到腾迅微博后,反响异常强烈!!这段话是否真的如希拉里所说,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都很痛心地认为:这段话精确描绘了当今中国现状。
  其实此前还流传过印度总理对中国的评价:他们没有信仰,没有思想,没有选票,没有自由,除了GDP,他们什么都没有!
  这个国家是如何落到这步田地的?我们能够走出目前这个人人绝望的境地吗?
  办法是有的。
  先说我们如何落到这步田地。
  1976年,毛去世后,中国迎来了机会。我们以领导人为届,来看路线走势。
  (1)华国锋时代,洋跃进。
  现在的人们,基本上是从教科书中了解华国锋的,以为他是坚持毛左路线的。其实不然。当时无论谁当政,都要做两件事:政治上打毛的旗帜,经济上搞改革。华也如此,他在经济改革上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只是后来他下台了,他的经济政策被定论为“洋跃进”。恰恰是这个试图贬华的词汇,反映出华的改革意图。
  在政治上,华缺乏权威,因此只能宽容,这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大好机会。假设华当政20年,中国可能要比今天好得多。当然这种假设没太大意义,不多说了。
  (2)邓、胡、赵时代,调动私欲,经济至上。
  邓小平是很伟大的,他把华国锋零碎的经济改革变成了全面的经济改革。他本身没有具体改革设计,他是从领导人的高度发表意见的。“黑猫白猫”,“不问姓社姓资”,“摸着石头过河”,其结果,确如官方用语那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同时,邓很清醒地意识到:仅仅依靠经济刺激,很危险,所以他提出:“如果我们的改革出现了亿万富翁,出现了两极分化,就说明:改革失败了。”遗憾的是,邓无法活到200岁,他无法把他启动的“经济至上”在必要的时候转变为对公平、公正的关注。
  胡、赵,是邓的左膀右臂。因某种原因先后折断,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那时候,已经出现了民众的不满。1989年学潮,起因是反官倒、反通货膨胀。当时,邓和赵的家人是有嫌疑的。
  小平“经济至上”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私欲”,鼓励对金钱的追逐。这在当时是必须的,但他并没有说要长期这样,可惜,后来有人一直摸石头,不肯过河。
  (3)江泽民朱镕基时代。三个代表,以德治国,官富民穷。
  这个时候,“经济至上”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堕落。所以,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从政治理论上看,以德治国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明显要依法治国嘛。但我们从江泽民对“德”的重视上,可以想象他当时看出了问题,遗憾的是,他的参谋军师没有想出更好的口号。“以德治国”终究没有遏止住全民道德败坏。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为抛弃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陈旧基调,扩大了共产党的基础概念。
  朱镕基以总理身份开创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宅商品化,尤其是他的分税制改革,影响太深远了,导致官富民穷,把中国的地方政府和百姓彻底推向了对金钱的无限追逐。
  (4)胡温时代,和谐社会,高房价。
  与前任江一样,胡锦涛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所以他提出和谐社会,其实,与“以德治国”一样,都是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可惜,矛盾已经太严重!和谐社会执行到下面的地方政府,就异化为维稳,并将中央政府绑架到维稳的战车上。
  这是货币滥发、房价暴涨的10年。温家宝年年讲控制房价,但房价年年涨。高房价葬送了前10多年积累下的改革红利,老百姓怨恨不已,恐惧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更加贪婪地追逐金钱,试图避免沦为赤贫。
  (5)习李时代,以反腐为开局。
  就像1976年谁上台都要搞经济改革一样,今天,谁上台都要反腐,因为中国的腐败导致的两极分化已经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神人共愤。至于经济政策,某些人试图把“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经济基调,这还是延续“经济至上”思维,非常要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脉络:每一届政府都允诺让百姓享受改革成果,都试图用经济增长来替代政治合法性。于是经济狂奔,无人愿意踩刹车,都想把问题击鼓传花。于是全民追逐金钱,各种丧心病狂的手段层出不穷,全民堕落,人人互害。
  这个脉络分为政府自肥、官员贪腐、民众贪婪三个层次。先是政府自肥,中央政府利用高税收,地方政府利用高房价,然后又利用滥发货币、通货膨胀进一步养肥各级政府,接下来就是官员贪污,最后是民众贪婪。
  怎么办?出路何在?简单提几条“五要搞”,大家商榷:
  首先,政治制度有动作。甩掉“用经济增长弥补合法性”这种赝品思维。把经济增长降下来,把政治变革加快速度。
  其次,用公平正义取代两极分化。取缔公务员特权,取缔国有企业,取缔医疗双轨制,取缔住房公积金双轨制,取缔养老金双轨制。
  第三,权力制衡,让官员不敢贪。真正全面反腐败,公布官员财产,杀一批,关一批,查封一批,让官员处于民众监督之下。官德主宰民德,官员的堕落必然导致全民堕落,反之亦然。
  第四,政府担责,让百姓不用贪。现在,你要是对百姓说:别那么看重金钱,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好的追求。百姓肯定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上学看病住房养老,哪个不要钱?”过去20多年,用改革的名义,把政府原本该负担的教育、医疗等职责都抛给老百姓去自己负担了,现在,政府必须尽快承担起职责,承诺居者有其屋,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这么多年积累下的高税收以及巨额国有资产,完全可以承担得起。一旦百姓没有这几座大山压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会调动起来,自然不再单一追逐金钱。
  第五,用自由营造多元化。思想多元化,言论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生活情趣多元化。人民自然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追求自由,而不是金钱。
  这五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没有政治改革,就没有民生,就没有未来。
  今天中国的全民堕落,前无古人,希望能后无来者。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我们要解放生产力,今天,我们要解放自己,不再做金钱的奴隶。
  中国现在虽然有钱了,但没有信念、也没有道德,会遭受怎样的报应?让人不寒而栗啊!!!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December月
117:23:28
留言访客
  ? 毛泽东没有失败 邓小平没有胜利
  毛泽东不仅领导党和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道路。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得民心。他开辟的道路必定有千百万人继承而继续走下去。毛泽东没有失败。邓小平开辟了把公有制变为资本私有制的道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得民心,必定有人会改变他的道路,重新建立公有制。邓小平没有胜利。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November月
3019:55:26
文选评论访客
  坐等后续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November月
3019:7:26
统一回复老葛
  感谢各位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关注徐景贤的纪念网,认真拜读每次登载的文选栏目——徐的回忆录。至于朋友们想一睹为快索要完整回忆录电子稿,我只能抱歉地回复,因跟出版社有合约期限,目前不能这么做,请原谅。若真有兴趣尽早看完,可以去香港各书店购买(现在往来香港的大陆人很多很方便),否则就请耐心等待了。再次抱歉和感谢你们。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November月
2815:56:21
请求John
  请求:有可能将此书全文电子版发至我的邮箱:windsorjohn220@gmail.com
  thank you so much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November月
2815:56:14
请求John
  请求:有可能将此书全文电子版发至我的邮箱:windsorjohn220@gmail.com
  thank you so much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留言置顶
徐蕴:爸,我们去看望过爷爷了
爸,今天我和姐、丕耀三人一起去了奉贤滨海古园,看望过爷爷、奶奶了。找到老人家的墓碑,回忆去年清明陪您一起去扫墓的情景,我便止不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我告诉爷爷、奶奶:“爸爸也走了,而且骨灰都没留下。但他作为遗体捐献者,得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提供的一个网上纪念馆,在那儿每天会有许多人路过并拜访他,朋友们会去与他聊天,给他留言、献花,他那么喜欢交朋友,他在那儿应该不会寂寞、冷清的。您的三个子女都很不幸,让您晚年经受很大刺激。但您六个孙辈家庭及曾孙辈们现在都很好,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学业,而且都很努力、争气,他们都没给徐家的祖先丢脸。但他们远在外地和国外,没能回来给您扫墓,我们在上海的全权代表了。作为曾在曙光中学、交通大学、南模中学、师范大学任教一辈子老师的您,九泉之下若能看到自己的后代有今天的生活和成绩,会感到无限欣慰的。爷爷,您对我们的恩情、帮助,对我在1979年参加高考前的化学辅导,我都会永远铭记在心、感恩不尽的。”
  爸,我替您给爷爷、奶奶献了花、上了香,我告诉他们,今后每年清明我都会去看望他们、缅怀他们的,您们都将永远活在我们晚辈的心中。
  
(2008/4/6 18:28:05)
[编辑][消顶]
访客:历史的悲剧
他可能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08/3/17 17:43:35)
[编辑][消顶]
徐蕴:爸,您还年轻啊!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对于刻有400多人的集体墓碑来说,它只是象征性的,您最后的归宿可能并不在那儿。因为生前您就选择了不保留骨灰。唯一现在能给我们长久留下的纪念物就是您的一些头发。望着还黑多白少的头发,我心里好痛啊!爸,真的,您还年轻啊,您还有许多事想做呢,您怎么就突然一走了之了呢,您甘心吗?
(2008/3/15 20:43:55)
[编辑][消顶]
宋宝铃:祭徐景贤先辈
后土暂无埋忠骨,天国有幸存英灵。《年青一代》育三代,苏东邪坡华夏停。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自有人民评。红旗再插神州时,国祭先辈方论定。
  
  
(2008/3/10 7:34:29)
[编辑][消顶]
王先生:景贤安息吧!
两袖清风,离世而去。
  一生艰辛,吃尽百味。
  一个纯粹的人!
  
(2008/3/9 7:35:23)
[编辑][消顶]
最新讨论
□访客:讨论(2024/8/3 21:12:18)
□野原:你说的不对,丁是否投…(2024/1/30 15:28:23)
□访客:讨论(2023/11/2 19:14:14)
□访客:讨论(2023/5/26 20:46:16)
□王小七:讨论(2023/3/15 19:03:02)
□访客:讨论(2022/9/7 9:16:50)
□李聚轩:讨论(2018/7/11 20:30:12)
最新经典Top 5
□小蕴:关于访问视频(2025/2/16 18:01:05)
感谢楼下网友提供的动态视频信息,复制再粘贴链接后,能够打开。珍贵的镜头,感觉老爸还活着,还那么年轻!再次非常感谢您!

□↑:留言(2025/2/10 18:19:48)
外国记者 1974 年采访徐景贤视频链接:
  【(已翻译) 外国记者采访徐景贤(1974)OVS-哔哩哔哩】 https://b23.tv/XKxAxI5

□小蕴:相册上传(2024/11/1 21:40:16)
2024年10月,亲朋好友相聚看望妈妈
  图一、9月17日,小蕴一家陪同妈妈在病房里共度中秋节
    图二,10月20日,景熙叔叔来家里看望出院回来的妈妈
    图三,10月24日,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老师来家看望妈妈
    图四,10月20日下午,京剧作曲家沈利群老师母女来家看望妈妈

□小蕴:文选评论(2024/11/1 20:37:49)
老爸,昨天是您离开我们的第17个年头,若您还健在,该有91足岁了,跟肖木叔叔、郑重老师同年生的,他们都还康健,且思路清晰活跃,也都思念着您。上周,郑重老师还特意在朋友们开车陪同下,来家看望了妈妈;92岁的沈利群老师也在女儿罗丝的陪同下,来家看望妈妈,还有景熙叔叔婶婶在女儿徐雯一家陪同下来家看望妈妈,大家共叙友情亲情,合影留念,都非常开心。
    爸,天气渐冷了,送上寒衣保暖,愿您在天堂,与早去的家人们和亲朋好友多多欢聚叙谈,身体要多加保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不远的将来,我们全家一定会再团聚!

□戴钢:文选评论(2019/4/13 12:14:35)
文如其人,吾辈敬重!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