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February月
37:31:58
Love
  My love for you, 徽
空谷回音
[现2条]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经典Top 5
□1:林徽因和林璎(2002/11/13 18:30:23)
前一阵子“华夏论坛”围绕着诗人和建筑学家林徽因展开了一场有趣的争论,
  重新引起了我对林徽因的兴趣。不过,我在这篇文章里要谈的主要不是她,而是她
  的侄女林璎(英文名为Maya Lin,也有人说她们是远亲)。
  
    林璎是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
  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一座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紧接着,在美国建筑家学会
  的主持下,一场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委员会一共收到1
  421个应征方案,结果,一个十分不同寻常的设计方案被选中。在这个方案中,
  纪念碑的颜色不是人们惯见的银灰色而是黑色,它的外形不是如利剑一样地指向天
  空而是张开双臂谦卑地拥抱大地,碑上没有用浮夸的语言赞美牺牲者的高贵而是静
  静地将他们的名字按年号排列在光亮肃穆的黑色碑面上。竞赛结果揭晓后,人们发
  现这个编号为1026方案的设计者是还在耶鲁大学读书的华裔学生林璎,当时她
  只有21岁。这是她为自己选修的“哀思建筑”设计课程所做的作业,教这门课的
  教授对她的设计显然并不十分满意,只给了她一个B+。
  
    一时间,舆论大哗。据今年获普利策历史奖的作家路易斯莫南德(Louis
   Menand)在采访林璎的一篇文章(The Reluctant Mem
  orialist,“The New Yorker”,July 8,200
  2)中谈到,林璎设计方案遇到的最强烈的反对来自越战老兵。尽管建筑界的行家
  们一眼就分辨出该设计的形式及其中蕴含的震撼力,那些老兵们可没有这份眼力。
  他们中间有人说她的纪念碑象一只黑色的蝙蝠,有人说它象男厕所的小便池,有人
  说它是一道耻辱的伤口,还有人说它是献给简芳达的赞歌,是给纽约知识分子欣赏
  的玩意儿。更要命的是,发表这些意见的老兵并不是普通的老兵,他们是这次纪念
  碑设计活动的发起人,其中有人获得过紫心勋章,有人为纪念碑的建造捐过大笔款
  项。当他们见到长发过肩、一副女学生模样的林璎时,他们脑海里想到的马上是“
  get her off the stage as fast as pos
  sible and let the grownups take over
  ”。他们向评审委员会施加压力,试图以新的设计方案取代林的“黑色蝙蝠”。当
  这一招失败后,他们又谋求对原设计进行修改,通过政界报界的影响迫使她在V字
  型的两堵墙中间加一组老兵雕像,并插上美国国旗。
  
    不过,他们实在是太小瞧了这个貌不起眼的女学生。虽然由于政治原因,恐怕
  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家族内部原因,林璎的父亲很少向她提起过姑母林徽因和姑父
  梁思成(她是直到去年才从Louis Menand的口中知道姑父姑妈设计过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但在林璎的身上,不仅有着姑母林徽因非凡的艺术细胞,
  还有着姑母固执及不屈服于权威的抗争精神。50年代初,林徽因为了保护北京城
  墙,曾在人代会上据理力争,还闯进过北京市长彭真的办公室争辩。据说,彭真说
  不过她,最后拿出毛泽东的批示来才将她压下去:“城墙是封建象征,是皇帝挡农
  民的。”林璎在两年前出版的一本叫做“界线”(Boundaries)的书中
  回忆自己当初为了赢得那场斗争,曾给布什副总统打电话,并将这场纷争告诉给“
  华盛顿邮报”的建筑评论家,甚至以撤出自己的设计人名字表示抗议。直到今天,
  林璎还对当时那场可怕的“倒林运动”(anti-Lin force)心有余
  悸,认为她的设计方案最终能付诸营建实在是个奇迹。华盛顿也因而成为一座她憎
  恨的城市。
  
    据说,当时有人问林璎:“你认为人们会喜欢你的设计吗?”林璎没有正面回
  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他们会被感动。”事实证明,林璎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充分
  的了解与自信。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拨又一拨的人走近这座纪念碑,许多人,特别
  是死难者的亲属,会伏在碑上痛哭失声。1996年我去华盛顿时,也慕名去参观
  过那座纪念碑。那时我对纪念碑的设计者一无所知,与越战也毫无瓜葛。而且可以
  说在此之前我对任何形式的纪念碑都有一种天生的反感,包括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人
  民英雄纪念碑和附近的华盛顿纪念碑。这也许与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参加了太多的纪
  念庆祝活动有关。但是,当我站在林璎的纪念碑前时,我不由自主地被它打动了。
  这是一座你实际上可以抚摸的纪念碑。碑上的一切都显得与你如此亲近,抚摸着那
  些死难者的名字如同抚摸着他们的血肉之躯,你感到他们是如此真实,如此贴近,
  就象是你的父叔,你的兄弟。你能深深感受到他们临死前的痛苦和他们的亲属失去
  他们的悲哀。人们说一切建筑的外观都是男权的产物,纪念碑更是如此。而林璎的
  纪念碑恐怕是第一座让女性感到亲近的纪念碑(难怪有人会说它是献给简芳达的赞
  歌),它不具任何张牙舞爪的侵略性,不使人有压迫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理解这
  座纪念碑的内涵也许并不困难。对那些越战老兵来说象征着罪恶和抵毁的黑色,是
  我们丧葬传统中惯用的哀悼颜色;融入大地的两堵墙不是对越战和爱国主义的颠覆
  ,而是表现对死者入土为安的祝福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
  
    实际上,林徽因和设计越战纪念碑时的林璎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师。林徽
  因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学的是美术,林璎当时则还没拿到本科学位。不过,这姑侄两
  人应该属于那种直觉型的艺术家。她们不是将某种形式和观念强加在她们所要设计
  的作品上,而是为她们的设计寻找适合它们的形式。也许,这是人们对她们的作品
  感到亲近的重要理由。同时,这姑侄两人在艺术生涯中和政治的相撞也十分耐人寻
  味。说明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有那么一些敌视艺术的人,都有一些对自己不懂的东
  西进行粗暴指责和恶意嘲弄的人,都有一些试图利用强权将科学艺术及一切美好的
  东西欲毁之而后快的人。只是在一个政治权力并非唯一权力的民主社会中,你可以
  找到有效抗争的方式;而在一个极权社会里,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
  遭到毁灭而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当野蛮人站在你的门口时,你只能引颈待戮。或
  许,一个社会的多元化程度对此也有很大影响。早二十年,林璎的设计恐怕也只能
  成为海市蜃楼。但是,在80年代的美国,反战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民权和女权
  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已经或正在成为经典,林璎的作
  品才有可能被社会广泛接受。遗憾的是,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的时代,这些条件
  均不具备,因而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古老辉煌的北京遭到肢解。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否认越战纪念碑的巨大成功。它不仅被选为美国上世纪
  的十大建筑之一,同时还彻底改变了人们关于纪念碑的固有观念。在它之后,林璎
  还设计过阿拉巴马州的民权运动纪念碑和耶鲁大学的女生纪念碑,它们也和越战纪
  念碑一样,令人感到温柔亲切,体现着女性的直觉和理解力。不久前,今年42岁
  的林璎还以超过80%的选票当选为耶鲁大学的校董。据Louis Menan
  d在文中透露,负责世贸大厦废墟纪念性建筑的有关方面时常征求林璎的意见。本
  来已经打算停止设计纪念碑的林璎,又开始考虑这一可能性。假如真能由她来设计
  世贸纪念碑,那将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我相信她的设计将会超越政治,超
  越各个观点流派,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不过,无论是由她还是由其他的什么人
  设计世贸纪念碑,越战纪念碑都将是一座耸立在他们创造过程中的难以逾越的丰碑
  。
  
  

□1:耶鲁大学校董:林璎(2002/11/14 12:52:53)
耶鲁大学校董:林璎

□1:耶鲁大学校董:林璎(2002/11/14 12:54:55)
2002年5月30日,据美国耶鲁大学网站消息,该校校友以压倒性多数推选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Ying Lin),出任耶鲁大学新任校董。林璎赢得41,575张选票(占总选票的83.3),跻身耶鲁大学校董之列。世界各地49,899名耶鲁大学校友(占总数的44)在这次校董选举投票,投票率比平常的选举高出二倍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列文说:“她(指林璎)将替代曾任四位美国总统顾问和评论员的大卫·哥根的董事席位。”据悉,大卫·哥根系美国著名杂志《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总编辑,曾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克林顿的顾问。
  
  林璎,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她的家族堪称书香门第,家族成员均富有文学和艺术细胞。林璎的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曾赴日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林璎的父亲林桓精于陶瓷,曾任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任院长。母亲是一位诗人,曾任俄亥俄大学亚洲和英语文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林璎的姑父和姑母。脍炙人口的《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亦是该家族中人。
  
  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她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到欧洲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己的选修课。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那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一天,林璎在系里的告示牌上看到了征集越南战争纪念碑的通告,立刻跃跃欲试,不久就和同学一起开车到华盛顿做实地考察。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她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地方,正是斯克鲁格思们朝思暮想的所在。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不同意见者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
  
  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林璎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1982年3月11日,林璎的设计获得最后批准。3月26日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体就基本完成了。这些黑色的花岗岩来自印度,在美国佛蒙特州切割,在田纳西州镌刻阵亡者姓名。这些姓名都一般大小,每个字母高1.34厘米,深0.09厘米。就是因为林璎的坚持原则和据理力争,我们才能看到华府今日的这个越战纪念碑,才能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女性令人绝倒的原创精神。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今天,华府越战纪念碑已经举世闻名,华府越战纪念碑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1994年,一部反映林璎事迹的特写电影记录片问世——《林马娅:清楚的幻想》。该片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曾获1995年奥斯卡第六十七届最佳长记录片奖。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1999年,美国《亚裔杂志》(A. Magazine)评选出过去十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百名亚裔人士,入选的华裔人士包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与朱棣文,华盛顿州长骆家辉。爱滋病防治研究专家何大一等。林璎也名列其中。
  
  2002年5月30日,在获知自己当选耶鲁大学校董后,林璎说:“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的确,不仅是她的父亲,她的曾祖父林孝恂如果地下有知,也一定为他的这位旅居美国的曾孙女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福建侨联网,陈锋)
  

□1:作曲家周雪石、导演陈蔚在无字碑——林徽因墓前(2002/11/13 14:05:18)

□Love:(2003/2/3 7:31:58)
My love for you, 徽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