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绘堂 留言

2007年August月
817:27:59
成吉思汗后裔-如泰地区冒姓历史状况冒廉泉
  成吉思汗后裔-如泰地区冒姓历史状况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1-1227),是我国历史上非凡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征战一生,开拓疆域,发动了古代人类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创建立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帝国,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全名是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江苏如皋、泰州地区的冒姓是镇南王的后裔,元世祖.忽不烈於1284年封其九子孛儿只斤.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脱欢后代在江淮地区世袭"镇南王"爵位,享受元皇室荣誉直至元末,1368年元灭明兴,冒氏族人为了家族的安全,明代编纂的《冒氏宗谱》隐晦的说始祖叫德新,"冒"氏是"受"来之姓,但"恐失之诬",要"隐显祖先实迹",不探求冒姓之源,直至清乾隆时代才在《冒氏宗谱》中告诉后人"冒"氏是明"开基入籍"的蒙古人,德新是"元室遗臣"是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后裔。
   如、泰地区的冒氏有两大特点,一是,蒙古皇家后裔,而且以姓氏为群居的集团,冒姓偏僻,与其他汉姓截然可分,600多年定居江淮,已失去蒙族习俗,但"冒"姓作为一支蒙古后裔依然清晰可认,这种状况,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融为汉族也是少有的。二是,冒氏有一套《冒氏宗谱》,极为完整的记录冒氏宗流及旁支历朝历代家族史,根据世系图和文字记载,可上朔到成吉思汗,下继到当今冒氏子孙,这在全国仍至世界也是罕见的。
   元末明初,居泰州的元室遗臣孛儿只斤.德新,为避兵乱令其三子受汉姓"冒"。从此形成如皋泰州冒姓三大支派。
  第一大支派:如皋河西派一支
   如皋冒氏河西派一世祖是德新公的长子冒致中(号东林,约1317年出生),元末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等十几处盐场,为官期间开挖、疏浚十几条运盐河,多所兴革,造福农、商,深得地方和人民颂扬。
   泰州贩私盐出身的张士诚起兵反抗朝廷,1357年降元,元顺帝封其为太尉。1363年张自立为吴王,极需名士为之服务。张熟悉并敬仰致中贤德,但屡辟不就,遂将他挟持到苏州,强封为妥督丞相,以此既成事实,要挟朝廷承认吴王。但致中公拒不受封,在苏州巨富、藏书万卷的友人刘亮帮助下,从苏州孟渎(今木渎)经太湖渡江北抵如皋东陈。东陈近海滩涂沃野,可耕可居。致中公并与隐士郭通甫友善,从此隐姓埋名,购田筑室,耕读不辍,聚书教子。直到第五代玄孙冒瑺修编《冒氏宗谱》才有了"断自东林公为始"的记载。
   致中公子孙繁衍,人才辈出。
   明代编修《永乐大典》,三世冒基尽献其书,永乐帝赐书"万卷楼"匾额。
   五世冒瑺是著名学者,六世冒鸾为明进士,他们父子二人毕生努力创编了《冒氏宗谱》初稿,为以后近400年,十几代人不断编辑、增修、补修终于在清道光年刻印成书,树立了样板并打下坚实基础。这套《冒氏宗谱》己成为谱学界公认的宝贵史书。1984发现原件抢救抄印,今年正式出版。
   十二世冒襄(字辟疆)是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他所修建的水绘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皋冒姓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榜花世泽""万卷家声"的家族对联,示诗文为传家之风,继书香门第之范。明清两朝,代有秀才、举人、进士,学人、名士不胜枚举。
  第二大支派:泰州一支
   泰州冒氏一世祖是德新公次子冒启之(字珪1319-1354)世居泰州。
   二世仲智,字哲,少年丧父,清苦力学,孝义亲友,授泰州儒学训导。
   泰州一支百年单传。五世玄孙冒政(1443--1520),明成化乙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武昌知府、山东参政、分守辽阳、江西布政、巡抚宁夏,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居官廉正、毫发无取、卒后家贫、几无遗资。正德帝特兹谕祭,葆其功绩、颂其仁德。冒政是我族引以为荣的高位清官。冒政晚年1495年写"海陵冒氏族谱序"和1515年为如皋《冒氏宗谱》写的"有恒公序",更是解释冒氏族源出自蒙古的精辟序章,是冒姓家族史上极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文献。今天我们用"精明智慧、流芳百世"盛赞绝不过誉。
   但泰州一支丁口不旺,1319--1749,凡430年,据1749年如皋冒氏十五世春荣公在"葚原序"(载於《冒氏宗谱》)中记载"泰州之裔今亦不夥,只数十人"。因此泰州"冒氏族谱"作为内编支谱列于《冒氏宗谱》之中,其编辑人员悉是如皋"冒氏宗谱"的编修人员,可见如泰历史上冒氏亲如一家,在此希望与泰州启之公后世取得联系,共商续修宗谱大事。
  第三大支流:如皋河东派一支
   如皋冒氏河东派一世祖冒桧(字友松,1321出生)是德新公三子,(详见"河西派河东派原为一家人"),元末为避张士诚之乱,从苏州常熟渡江北上投奔兄长冒致中,定居东陈镇河东。友松公奋发向上,以花甲之年就读京师国子监(犹如今之大学),1388年洪武帝召见诸贡生,询议政务,友松公慷慨陈词、痛斥利害,帝纳其言,授职谏桓,巡按广西。据宗谱记载,两派曾於清康熙壬寅年合修宗谱,但年久丢失殆尽。民国八年(1919)河东派《冒氏宗谱》续修刻版成书,河西派三位名人为之作序以示庆贺,这两套存世的《冒氏宗谱》都是重要的文史资料。
  如泰冒姓的旁支
   如皋冒氏自始祖受姓迄今六百余年,子孙繁衍,因役、因官、因商、因学、因难迁徙全国各地,无以为计。现知形成群体略记于下;
   1、赣北张家湖冒氏:公元1749年,春荣公在宗谱"葚原序"中记载;"赣榆北鄙张家湖冒氏居民不知所来",并为之一叹,太息以别。如今告慰十五世春荣公,公元1988年,张家湖冒氏十八世孙自强,到如皋出示祖上冒天佑文书资料,对应查阅《冒氏宗谱》世系图,证实张家湖地区冒天佑确系如皋始祖致中公后人第十二世孙。并重谱世系,立碑认祖。冒氏子孙寻根之情,慎终追远之意,当著文以志,锓之梨枣,传之子孙。
   2、山东冠县冒氏:宗谱记载,"公之再传讳佑(三世)以乡举授山东冠县教谕,遂就婚占籍焉,历十余世,越省相往来,昭昭穆穆,了如指掌"。如皋冒氏三世冒佑约在公元1380年前后去山东冠县供职,其后长达二百多年期间,如皋、冠县两地冒氏族人不断往来相慰劳、认祖,徴谱。这可在"送冒君自新还冠县序"和"与冠县宗人征谱书"(起宗)以及冒广生的"如皋冒氏得姓后记"等三篇文章中得到证实。冒姓族人的亲情和归宗认祖的愿望、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精神,令我们后辈肃然起敬。
   3、云南冒氏;宗谱记载二世祖思中(字仲彰)、仲暹、昉三兄弟必出丁一人入伍,三弟昉以年纪最轻,己有两子,遂应征入伍。于是拜别祖茔、告别兄长、痛离妻儿,其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军路遥远,艰难险阻,天气炎热,瘴疠侵体,竟惨殁于去云南途中。按明代体制,蒙古遗民,例属军籍,征期丧亡当以子代。但昉子年幼,仲彰、仲暹二位兄长争代从军,最后长兄以二弟仲暹未育子为由,而令其留东陈操治家务。仲彰毅然迈上了征途,从此再没有回来,遥想当年仲彰告别家门,踏上征途,大有"壮士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场景,令我后代子孙无限敬仰。
   明初为了巩固西南边陲,洪武朝调集二十万中原大军,长期驻防百年不变。我四世祖冒钢、五世祖冒旺都是明代戍边屯垦军人,如有后人当在云南形成一个冒姓群体,但关山迢递,数百年间无任何信息。
  如今笔者获一重要线索,兰州市榆中县冒家山和邴家湾有冒姓千人群居,他们的先祖是明代从云南迁兰的,我们己与当地族人冒立国见了面,共同探讨家族历史,商谈联宗和续谱有关事宜。
   最近获悉,昆明市的昆阳县有很多姓冒的,我们正与之联系。
   4、宁夏一支:2007年我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宁夏的平罗、盐池两地有五六百户冒姓,传说祖先叫冒重光,经查阅《冒氏宗谱》如皋冒氏15世冒重光将军,是清康熙、雍正时代人,一生征战甘肃(时宁夏属甘肃治下)、青海、新疆,雍正7年(1729)在新疆巴里坤亡故。
   由此观之,宁夏冒氏族人先祖与如皋《冒氏宗谱》所记载的冒重光正是一人。他终身戍守西北,留有后人是合理的。我们还查阅了"甘肃平罗纪略",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有征川楚牺牲军人冒三位、冒德的记录,时间比冒重光晚一百多年,可以互相映证。
   可惜宁夏族人的族谱记载毁于文革期间。我们在续编《冒氏宗谱》时,将另立宁夏冒重光后人一支的世系图。
  物本于天,人本于祖,在全国各地的冒氏族人都可类比此方式联宗。
  
   如皋 冒廉泉 冒 俊 07.5.26.
  通讯处:上海严桥路351弄1号402室 邮编200125 电话021-58758080
  
   电子信箱:mao2004mao@yahoo.com.cn
  
  本文发表在《江海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上
  
水绘堂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August月
817:1:16
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冒廉泉
  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
  
   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后裔,我们通过对《冒氏宗谱》研究,发现了许多论证,和明白准确的记载,本文就是综合近两年来我们发表的各篇文章,并加充实和修正。
  
   一,明初:隐晦的暗示族源
  
   明初北元势力依然强大,蒙汉在边境连年战争,明成祖朱棣1424年故於北伐前方,蒙汉民族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处於江淮的"冒"氏巳"受姓"百余年,子孙繁衍近千人,冒氏五世冒瑺感到确有修谱的必要,一方面达到"载世系,序昭穆",敬宗收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修谱撰文,"使人知其所自",告诉冒氏后人,冒氏祖先源出元代皇室,但冒瑺修谱未成,抱憾而终。
   明吏部郎中诸让1483年为他的初稿写的"诸序"中说,冒瑺是位出色学者"有志于谱而恐失之诬,故不究所以来,断以东林公(致中)为始"。
   冒瑺的同龄堂兄弟、当朝进士、泰州五世冒政在1495年"海陵冒氏族谱序"用自相矛盾的口气写道:元代有冒致中、冒启之等兄弟三人,他们的父亲叫德新,但如皋冒氏家庙始祖是致中,泰州冒氏家庙始祖是启之,始祖德新在泰州接受兼祭(引自"海陵冒氏族谱序",载於《冒氏宗谱》526页),
   20年后1515年冒政在"有恒公序"中,又透露出当初冒瑺修谱的忧心:"然余生晚也,既不能详考夫受姓之所由,又不能悉记夫隐显之实迹,今断自所知东林公为始,因略就简,以序次列,子盍为我序之?"。
   从诸让、冒瑺、冒政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冒氏原先没有姓,“冒”是"受来之姓";怕受到迫害,所以不考祖先的来源,不详说受姓的原因,冒氏的族源从略;"始祖的父亲叫“德新",只能"兼祭",。
   在明初需要"受姓"的是蒙古遗民,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到,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蒙古人,他没有汉姓,所以不能进冒氏家庙,是冒氏的"种族始祖"。但是冒氏为什么害怕受到迫害?为什么对姓源就"不究所以来?有什么"隐显实迹"?什么情节"从略"了?德新恐怕不是一个普通蒙古人吧?当时普通蒙古遗民改汉姓是公开的、正常的,不会受到迫害的。
   但诸让、冒瑺、冒政三人在明初,三十多年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小心翼翼的叙述,令人感到冒氏祖先身世有重大隐情,充满神秘色彩,留下广阔的考证空间……。
  
   二,明末:皇帝敕令指出冒姓“生于宦族,育自胄闱”
  
  明朝开国199年后的1567年,隆庆皇帝给鸿胪寺司宾署,署丞冒士振的敕命一道,说冒士振“生于宦族,育自胄闱,抡授今官,克勤夙命”。特授阶登仕郎……(见《冒氏宗谱》173页),这段文字意思就是:冒士振出身於皇族之后,选拔为司宾署署丞,业绩卓著,持授予品阶官职登仕郎……。敕命所称的皇族当然不是朱明王朝,而是元蒙王朝。隆庆朝己是明开国200年,蒙汉矛盾己淡薄,160年来如皋冒氏拥现出许多政府官员,各地为官,对明朝忠心耿耿,达到“克勤夙命”的境界,其中三位进士官至省部级要职,都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所以隆庆皇帝极为放心,赞赏如皋冒氏乃元蒙王室后裔。
  
   三,清代:一言道出冒氏族源之谜
  
   1644年,满族入主中华,蒙汉矛盾得到解决,满蒙亲如一家,康熙的祖母就是蒙古公主,我们在清代康熙年间续修的《冒氏7宗谱》中看到:
   陈鹏年1716年写的"陈序"中说:如皋冒氏"明开基入籍"(《冒氏宗谱》11页)。
   举人卢香1721年给冒蒙求八十寿辰的祝诗开头"元室遗臣明世臣,百年簪祖又从新"的诗句(《冒氏宗谱》504页)。
   据此,我们不但知道了冒氏是明初,由外族更族籍而来的,而且得知这个外族是来自元宗室的遗臣,"遗臣"不是普通的"遗民","元室"不是普通"家庭","元室"就是皇帝家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这些记载不是如皋冒氏族源专著,而是在正文之中“顺便提及”的细节,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有任何轰动效应,而且只抄录在《冒氏宗谱》手稿之中,至此,我们终于解开了冒氏族源之谜,冒瑺在明初不敢说出"所以来",要隐显的"实迹",原来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成吉思汗的传人!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於1284年,封其第九子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脱欢子孙在江淮地区袭封镇南王,享受元室荣誉直至元末。
   但德新是不是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还是镇南王的其他旁支?这一点尚需核实元史记载,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无任何疑点的。这么一个重大的家族历史,在明初严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况之下,是必须要"隐显实迹",是绝对不能写在家谱之中的。
   冒氏族源有这样明白准确记载,白纸黑字,决不是什"自称",也无需什么考证、论证了。但为什么当前史学界还存争议呢?我想可能有如下三点:
   1,道光版《冒氏宗谱》原本深藏民间,不与外人道也,1983年抄印此本时,巳经五代相传,珍藏135年,从来没有人认真读过此谱,更无人研究考证此书了,1984年虽油印一百多本,数量很少,能读到的人也不多,能深入研究考证的人就更少了。
   2,古代、近代出版有关中国姓氏方面《大辞典》《大全》《姓氏考略》《金石大字典》《皇明千家姓》《姓氏急就篇》,甚至最近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等都有古冒氏的记载,但与明代出现的如皋冒姓风马牛不相及,有些研究冒氏文章的作者,由於没有看到《冒氏宗谱》的记载,於是就据这些"大全""大字典"等引出西周"冒国",宋代有个叫"冒耕"的人,冒氏"望出荥阳"等,与如皋冒氏相联系是毫不相干的。这些古冒姓在宋代己绝。
   最近浙江茂大政先生告诉我们,《茂氏宗谱》记载:"昔我冒氏,肇籍如皋,宋末兵燹,南渡为茂"。因此宋代编的《百家姓》没有冒姓,如硬把明代出现的冒氏历史,向前考证二千多年,与那些消失的或更姓的古冒联系起来,是错误的,令人费解和遗憾,。
   3,有些文章引用"冒氏世谱""冒氏族谱"中文句,文句出处是冒氏的"家谱",似乎很过硬,但是所谓"冒氏世谱",仅是冒广生先生於民国年代的手稿,从未公开出版,该手稿现收藏北京中科院图书馆。据《冒氏宗谱》的"葚原序"中说,泰州冒启之后人,丁口不旺,到清乾隆年间只有几十人,显然没有能力编修泰州《冒氏族谱》,只能作为《冒氏宗谱》的内编一卷。全称是"如皋《冒氏宗谱》卷十一泰州一支"(见《冒氏宗谱》526页),我们看到该卷首编是泰州五世冒政早在明初写的"海陵冒氏族谱序",其余俱是清代如皋《冒氏宗谱》编辑的文章。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开出版的《冒氏世谱》和《冒氏族谱》这两部"谱"。不知他们怎么能读到这两套"谱"而且还能引用其中的文章?
  
   三,如皋冒氏族源之争可休矣
  
   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找到如皋冒氏族源是元宗室,他们身体内有成吉思汗的基因,他们血管中奔流着马背民族的血液。但历史苍桑,600多年过去了,我们考证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攀附高贵祖先""提高家族地位",确确相反,我们考证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华夏大地是一座大镕炉,五千年来多少民族登上这个舞台,上演出多少民族相争相斗的英雄史事!出现过多少民族溶和的故事!多少民族共同创造了壮丽辉煌的东方文化!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形成今天民族大团结伟大统一的国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冒廉泉 冒 俊 2007.7.22.
  
水绘堂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August月
816:46:56
冒氏简介冒廉泉
  冒氏简介
  
   元世祖忽必烈1284年封其九子孛儿只斤.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从此世代繁衍,如皋《冒氏宗谱》记载,冒氏始祖孛儿只斤.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600多年来冒氏以如皋为主体,繁衍到的甘肃、宁夏、山东等地,目前有一万多人,以姓氏“冒”为根的,存在中华大地上,并且有文字记载,无需考证的黄金家族后裔,是少有的。
   成吉思汗是棵大树,大树上千万颗果实,如皋冒氏就是其中一颗。
  
水绘堂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冒万平:回复(2006/12/13 0:48:07)
最新经典Top 5
□冒廉泉: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2007/8/8 17:01:17)
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
  
  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后裔,我们通过对《冒氏宗谱》研究,发现了许多论证,和明白准确的记载,本文就是综合近两年来我们发表的各篇文章,并加充实和修正。
  
  一,明初:隐晦的暗示族源
  
   明初北元势力依然强大,蒙汉在边境连年战争,明成祖朱棣1424年故於北伐前方,蒙汉民族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处於江淮的"冒"氏巳"受姓"百余年,子孙繁衍近千人,冒氏五世冒瑺感到确有修谱的必要,一方面达到"载世系,序昭穆",敬宗收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修谱撰文,"使人知其所自",告诉冒氏后人,冒氏祖先源出元代皇室,但冒瑺修谱未成,抱憾而终。
   明吏部郎中诸让1483年为他的初稿写的"诸序"中说,冒瑺是位出色学者"有志于谱而恐失之诬,故不究所以来,断以东林公(致中)为始"。
   冒瑺的同龄堂兄弟、当朝进士、泰州五世冒政在1495年"海陵冒氏族谱序"用自相矛盾的口气写道:元代有冒致中、冒启之等兄弟三人,他们的父亲叫德新,但如皋冒氏家庙始祖是致中,泰州冒氏家庙始祖是启之,始祖德新在泰州接受兼祭(引自"海陵冒氏族谱序",载於《冒氏宗谱》526页),
   20年后1515年冒政在"有恒公序"中,又透露出当初冒瑺修谱的忧心:"然余生晚也,既不能详考夫受姓之所由,又不能悉记夫隐显之实迹,今断自所知东林公为始,因略就简,以序次列,子盍为我序之?"。
   从诸让、冒瑺、冒政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冒氏原先没有姓,“冒”是"受来之姓";怕受到迫害,所以不考祖先的来源,不详说受姓的原因,冒氏的族源从略;"始祖的父亲叫“德新",只能"兼祭",。
   在明初需要"受姓"的是蒙古遗民,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到,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蒙古人,他没有汉姓,所以不能进冒氏家庙,是冒氏的"种族始祖"。但是冒氏为什么害怕受到迫害?为什么对姓源就"不究所以来?有什么"隐显实迹"?什么情节"从略"了?德新恐怕不是一个普通蒙古人吧?当时普通蒙古遗民改汉姓是公开的、正常的,不会受到迫害的。
   但诸让、冒瑺、冒政三人在明初,三十多年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小心翼翼的叙述,令人感到冒氏祖先身世有重大隐情,充满神秘色彩,留下广阔的考证空间……。
  
  二,明末:皇帝敕令指出冒姓“生于宦族,育自胄闱”
  
  明朝开国199年后的1567年,隆庆皇帝给鸿胪寺司宾署,署丞冒士振的敕命一道,说冒士振“生于宦族,育自胄闱,抡授今官,克勤夙命”。特授阶登仕郎……(见《冒氏宗谱》173页),这段文字意思就是:冒士振出身於皇族之后,选拔为司宾署署丞,业绩卓著,持授予品阶官职登仕郎……。敕命所称的皇族当然不是朱明王朝,而是元蒙王朝。隆庆朝己是明开国200年,蒙汉矛盾己淡薄,160年来如皋冒氏拥现出许多政府官员,各地为官,对明朝忠心耿耿,达到“克勤夙命”的境界,其中三位进士官至省部级要职,都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所以隆庆皇帝极为放心,赞赏如皋冒氏乃元蒙王室后裔。
  
  三,清代:一言道出冒氏族源之谜
  
   1644年,满族入主中华,蒙汉矛盾得到解决,满蒙亲如一家,康熙的祖母就是蒙古公主,我们在清代康熙年间续修的《冒氏7宗谱》中看到:
   陈鹏年1716年写的"陈序"中说:如皋冒氏"明开基入籍"(《冒氏宗谱》11页)。
   举人卢香1721年给冒蒙求八十寿辰的祝诗开头"元室遗臣明世臣,百年簪祖又从新"的诗句(《冒氏宗谱》504页)。
   据此,我们不但知道了冒氏是明初,由外族更族籍而来的,而且得知这个外族是来自元宗室的遗臣,"遗臣"不是普通的"遗民","元室"不是普通"家庭","元室"就是皇帝家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这些记载不是如皋冒氏族源专著,而是在正文之中“顺便提及”的细节,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有任何轰动效应,而且只抄录在《冒氏宗谱》手稿之中,至此,我们终于解开了冒氏族源之谜,冒瑺在明初不敢说出"所以来",要隐显的"实迹",原来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成吉思汗的传人!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於1284年,封其第九子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脱欢子孙在江淮地区袭封镇南王,享受元室荣誉直至元末。
   但德新是不是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还是镇南王的其他旁支?这一点尚需核实元史记载,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无任何疑点的。这么一个重大的家族历史,在明初严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况之下,是必须要"隐显实迹",是绝对不能写在家谱之中的。
   冒氏族源有这样明白准确记载,白纸黑字,决不是什"自称",也无需什么考证、论证了。但为什么当前史学界还存争议呢?我想可能有如下三点:
   1,道光版《冒氏宗谱》原本深藏民间,不与外人道也,1983年抄印此本时,巳经五代相传,珍藏135年,从来没有人认真读过此谱,更无人研究考证此书了,1984年虽油印一百多本,数量很少,能读到的人也不多,能深入研究考证的人就更少了。
   2,古代、近代出版有关中国姓氏方面《大辞典》《大全》《姓氏考略》《金石大字典》《皇明千家姓》《姓氏急就篇》,甚至最近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等都有古冒氏的记载,但与明代出现的如皋冒姓风马牛不相及,有些研究冒氏文章的作者,由於没有看到《冒氏宗谱》的记载,於是就据这些"大全""大字典"等引出西周"冒国",宋代有个叫"冒耕"的人,冒氏"望出荥阳"等,与如皋冒氏相联系是毫不相干的。这些古冒姓在宋代己绝。
   最近浙江茂大政先生告诉我们,《茂氏宗谱》记载:"昔我冒氏,肇籍如皋,宋末兵燹,南渡为茂"。因此宋代编的《百家姓》没有冒姓,如硬把明代出现的冒氏历史,向前考证二千多年,与那些消失的或更姓的古冒联系起来,是错误的,令人费解和遗憾,。
   3,有些文章引用"冒氏世谱""冒氏族谱"中文句,文句出处是冒氏的"家谱",似乎很过硬,但是所谓"冒氏世谱",仅是冒广生先生於民国年代的手稿,从未公开出版,该手稿现收藏北京中科院图书馆。据《冒氏宗谱》的"葚原序"中说,泰州冒启之后人,丁口不旺,到清乾隆年间只有几十人,显然没有能力编修泰州《冒氏族谱》,只能作为《冒氏宗谱》的内编一卷。全称是"如皋《冒氏宗谱》卷十一泰州一支"(见《冒氏宗谱》526页),我们看到该卷首编是泰州五世冒政早在明初写的"海陵冒氏族谱序",其余俱是清代如皋《冒氏宗谱》编辑的文章。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开出版的《冒氏世谱》和《冒氏族谱》这两部"谱"。不知他们怎么能读到这两套"谱"而且还能引用其中的文章?
  
  三,如皋冒氏族源之争可休矣
  
   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找到如皋冒氏族源是元宗室,他们身体内有成吉思汗的基因,他们血管中奔流着马背民族的血液。但历史苍桑,600多年过去了,我们考证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攀附高贵祖先""提高家族地位",确确相反,我们考证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华夏大地是一座大镕炉,五千年来多少民族登上这个舞台,上演出多少民族相争相斗的英雄史事!出现过多少民族溶和的故事!多少民族共同创造了壮丽辉煌的东方文化!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形成今天民族大团结伟大统一的国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冒廉泉冒俊2007.7.22.
  

□冒廉泉:冒氏简介(2007/8/8 16:46:56)
冒氏简介
  
  元世祖忽必烈1284年封其九子孛儿只斤.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从此世代繁衍,如皋《冒氏宗谱》记载,冒氏始祖孛儿只斤.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600多年来冒氏以如皋为主体,繁衍到的甘肃、宁夏、山东等地,目前有一万多人,以姓氏“冒”为根的,存在中华大地上,并且有文字记载,无需考证的黄金家族后裔,是少有的。
   成吉思汗是棵大树,大树上千万颗果实,如皋冒氏就是其中一颗。
  

□冒廉泉:成吉思汗后裔-如泰地区冒姓历史状况(2007/8/8 17:27:59)
成吉思汗后裔-如泰地区冒姓历史状况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1-1227),是我国历史上非凡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征战一生,开拓疆域,发动了古代人类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创建立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帝国,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全名是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江苏如皋、泰州地区的冒姓是镇南王的后裔,元世祖.忽不烈於1284年封其九子孛儿只斤.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脱欢后代在江淮地区世袭"镇南王"爵位,享受元皇室荣誉直至元末,1368年元灭明兴,冒氏族人为了家族的安全,明代编纂的《冒氏宗谱》隐晦的说始祖叫德新,"冒"氏是"受"来之姓,但"恐失之诬",要"隐显祖先实迹",不探求冒姓之源,直至清乾隆时代才在《冒氏宗谱》中告诉后人"冒"氏是明"开基入籍"的蒙古人,德新是"元室遗臣"是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后裔。
  如、泰地区的冒氏有两大特点,一是,蒙古皇家后裔,而且以姓氏为群居的集团,冒姓偏僻,与其他汉姓截然可分,600多年定居江淮,已失去蒙族习俗,但"冒"姓作为一支蒙古后裔依然清晰可认,这种状况,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融为汉族也是少有的。二是,冒氏有一套《冒氏宗谱》,极为完整的记录冒氏宗流及旁支历朝历代家族史,根据世系图和文字记载,可上朔到成吉思汗,下继到当今冒氏子孙,这在全国仍至世界也是罕见的。
  元末明初,居泰州的元室遗臣孛儿只斤.德新,为避兵乱令其三子受汉姓"冒"。从此形成如皋泰州冒姓三大支派。
  第一大支派:如皋河西派一支
  如皋冒氏河西派一世祖是德新公的长子冒致中(号东林,约1317年出生),元末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等十几处盐场,为官期间开挖、疏浚十几条运盐河,多所兴革,造福农、商,深得地方和人民颂扬。
  泰州贩私盐出身的张士诚起兵反抗朝廷,1357年降元,元顺帝封其为太尉。1363年张自立为吴王,极需名士为之服务。张熟悉并敬仰致中贤德,但屡辟不就,遂将他挟持到苏州,强封为妥督丞相,以此既成事实,要挟朝廷承认吴王。但致中公拒不受封,在苏州巨富、藏书万卷的友人刘亮帮助下,从苏州孟渎(今木渎)经太湖渡江北抵如皋东陈。东陈近海滩涂沃野,可耕可居。致中公并与隐士郭通甫友善,从此隐姓埋名,购田筑室,耕读不辍,聚书教子。直到第五代玄孙冒瑺修编《冒氏宗谱》才有了"断自东林公为始"的记载。
  致中公子孙繁衍,人才辈出。
  明代编修《永乐大典》,三世冒基尽献其书,永乐帝赐书"万卷楼"匾额。
  五世冒瑺是著名学者,六世冒鸾为明进士,他们父子二人毕生努力创编了《冒氏宗谱》初稿,为以后近400年,十几代人不断编辑、增修、补修终于在清道光年刻印成书,树立了样板并打下坚实基础。这套《冒氏宗谱》己成为谱学界公认的宝贵史书。1984发现原件抢救抄印,今年正式出版。
  十二世冒襄(字辟疆)是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他所修建的水绘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皋冒姓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榜花世泽""万卷家声"的家族对联,示诗文为传家之风,继书香门第之范。明清两朝,代有秀才、举人、进士,学人、名士不胜枚举。
  第二大支派:泰州一支
  泰州冒氏一世祖是德新公次子冒启之(字珪1319-1354)世居泰州。
  二世仲智,字哲,少年丧父,清苦力学,孝义亲友,授泰州儒学训导。
  泰州一支百年单传。五世玄孙冒政(1443--1520),明成化乙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武昌知府、山东参政、分守辽阳、江西布政、巡抚宁夏,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居官廉正、毫发无取、卒后家贫、几无遗资。正德帝特兹谕祭,葆其功绩、颂其仁德。冒政是我族引以为荣的高位清官。冒政晚年1495年写"海陵冒氏族谱序"和1515年为如皋《冒氏宗谱》写的"有恒公序",更是解释冒氏族源出自蒙古的精辟序章,是冒姓家族史上极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文献。今天我们用"精明智慧、流芳百世"盛赞绝不过誉。
  但泰州一支丁口不旺,1319--1749,凡430年,据1749年如皋冒氏十五世春荣公在"葚原序"(载於《冒氏宗谱》)中记载"泰州之裔今亦不夥,只数十人"。因此泰州"冒氏族谱"作为内编支谱列于《冒氏宗谱》之中,其编辑人员悉是如皋"冒氏宗谱"的编修人员,可见如泰历史上冒氏亲如一家,在此希望与泰州启之公后世取得联系,共商续修宗谱大事。
  第三大支流:如皋河东派一支
   如皋冒氏河东派一世祖冒桧(字友松,1321出生)是德新公三子,(详见"河西派河东派原为一家人"),元末为避张士诚之乱,从苏州常熟渡江北上投奔兄长冒致中,定居东陈镇河东。友松公奋发向上,以花甲之年就读京师国子监(犹如今之大学),1388年洪武帝召见诸贡生,询议政务,友松公慷慨陈词、痛斥利害,帝纳其言,授职谏桓,巡按广西。据宗谱记载,两派曾於清康熙壬寅年合修宗谱,但年久丢失殆尽。民国八年(1919)河东派《冒氏宗谱》续修刻版成书,河西派三位名人为之作序以示庆贺,这两套存世的《冒氏宗谱》都是重要的文史资料。
  如泰冒姓的旁支
  如皋冒氏自始祖受姓迄今六百余年,子孙繁衍,因役、因官、因商、因学、因难迁徙全国各地,无以为计。现知形成群体略记于下;
  1、赣北张家湖冒氏:公元1749年,春荣公在宗谱"葚原序"中记载;"赣榆北鄙张家湖冒氏居民不知所来",并为之一叹,太息以别。如今告慰十五世春荣公,公元1988年,张家湖冒氏十八世孙自强,到如皋出示祖上冒天佑文书资料,对应查阅《冒氏宗谱》世系图,证实张家湖地区冒天佑确系如皋始祖致中公后人第十二世孙。并重谱世系,立碑认祖。冒氏子孙寻根之情,慎终追远之意,当著文以志,锓之梨枣,传之子孙。
  2、山东冠县冒氏:宗谱记载,"公之再传讳佑(三世)以乡举授山东冠县教谕,遂就婚占籍焉,历十余世,越省相往来,昭昭穆穆,了如指掌"。如皋冒氏三世冒佑约在公元1380年前后去山东冠县供职,其后长达二百多年期间,如皋、冠县两地冒氏族人不断往来相慰劳、认祖,徴谱。这可在"送冒君自新还冠县序"和"与冠县宗人征谱书"(起宗)以及冒广生的"如皋冒氏得姓后记"等三篇文章中得到证实。冒姓族人的亲情和归宗认祖的愿望、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精神,令我们后辈肃然起敬。
  3、云南冒氏;宗谱记载二世祖思中(字仲彰)、仲暹、昉三兄弟必出丁一人入伍,三弟昉以年纪最轻,己有两子,遂应征入伍。于是拜别祖茔、告别兄长、痛离妻儿,其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军路遥远,艰难险阻,天气炎热,瘴疠侵体,竟惨殁于去云南途中。按明代体制,蒙古遗民,例属军籍,征期丧亡当以子代。但昉子年幼,仲彰、仲暹二位兄长争代从军,最后长兄以二弟仲暹未育子为由,而令其留东陈操治家务。仲彰毅然迈上了征途,从此再没有回来,遥想当年仲彰告别家门,踏上征途,大有"壮士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场景,令我后代子孙无限敬仰。
  明初为了巩固西南边陲,洪武朝调集二十万中原大军,长期驻防百年不变。我四世祖冒钢、五世祖冒旺都是明代戍边屯垦军人,如有后人当在云南形成一个冒姓群体,但关山迢递,数百年间无任何信息。
  如今笔者获一重要线索,兰州市榆中县冒家山和邴家湾有冒姓千人群居,他们的先祖是明代从云南迁兰的,我们己与当地族人冒立国见了面,共同探讨家族历史,商谈联宗和续谱有关事宜。
  最近获悉,昆明市的昆阳县有很多姓冒的,我们正与之联系。
  4、宁夏一支:2007年我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宁夏的平罗、盐池两地有五六百户冒姓,传说祖先叫冒重光,经查阅《冒氏宗谱》如皋冒氏15世冒重光将军,是清康熙、雍正时代人,一生征战甘肃(时宁夏属甘肃治下)、青海、新疆,雍正7年(1729)在新疆巴里坤亡故。
   由此观之,宁夏冒氏族人先祖与如皋《冒氏宗谱》所记载的冒重光正是一人。他终身戍守西北,留有后人是合理的。我们还查阅了"甘肃平罗纪略",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有征川楚牺牲军人冒三位、冒德的记录,时间比冒重光晚一百多年,可以互相映证。
   可惜宁夏族人的族谱记载毁于文革期间。我们在续编《冒氏宗谱》时,将另立宁夏冒重光后人一支的世系图。
  物本于天,人本于祖,在全国各地的冒氏族人都可类比此方式联宗。
  
   如皋冒廉泉 冒 俊07.5.26.
  通讯处:上海严桥路351弄1号402室邮编200125电话021-58758080
  
   电子信箱:mao2004mao@yahoo.com.cn
  
  本文发表在《江海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上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