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May月
69:32:28
妈妈,您那坎坷而又宁静的一生(下)
——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去天国的母亲
裴承龙
一世多坎坷 半生粗茶饭
太懒了,《关于父亲的记忆稿》还没有写完,但现在,母亲去世六年已过,清明将至,我不得不继续写母亲,谨以此文作为儿子献给您清明节的特殊礼物!
母亲那坎坷而又宁静的一生别人可以忽略,但儿不能忘记,把它变成文字,会让我的记忆更真切,也让愿阅此文者了解一个平凡母亲的过去,以及一段关于一个平凡之人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虽然母亲的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很宁静,但和我辈甚至于和同龄人相比也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因此毕竟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小的磨难不必说了,仅我所知她一生就有四次死亡经历!最后一次她真的去天国了,这在前面我已叙述,前三次死亡事件就我能记得的都是那么惊心动魄,让人感慨不已。
母亲年轻时并不漂亮,也不是什麽大家闺秀。说起来,不得不说说外婆。外婆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嫁给了一个家庭还算殷实且英俊漂亮的二婚后生,那是一段真实的听起来传奇的爱情故事,但这里已成题外话了,就让给各位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构思那段美妙的姻缘吧,此时我的眼前只有外公高大俊美的身影,脑海只有外婆清秀优雅的姿容了。我从父母那里间接的知道,外公的家至少有四个粮仓,几十峰骆驼,一个钱楼,还有长工,至于外公家是否欺压过乡邻我不得而知,但外公竟然没有一丝富家之子的娇气和霸气,有的却是善良之家的安逸,外公识字不多,却是乡里远近闻名的大厨,乡里人家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总是事后满载而归。外公遇大事就在麻绳上系一个大结,小事就系一个小结,数钱就在麻纸上划长短不一的杠杠,以记载钱数和开销。外公虽然对外人极为慷慨,使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但是对家里人却极为吝啬,除逢年过节吃白面和面条,其余时间都吃醋糟加糠的团子和玉米糊糊,家里唯一的男丁—舅舅却是白面馒头,有吃有穿。母亲虽然是家里的老小,但是却无此殊荣……。
【蝶恋花.祭外婆】
三寸金莲未觉艰,
日月山川,
微灯点炊烟。
大家闺秀贵无骄,
一生妇道守平安。
慈祥未掩白皙面,
钗头银凤,
春风话当年。
曾记几回喃喃念,
外孙没有三分田。
母亲出生时,外公看是个女娃很不高兴,就一面唠叨着骂外婆,说她始终肚子不争气,嫁到石家后竟生女孩……,外婆一面掉眼泪,一面叹气……,还能说啥呢?外公要让人将刚出生的母亲扔到尿盆里溺死,舅舅不干了哭着喊着将母亲抢来放到热炕上,并一直守着很怕母亲再让人扔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外公有这样的举动就不足为怪了。后来母亲很尊重舅舅,始终关心着,爱护着舅舅,并始终照料着舅舅的二个儿子傲彦,得彦……。母亲虽然是家里的老小,但是始终没有过什麽好日子,每天下地干活,拾柴拔草,小小年纪什麽活都得干,却每天只能吃糟糠拌菜的窝窝和玉米糊糊,虽然家境较好,但是却要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馍馍。生活的艰辛,却从小培养出母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刚强不屈的性格,直至终生。外公最终喜欢上这个倔强的小女儿……。母亲没有上过什麽学,只是上过几天高小,粗识几个字……。
母亲在20岁时嫁给父亲,外公处于对小女儿的疼爱和对以前所做的愧疚,为母亲置办了很丰厚的嫁妆,母亲是带着两大红箱穿戴嫁给了父亲……。说是二大箱穿戴,其实是自己搓麻纺线制穿戴而已。若按现在而算只不过值百来块钱而已。母亲嫁到裴家之后,依然清贫,依然春夏秋冬,春去冬来,披星戴月,日夜操持,上孝敬公婆,下扶持姑叔,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59年父母随大爹一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到了安西三道沟,投靠到了五爷家,在那里即没有房,也没有地,只能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父亲随大爹学手做裁缝活,一套衣服只赚一毛钱,夏天闷热虫咬,熬夜至天明,冬天寒冷饥饿,父母时常就睡在布料堆里来抵御严寒,整个冬天手脚被冻得像棒槌一样,痛痒难忍。母亲靠给人家搓麻衲鞋,换来几碗小米来维持生计。合作社看父亲老实,聪明,能干,肯吃苦,就找去给人家打铁,母亲依然是给人家做一些粗活来勉强填饱肚子,后来父亲表现好,被推荐到张掖工业学校来上学,母亲就一个人留在了安西三道沟,大爹一家迫于生计,听说新疆建设兵团招人就去了新疆,说是等安顿好了就接母亲去新疆,母亲就一个人又留了下来,五奶奶是一个不能容人的人,时常同五爷闹事,逼迫母亲搬出,母亲不得已只得离开,可以说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无依无靠,差点挨饿受冻致死。好歹是生产队收留了母亲,让母亲给生产队放羊,套牲口,并安排母亲住在一个孤苦的老婆婆家里,有一天母亲早上起来后发现同睡在一个炕上的老婆婆已经死去,母亲再也没有地方去,只能同喂养的牲口住在一起,即不遮风避雨,又不御寒抗冻,还要起五更睡半夜地为生产队喂养牲口,干粗活,这样的艰辛实难再维持下去。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二十三岁的母亲昂起了刚强的头,绝不向艰辛和困苦低头,听说新疆建设兵团还在招人,只是审查的比较严格,特别是不能让口里的人逃到那里去,必须要有相关的证明才行,母亲为了不让生产队发现,趁一个开会的机会,准备好行李,等开完会后撒腿就向火车站跑,等跑到时火车已经开始启动滑行,母亲慌忙扒上车就这样去了新疆。
到了新疆后,母亲在政审时,生产队的人已经追到了新疆,抓回了不少一起逃出的人,母亲是藏在一群外地逃荒者的人群中抱着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小孩,才算是逃过了一劫。政审时母亲没有文化,人家不要,母亲死皮赖脸,软磨硬泡还是不行,母亲孤苦无助,呆立一边,实在没辙,这时母亲那双饱含艰辛而刚强的眼神感动了招工者,母亲被留了下来。招工后母亲要有适用期,在50年代末的哪个时期新疆地广人稀,到处需要开垦,到处需要发展,急需大量的开拓者去拓荒,母亲在这时被安排去天山去开荒种地,无论是上天山,下湖泽,闯险滩从来没有畏惧过,有一次在湖中割芦苇时,听到狼的叫声,突然被几只狼围住,人们听到叫声,分分赶了过来,狼受惊吓慌忙中从母亲的肩头扑了过去,母亲又一次大难不死。后来母亲被调回哈密大营房食堂上班,这时就有了我,文化大革命中,新疆到处是文攻武斗,哈密也是枪炮声不断,母亲晚上始终搂着我爬在床底,躲过那日日夜夜的惊恐时刻……。
70年母亲被调回了临泽在县农机厂工作,先后从事过钳工,铸造,锻焊,下料,喷漆和压面等工作,直至退休。就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直至1984年我参加工作这个节段,先后有了妹妹和弟弟,但家境并不宽裕,上有老,下有小,依然困难不断,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别的人家的孩子都置办了新衣鞋袜,而我们却没有,我捡了一双别人扔掉的烂鞋拿回家让母亲剪了鞋帮,在旧鞋底上上个新帮,就是新鞋了,把母亲穿过的条纹衣服洗一洗,缝起袖口和衣边,就是新衣服了。为此母亲抱着我大哭不止,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虽然调皮,但很爱学习,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买一本《东方》的小说向母亲要钱,母亲翻遍了所口袋搜出了一块五毛钱,使我满足了心愿,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后来我工作后,家境虽然有了改观,但依然困难,别人家有了洗衣机,录音机和电视机,而我们家却只有一台30块钱的收音机,逢年过节我们只有听一听收音机来打发时间,母亲难过极了,省吃俭用,靠压面攒了一点钱为我买了一台录音机,我高兴极了……。母亲在家庭困难时期,把白面留给老人和孩子,自己却躲在厨房里偷偷吃难以下咽的棒子面和红薯面合成的窝窝头,被我看见后母亲只好咧咧嘴,漏出满嘴的馍馍渣微微一笑,含糊其词地说妈就好这一口……。上电大时母亲跌断了胳膊,却硬是从地上爬起来扭直了断臂而不叫一声,不上医院,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一个时期爱抽烟,试想九十年代一个留剪发头穿的确良的半辈女人抽着香烟,不管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是有那么一点摩登的,母亲抽烟在家里一直是“稀呼景儿”,有时围着一圈人看,但母亲从来不在意,只管和大家谈笑风生。母亲抽烟是在弟弟受伤后学会的,当时母亲是为了担心弟弟的伤势,担惊受怕,排出烦恼才拼命吸烟,只是由于经济原因,她只抽最便宜的烟,到老了也是,只有我们孝敬的好烟才抽……。
母亲也爱喝茶,据说烟酒茶不分家,这在母亲这里应证得非常明显,虽然喝茶在中国是家常便饭,但母亲喝的炎茶会把人苦得窒息,我喝一口会闹得发吐。母亲不懂什么茶道,就是有茶瘾,热茶凉茶粗茶细茶红茶绿茶哈茶好茶她都喝,无道胜有道,或许她才应是真正的茶者,半钢子茶叶半钢子水不停地煮,茶叶一般都是便宜的,我们泡过的茶叶她都会一股脑倒进她的缸子里煮,特别到病退后,她可以成天喝茶而不厌,一手端茶杯,一手夹纸烟。在她最后的弥留恍惚之际,她的动作仍然是一手端茶,一手抽烟的姿势。说起女性与茶,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看见有女的喝茶就爱说一首童谣:“山里的女人爱喝茶,脖子里吊个瘾瓜瓜,捏捏吊着二面子,这么大的个勾蛋子。”说这童谣的时候母亲还不怎么爱喝茶,她听了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的……。
如今母亲去了,清明节我和家人在母亲的坟周围围成一圈,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大不如以前,身体也没有以前硬朗了,思想上还没有接受母亲离去的事实,一段时期时常沉默,有时又唠叨得叫人无法忍受。清明节我们和父亲一起到坟上来看母亲,心情变得好了许多,埋怨也变得少了些。
母亲,愿您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儿女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吧!保佑父亲安康吧!
曾经作过一首词,权作本文的结尾吧——
采桑子.清明
清影孤灯寒食去,
花扫春暮。
纸钱残飞,
梨花岸边莫忘归。
尘香飘落魂归处,
单衣风愁。
斟酒释忧,
莫教珠泪洗眉头。
——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去天国的母亲
裴承龙
一世多坎坷 半生粗茶饭
太懒了,《关于父亲的记忆稿》还没有写完,但现在,母亲去世六年已过,清明将至,我不得不继续写母亲,谨以此文作为儿子献给您清明节的特殊礼物!
母亲那坎坷而又宁静的一生别人可以忽略,但儿不能忘记,把它变成文字,会让我的记忆更真切,也让愿阅此文者了解一个平凡母亲的过去,以及一段关于一个平凡之人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虽然母亲的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很宁静,但和我辈甚至于和同龄人相比也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因此毕竟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小的磨难不必说了,仅我所知她一生就有四次死亡经历!最后一次她真的去天国了,这在前面我已叙述,前三次死亡事件就我能记得的都是那么惊心动魄,让人感慨不已。
母亲年轻时并不漂亮,也不是什麽大家闺秀。说起来,不得不说说外婆。外婆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嫁给了一个家庭还算殷实且英俊漂亮的二婚后生,那是一段真实的听起来传奇的爱情故事,但这里已成题外话了,就让给各位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构思那段美妙的姻缘吧,此时我的眼前只有外公高大俊美的身影,脑海只有外婆清秀优雅的姿容了。我从父母那里间接的知道,外公的家至少有四个粮仓,几十峰骆驼,一个钱楼,还有长工,至于外公家是否欺压过乡邻我不得而知,但外公竟然没有一丝富家之子的娇气和霸气,有的却是善良之家的安逸,外公识字不多,却是乡里远近闻名的大厨,乡里人家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总是事后满载而归。外公遇大事就在麻绳上系一个大结,小事就系一个小结,数钱就在麻纸上划长短不一的杠杠,以记载钱数和开销。外公虽然对外人极为慷慨,使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但是对家里人却极为吝啬,除逢年过节吃白面和面条,其余时间都吃醋糟加糠的团子和玉米糊糊,家里唯一的男丁—舅舅却是白面馒头,有吃有穿。母亲虽然是家里的老小,但是却无此殊荣……。
【蝶恋花.祭外婆】
三寸金莲未觉艰,
日月山川,
微灯点炊烟。
大家闺秀贵无骄,
一生妇道守平安。
慈祥未掩白皙面,
钗头银凤,
春风话当年。
曾记几回喃喃念,
外孙没有三分田。
母亲出生时,外公看是个女娃很不高兴,就一面唠叨着骂外婆,说她始终肚子不争气,嫁到石家后竟生女孩……,外婆一面掉眼泪,一面叹气……,还能说啥呢?外公要让人将刚出生的母亲扔到尿盆里溺死,舅舅不干了哭着喊着将母亲抢来放到热炕上,并一直守着很怕母亲再让人扔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外公有这样的举动就不足为怪了。后来母亲很尊重舅舅,始终关心着,爱护着舅舅,并始终照料着舅舅的二个儿子傲彦,得彦……。母亲虽然是家里的老小,但是始终没有过什麽好日子,每天下地干活,拾柴拔草,小小年纪什麽活都得干,却每天只能吃糟糠拌菜的窝窝和玉米糊糊,虽然家境较好,但是却要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馍馍。生活的艰辛,却从小培养出母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刚强不屈的性格,直至终生。外公最终喜欢上这个倔强的小女儿……。母亲没有上过什麽学,只是上过几天高小,粗识几个字……。
母亲在20岁时嫁给父亲,外公处于对小女儿的疼爱和对以前所做的愧疚,为母亲置办了很丰厚的嫁妆,母亲是带着两大红箱穿戴嫁给了父亲……。说是二大箱穿戴,其实是自己搓麻纺线制穿戴而已。若按现在而算只不过值百来块钱而已。母亲嫁到裴家之后,依然清贫,依然春夏秋冬,春去冬来,披星戴月,日夜操持,上孝敬公婆,下扶持姑叔,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59年父母随大爹一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到了安西三道沟,投靠到了五爷家,在那里即没有房,也没有地,只能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父亲随大爹学手做裁缝活,一套衣服只赚一毛钱,夏天闷热虫咬,熬夜至天明,冬天寒冷饥饿,父母时常就睡在布料堆里来抵御严寒,整个冬天手脚被冻得像棒槌一样,痛痒难忍。母亲靠给人家搓麻衲鞋,换来几碗小米来维持生计。合作社看父亲老实,聪明,能干,肯吃苦,就找去给人家打铁,母亲依然是给人家做一些粗活来勉强填饱肚子,后来父亲表现好,被推荐到张掖工业学校来上学,母亲就一个人留在了安西三道沟,大爹一家迫于生计,听说新疆建设兵团招人就去了新疆,说是等安顿好了就接母亲去新疆,母亲就一个人又留了下来,五奶奶是一个不能容人的人,时常同五爷闹事,逼迫母亲搬出,母亲不得已只得离开,可以说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无依无靠,差点挨饿受冻致死。好歹是生产队收留了母亲,让母亲给生产队放羊,套牲口,并安排母亲住在一个孤苦的老婆婆家里,有一天母亲早上起来后发现同睡在一个炕上的老婆婆已经死去,母亲再也没有地方去,只能同喂养的牲口住在一起,即不遮风避雨,又不御寒抗冻,还要起五更睡半夜地为生产队喂养牲口,干粗活,这样的艰辛实难再维持下去。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二十三岁的母亲昂起了刚强的头,绝不向艰辛和困苦低头,听说新疆建设兵团还在招人,只是审查的比较严格,特别是不能让口里的人逃到那里去,必须要有相关的证明才行,母亲为了不让生产队发现,趁一个开会的机会,准备好行李,等开完会后撒腿就向火车站跑,等跑到时火车已经开始启动滑行,母亲慌忙扒上车就这样去了新疆。
到了新疆后,母亲在政审时,生产队的人已经追到了新疆,抓回了不少一起逃出的人,母亲是藏在一群外地逃荒者的人群中抱着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小孩,才算是逃过了一劫。政审时母亲没有文化,人家不要,母亲死皮赖脸,软磨硬泡还是不行,母亲孤苦无助,呆立一边,实在没辙,这时母亲那双饱含艰辛而刚强的眼神感动了招工者,母亲被留了下来。招工后母亲要有适用期,在50年代末的哪个时期新疆地广人稀,到处需要开垦,到处需要发展,急需大量的开拓者去拓荒,母亲在这时被安排去天山去开荒种地,无论是上天山,下湖泽,闯险滩从来没有畏惧过,有一次在湖中割芦苇时,听到狼的叫声,突然被几只狼围住,人们听到叫声,分分赶了过来,狼受惊吓慌忙中从母亲的肩头扑了过去,母亲又一次大难不死。后来母亲被调回哈密大营房食堂上班,这时就有了我,文化大革命中,新疆到处是文攻武斗,哈密也是枪炮声不断,母亲晚上始终搂着我爬在床底,躲过那日日夜夜的惊恐时刻……。
70年母亲被调回了临泽在县农机厂工作,先后从事过钳工,铸造,锻焊,下料,喷漆和压面等工作,直至退休。就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直至1984年我参加工作这个节段,先后有了妹妹和弟弟,但家境并不宽裕,上有老,下有小,依然困难不断,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别的人家的孩子都置办了新衣鞋袜,而我们却没有,我捡了一双别人扔掉的烂鞋拿回家让母亲剪了鞋帮,在旧鞋底上上个新帮,就是新鞋了,把母亲穿过的条纹衣服洗一洗,缝起袖口和衣边,就是新衣服了。为此母亲抱着我大哭不止,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虽然调皮,但很爱学习,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买一本《东方》的小说向母亲要钱,母亲翻遍了所口袋搜出了一块五毛钱,使我满足了心愿,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后来我工作后,家境虽然有了改观,但依然困难,别人家有了洗衣机,录音机和电视机,而我们家却只有一台30块钱的收音机,逢年过节我们只有听一听收音机来打发时间,母亲难过极了,省吃俭用,靠压面攒了一点钱为我买了一台录音机,我高兴极了……。母亲在家庭困难时期,把白面留给老人和孩子,自己却躲在厨房里偷偷吃难以下咽的棒子面和红薯面合成的窝窝头,被我看见后母亲只好咧咧嘴,漏出满嘴的馍馍渣微微一笑,含糊其词地说妈就好这一口……。上电大时母亲跌断了胳膊,却硬是从地上爬起来扭直了断臂而不叫一声,不上医院,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一个时期爱抽烟,试想九十年代一个留剪发头穿的确良的半辈女人抽着香烟,不管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是有那么一点摩登的,母亲抽烟在家里一直是“稀呼景儿”,有时围着一圈人看,但母亲从来不在意,只管和大家谈笑风生。母亲抽烟是在弟弟受伤后学会的,当时母亲是为了担心弟弟的伤势,担惊受怕,排出烦恼才拼命吸烟,只是由于经济原因,她只抽最便宜的烟,到老了也是,只有我们孝敬的好烟才抽……。
母亲也爱喝茶,据说烟酒茶不分家,这在母亲这里应证得非常明显,虽然喝茶在中国是家常便饭,但母亲喝的炎茶会把人苦得窒息,我喝一口会闹得发吐。母亲不懂什么茶道,就是有茶瘾,热茶凉茶粗茶细茶红茶绿茶哈茶好茶她都喝,无道胜有道,或许她才应是真正的茶者,半钢子茶叶半钢子水不停地煮,茶叶一般都是便宜的,我们泡过的茶叶她都会一股脑倒进她的缸子里煮,特别到病退后,她可以成天喝茶而不厌,一手端茶杯,一手夹纸烟。在她最后的弥留恍惚之际,她的动作仍然是一手端茶,一手抽烟的姿势。说起女性与茶,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看见有女的喝茶就爱说一首童谣:“山里的女人爱喝茶,脖子里吊个瘾瓜瓜,捏捏吊着二面子,这么大的个勾蛋子。”说这童谣的时候母亲还不怎么爱喝茶,她听了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的……。
如今母亲去了,清明节我和家人在母亲的坟周围围成一圈,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大不如以前,身体也没有以前硬朗了,思想上还没有接受母亲离去的事实,一段时期时常沉默,有时又唠叨得叫人无法忍受。清明节我们和父亲一起到坟上来看母亲,心情变得好了许多,埋怨也变得少了些。
母亲,愿您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儿女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吧!保佑父亲安康吧!
曾经作过一首词,权作本文的结尾吧——
采桑子.清明
清影孤灯寒食去,
花扫春暮。
纸钱残飞,
梨花岸边莫忘归。
尘香飘落魂归处,
单衣风愁。
斟酒释忧,
莫教珠泪洗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