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 留言

2014年April月
1515:56:37
【转帖】山东泰安新泰羊氏祖墓群与羊公祠(上篇)访客
  【马东盈论文节选】
  
  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山东新泰羊祜祖墓与羊公祠(上篇)
  
  PS:本篇是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首届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与发展论坛(2012年9月30日?广东汕头)提交论文《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第二章(共三节)的引言和第一节(暂称上篇)。
  
  
  
  晋亦曹之贼,吴非汉所臣。
  
  江山偪疆界,战斗苦民人。
  
  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
  
  百年陵谷意,相感讵无因?[1]
  
  
  
  这是清代诗人钱载(1709~1793)经行羊流时写下的《羊流店》一诗。山东新泰是羊祜魂牵梦绕的故里,得名于羊祜生前的上表;新泰羊流是羊祜的乡贯,得名于羊氏之流风[2],归葬故园族墓的表白,流露了一代英雄的殷切乡情。羊流族墓的存在直接激发了乡人建祠纪念的热情。羊公祠是故乡的人们修建的纪念羊祜的祠庙。“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的诗句,反映出故乡新泰纪念羊祜的祠庙,具备了信仰建筑的性质,羊祜成为福佑故乡的神。
  
  
  
  第一节 羊祜祖墓
  
  
  
  羊祜的家书
  
  平吴期间,羊祜写了一封给其叔父羊耽之子、从弟羊琇的家书,表达了功成身退、还归故里、归葬族墓的心愿。信中说:
  
  
  
  吾以布衣忝荷重任,每以尸素为愧。大命既隆,唯江南未夷,此人臣之责。是以不量所能,毕力吴会。当凭朝廷之威,赖士大夫之谋,以全克之举,除万世之患。年已朽老,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还归乡里,于坟墓侧为容棺之墟。假日视息,思与后生味道,此吾之至愿也。[3]
  
  
  
  羊祜所说的“乡里”、“坟墓”,分别是指羊祜的故里和先人之墓,在今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
  
  最早提到羊祜先人之墓,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4]这一记述也被《晋书·羊祜传》采录。此后,羊祜掘故乡先人之墓而堕马折臂的传闻流传甚广。《晋书·羊祜传》载:“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祜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祜竟堕马折臂,位至公而无子。”两者一言父墓,一言祖墓,乃祖乃父同葬一地,也是完全可能的。[5]清顺治九年(1652),卢綋在新泰知县任上,友人李君恒有岱岳之游,曾探访“羊公墓”。[6]卢綋《羊太傅祖墓表》中说:“余友李君恒,精形家术,因游岱岳,便访羊公墓,相之云:‘果如昔人言:帐列芙蓉,为三公之应,案连诰轴,为妃后之应,河水穿射左胁,即折臂无后之应。’”[7]这里的“羊公墓”,实际是羊氏家族墓群。
  
  羊氏家族墓群年久荒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时任新泰知县路陞伐新甫山石重修,并赋《题三羊先生墓》诗咏赞。新泰进士徐光前为撰《邑侯路公表晋太傅成侯羊公先茔[8]墓碑》记其事,碑中云:“今上(万历)龙飞三十六年(1608),我饶阳路公以名进士来令吾新,次年二月,……慕古兴怀,伐宫山一片石,题于三羊墓畔,曰晋太傅成侯羊公先人之墓,复为诗吊之。”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修葺羊氏家族墓群的记载。
  
  羊氏家族墓群之所以被称为“三羊墓”,是因为墓群中有封土比较明显的三座大坟墓。正如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羊太傅祖墓表》称:“羊流店北里许,有羊太傅祖墓三冢。碑表圮,莫辨所葬谁何。询诸土人,参稽志传,咸称其一为太傅祖南阳太守续,其一为太傅父上党太守衜,其一为太傅兄孙暨之少子曼。按羊氏家乘,自汉魏迨六朝,以公辅显名于时者十余世。”[9]闻名暇迩的“三羊墓”,因记载中认为有羊祜祖、父之墓的存在,有时也称为“羊氏先茔”。清代文献其实还有三冢之外另有两个小冢的记载,而民国时期的文献则有八座坟墓的记载。这说明,作为羊氏家族墓群是比较庞大的墓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答。
  
  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泰山一带关于“羊祜故居”及羊氏族墓的记述有多处。
  
  泰山之东的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有“羊里”,传为羊祜居地。清人牟愿相(1760~1811)《莱邑山水杂记》称:“(杨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10]相传,羊祜立功受封,晋武帝将羊里一带赏赐给他,羊祜便在此建立营寨,俗称“羊祜大寨”。其遗址在今莱城区羊里镇羊里村西北250米处,至今,此处地块仍以“大寨”为地名。羊祜来到羊里这块封地之后,大量栽植果树,如枣、梨、柿子等树,成行成片,现在羊里的村民仍把这些地块称为枣行、梨行、柿子行、大行、小行等。
  
  泰山之南的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有“钜平故城”(北朝移治所于今宁阳县东太平镇),方志中亦称为羊祜城。《泰山道里记》载:“钜平为晋羊祜原封采地,武帝以平吴功封南城侯,固辞不拜,仍为钜平侯,上从之。有今上(乾隆帝)御制《羊祜城》诗,即此。”羊祜曾受封为钜平侯,世袭数代。[11]泰山东南的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有“梁父城”,实为“羊祜城”。“羊祜城,即晋羊祜所封之邑,距州治东南九十里。”[12]《泰安县志·古迹》:“羊祜城,县东南九十里,即晋南城,羊祜封邑。今复城内有寺曰大觉禅寺,城西有村曰羊舍,再西曰羊祜厅。”明人萧协中曾至此凭吊遗迹,留有《羊祜城》一诗。泰安市岱岳区省庄境内有“羊楼”,民国《重修泰安县志·乡贤》“羊祜传”称为羊氏遗迹。
  
  
  
  寻找羊续墓
  
  探索羊祜先人墓之所在,其祖父羊续之墓是根本的切入点。《后汉书?羊续传》明确记载羊续为“泰山平阳人”。
  
  羊续墓的地点有两说:
  
  一在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附近。《魏书?地形志》记泰山郡梁父县境有“羊续碑”。《泰山纪事?地集》载:“羊续墓:续泰山平阳人,晋太傅羊祜之祖也。其墓在(泰安)州南四十里徂徕山下。”《泰山道里记》载:“羊舍……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
  
  一在今新泰市羊流镇。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十《杂志?丘墓》载:“羊续墓,在县西六十里羊流店北。孙祜闻相墓者,墓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祜凿之,相墓者复见之,曰:‘犹出折臂。’衜等三□(公)。祜坠马折臂,官至太傅而无后。”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县志》卷之一《封域志?丘墓》:“羊续墓,县西六十里羊流店北。相墓者言有帝王气,凿之则无后。孙(祐)〔祜〕闻而凿之,相者复见之,曰:‘犹出折臂三公。’(祐)〔祜〕果至三公,坠马折臂而无后。顺治十五年,知县卢綋立碑表之。”卢綋立碑即《羊太傅祖墓表》,此地即上文提到的“三羊墓”之所在。
  
  1993年6月,新泰市博物馆在清理“三羊墓”所在的羊氏墓群中的一座古墓,发现了北齐名臣羊烈的墓葬,墓为砖室,平面呈刀把形,6x7米、墓道长5米。墓室出土羊烈及其夫人墓志(《□□〔太中〕大夫□光禄少卿义州使君羊公墓志》、《齐义州羊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两盒。这为探讨羊氏墓群提供了实物资料,但并没有发现羊续墓的信息。
  
  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出土画像石
  
  
  
  羊续任南阳太守期间,府丞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府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这就是著名的“羊续悬鱼”之事。约在2009年,新泰市羊流镇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后由山东曲阜一位收藏家收藏。据知情者描述:“此画像石近年出土于山东新泰市羊流镇,现藏曲阜宝然堂。”“此画像石整幅画面为车马出行图,画面风格清新,雕工细腻传神,中车顶盖有一‘悬鱼’,盖记羊续悬鱼拒贿之典故,正可证之史实,堪宝!”“宝然堂于年初曾以此画像石原拓赠余,始以普通汉车马出行图视之,上周有曲阜之行,得见原石,方解其意,因记之。”[13]生前显名的佳话,卒后出现在墓室的画像石中,不无可能。——若画像石的出处及内容能够进一步落实,羊续墓的具体地点及更多的细节必能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信息被公布。[14]
  
  ——尽管羊祜之墓并不在故里新泰的羊氏墓群中,但是自路陞修墓并赋《题三羊先生墓》一诗之后,直到民国以前,出现了大量凭吊羊氏墓群的诗词,文采竞胜,蔚然大观。如继路陞而任新泰知县的高如山作《题三羊先生墓》:“王气已消凿墓后,上公犹出此山前。即今勒石题诗日,如旧看碑坠泪年。带砺勋名留海岱,斧堂踪迹像祁连。几回仰止思遗爱,欲托青云愧短篇。”[15]通过对羊祜家族墓地的缅怀,表达了对羊祜忠义报国、仁德爱民的景仰之情。继任王应修作《过羊叔子先垅愀然吊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佳气削残世业空,荒丘累累漫西东。
  
  悬鱼无复产良牧,折臂犹能领上公。
  
  寂寞牛眠悲异代,萧条马鬣痛遗封。
  
  只今明德民兢仰,不与桑沧陵谷同。[16]
  
  
  
  此后,借墓抒怀、吊古抚今之作频现吟坛,成为新泰地方文学的一道风景。数量甚多,此不赘录。[17]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中相当多的篇什把主题锁定在缅怀、祭拜羊祜这个主题上,从而使羊祜祖墓客观上成了纪念缅怀羊祜的重要凭借。
  
  
  
  羊祜墓之谜:近陵葬地今何在
  
  这里需要补述一下羊祜之墓。
  
  羊流镇羊氏墓群出土的羊烈及其夫人墓志,分别有“迁厝于宫山之阳”、“葬于宫山之阳”的记载。宫山就是新甫山,是《诗经·鲁颂·閟宫》提到的“新甫之柏”之新甫,今称莲花山,向来被羊氏家族视为故国家山。故乡新泰是羊祜魂牵梦绕的地方。新泰位于泰山东南,古称平阳。近年的研究表明,这里曾经是杞国古都,杞人忧天的典故是当年历史的真实投影。春秋鲁宣公八年(前601)建平阳邑。秦属薛郡,西汉称之为东平阳县。东汉省之,魏复立,仍名平阳,隶属泰山郡。当年成长在新甫之阳、汶水之滨的聪异少年,他的生命的大部分时段奔波在外,到了晚年,那一缕殷切的乡情,愈来愈强烈地撞击着内心世界。羊祜晚年上表,“取新甫山、泰山之义”[18],易“平阳”为“新泰”,体现了新甫山以其“一方巨镇”的历史文化地理地位及其与泰山的联系,对新泰一方行政区划和名称的重大影响。
  
  羊祜从弟羊琇等人在羊祜卒后,向晋武帝表达了羊祜“求葬于先人墓次”的“素志”[19]。但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晋武)帝不许,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20]
  
  “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是羊祜墓之所在。“近陵”显然是邻近西晋皇陵。西晋皇陵在何处?《晋书》卷二《文帝纪》记述:司马昭于魏咸熙二年(265)“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晋书》卷四《孝惠帝纪》记述:晋太熙元年(290)“夏五月辛未,葬武皇帝于峻阳陵”。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队实地考查西晋诸陵,探明了文帝崇阳陵和武帝峻阳陵的准确位置:二陵背靠偃师市西北面首阳山的枕头山和鏊子山,东西相距3公里。[21]那么羊祜之墓应在附近寻找。
  
  其后发现的羊瑾神道碑,则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从偃师市首阳山镇沟口头村薛旭亚砖厂征集到一通晋代残碑,碑额“囗囗囗将军特进高阳元侯羊府君之碑”,是羊祜叔父羊耽之长子、羊琇之兄羊瑾的墓碑。墓碑何年出土不详,洛阳及偃师学者撰文介绍,“据说是过去推土机推出来的。残碑长方形,长92、宽38、厚16厘米,碑两面有字,正面右边和下边残断,考察复原通体宽度,碑阳的碑额题记应有6行,残留5行。碑文应有16行,残留12行,第5行亦仅保留5个残字而已”。“估计原碑高112、宽52厘米左右。”[22]
  
  
  
  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羊瑾神道碑
  
  
  
  神道碑第1行“虎旅宿卫文”的残文表明,羊瑾和乃弟羊琇一样,为晋室倚靠的重臣。第6行叙皇帝给予羊瑾陪葬“崇峻之阳”、追赠官爵的荣宠。第8行记其“有二子曰玄之、同之”[23]。羊瑾神道碑出土处东北距文帝崇阳陵5公里,西北距武帝峻阳陵2公里。山南为阳,茔地位于崇阳陵之西南,峻阳陵之东南,与碑文“陪葬崇峻之阳”的记载吻合。[24]
  
  据碑文第六行“享年不永,春秋六……”,羊瑾年寿在六十余岁,乃弟羊琇年寿五十七岁(236~282),而羊祜年寿五十八岁(221~278)。羊瑾卒后陪葬文帝的“崇阳陵”,而不是武帝的“峻阳陵”,表明其人卒于武帝司马炎(236~290)晚年。据此判断,羊瑾大体与羊祜出于同一时期,而略长于羊祜。羊祜归葬故里的素志,由羊琇提出,似也可说明此时羊瑾已经辞世。——由此,羊祜坟墓应当位于崇阳陵附近。后世表述中说成是“墓在洛阳”,应是据《晋书》本传望文生义的揣测。
  
  颇可寻味的是,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辑的《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所收第一例“晋羊祜墓志”,释文为:
  
  
  
  晋故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军司钜平侯羊府君之墓。君讳祜,字叔子,太康元年岁在庚子二月八日葬于洛之西北也。夫人吴国刘氏。[25]
  
  
  
  《辑绳》并有说明:“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八日。原志高46厘米,宽14厘米。石存洛阳。”墓志说太康元年(280)二月八日,羊祜葬于洛之西北。夫人是“吴国刘氏”。
  
  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羊祜墓志”
  
  
  
  墓志所记与传统文献的诸多信息均不相符,疑是伪造。《晋书》记载的羊祜夫人是夏侯霸之女夏侯氏,却非“吴国刘氏”。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载:“(羊祜)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26]吴平之后论功,朝廷以羊祜居首,夫人夏侯氏封万岁乡君,史有明据。“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晋武)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策曰:‘……今封夫人夏侯氏万岁乡君,食邑五干户,又赐帛万匹,谷万斛。’”(《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群书治要》引《臧荣绪晋书?传志?羊祜》:“吴灭,诏曰:‘祜建平吴之规,其封祜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邑五千户,绢万匹。’”
  
  ——羊祜之墓不在新泰是显然的事实,然而经行于此的人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以羊氏墓群为羊祜墓之所在。例如,清人施世纶(1659~1722)《发泰安次羊流谒晋太傅羊公墓》[27]、陈鹏年(1662~1723)《过羊叔子墓》[28]、周乐《羊流店过羊太傅墓》[29]即是此类诗作。《过羊叔子墓》写道:
  
  
  
  千载英灵瘵断碑,凄风原上草离离。
  
  只今过客犹相忆,不止当年堕泪时。
  
  
  
  
  --------------------------------------------------------------------------------
  
  [1]《萚石斋诗集》卷三十六《甲午》,清乾隆刻本,第5页A面;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16册,第710页。
  
  [2]清乾隆《新泰县志·古迹》:“羊流店,羊祜故里,史称:‘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
  
  [3]羊祜:《与从弟琇书》。
  
  [4]《世说新语》卷五《术解第二十》。
  
  [5]这种墓主身份记述的歧异,正说明羊氏家族墓群的诸多坟茔,具体的墓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6]清卢綋《壬辰秋喜李君恒远访兼有岱岳之游》:“君来千里为探山,石雨岩云带履间。自古求仙多此地,好参丹诀扣玄关。”见《四照堂诗集》卷八,清康熙汲古阁刻本,第41页A面;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2册,第560页。
  
  [7]清卢綋:《羊太傅祖墓表》,载清卢綋《四照堂文集》卷十六。又见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8]“先茔”,当为“先人”。
  
  [9]清卢綋:《羊太傅祖墓表》,载清卢綋《四照堂文集》卷十六。又见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10]牟愿相并有《羊里》一诗,云:“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缓裘轻意绝殊。何处人争羊公里,泰安新泰又莱芜。”“三邑皆有羊里庄”《小澥草堂诗集》之《夹谷杂诗》。
  
  [11]此后北魏亦封羊规之为钜平子,其孙羊侃进爵为钜平侯。钜平城成为羊氏世代食邑。
  
  [12]《岱史》卷八《遗迹志》、清道光《泰安县志》。《泰山志》第三篇《文物》第一章《古遗址》第二节《古城遗址》,第238页。
  
  [13]“和斋”博文《东汉“悬鱼车马”画像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46bc10100g5lf.html。
  
  [14]知情者介绍仅仅说到画像石出土于羊流镇,但并未确指是记载中的“羊续墓”或“三羊墓”之所在。
  
  [15]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88页A面,排路陞《题三羊先生墓》之后,省略诗题,署“洺州高如山”。
  
  [16]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88页B面~89页A面,题下署“南都王应修”。
  
  [17]详看马东盈著《羊祜研究》之“羊祜之颂”,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版。
  
  [18]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19]《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公虽享有茅土,历登台阶,吐飧下士,贰于姬公。方将殪彼戎吴,经国吊民,然后偃甲戢兵,辞功退身,以优游乎初好。此公之素志也。”
  
  [20]《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年12期第1096~1107页。
  
  [22]赵振华、王竹林:《偃师出土西晋何桢墓表、羊瑾神道碑研究》二《高阳元侯羊瑾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34~338页。
  
  [23]原校录者写为“冏之”,误。下文复以史比勘,认为“羊冏之未见”史书记载。实际当为羊同之。
  
  [24]碑阴的左边和下边残断,按复原的整碑尺寸计算碑阴文字,分六段横列,每段24人,共约144人,皆为碑主故吏的籍贯姓名和字。现残存五段。残文第一段有“故吏泰山卜群令始”。
  
  [2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6]夏侯霸,字仲权,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侯渊之第三子。后降蜀。《三国志?魏书》卷九有传。
  
  [27]《钦定熙朝雅颂集》卷第二十七数目录《施世纶三十四首》卷上。又见于清铁保辑、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674~675页。
  
  [28]陈鹏年撰《陈恪勤集》之《蒿庐集》卷第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第2页B面;收入《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59册,第694页。
  
  [29]清周乐《二南诗钞》卷上,第44页B面~45页A面。
  
  
  
  书林网首发http://www.booksforest.com/thread-394397-1-1.html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51:55:57
岘山羊公《让开府表》记录在南朝梁《文选详注》涓滴岘山
  南朝梁-萧统《文选详注》记载:羊祜【让开府表】
  
  文选详注-南朝梁-萧统
  
  让开府表
  
  让开府表
    羊叔子臧荣绪晋书曰:羊祜,字叔子,太山人也。能属文。为中书郎。陈留王立,封巨平子。世祖受禅,加散骑常侍。后以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又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祜表让。后以祜为征南大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薨。
    臣祜言:臣昨出,伏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昨出,为沐浴而出在外。台司,三公也。为台司,故言仪同三司。威仪百物,使同三司也。臣自出身已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地,王隐晋书曰:太祖引祜为从事中郎,迁中领军,事兼内外。常以智力不可强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栗,以荣为忧。中谢。裴氏新语曰:若荐其君,将有所乞请。中谢,言臣诚惶诚恐顿首死罪。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众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众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管子曰: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遭运会,王隐晋书曰:祜同产姊配景帝,为弘训太后。诫在宠过,不患见遗,而猥超然降发中之诏,加非次之荣,猥,犹曲也。孔融答曹公书曰:来书恳切,训诲发中。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国语,单襄公曰:高位寔疾颠。左氏传,吕相曰:倾覆我社稷。愿复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庄子曰:颜阖守陋闾。左氏传,齐侯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违命诚忤天威,曲从即复若此。左氏传,齐侯对宰孔曰:天威不违颜咫尺。盖闻古人申于见知,晏子春秋,越石父谓晏子曰:臣闻之,士者屈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大臣之节,不可则止。论语,子曰: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臣虽小人,敢缘所蒙,念存斯义。
    今天下自服化已来,方渐八年,列子曰:子产相郑三年,善者服其化。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国语曰:越王夫人侧席而坐。韦昭曰:侧,犹特也。礼忧者侧席而坐。然臣等不能推有德,进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而未达者不少。假令有遗德于板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尚书序曰:高宗梦得说,说筑傅岩之野。孟子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郭璞三苍解诂曰:板,墙上下板。筑,杵头铁沓也。尉缭子曰:太公屠牛朝歌。史记曰:太公望吕尚以渔钓奸周西伯。而令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遗贤不荐,而谬处崇班,非直身殃,抑为朝累。今乃朝议用臣,不以为非,已累朝矣;处之又不以为愧,已殃身矣。此失岂不大哉,言甚大也。
    且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文武,谓车骑及开府等;宰辅,谓仪同三司。臣所见虽狭,据今光禄大夫李喜,秉节高亮,正身在朝。晋诸公赞曰:喜字季和,上党人。少有高行,为仆射,年老逊位,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鲁芝,絜身寡欲,和而不同。臧荣绪晋书曰:鲁芝,字世英,扶风人也。耽思坟籍,为镇东将军,征光禄大夫。四子讲德论曰:絜身修德。老子曰:少私寡欲。论语曰:和而不同。光禄大夫李胤,莅政弘简,在公正色。王隐晋书曰:李胤,字宣伯,辽东人也。稍迁至尚书仆射,转光禄大夫。孔安国尚书传曰:简,大也。尚书曰:正色率下。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周礼曰:大司徒领职曰服事。郑司农曰:服事谓公家服事。新序,闾丘卬曰:士亦华发堕领而后用耳。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圣主得贤臣颂曰:不足以塞厚望。日月喻君,已见上求自试表。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左传,季札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今道路未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王隐晋书曰:太始五年,出为都督荆州诸军事。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臣不胜忧惧,谨触冒拜表。惟陛下察匹夫之志,不可以夺。论语,子曰:匹夫不可夺志。
  文选考异
  诫在宠过:袁本、茶陵本「宠过」作「过宠」。案:晋书正作「过宠」,此尤误倒耳。
  然臣等不能推有德:何校去「等」字,云晋书无。案:所说是也。各本盖皆衍。
  据今光禄大夫李喜:陈云「喜」,晋书作「埙」为是。今案「喜」、「埙」古字通,未审他家晋书有作「喜」者以否?
  注「领职曰服事」:何校「领」改「颁」,是也。各本皆伪。
  注「谓公家服事」:袁本、茶陵本「事」下有「也」字,何校改「也」作「者」。又「谓」下添「为」字,是也。各本皆脱误。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51:46:56
夏书《羊丘铭》与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寻源。太阳里想源
  《爾雅》曰:“泰山爲東嶽。”《周官》曰:“兗州之鎮山。實爲天帝之孫,群靈之府。”其方處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啓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號。朕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元天之眷命,爲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於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羊丘山位于泰莱盆地的中北部,东距莱芜市22公里,西距泰安市30公里。羊丘山海拨375.5米,是寨里镇境内唯一的山峰,在泰莱盆地中地势险要,分别是泰安和莱芜的东西大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世传泰山羊氏发祥地,为羊祜故里。今羊里村西北250米处仍有“羊祜大寨”遗址。
  
  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叙莱芜县志》载:“余试政都省,乃冬奉莱芜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巅(羊丘山),吊史云(汉代莱芜长范丹)之祠……废存悲仰,怆然一时”。
  清代寓莱文人牟愿相《莱邑山水杂记》载:“(羊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他还在《羊里》一诗中吟道:“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缓裘轻意绝殊,到处人争羊祜里,泰安新泰又莱芜”。
  晋书《羊祜传》载:“祜年十二,尝游汶水之滨”。莱芜境内牟汶水和嬴汶水皆为汶水之源,又距其祖籍新泰较近。因此,羊祜幼年时可能在莱芜境内游历或生活过。羊丘山东距莱芜市22公里,西距泰安市与新泰市约30公里。
  
  夏书《羊丘铭》又叫《东莱山铭》。
  在山东莱州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过、戈二侯祠,二侯墓之左的摩崖上有石刻文字,就是这《莱丘铭》。现因年代久远,石崖已崩塌。
  
  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任伯雨携儿孙在东莱山拜谒祖陵,拓下并保存了珍贵的《羊丘铭》,由于《羊丘铭》拓片被放在了家谱内,幸免于天灾人祸,让今天之人能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实面目。
  
   夏书《羊丘铭》是很重要的古文,全篇共169字,其中正文144字,尾书22字,铭名3字,对研究夏代历史文化意义重大。有学者认为,在夏代留下的文献中,它的重要仅次于禹王碑,排在仓颉文之前。
  
  夏书《羊丘铭》馆藏陕西博物馆,
  
  
  
  唐故囗大夫羊君墓志铭
   府君讳荆璧,泰山南城人也。昔屡辞此事之书,纪其氏族;火德金行之代,荣其寿位。十二代祖尚书附马都尉囗囗,即荆州都督囗祜之堂弟也。囗衣冠代称,其父祖囗一叙有囗囗,北平衡水县令。父峻密,王府执仗。初避免囗来化囗囗。松盛夏而先零,兰方春而萎囗。府囗英囗囗囗囗囗孤举直上於烟云。素履严凝,清景囗通囗囗囗。囗人自吉,长思高尚之风,逸士清囗,藻想尘囗之囗。囗囗八千之载籍,诵三百之篇章,可谓志远才高囗囗王侯者矣。府君以蕴玉之姿,有泣珠之囗。囗囗西山之药,奄归东岱之视。以开元之九载四月十五日殁于私第。春秋五十七。夫人囗北寿囗囗囗清,真秦晋之嘉谒,齐殷周之合祗祔。同囗以天宝四载八月廿三日葬于鲁城西北二十七里龙囗囗原。长囗囗泣囗囗囗崩心, 悲积楹书, 恋深林泽。蒙囗继伐之美, 必囗公侯;伐石制铭之人, 何忧囗囗。敢囗短翰, 囗囗铭:
  严严岱岳,滔滔汶河。禀示灵秀,历代才多。宗囗初祢,切磋琢磨。硕苗滋叶,茂族分柯。慼慼双棺,囗囗二子。父母全生,心神兹死。种植桧坟,囗囗薨囗。公一二囗,以变用此,千秋合礼。
  
   本志载于骆承烈先生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石刻)》第二卷《隋唐宋金碑》。关于此志情况,《孔子故里志》著录云:“羊荆璧墓志:无撰书者及年月,从铭文得知,墓主葬于唐天宝四年(745)。石宽56厘米,高46.5厘米,厚10厘米。文楷书,23行,满行18字。1957年发现于(曲阜)姚村黄家屯,同年移入孔庙,现存东庑。”志石今移入曲阜汉魏碑刻博物馆北屋。
   志云:“十二代祖尚书驸马都尉囗囗,即荆州都督祜之堂弟也。”考其人当即羊瑾,《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羊琇》云:“兄瑾,尚书右仆射。”瑾与羊祜为堂兄弟,与志石合。又志称荆璧之祖“囗囗,为北平衡水县令。”考其人当即羊元珪。《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云:“冀州信都郡。……衡水,上。南一里有羊令渠,载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此事在诸书史书中多有道及,视之为唐代一大水利工程。但于主工之羊令族系与乡贯,皆未能明悉。今荆璧志出,遂得一清此疑。
   复据志石:“(荆璧)以开元之九载四月十五日殁于私第,……天宝四载八月廿三日葬于鲁城西北。”可知李唐一朝中,泰山羊氏中一支已迁居鲁城(曲阜),窀穸亦营于兹所。羊氏至唐世,族渐式微,故传世文献极少。荆璧一石,为仅见之唐代羊族墓志,且为《唐代墓志汇编》诸书所失载,其存史价值,益足珍视。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21:51:44
古山东泰山羊氏金石考略部分梁父山羊思源
  羊氏墓碑
  [一]商代羊父辛墓《兖州人网》嵫山出土文物埋藏于山南坡一个小型土坑墓中,是群众用土时发现的,有铜爵、铜觯、陶簋、陶鬲、陶豆、蚌贝等。铜觯的内底有“羊父辛”三字铭文,爵的把手内有一“羊”字。据考,在商代羊氏也是个较大的氏族,他的后裔直到南北朝时还是鲁南名门世家,曾出过羊续、羊祜等历史名人。商代羊氏族铜器,一些金石古籍中多有记述,但所记多为传世品,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这次在嵫山掘出的铜器,充分证明这一带就是商代羊氏族生活的地方。
  
  【二】山东鄄城《羊左合葬墓》,《烈士传》记载着春秋战国羊角哀与左伯桃舍命全交历史忠义故事。如果说到好朋友讲义气,春秋时期的左伯桃、羊角哀是最好的典范。2800多年过后,左伯桃、羊角哀早已化作尘土,他俩的古墓则成了地方文化资源。在山东鄄城,羊左合葬墓是景点之一,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山东菏泽市文物专家孙明说,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羊左合葬墓已经是作为遗址类的文保保护下来了,“不过,没有对羊左合葬墓做考古勘探,所以不知道具体范围、结构”。而鄄城旅游局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羊左合葬墓在1979年就列入了县级文保单位,古墓至今还在,是一个直径3米,高2米的大土墩。“古墓前面还有一块清代人立的碑,这块碑也有些残损了。”这位人士介绍,清代人的碑已经建亭子保护起来。那块碑叫“范县古义士左伯桃表墓碑”,立于1807年,高1.7米,面还有清代学者孙星衍撰写的碑文,正文书,共14行,行38字,共527字。碑文记述了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的义行和对他们合葬墓的考证。鄄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路维民告诉旅游客:“我们这里的羊左墓及墓碑更符合春秋时代的埋葬方式。”
  《宫山之阳羊氏祖茔三羊墓碑》
    全题称《邑侯路公表晋太傅成侯羊氏先茔墓碑》,明·徐光前撰,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碑记饶阳路升令新泰后,慕古兴怀,伐宫山片石铭于三羊墓畔,曰晋太傅成侯羊公先人之墓;复为诗以吊之之事。
    按:路升,直隶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新泰。所作《题三羊墓》诗为今存最早之羊流题咏。徐光前,字匪获,新泰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官直隶密云知县。所撰《羊氏先荧墓碑》亦为今存最早之羊流羊氏墓碑文。
    《羊氏先茔墓碑》原立于新泰羊流镇东三羊墓前,明末时毁;碑文著录于〔天启〕《新泰县志》卷十《艺文》中。
  《羊太傅祖墓表》
  清·卢綋撰,刻立于清顺治七年(1650)后。碑记新泰羊流店北里许有羊太傅祖墓三冢,碑表尽圮;清庚寅岁(1650)卢綋来官新泰,求羊公遗迹,只得荒墓三冢,且守墓乏人,春秋阙祀;乃为请诸当事,求立冢户数家、祀田数十而不允;仅得于墓前竖此表石以纪其事。
    按:卢綋,字元度,湖北蕲州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顺治七年(1650)至十一年(1654)间任新泰知县。官至江南布政司参政。著有《四照堂诗文集》。
    《羊太傅祖墓表》原石立于新泰羊流镇羊氏墓前。碑石久毁,碑文录存于卢綋《四照堂文集》卷十六、〔乾隆〕《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又,卢綋尚有《立羊太傅祖墓碑祭文》,盖为竖立此石而作。文载《四照堂文集》卷二一。
  【三】《羊续碑》《魏书·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山有"羊续墓"与“羊续碑”。  
  按:羊续(142—189),字兴祖,东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历官南阳太守、太常。为汉末著名廉吏。《后汉书》卷三一有传。汉代梁父县故城在今新泰市天宝镇之古城村,《羊续碑》当立于此。据《泰山道里记》记羊祜城(即梁父城)东北有羊续墓。《羊续碑》或即续墓表冢之碑。因石久佚,已难确考。
  羊祜《堕泪碑》按《晋书·羊祜传》记述如下,祜性爱山水,每遇佳日,必登临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山东麓建有祭祀西晋名人羊祜、杜预的羊杜祠,1969年修焦枝铁路时拆除。祠内旧有堕泪碑。相传晋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有一天突发感慨,对同行的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建碑纪念,见此碑者莫不同感世事沧桑,人生短促,黯然落泪。故名堕泪碑。汉末刘表设伏毙孙坚的风林关、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衣冠冢、晋太医王叔和墓皆在此。自古以来,诸多文人骚客无不视此为必拜之地,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
  晋.孙楚 《孙子荆集》故太傅羊公碑
     《故太傅羊公碑》 禀二仪之纯灵,膺造化之冲气,文为辞宗,行作世表,迁黄门侍郎,受秘书监,公筭灭吴之略,以为孟献营虎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乃据进险处,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敌人之资。于是江浦驰义,褓负而至。虽研精军政,用思灭敌,然兼立学校,阐扬典训。是以缙绅之士,鳞集仰化,云翔衡门,虽泮宫之咏鲁侯,菁莪之美育才,无以过也。铭曰:金德发曜,惟公作辅,肇造嘉谟,建我民主。不惭遣公,俾屏圣皇,哲人其徂,孰不增伤!
  
  《孙夫人碑》
    全题称《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晋·羊迅撰,刻立于西晋泰始八年(272)。碑记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贤淑美德。文中有“夫人在羊氏,次第有□度”之语,知孙夫人之夫为泰山羊氏。碑撰书者羊迅,为孙夫人之子。
    《孙夫人碑》原立于新泰张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浙江钱塘学者江凤彝访得,始为世人所知。1963年迁于泰安岱庙。
    《孙夫人碑》“笔势谨严”,被誉为“晋隶之最”,历代著录、研讨之作甚多。重要者有清·钱大昕《任城太守夫人孙氏碑跋》(《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三)、武億《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授堂金石文续跋》卷一)、王昶《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金石萃编》卷二五)、赵怀玉《晋任城夫人孙氏碑跋》(《亦有生斋集文》卷七)、何绍基(跋罗苏豀藏晋孙夫人碑旧拓本》(《东洲草堂文钞》卷八)、郭嵩焘《跋晋任城孙夫人碑后》(《养知书屋文集》卷八),民国·梁启超《晋孙夫人碑》(《饮冰室文集》卷七七)等。[10]
  《羊使君碑》全题称《兖州刺史羊使君碑》,撰书者不祥,刻立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宋人《集古录目》及《宝刻类编》著录云:“《兖州刺史羊使君碑》,不著撰书人名氏,君名缺不可见,而有其字曰灵引,太山平阳人也。为京兆王元愉长史,愉将反,君不从,见杀。诏赠兖州刺史,谥曰威。碑以熙平二年立。”
    按:羊灵引《北史》卷三九有传。其人为羊祉之弟,好法律,出任京兆王元愉长史。后元愉起兵为乱,先斩灵引。事平赠灵引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
  《义州羊(烈)使君墓志之铭》载:“公讳(烈),字儒卿,太山梁父人也。……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父灵珍,兖州别驾。……(烈)年十七,辟当州主簿,仍*(高)平郡守兼当州赞治,……俄而魏运数穷,有齐受禅,……拜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周宣政元年(578),更除乡郡守。……自朝徂野,咸归淮的,……疏公解出,韦叟知还,入老室以练神,安庄领以全朴。……岁次辰已,日昃之离,……开皇六年二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薨于沙丘里舍,春秋七十有四。九年八月壬戌朔十一日壬申,迁厝于宫山之阳。……故勒石泉门,传诸不灭。”
   据此《羊烈墓志铭》可知:羊烈于开皇二年(582)薨于“沙丘里舍”,当即暂厝于沙丘,事过三年半之后,才于开皇九年八月从沙丘“迁厝于宫山之阳”的泰山南部羊氏祖茔,即现在的泰安新泰市一带。
  
  《羊使君碑》中所述灵引本末,与正史悉合。《羊使君碑》碑址诸书未作录,以事理推之,当竖立于新泰羊氏族茔。其石久佚,碑文亦未见各典册录存。
  《羊祉墓志》 北魏熙平元年 魏 1964年新泰颜庄村 。
  《羊烈墓志》 隋开皇九年 隶 1993年新太羊流 。
  《羊烈妻墓志》 隋开皇十二年 隶 1993年新太羊流 。
  《羊深妻崔元容墓志》
  
  
     《唐故囗大夫羊君墓志铭》府君讳荆璧,泰山南城人也。昔屡辞此事之书,纪其氏族;火德金行之代,荣其寿位。《唐故囗大夫羊君墓志铭》志载于骆承烈先生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石刻)》第二卷《隋唐宋金碑》。关于此志情况,《孔子故里志》著录云:“羊荆璧墓志:无撰书者及年月,从铭文得知,墓主葬于唐天宝四年(745)。石宽56厘米,高46.5厘米,厚10厘米。文楷书,23行,满行18字。1957年发现于(曲阜)姚村黄家屯,同年移入孔庙,现存东庑。”志石今移入曲阜汉魏碑刻博物馆北屋。
  
    
      羊氏造像刻经
  ㈠《羊银光造像》
    刻立于北魏太和三年(479),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之形制。正面像高60cm,高浮雕,主佛内着僧祗支,穿褒衣博带架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座之上。两侧分立二菩萨,各持莲蕾、净瓶。背面有铭文,直书4行31字:“□〔维太〕和三年四月壬寅朔八日己酉,清信女佛弟子羊银光造像一躯,所愿从心。” 按:泰山羊氏世代皆崇奉释教。《北齐书》卷四三《羊烈传》载:“烈家传家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兖州造一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南梁·释宝唱《比丘尼传》载当时名尼僧念、竺道馨等,皆出泰山羊族。此造像的出土,又为羊族妇女崇佛提供了一条佐证。
    《羊银光造像》1983年11月出土于新泰徂徕山光华寺遗址,今存新泰市博物馆。据李静杰《教教造像碑》之著录,此石为现存最早的四种北魏造像之一。
  《羊深妻崔元容墓志》
  
  泰山区省庄镇羊娄《南村石将军造像考略应是羊祜像》
     省庄镇羊娄南村的石将军造像由一块高约150公分,宽约70公分的石头雕成,为浅浮雕。 造像中为一高大的武士形象,手握金锏,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威风凛凛。此造像应为羊祜威武之形象。
     《文殊般若经碑》
    无刻立年代,碑高200cm,宽14cm。碑首中间镌一开帐式券门佛龛,龛内高浮雕一佛二侍者。龛两侧隶额“文殊”、“般若”二行四字。碑文为隶书《文殊般若经》,书法圆润端秀。
    按〔宣统〕《再续汶上县志·古迹志》著录此碑云:“太白山巅《文殊碑》,俗称钟繇书,非也。光绪初年碑亭倒塌,于碑侧露题名一行,云‘经主卫立将军东阳平太守羊中(引者按:应为‘锺’)、羊用,奉朝请羊叔子书。’然此石佛经为晋羊祜书也。地去泰安羊流店叔子故里百里而近,理亦或然。详其字体不类北魏齐周,纯系隶书变楷神气。洞口石壁上字大方六七寸许,其体亦然,神更飘逸。”所云羊氏经主,因碑石剥蚀,今可辨者惟“经主□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羊锺、郡□〔功〕曹东□□邑人奉朝请羊善、邑人羊万岁”诸字(据何树瀛先生录示),其余名氏已残阙。
    关于此碑之时代,清《汶上志》断为晋羊祜书。但题名中之羊叔于结衔为“奉朝请”,此职为汉至隋时所置,羊祜各传均未载其曾官此职。故书经之羊叔于似别为一人。今人何树瀛主编之《汶上县志·文化》中考碑云:“今考‘东阳平郡’为北魏占有本境后所改,原称‘阳平郡’,南朝宋末侨置,故其碑成于北魏说似更可取。”
  [13]今学界多取北朝书立之说。
    《文殊碑》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白石乡水牛山上,1973年移置汶上县文化馆。历代有关此碑的著录、考订之作有:清·洪颐煊《文殊般若经碑》(《平津读碑续记》卷一)、汪望《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七)等。
    此外有关泰山羊氏的佛道刻石还有费县北齐《兴圣寺造像碑》(中有“大斋主羊吉”题名)、泰山唐《鸳鸯碑·羊希复题记》、新泰唐《崇庆寺碑》(中记隋·羊彪事迹)、嵩山唐《景贤身塔记》(题“太山羊愉”撰)、泰山附近之唐《小石桥碑》(中有“大像主羊选友”等题名)等等。因诸石非专记羊氏,故此不复逐一叙录。
  五、羊氏墓志
    羊族志石六种,另拟有《泰山羊氏墓志考》,此略。
  参考文献:
  [1]蔡如桂。单子戈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5)。
  [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
  [3]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清〕江乾达。〔乾隆〕新泰县志[z]。新泰:新泰史志办,1992。
  [5]〔民国〕杨守敬,舷会贞.水经注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8]郭荣章。褒斜石门摩岩刻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9][清]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
  [10]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明〕赵希抃。〔天启〕新泰县志[M]。新泰:天启六年刊本。
  [12]〔清〕卢綋。四照堂文集[M]。康熙二年刊本。
  [13]何树瀛。汶上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5:2:45
考四库全书羊氏文史与出土羊氏碑寻源泰山南城是羊氏发源地。泰山羊
  吕氏春秋记载着夏桀有大臣羊辛,并没有记录夏世羊氏居住地。
  山东兖州嵫山考古出土商代羊氏族遗珍铭文羊父辛铜觯,古嵫阳邑是羊氏发祥地。是考略为羊氏历史最早籍贯记录。山东兖州嵫阳邑羊氏先祖生活地分。
  《周礼》和《尔雅》共同地理记载古河东曰:兖州,其山岱。兖州以泰山历史文化传承为荣耀。
  
  按《左氏春秋》历史宋羊斟,商殷微子国河南至山东,邾羊罗,邾国商殷属国邹城市或地域更广,夷羊五,东夷国山东东部。苑羊牧之,苑城属高青县一带。《孔丛》羊容,居鲁国。东鲁山东东部。
  《汉书》羊续传汉朝时太山羊氏居“平阳”但可考历史《魏书》羊续墓在梁父山。汉史记载着是泰山南城人。
  《汉书》羊陟传称太山“梁父人”家世冠族。以史论羊陟这一支应该是汉代羊氏最优秀。考羊续墓在梁父山与“梁父人”羊陟应该同系。
  《汉书》羊弼,并未记录居山东那里,但是羊弼为博士汉代经学家何休老师。
  何休.乃任城樊(今山东滋阳)人。考羊弼应该居山东滋阳。
  至于两晋与南朝,历史泰山羊氏记录是“泰山南城。”
  北朝泰山羊氏历史记录“泰山钜平”
  总称“平阳.梁父.南城.钜平”同属一郡泰山郡。可以证明南北朝时期泰山羊氏宗支是遍布山东各地。
  但历史相隔多年,不排除历代地理沿革原因。
  1957年发现于(曲阜)姚村黄家屯,羊荆璧墓志铭府君讳荆璧,泰山南城人也。昔屡辞此事之书,纪其氏族;火德金行之代,荣其寿位。
  《义州羊(烈)使君墓志之铭》载:“公讳(烈),字儒卿,太山梁父人也。……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父灵珍,兖州别驾。……(烈)年十七,辟当州主簿,仍*(高)平郡守兼当州赞治,……俄而魏运数穷,有齐受禅,……拜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周宣政元年(578),更除乡郡守。……自朝徂野,咸归淮的,……疏公解出,韦叟知还,入老室以练神,安庄领以全朴。……岁次辰已,日昃之离,……开皇六年二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薨于沙丘里舍,春秋七十有四。九年八月壬戌朔十一日壬申,迁厝于宫山之阳。……故勒石泉门,传诸不灭。”
   据此《铭》可知:羊烈于开皇二年(582)薨于“沙丘里舍”,当即暂厝于沙丘,事过三年半之后,才于开皇九年八月从沙丘“迁厝于宫山之阳”的泰山南部羊氏祖茔,即现在的泰安新泰市一带。
  按氏族本原羊泰山,与《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兖州太山郡望,羊泰山。
  兖分证明泰山南城是羊氏发源地。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3:58:10
《岱史第五卷疆域表》与《泰山道里记》历史小考泰山思源
  -《续道藏-岱史》-明-查志隆 > 6-岱史第五卷疆域表
  
  岱史第五卷疆域表
    叔曰:表疆域者何?表岱宗所隶疆域也。隶於州邑而郡而部也。夫岱宗秀挺一合,灵应八涎,涵育万形,储峙千古,岂一疆一域所得而囿乎?然自古锡土姓以立国,制地域以抚封,必恃名山大川为之界焉。是故《 禹贡》 九州之域海岱维青。《 周礼》 山镇之崇,兖州日岱,此疆域所由始矣。秦汉而降,建牧分州,割裂土境,废置凡几,汉之奉高,唐之乾封,宋之奉符,皆以邑名於岱陆者也。皇明定鼎燕冀,惟岱宗较诸岳独迩,雄据东夏,屏障皇畿,若拱辰然,而漕源国计,亦维兹攸赖,所谓奠安盘石之宗,其在斯与?岱陆不以邑而以州,俾奉岁祀,而州以泰安名,有以也。夫兹备录古今沿革并其年数而为之表,如左方:
    朝代媳部   郡     州县
    禹贡日
    唐虞青海岱惟
    青州
    夏商
    周 兖周礼州 鲁鲁颂日泰
    其镇曰岱  山岩岩
    战国齐             博邑
    秦      齐郡      博邑
    泰山郡属汉济初 奉高县
    西汉兖州部            武帝元封元年至奉高
    奉高县
    东汉兖州部  泰山郡   光武二十二年至奉高章帝元和二年幸奉高
    晋 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南宋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北魏兖州部  泰山郡   奉高县
    鲁郡    岱山县
    隋 兖州部     大业初改属鲁郡  开皇六年改奉高日岱山
    兖州鲁郡  乾封县
    唐 河南道             高宗改岱山县为乾封县
    兖州袭庆府奉符县
    宋京东西路 初祭东岳於 真宗祥符
    兖州真宗加 元年改乾
    号泰山大齐 封县为奉
    仁圣王又上 符县
    号仁圣帝
    泰安州 奉符县
    金山东西路  大定二十三年陛泰安军为州
    泰安州 奉符县
    元 山东东西路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
    皇明山东布政 济南府 泰安州
    使司 洪武制和加泰山封号正名称东岳之神 省奉符县并入州
  
  ●《泰山道里记 》
  
    壹
  
    泰山,《虞书》谓之“岱宗”。《风俗通义》曰,“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白虎通 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又岳之为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禹贡》谓之“岱”。《周礼》谓之“岱山”。《尔雅》、《论语》谓之“泰山”。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
  
    泰山结体,惟《鲁颂》“岩岩”一语,足以形容气象。后人谓泰山如坐者,言一山之体也。又曰泰山为龙者,言众山之奔赴也。旧说皆谓山脉自西而东。郑樵《通志》谓济南诸山其北麓,兖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诸山其右翼,终不言其脉之所起。李光地《禹贡注》:“导山四条,惟第一条言入海,余三者,或长或短,率无入海之文。”且岱为岳宗,用表青徐之畛,迤东即其入海处,经文不及,以是蓄疑。曾因奏对备闻山东诸山之脉,自营州跨海而来,遣官按履经十余年,非意之也。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而百家息喙矣。
  
    泰山面西南,社氏《通典》之说也。后人多谓南向。盖登山者,皆由红门一路,适值其南,于此仰望,峰岩掩蔽,不见绝巅。惟自山西南视之,则正面出矣,亦足征其非自西来也。其背依东北,棨戟排列,最据形胜云。
   泰山道里,见于载籍者:《博闻录》谓“高四千丈、环一千里”,《茅君内传》谓“周回三千里”。其说荒远不可稽。唐徐坚《初学记》引《汉官仪》及《泰山记》曰:“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晋郭璞《山海经注》谓:“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唐六典》谓:“周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故俗皆以为四十里云。然登山者寅上而未下,度其时在平地仅行六七十里而已,况攀陟为劳,不足四十里明矣。明万历间参政张五典者,尝立一法量之。其法用竖竿一,长一丈,刻以尺寸,竿端置一环;用横竿一,长亦一丈,中置一环;两端皆五尺,取其轻重相称。以绳系于横竿之环,而又穿于竖竿之环,牵其绳之尾,则横竿可上可下,而不失其平。于是以竖竿所立之处,视横竿所至之处,则五尺为一步矣,此以量其远近也;每量一步,若在平地,则横竿由端以至竖竿前后,俱著於地;若前高而后下,则横竿前著于地,而后悬于空,视竿所悬处至地尺寸若干,此以量其高下也。又备一册,每页画三百六十格,每量一步则填一格,平地则于格内填一平字。其高尺寸若干,亦于格内注之。填尽一页,则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其高则累尺寸而计之不爽也。由山下至绝顶;凡量四千三百八十四步,而纤回曲折皆在其中。高三百八十六丈九尺一寸,中除倒盘低十八丈五尺七寸抵高数外,实高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折步七百三十六步六分八厘。平、高共积五千一百二十步有奇,实一十四里零八十亲步耳。
  
    泰安府城,旧为岱岳镇。自汉迄南北朝,置奉高县,为泰山郡治,在今治东北四十里、其时兼摄博县,在今治东南二十五里。隋开皇时改奉高曰岱山。大业初省岱山,入博城。唐高宗改名乾封。宋太祖开宝五年,诏迁治就岳庙,真宗祥符元年,改名奉符,属袭庆府。金初为泰安军,寻改泰安州,治奉符县。元因之。明初省奉符,并归泰安州,属济南府。国朝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辖州一县六,倚郭为泰安县。其城内外祠观名迹,有关泰山掌故者,并备录之。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2:42:7
【转帖】莱芜羊里羊丘山与大将军羊祜太阳里羊思源
  
   莱芜羊里羊丘山与大将军羊祜
  
  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祖籍山东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生于公元221年,卒于278年,享年58岁。莱芜境内的羊里、羊丘山等地名,泰山羊氏肇始发祥地,羊丘山就因羊祜而闻名。
   相传,羊祜立功受封,晋武帝将羊里一带赏赐给他,羊祜便在此建立营寨,俗称“羊祜大寨”。其遗址在今莱城区羊里镇羊里村西北250米处,至今,此处地块仍以“大寨”为地名。羊里村,虽取羊祜故里之意,却并非是他的出生地。羊祜来到羊里这块封地之后,大量栽植果树,改造这里的环境,如枣、梨、柿子等树,成行成片,排列整齐有序。现在羊里的村民仍把这些地块称为枣行、梨行、柿子行、大行、小行等。
   羊祜出身于世祖大家,泰山望族。祖上连续八代作“二千石”的高官。晋武帝时,他任尚书右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是西晋开国名将,又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儒将。羊祜曾受命统镇南郡,抵御吴兵。他以清德闻名,以德治边,深得民心。他对所辖区域减免兵役,作战之余暇,还组织晋军开荒种地。短短几年,便开垦农田800多顷,使“军无百日之粮”而变为“军有十年之积”。对吴国降兵愿去愿留悉从其便,对去者一律发给路费,遣人送出晋境。有一次,吴将邓香侵扰夏口,被羊祜部将生俘,押至羊祜营帐,羊祜亲解其缚放还。邓香深感其恩,毅然率部投奔羊祜大营。羊祜每次率兵进入吴国境内,所食民之粮米,皆以绢偿还。平素会众游猎,不入吴境,所猎禽兽如先为吴人所射后为晋兵所得者一律奉还,秋毫无犯。因此,深得江汉民心,石城以西尽为晋国所有。羊祜奉命守边,与吴将陆抗对垒,陆抗得病,羊祜以药馈之,陆抗遂以醇酒赠羊祜,互不相疑。致使晋吴边境数载不动干戈,人民安乐,万众称颂。
   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乃羊氏发祥地,世传为羊祜居地。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叙莱芜县志》载:“余试政都省,乃冬奉莱芜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巅(羊丘山),吊史云(汉代莱芜长范丹)之祠……废存悲仰,怆然一时”。清人牟愿相《莱邑山水杂记》称:“(羊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他还在《羊里》一诗中吟道:“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缓裘轻意绝殊,到处人争羊祜里,泰安新泰又莱芜”。晋书《羊祜传》载:“祜年十二,尝游汶水之滨”。今羊里村西北 250米处仍有“羊祜大寨”遗址,证明羊祜曾经在莱芜境内生活过。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29:27
转帖远古帝王封禅为何选择在泰山(原)太山羊思源
  凉如萤的博客...天阶夜色凉如水,轻罗小扇扑流萤
  
   帝王封禅为何选择在泰山(原)
  
   封禅犹如家族祠堂的祭祀活动,但由于主祭人是皇帝,故而上升为国家大典,唐朝张守节对这两个字做了解释:在泰山极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除地,感地之厚,报地之福,故曰“禅”,因此封禅是一个宗教仪式的两种礼节,是只有贵为“天子”的皇帝才能亲自参与的重大活动,历史上除武则天在嵩山搞过一次外,其它的都在泰山举行,那么三千佳丽中帝王为何选中泰山呢?原因如下,请大家补充:
  
   1、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泰山拔地通天,气势雄伟,登上南天门,视野开阔襟怀豪放,极目四望天朗气清,至刚至阳气大气正,一种霸气隐隐心生。登上玉皇顶,但见群山辐辏,子孙俯首,匍匐脚下是万峰,这种独特的“一览众山小”的奇观,恰当的迎合了帝王藐视万物的视觉感官,极大的满足了帝王唯我独尊的日常心理,这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名山所不具备的一个硬件。
  
   2、泰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来龙发源于昆仑,去脉归于大海,泰山是“左襟沧海,右带昆仑”,正好位于中国东南西北古都连线的十字中心,北京到南京沉沉一线穿南北,长安、洛阳、开封一线珠玑到泰山,泰山处于中心位置,就像今天的CBD,交通比较方便,路途比较适中,最远的也才3个多月的路程,即时后院发生政变,也能及时回銮,稳住宝座,这是帝王离京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恰好泰山不会给他带来这种后顾之忧。
  
   3、泰山的东方情结。东西南北中东居首。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以来,东为震,为长,就是老大;东属木,颜色为青,东方为广生帝君-----青帝的居所,青帝主管万物蓬勃,东方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肇始着新的开始,象征着万物的新生,泰山日出为何有名,也与此有关。因此岱顶有青帝宫,山下有广生泉(泰山4大名泉之一,原为贞妇庙的生活用水,现仅供少数人吃喝)。紫气代表王气,是帝王的象征,紫气只能东来,泰山正好是华东最大的一座高山,也满足了群臣的各种挑剔。
  
   4、泰山的宗教渊源。封禅是秦始皇改革的产物,司马迁认为,始皇之前已经有72代明君登临泰山,举行古老的“柴望”仪式,《尚书》记载最早是舜,山顶北斗台下有“舜至孔登”的刻石。舜作为部落领袖,在山顶首先堆柴引火,进行敬天,这个仪式叫“燔柴祭天”,然后领袖再举起一只火把,站在山顶向四周遥望,此时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首领分别在自己的“域内高山”上进行遥拜,万众一心臣服于泰山,表示归顺于舜的领导,这个仪式叫“望秩山川”,河流山川都有了秩序,部族姓氏也有了归属,泰山成为一种崇高的象征,渐次发展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古来如此,代代帝王自是虔诚追求,形成了泰山“万乘驰逐”的场面。极顶有座玉皇庙,现在大殿前还挂着一副“柴望遗风”的匾额,即是指此。
  
   5、泰山三界齐全。在《泰山为啥有条奈河》的博文中已作了明确介绍,不再重复。宗教仪式,帝王在仙界祭天,在冥界祀鬼,泰山都有,图个方便,一举两得。而且,泰山的天上、人间、地狱的各种名称,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神秘气氛,为封禅仪式又增添了神秘色彩,使来向上天做述职报告的“真龙天子”欣欣然乐于接受,同时心中不禁暗暗赞叹:“泰山真是个搞封禅大典的最佳平台!”
  
   泰山,气冲霄汉,气势岩岩,气象万千,徜徉在天街上,看脚下浩浩荡荡的云海,使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17:52
转帖:岘山羊公著述考涓滴岘山
  马东盈论文:羊祜著述考(有修订见文末说明) 2006-09-06 20:51:00 分类: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
  
  马东盈论文:羊祜著述考(有修订见文末说明)
  
  [原刊于《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关键词]  羊祜;著述;考证
  [摘 要] 羊祜是泰山羊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但是由于羊祜的著述绝大部分已经散佚,致使其文学成就和学术影响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略。本文对羊祜著述的结撰、流传情况考证梳理,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中图分类号]  K8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122(2000)04-0003-02
  
  
  
    羊祜( 221~278 ),字叔子,西晋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卷二《杂编·遗逸·中·载籍》中说:“六朝以功名著,而文有其集者,杜预、刘琨世所共知外,录其僻者于左。古率文武相资,非若后世判而为二也。”首先列入的便是“太傅《羊祜集》二卷”。其作品描写了风云迭起的时代巨变,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是建安文学的遗响和回音。羊祜文学创作的显著成就在当时就赢得了盛誉。西晋文学家孙楚便在其《故太傅羊祜碑》中称其“文为辞宗”。羊祜的学术著述也令后世学界关注,唐代学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评价其专著《老子传》“皆明虚极无为、理家理国之道”。
  
    然而,羊祜的著述绝大部分已散佚无存,致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略。本文试从纷繁的史料中对其著述作一钩稽,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青年时代羊祜就表现出了超群的创作才能。《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以下称羊祜本传)云:“ (羊祜)既长,博学能属文。”入仕之初,羊祜时常参与魏帝高贵乡公的诗赋聚会活动。流传至今的《雁赋》,就是羊祜这一时期的作品。清·光绪《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增》引用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评价,说:“辞旨超远,高于词人一等。”在伐吴战争期间,羊祜的创作亦十分活跃。《晋书》羊祜本传说:“(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所谓“言咏”,即谈论、吟咏,今人研究认为,晋人吟咏一是吟前人的诗,二是吟自己的诗。羊祜岘山之咏,必然写下了一些诗作。对此,法国学者侯思孟( DonaldHolzman )在所著《山水诗的诞生》第五章中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羊祜是专注于欣赏山水风光本身的第一人。他的这一行动,鼓励了一种新的时尚,为山水诗的出现开启了先声。此论确当与否姑置不论,至少可以说明,羊祜的“岘山言咏”是受到研究者关注的。可惜这一时期的羊祜诗作未能流传下来。王文才教授在《〈两汉蜀学考〉叙目》中论述两汉蜀学时指出,“羊祜以杨(杨雄)王(王褒)严(严遵)马(司马相如)虽去数百年,览其遗踪,风流文采,宛然如在,疑其典型不泯,范法尚存,遂追赋《四先生诗》”,所提及的《四先生诗》也是羊祜诗作仅见的篇目,可惜其全帙已佚。在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羊祜写下了大量的表、疏、牋、启,流传至今的有《让开府表》、《让封南城侯表》(片段)、《请伐吴疏》、《再请伐吴表》(片段)、《再请伐吴疏》(片段)等。此外,仅知篇目大意的有:《贺太子牋》,见于《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贾充留守启》,见于《晋书》卷四十《贾充传》;《王濬留守益州表》,见于《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改平阳为新泰表》,见于《三国志集解》卷十二《鲍勋传》注引西晋《太康三年地记》,等等。羊祜还写下了一批书信,流传下来的有《诫子书》、《与从弟琇书》、《与吴都督陆抗书》(片段)等,这也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修订说明一】在曹魏宗室和司马氏集团激烈争夺的时期,羊祜对《老子》一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并著成《老子传》问世。羊祜也是《晋礼》、《晋律》的主要修撰者之一。
  
    但是,羊祜的作品从数量上看,真正成稿者并不算多,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羊祜的“慎于言”。羊祜在给子女们的家书中说:“恭为德首,言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这虽是教子之语,其实也是羊祜做人的原则。体现在为文上,羊祜下笔十分慎重,《晋书》羊祜本传上说,羊祜入仕之初,“时高贵乡公(曹髦)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逌以忤意见斥,(羊)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因此,羊祜的作品能够成稿,就十分不易,更何况成稿之后大部分也都被羊祜焚烧掉了。《晋书》羊祜本传上说:“ (羊)祜历职二朝,任典枢要,政事损益,皆谘访焉,势利之求,无所关与。其嘉谋谠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如《贾充留守启》便是羊祜上奏晋武帝的一篇“密”表。甚至连讨论伐吴这样的大政方针,羊祜也是与帝“密谋”,外间人难得其详,对此,杜预曾经在羊祜卒后恳请伐吴时提出批评,《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载杜预上表云:“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可见,羊祜的大量奏疏、上表等,因其过于慎言,甚至连底稿也不保留,流传于世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羊祜的著述曾经刊行传世。纂修于唐初的《晋书》有明确的记载。其书羊祜本传云:“ (羊)祜所著文章及为《老子传》并行于世。”这一记载虽然显得语焉不详,但至少可以说明羊祜的著述在当时就已经流传。羊祜的同僚荀勖(?~289 )是古籍流传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纂修于唐初的《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说:“魏氏代汉,采掇遗文,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籍,……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无论其所收录书籍的内容、时代,还是羊祜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羊祜的著述(包括诗文和专著)都不会被忽略。
  
    羊祜著述在历代的相关著录中时多时少,时隐时现,这说明这些著述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逐渐散佚。《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说:“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荀)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李)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李充,字宏度,江夏人,东晋初为大著作郎。《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李充》称:“于时典籍混乱,(李)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为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四引其《翰林论》一文,其中称颂羊祜的《让开府表》说:“羊叔子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看来,李充也是羊祜著述的一位见证人。据此,虽然不能说惠怀之乱后得以幸存的残余书籍中,得以完整保留了羊祜的著述,但至少可以知道,羊祜的著述并没有全部湮没失传。据《文选》卷四十九《晋纪总论》注文,可知东晋干宝的《晋纪》也曾经引录过羊祜的《再请伐吴表》;据《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四引文,可知东晋王隐《晋书》则全文引录过《让开府表》。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说:“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431),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中关于羊祜的著述有如下记载。卷三十五《经籍志·四》:“晋太傅羊祜集一卷。”附注:“残缺。梁二卷,《录》一卷。……亡。”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附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亡。”从《隋书》的记载及其附注可以得知,在南朝时期的梁代,得以流传的羊祜诗文结集《羊祜集》有二卷,另有《录》一卷。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论说了章表的发展流变,并列举了一些代表作品,其中便提到了羊祜的《让开府表》:“及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序志显类,有文雅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也将《让开府表》选入其中。但至唐初,文集已亡佚半数,仅存一卷,《录》已全部亡佚。《老子传》已全部亡佚,只有其名被著录下来。
  
    《旧唐书》也对羊祜的著述做了记载。卷四十七《经籍志·下·别籍类》:“《羊祜集》二卷。”卷四十六《经籍志·上·道家类》:“《老子》二卷,羊祜注。”《新唐书·艺文志》出自欧阳修之笔,是将开元前后直至唐末的书目统统载入,因此,其书关于羊祜著述的记载,使我们了解到直至唐末这些著述的传世情况。卷六十《艺文志·五》:“《羊祜集》二卷。”卷五十九《艺文志·四》:“《老子》,……羊祜注二卷,又解释四卷。”可见,此一时期的《羊祜集》仍有二卷。《老子传》不仅有注二卷,还有解释四卷,这一记载又超出了以往著录的内容。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指出:“关于《老子传》,《隋志》著录《老子道德经解释》二卷,《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及《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却分别著录《老子注》二卷及《解释》四卷,恐是一书而分卷不同。”有其道理,然而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即:如果此记不误,就说明自开元以后,唐人对羊祜《老子传》的搜访又有了新的收获。关于这一点,有两条记载可为证明。唐·陆德明(约 550~630 )撰《经典释文》卷一《序录》论述历代有关《老子》之书提及:“羊祜字叔子,泰山平阳人。晋太傅、钜平成侯《老子解释》四卷。”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论列注解《老子》诸家中有“晋仆射太山羊祜”,名下标注:“字叔子,注为四卷。”唐代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选录了羊祜的《诫子书》(卷二十三)、《与吴都督陆抗书》(卷二十六)、《与从弟琇书》(卷二十六)及《雁赋》片断(卷九十一)。唐代徐鑑编《初学记》也选录了《雁赋》片断(卷三十)。
  
    唐代以后直至五代之际,中华典籍遭受了空前的战火之厄。《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指出:“逮于五季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周显德中(954~960),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的《太平御览》,引录了羊祜的《让开府表》(卷四百二十四)、《与从弟琇书》(卷六百八十七)、《与吴都督陆抗书》(卷六百八十七)。但是,五代十国长期动荡不安,包括《羊祜集》、《老子传》在内的大量文献典籍被焚于战火,在中土已难以见到,倒是在中土以外尚有流传的可能。遣使寻书,便包括向域外邦国求书。吴晗先生辑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有一篇朝鲜李朝学者郑麟趾《高丽史·宣宗世家》所收载的宋《求书目录》,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北宋元祐五年(高丽宣宗七年,1090)七月,高丽国遣户部尚书李资义等人使宋,宋哲宗在接见这些使节时,出示了一份向高丽国求索中土佚书的《求书目录》。在这份书目中,便有“羊祜《老子》三卷”,这说明当时宋廷认为此书可能尚流传于高丽国中。求羊祜的《老子传》一书的结果,似乎未能如愿。值得庆幸的是,宋人李霖编《道德真经取善集》(涵芬楼影印明正统道藏本)引录羊祜《老子传》三条,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夫佳兵章第三十一》“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句下注:“羊祜曰:‘明非所乐也。’”《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不笑不足以为道”句下注:“羊祜曰:‘下愚昏昧,贵华贱实。上道深奥,虚无清远。不为浅识所笑,不足为深远之至。’”《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我好静而民自正”句下注:“羊祜曰:‘我好动则民邪,我好静则民正。此反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修订说明二】《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中称:“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散亡增损,互有异同”,《宋史·艺文志》著录书目时,“删其重复,合为一志,盖以宁宗以后史之所未录者,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列之”,然而其中已不见羊祜著述的记载。从此,羊祜的著述流传情况便不得而知了。
  
    清代学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十一辑录了羊祜的作品七篇,包括《雁赋》、《让开府表》、《让封南城侯表》、《请伐吴疏》、《诫子书》《与从弟琇书》、《与吴都督陆抗书》,再加上漏辑的《再请伐吴表》,便是羊祜流传至今的作品的基本篇目。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才. 《两汉蜀学考》叙目 [ J ].中华文化论坛, 1998 ( 2 ).
  [ 2 ]范子烨.晋人吟诗与洛生咏[ J ].文史知识, 1995 ( 2 ).
  [ 3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678
  [ 4 ]周郢.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A ].周郢文史论文集[ C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
  [ 5 ]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6 ]陆德明.经典释文[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7 ]房玄龄.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 8 ]魏征 .隋书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9 ]刘朐.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10 ]欧阳修.新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11 ]脱脱.宋史[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12 ]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杨朝明校补)[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
  [ 13 ]卢弼.三国志集解[ M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7 .
  [ 14 ]刘勰.文心雕龙[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15 ]萧统.文选(李善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 16 ]欧阳询.艺文类聚[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
  [ 17 ]徐 鑑 .初学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
  [ 18 ]李 昉 .太平御览[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
  [ 19 ]胡应麟.诗薮[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
  [ 20 ]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
  
  [《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修订说明一】此处删掉: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所录法书著录了“羊叔子《遗教序》真书”,其文很可能也是出自羊祜之手。——删除理由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4ad70100oehh.html
  
  【修订说明二】此处红字部分为新增补。
  
  
  
  
  
  本博相关:马东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专著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11:33
转帖晋太山羊氏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的发现之新考太阳里思源
  马东盈撰文:晋孙夫人碑的发现之新考 2010-09-06 16:54:00| 分类: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
  
  马东盈撰文:晋孙夫人碑的发现之新考
  
  今存于岱庙东碑廊的“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习惯上简称“孙夫人碑”),是著名的泰山羊氏家族碑刻之一。关于此碑的发现,近年来出版的诸多论著都认为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钱塘学者江凤彝首次发现于新甫山麓张孙庄。究其根源,在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三的记载:
  
  
  
  江秬香孝廉(凤彝)游新甫,草莽中得“晋任城孙夫人碑”,黄小松(易)为作《新甫得石图》。适阮芸台(元)学使辑《山东金石志》采入,孙渊如(星衍)题曰“小宝晋斋”。秬香在济以示刘寄庵(大绅),寄庵题诗中云:“天下神物终不朽,西晋隶书世尚有。新甫古柏供樵苏,孙夫人碑鬼为守。”(刘诗见《寄庵诗钞》)
  
  
  
  其实,在清代新泰方志上早就有关于孙夫人碑记载。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七《古迹》载:
  
  
  
  晋任城太守夫人李氏碑,在张庄东北,乃八分书,尚依稀可识。
  
  
  
  这里所说的“李氏碑”,实际就是孙夫人碑,“李氏”当是误记。清·乾隆《新泰县志》系于乾隆四十九年(1783)时任新泰知县江乾达依旧志重修而成,并于五十四年(1788)刊行的。其书将该碑郑重列入《古迹》一门,比江凤彝的记载早九年。记载虽然存有谬误,仍然可以视为孙夫人碑的较早记载史料。这一谬误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增修《新泰县志》时已经指出。其书卷七《古迹·增》载:“旧志所载张庄之晋任城太守李夫人碑,……阅碑文,系‘孙夫人’,旧云‘李’,误。”需要说明的是,《新泰县志》首创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后世屡有重修,惜颇多散佚;若能稽之前志,或可将此碑的发现时间再往前推移。当然,《新泰县志》的编篡者很可能只是从时代较早这一点而注意到此碑,虽然也提到了“依稀可识”的“八分”书;真正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发现孙夫人碑的珍贵价值,还应当归首功于江凤彝。
  
  又按江凤彝所记,孙夫人碑发现于新甫山麓张孙庄,而张孙庄于新泰地名中难于稽查,故孙夫人碑发现之确切地点难于细考;而《新泰县志》所载,其碑所在地是“张庄东北”,比江凤彝所记更为明确。张庄在新甫山麓有多处,孙夫人碑所在的张庄应该在羊氏墓群附近。新泰羊氏墓群有二,即天宝墓群和羊流墓群。天宝墓群在今天宝镇颜前村处。1964年出土《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祉墓志铭》、《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使君夫人崔氏墓志铭》、1973年出土《侍中车骑大将军中书令羊令君妻崔夫人墓志铭》(诸志考释,详看周郢《新发现的羊氏家族墓志考略》,文载《周郢文史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羊流墓群在今羊流镇沟西村北处,正处于新甫山麓。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七《丘墓》载:“晋(今按:汉之误)羊续墓,县西六十里,羊流店北,即《传》所称出折臂三公者。有五冢,三冢高丈余,二冢半之。其三高冢,一为庐江太守续墓,一为上党太守道墓,一为丹阳尹曼墓;其二冢未详。……详太傅本传及卢红墓碑。”清·卢红《羊太傅祖墓表》(文载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下·墓志表》)中称:“考新泰志,县治西羊流店北里许有羊太傅祖墓三冢”,云云。一九九三年六月在旧志记载的所谓“羊曼墓”出土《□□〔大中〕大夫□光禄少卿义州使君羊公墓志》、《齐义州羊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两相比较,羊流墓群所在地称为“新甫山麓”比较恰当,并且可在已经出土的羊氏墓志中寻到证据。《□□〔大中〕大夫□光禄少卿义州使君羊公墓志》中云:“开皇六年二月壬午朔六日丁酉薨于沙丘里舍,春秋七十有四。九年八月壬午朔十一日壬申,迁厝于宫山之阳。”《齐义州羊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中云:“春秋六十有五,以大隋开皇十一年岁在辛亥闰十二月戊寅朔廿二日己亥薨于兖州太阳里。十二年十月癸酉朔卅日壬寅葬于宫山之阳。”所谓的“宫山”,就是新甫山,今多称为莲花山(说详拙著《话说莲花山》,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孙夫人碑所在的新甫山麓“张庄”,过去人们都认为是“张庄”是“西张庄”,即今新泰市西张庄镇驻地,距离羊氏墓群约十公里。然而笔者发现,羊流镇羊氏墓群所在地,其周围有多处名张庄者,相对墓群而言,东约二公里有东张庄,被二公里有北张庄,西三公里有新张庄。其地今都为行政村驻地,属于羊流镇,与西张庄镇之西张庄比较,其距离羊氏墓群均较近。若以“新甫山麓张庄原上”的措辞来推论,墓群所在地正处于几处张庄中间。揆之情理,此地是孙夫人碑的发现地点更为确当。孙夫人碑的发现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张庄镇之西张庄,只是因其在近世名声过其他几处,并无事实依据。以上各处张庄,清·乾隆《新泰县志》卷《里甲》有载(并参看《新泰市地名志》之《西张庄乡》、《羊流镇》,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综上所述,晋孙夫人碑的发现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4年,地点在张庄东北,即今新泰市羊流镇羊氏墓群一带。
  
  (第一稿原载《泰山文化报》1995年5月30日八版;1999年2月6日重写)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1:6:12
【转帖】回眸1999年9月新泰市羊流镇人民政府塑立羊祜像.为弘扬先贤业绩.昭示后人,太山羊思源
  登泰山看世界马东盈博客
  
  
  回眸:新泰市羊流镇人民政府塑立羊祜像 2010-10-02 17:12:00| 分类: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回眸:羊流镇人民政府塑立羊祜像
  
  因襄樊之行,看到被忽略的羊祜岘山,和当今在羊祜故乡同样被忽略的羊祜及有关遗迹,居然有差不多的命运。由此想起:新泰市羊流镇人民政府于1999年9月塑立新泰乡贤羊祜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泰第一座乡贤塑像,体现了当时的羊流镇党委政府的远见卓识,其中时任党委书记杨建国先生重视传统文化,主持这一盛举,历史必将铭记。在此前后,羊流镇还在进入镇区的要道上,立了一个包含“羊祜故里”四字的类似牌坊的东西。被后来一位继任者拆除。
  
  
  
  羊公碑尚在 乡韵古风存
  
  在羊祜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1999年9月25日)
  
  新泰市羊流镇党委书记 杨建国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金日当空,秋风送爽,祖国五十华诞即将来临。诸位领导、来宾,群贤毕至,汇聚羊流古地,拜揭羊祜塑像,顿使羊流古镇增添了无限光辉。我谨代表羊流镇党委、政府,及五万四千羊流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羊祜故里,人杰地灵,先贤英豪,层出不穷。泰山望族羊氏自东汉至南北朝历五百年,长盛不衰,西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羊祜更为羊流人所骄傲。汶水苍苍,铭记少年羊祜中流击水之豪情;九顶莲台,昭示忠勇之臣“折臂三公”之壮举;古碑巍巍,珍存故里乡人之崇敬。往事越千年。羊祜壮怀,出镇襄阳,抚绥有方,江汉归心;平吴建晋,居功之伟,受封南城侯,追赠侍中太傅,位至三公,其不朽的业绩和高尚的品质,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
  
  一千七百余年弹指一挥间。而今,羊公故里民丰物阜,安乐祥和。为实现羊流人仰怀先贤之夙愿,为表达羊流人千载颂高风之心声,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四个月,羊祜塑像终于落成了。这是羊流的一大盛举。
  
  我们缅怀羊祜,纪念羊祜,就是依据唯物史观对其思想扬弃,吸其精华。
  
  ——我们要弘扬羊祜的爱国主义精神。羊祜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为三国归晋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要弘扬羊祜宽容谦让、举贤荐能的美德。羊祜一生宽宏大量,不拘小节,不计前嫌,临终推荐杜预代其位,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要弘扬羊祜的进取敬业精神。羊祜出身名门,官位显赫,但从不居功自傲,仍博学广识,潜心为政,唯恐力不能及,委以重任屡有不受,终以卓越的政绩誉名后人。
  
  ——我们要弘扬羊祜清政爱民的为官之道。羊祜家族世代为官,“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历数朝而兴盛,因此得以彪炳千古。
  
  历历太傅遗风,正是羊流人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也是诸位领导和来宾欢聚于此的意义所在。
  
  羊公碑尚在,乡韵古风存。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更加豪迈的情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放手谱写羊流跨世纪的新篇章。
  
  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祝羊流事业发达!
  
  
  
  附《羊祜塑像碑记》,镌于羊祜塑像基座背面,记述塑羊祜像经过。据原刻校录:
  
  羊祜塑像碑记
  
  西晋杰出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公元二二一~二七八年),字叔子,泰山平阳(今新泰)人。历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南城侯,至尚书右仆射,卒追赠侍中太傅。其出镇襄阳,抚绥有方,江汉归心,为灭吴建晋奠定基础;尝上表晋廷,取新甫、泰山之首字,改平阳为新泰,“新泰”之名始此。《新泰县志》载:“羊流店,羊祜故居,史称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羊公祠及三羊墓遗址犹存。历代文人墨客屡有拜谒凭吊,濡墨抒怀,流传吟咏之作百余篇。而今,羊公故里民丰物阜,安乐祥和。为弘扬先贤业绩,昭示后人,乡人谨于羊流故地敬立羊祜塑像。今盛举告成,勒碑以记之。
  
  新泰市羊流镇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九年六月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0:57:12
转帖:姑苏羊王庙涓滴岘山
  羊祜:荐官不图“谢恩私门”
  天数人力斋主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54812877
   羊王庙弄
  
  
   羊王庙弄位于带城桥路银杏桥北堍,东起带城桥路,循南园河经五龙堂南口,西端折南与南阳街东口相接。
   因有奉祀晋代太傅羊祜的羊太傅庙和奉祀南朝刘宋吴郡太守羊玄保的羊太守庙在此,故名。羊王庙弄6号为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的静心庵,有庵舍十余间,现为民居。木杏桥东侧有清同治八年(1869)的善庆庵。羊太守庙在12-1号,羊太傅庙(羊王庙)在其西侧。
  
   羊祜(公元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他是西晋开国元勋,晋武帝朝重要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其出身名门望族,母亲是三国名臣蔡邕之女,夫人是名将夏侯霸之女,姐姐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司马炎称帝建晋之后,升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镇南大将军,南城候,开府仪同三司,去世后被追认为“太傅”。
  
  《晋书?羊祜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晋国大将羊祜于病后临终前,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然后再把荐稿烧掉。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羊祜忠厚仁德,身处以门第私党为风尚的魏晋时代,却能够不植私门、不求私利,其品德是难能可贵的。
  
  他官居显要,生前却“被服率素”,死后“家无遗财。”其女婿曾劝他“有所营置,令有归戴。”羊枯听了很生气,回到家里严肃地告诫子女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临终时,他所嘱的遗言是:一、家人不得将他的官印入柩;二、不得修陵寝,只求和他的父母葬在一起。
  
  亲属将羊祜的遗嘱秉奏皇上,武帝不准,还是在洛阳城外辟地一顷建陵。至于南城侯的官印不入柩,武帝只好依了,为此颁发一道诏令:“祜固让历年,志不可夺。身没让存,遗操益厉,此叔夷所以称贤,季子所以全节也,今听复本封,以彰其美。”
  
  葬礼上,晋武帝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皇帝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
  
  比照如今的某些现实,凡有“举善荐贤”者,不图“谢恩私门”的实在太少了。西晋羊祜的荐官不取“谢恩私门”的操守,不能不让当代人肃然起敬。
  
   羊玄保:下棋赢来的郡太守
  
  羊玄保(371--464),南朝宋文帝之重臣,官拜左卫将军,加给事中,会稽太守,又徙吴郡太守。
  
  围棋起于春秋,至六朝时盛行于朝野,南朝更被视为围棋的黄金时代,羊玄保便是此时世间公认的围棋圣手(列第三品)。
  
   宋文帝酷好弈棋,尝召玄保对阵,并以域中之名郡为赌注,结果羊玄保胜,于是得补授宣城太守。唐人陆龟蒙有诗《送棋客》云:“满目山川似势棋,况值秋雁正南飞。金门若忆羊玄保,赌取江东太守归。” “赌郡”,遂为棋坛佳话。
  
  羊玄保为会稽太守时,宋文帝又心血来潮,派遣弈棋列第二品的褚思庄,到会稽与羊玄保对局。褚思庄还将对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时称“局图”,回到京都建康后,“于帝前复之”(《南齐书》卷三六《萧惠基传》)。后世遂流传有褚、羊对局图。今人张如安的《中国围棋史》称此为我国弈史上最早的记谱复盘。
  
  南朝宋帝时,曾有处罚吏民叛逃的制度:叛逃一人未被捕获,连坐的五户以及乡里胥吏均要押送州里打造兵器的部门去做苦力;如果捕获叛逃之人,则赏赐职位升二级。
  
  羊玄保认为这个制度不合适,向皇上陈奏此事说:我探寻百姓叛逃的原因,都是出于穷困的逼迫,没有人会在可以存活的情况下而乐意叛逃。现在立下这种特殊的制度,对于制止叛逃一事,太过分了。我听说:人在困苦之中被迫养成的节操是很难坚定不移的,担心这会导致相沿成习的弊病。现在一人犯事,连带坐罪的人太多。人们既然害怕重罪,各为自身打算,牵拉结伴逃窜的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多。
  
  再说,能够擒获叛逃之人的人,一般来说不一定有称职的才能,
  
  又轻易越过积日累劳的官吏,使得国家的官阶名号虚假,害处实在太多,将使官阶品级不足以赏赐,并使持事勤恳的人没有劝勉激励自己的动力。仍然继续这种制度,其弊病将会更加严重。
  
  我愧居郡守之职,恐怕难以遵奉这一制度,因此贸然陈述自己的狭小见识,冒昧地向皇上报告。
  
  最终,南朝宋帝听从了羊玄保奏折,将这种连座的惩罚制度废止施行。
  
  羊玄保后任吴郡太守,为政期间,体惜治下百姓,减轻赋徭。离开吴郡后,苏州百姓还经常怀念他。因此,建造了羊太守庙纪念他。
  
   钱大钧:长洲县立高等小学堂
  
   羊太傅庙始建无考,奉祀西晋太傅羊祜。据说原庙规模宏大,后屡毁屡建,规模遂减。清咸丰十年毁废,同治年间重建,更逊于昔。
  
  光绪二十二年(1890)庙之西院用作“大云堂”殡舍,三十一年庙之东院用作小学校舍。民国20年(1931)时有殿宇20余间,占地约600平方米,供神像十几尊。50年代用作民居,后拆庙建厂,部分遗址现为张小全剪刀厂。
  
  羊太守庙在羊王庙弄12号—1,其西侧即为羊太傅庙。庙内奉祀的是南朝刘宋帝吴郡太守羊玄保。据《吴门表隐》载称,庙为南朝刘宋时创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长洲知县沈光曾又建,同治十三年(1874)再重建。
  
  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端方奏准在苏州开办新式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江苏新任巡抚陆元鼎在苏州开办了十所初等小学堂,不收学费、不供膳食。各校计划招收学生四十人,每校设正教员一人,体操教员一位。十校再另设预备教员四人,倘遇正教员有假时,预备教员顶替。第九初等小学堂就设在羊王庙内。
  
  光绪三十二年又在庙内创办官立长洲高等小学堂,增设了英文、唱歌课目,首任校长徐嘉湘,办学经费由长洲县年拨4500元。民国
  
  元年改名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3年改设乙种商业学校。
  
  时称“黄埔三俊”(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之一的军事总教官钱大钧是苏州昆山正仪乡人,1893生于农家,1902年入英华学校,后考入在羊王庙的长洲县立高等小学堂。1909年因成绩优异而被学校保送入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
  
  1935年4月4日,国民党政府军衔改制后钱大钧被首批授中将,时任军委会委员长行营参谋长,后调任为蒋介石身边最机要单位军委会第一侍从室主任兼侍卫长达三年左右。
  
  1945年8月,钱大钧任抗战后上海市首任市长兼凇沪警备总司令。1947年3月,钱辞职归苏。1949年2月,钱大钧出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同时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11月28日钱大钧陪侍蒋由重庆飞成都,12月再去台湾,后任蒋介石的战略顾问。1963年任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以及体育方面的闲职。1982年7月21日在台北逝世,终年90岁。
  
  阊门石路到虎丘山门前的虎丘路是钱大钧指挥国民党部队修建的、从北寺塔至苏州火车站的平门大街也是钱大钧让工兵营修建的。特别是开通了火车站到卧龙街的马路,使得苏州一城有了观前、石路两个商业中心,这在当时的同等城市中也是少有的。
  
  上河滩,鳜鱼跳进仔淘箩里
  
  潺潺流动的南园河紧紧依傍着羊王庙弄,河水清澈澄碧,犹如一条翡翠玉带,箍匝着羊王庙老街。
  
  河边的杨树、柳树和白吾枣树因为有了年头,粗糙的树皮上长着树瘤,但仍然绿茵如盖,生机勃勃。一棵苍老的柳树,向着南园河弯下腰来,虬枝怒张斜弓河上,葱郁纤柔的柳枝随风抚弄水面。羊王庙顽皮的儿童却把它当成了马骑,从河的岸边滑蹓到河的中央,一不留神掉落下来,跌到河里也不会伤了身体,且权当淴个冷水浴,惹得看见的人哈哈大笑。
  
  从前,苏州人的每一天都是由河滩头开始的。一清老早的河上,有白色的水雾从河面袅袅升起,慢慢地随风向四处弥散。
  
  清澈透明的小河里,有长须的青虾贴着驳岸石缓缓爬游,柳叶般细长的“穿条鱼”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
  
  上河滩的多数是媳妇和姑娘。有的手拎木提桶,款款地走下台阶,腰背一躬,手腕朝外略翻,提桶斜入水中,臂膊趁势一揿一提,满桶清水就拎在了手里。河面水纹漾漾,在她转去的身后一波波地荡开。
  
  有的手挽竹篮走到河滩,放下篮头,蹲下身体,洗菜的洗菜、槌衣的槌衣。或有在河滩上汰头的,黑发如瀑,水中纤足微露。她细腰儿躬倾,秀发浸水,河面漫开了一圈黑丝。婀娜柔美的身姿,在南园河的映衬下,将苏州女子的灵秀、雅致演绎到了极至。
  
  沿河人家在夏日的傍晚,放一张小桌在树下,再摆上几只小凳,主妇叫上男人、孩子,依次坐开,听着南园河的低吟浅唱就餐,别有一番滋味。
  
   有熟人路过,男人嚷着“添筷不添菜”,顺手拖过一把竹椅,斟上一杯老酒,推盏碰杯,觥筹交错。“梦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喝得个酒眼惺忪、脸红耳赤,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劳累一天后的闲逸与轻松。
  
  羊王庙自解放后停办了学校,有居民渐渐迁入。上世纪50年代初,街道办事处用羊王庙内空余房子开办了豆制品厂。
  
  根妹姆妈在羊王庙的豆制品厂里上班。她老公在解放前得了“肺痨”,拖了一年不到,就扔下了她和幼小的女儿根妹死了。
  
  根妹姆妈姓啥叫啥,羊王庙无人知道。每天中午,在燕家巷小学读书的根妹要到娘的厂里来吃中饭。因此,大家也就叫她“根妹姆妈”了。
  
  格时光,羊王庙还没有自来水,制作豆制品用的是羊王庙的双眼老井“长寿泉”的井水。工人们每天还要把做豆腐的木版、竹淘箩等工具拿到井台边,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不然的话,改天做出来豆制品容易变味。根妹姆妈嫌在井台边洗那些东西放不开手脚,所以就常常拿到南园河里来洗。
  
  南园河的河滩是由七、八条黄石相叠构成,呈梯状缓缓地伸到水里。那是六月的一天上午,根妹姆妈和往常一样端着四只摞起来竹淘箩来到了南园河的河滩头。
  
  她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入水的那块条石上,再将手里端着的竹淘箩轻轻地放到河里,自己也慢慢地蹲下了身体,一手抓箩头,一手拿刷子,正准备刷洗箩头。突然,“啪啦”一声,一条大鳜鱼从河滩石边的水里直直向天窜起约四尺高。接着,硬挺挺地落到了根妹姆妈的竹淘箩里。根妹姆妈眼疾手快,猛一把将箩头提起。
  
  离水的鳜鱼在淘箩底拚了命地甩动尾巴,腾空跳跃了几下,就侧翻着宽宽的身板,无可奈何的躺在了箩底。布满尖牙利齿的鳜鱼嘴巴急促地一张一闭、鳃盖一开一合。
  
  根妹姆妈端着跳进鳜鱼的竹淘箩,急忙忙奔回豆制品厂。喜形于色的她用厂里的秤一称,多重?这条鳜鱼足足拉拉有二斤三两。
  
  8号里的阿爹讲,是根妹姆妈放到河里的淘箩惊动了在河滩头石缝里守窠(看护小鱼)的雌鳜鱼,它才那样猛地冲上跳起来,巧巧地落到了她的竹箩头里。
  
  豆制品厂办了一年模样就停了,根妹姆妈离开了羊王庙。她后来去了哪里,啥人也不知道。再后来,街道办事处又在羊王庙里开办了力车厂、橡胶配件厂。
  
  上世纪80年代,当年那个头发枯黄,梳着两把小辩,瘦弱文静的小丫头根妹,已是皮肤白皙、穿着时髦的现代女性了。她与老公在胥门万年桥附近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攀谈之下,才知道她的母亲亦已作古。
  
   根妹已经忘了那年的“大鳜鱼”,却还记得羊王庙的街和人。
  
  
  
  登泰山看世界马东盈博客
  
  
  话说姑苏乌鹊桥路东,苏州避雷器厂对面,有座羊王庙。其实姑苏的“羊王庙”有两处,一处称称“羊太傅庙”,纪念西晋大将军羊祜。另一处为“羊太守庙”,纪念五代时清廉的吴郡太守羊玄保。两处庙宇靠的很近,西面的““羊太守庙”早已成为民居,而东面的“羊太傅庙”保存很完好,庙宇整葺一新,惜“铁将军把门”。羊王庙旁为静心庵和善庆庵,皆始建于清末,现皆散为民居。“羊太傅庙”始建无考,清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年间重建,现大门有同治八年重修的铭文。五十年代该庙部分建筑用作张小泉剪刀厂厂房。“羊太守庙”,始建于五代刘宋年间,据史载,南宋嘉定年间和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度重建。清光绪年间,庙被改为长洲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又改为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旧时,姑苏某某王庙众多,羊王庙作为羊姓的道德模范,历来被世人所称颂。
  苏州避雷器厂,羊王庙河对面。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0:27:22
转载:莱芜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世传为太山羊发祥地。太山羊思源
  类: 莱芜历史文化研究
  
  转载:莱芜人物小传
  
  少 昊 亦作少皞,名挚。我国东方人数众多的部落群东夷族的首领,“三皇五帝”时期的五帝之一,承袭活动在山东鲁西南一带、汶河下游的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太昊。少昊为嬴姓,古代多因生地而赐姓,根据宋人郑樵《通志 · 氏族略 · 氏族序》:“居於嬴滨者赐以嬴”姓推论,少昊降生于嬴水之滨。嬴水是山东汶河上游发源的两大支流之一,一为牟汶河,发源于古代牟族的原居地,有古牟城遗址;一为嬴汶河,发源于古代嬴族的原居地,有古嬴城遗址。他 在鲁北名叫穷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个以百鸟之王凤鸟为主图腾的氏族部落式东方鸟国——少昊之国。他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 24种鸟命名氏官,如以玄鸟氏作司马,掌官兵权;以祝鸠氏作司徒,管理民事;以鸬鸠氏(布谷鸟)作司空,掌管建筑;以爽鸠氏作司寇,主管法律;以鹘鸠氏担任司事。如用五种雉鸟分别作为掌管金、木、陶、皮、染等五位“工正”的官名,主管手工业。把九扈鸟作为九位农工官员的名称,掌管农业耕种收获。此外,以玄鸟为司分,掌管春分和秋分;以伯劳为司至,管理夏至和冬至;以青鸟司启,管理立春和立夏;以丹鸟司闭,管理立秋和立冬。他以鸟设职封官,各司其责,把一个国家式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因此,《稽古道统之传》称:“三皇而后少昊,实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说确立之后,以“五行”标“五帝”,以化生天下万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标其政德,认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
  
  
  
  东夷族散居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其中如爽鸠氏后来曾出现在“薄姑”(今博兴),益都曾有玄鸟氏。众多的学者认为,遍布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少昊文化。更有的学者认为大汶口遗址很可能就是少昊初登帝位的穷桑,或称空桑。历史上曾经建立的嬴姓国有 50多个,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其中较著名的有嬴、盈、郯、莒、费、奄、江、黄、徐等国以及秦国和赵国。从嬴“以国为氏”以及衍化出来的姓氏有120多个。虞舜时期,少昊之后伯益“因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便继承了少昊的嬴姓,亦成为嬴姓的始祖。
  
  
  
  伯 益 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 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柳下跖 相传姓展,名雄,因家居柳下(今新泰西宫里镇柳里村),奴隶主诬称为“盗跖”,于是称他为“柳下跖”。春秋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以致出现“盗贼公行”的局面。在众多劳动者反抗斗争中,柳下跖领导的起义是北方规模较大的一次。在莱芜南部与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习武山、将山、鼓山、旗山等遗迹,是柳下跖起义的发源地。《庄子 · 盗跖》说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大国入城,小国入保(堡)”。而他在劳动人民心中却有很高威望。《荀子 · 不苟》说:“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不息”。《吕氏春秋 · 当务》篇记载了他论述的五条起义之道,即:“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史记》称:“其徒颂义无穷”。他对奴隶主恨之入骨,誓“死而操金锥以葬”,“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反映了其革命精神。毛泽东在《贺新郎 · 咏史》中赞吟道:“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莱芜东蟠龙山下的老鸦峪村北传有柳下跖墓。
  
  
  
  安期生 名安期。琅琊(今胶南)人,主要活动在秦汉之际,为著名术士,方仙道的创始人。曾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后游寓莱芜,隐居在城南安仙村及仙人山一带,采药炼丹,吐纳修仙,济世扶困。仙人山位于城南二十里,有仙人堂,今废。有唐、宋、元三碑记,明初改为娘娘庙。公元 1547 年(嘉靖二十六年)知县陈甘雨复名仙人堂,并为其塑像。据传秦始皇东游时,请与语三日夜,赐其金币值数千万,皆置之而去。秦末楚汉之争中,曾游说项羽,因项羽不能用其策,遂辞去,继续隐居修道养生,收徒授方。其知名传人有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和汉代齐相曹参。著名弟子有受汉武帝器重的方士临淄人李少君。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仙人,主要指安期生,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安期生,仙者,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安期生对秦汉燕齐方士活动、方仙道的形成、秦始皇屡遣方士入海求仙求长生不老药影响很大,成为当时帝王重视、方士尊崇的仙人和中国道教史上的名人。
  
  
  
  范 丹 一作范冉,字史云。公元 112年(东汉永初五年)出生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曾游历当时京畿地区长安,就学于后汉通儒马融。桓帝时为莱芜长(有史以来最早的莱芜长),因为母亲守丧而未到任。后在太尉府任职,自知性格狷急,不能从俗,常佩戴皮绳上朝以自警。遭党锢之祸后,遁逃于梁沛之间,以“不得匡世济时”为憾,用小车推着妻子,徒行敝服,卖卜为生,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下,如此十多年,乃结草屋而居,所居单陋,有时绝粮断炊,但穷居自若。在汉末年乐府古诗中,有首民谣赞颂范丹:“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成为廉吏典范。后来,汉灵帝解除党锢,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交相举荐,他坚辞不就,于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卒于家,年74岁。按其遗嘱“敛衣足蔽身,棺足周体”进行薄葬。因其享有很高声望,送葬者达两千多人。灵帝诏谥其为“贞节先生”,刺史郡守各为其立碑表墓。明清两朝,莱芜为其建祠,并崇祀为名宦。
  
  
  
  韩 韶 字仲黄。颖川舞阳(今湖南黄江县东北)人,东汉时为嬴长。韩韶于东汉桓帝时入仕,初任郡吏,继而征入司徒府,后任嬴长,在任多有惠政。公元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因泰山一带公孙举起兵,守官多因此而被罢职,经过认真挑选,乃以韩韶为嬴长,公孙举部闻其贤,相诫不入嬴境。当时,周围诸县受兵灾严重,废弃耕桑,流民得知嬴境安全,便大量涌入嬴境求索衣食,韩韶怜悯饥民,开仓赈济,太守看重韩韶的名德,未给任何处分。韩韶入嬴时曾骑一母马,此马在嬴生一马驹,离任时百姓送到城南河边,韩韶因念小马产于嬴,应当属于嬴,因而将小马留下,二马母子分离,隔河嘶鸣不已,故名“嘶马河”。明代,莱芜秀才任泽在县城东部门外建范丹、韩韶二公祠,明清两朝将其崇祀为名宦。
  
  
  
  楼觊 字世光,莱芜人。东汉桓帝时,泰山一带农民聚众起义,攻杀官吏。朝廷派孔宙任“泰山督尉”前去靖安。孔宙来到泰山并未武装征讨,而是采取劝降措施,“以文修之,旬月之间,莫不解甲服罪”。楼觊做为属官,在孔宙卒后,与其门生故吏等于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为之立碑纪念。碑石今存曲阜孔庙。
  
  
  
  麋 竺 字子仲。蜀汉东海朐(秦置朐县,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人,家世货殖,资产巨亿。初为徐州牧陶谦别驾,奉迎刘备于小沛,遂相款洽。刘备下邳之败后,亡失妻子,困匮日甚,麋竺将自己的妹妹许给刘备做夫人,并陪送奴客两千,金银货币若干作为军资,刘备赖以重振。曹操控制山东后,因泰山郡界广远,不便统御,于是表奏从泰山郡分出五县设立嬴郡,并拣选清廉,以为守将。他看中麋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便以麋竺为嬴郡太守,抚慰吏民。麋竺因和刘备有亲戚关系,不久即弃官从刘备入蜀,后益州平,任安汉将军,深受刘备器重和尊敬。其弟麋芳,初为彭城相,与麋竺同时弃官随刘备入蜀,后任南郡太守。蜀吴荆州之战中,麋芳叛迎孙权,导致荆州之败。麋竺面缚其弟向刘备请罪,刘备崇待如初,但麋竺终因弟弟麋芳的过错而惭疚发病而卒。
  
  
  
  羊 祜 字叔子。公元 221年(魏黄初二年)出生于今新泰市羊流。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 为上党太守。12岁父丧由叔父羊耽抚养,成年后娶魏国大将夏侯霸之女为妻。羊祜历任曹魏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西晋建立后,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公元269年(泰始五年)都督荆州,镇守襄阳,历时十年,功勋卓著。当时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连年征战,百姓深受其苦。羊祜到任后,减轻田赋,安定人心,接着分半数军队垦田800余顷。羊祜在军事上深谋远虑,时刻不忘以平定东吴、统一全国为己任。他精心谋划,在做好灭吴准备之后,回洛阳晋见武帝,请求伐吴,不久病重而卒,时年58岁。羊祜死后,举国哀伤。晋武帝按羊祜计划派兵伐吴,不到四个月即灭吴国完成统一大业。他虽居官显要,但生前被服率素,死后家无遗产。他经常向晋武帝推荐有德才的人才担任要职而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他几次辞谢晋武帝封给他的功爵勋位。公元277年(晋咸宁三年),晋武帝诏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阳、牟(今莱芜)、梁父、平阳(今新泰)五县为南城郡(郡治未详),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推让多年,武帝不得已而允许,南城郡遂废除。
  
  
  
  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镇与羊丘山,世传为太山羊发祥地。相传先秦前有夏书《羊丘铭》石刻,是泰山羊祜故里。
  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叙莱芜县志》载:“余试政都省,乃冬奉莱芜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巅(羊丘山),吊史云(汉代莱芜长范丹)之祠……废存悲仰,怆然一时”。清人牟愿相《莱邑山水杂记》称:“(羊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他还在《羊里》一诗中吟道:“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缓裘轻意绝殊,到处人争羊祜里,泰安新泰又莱芜”。晋书《羊祜传》载:“祜年十二,尝游汶水之滨”。今羊里村西北 250米处仍有“羊祜大寨”遗址,证明羊祜曾经在莱芜境内生活过。
  
  
  
  王 始 莱芜人。农民起义军首领。公元 403年(南燕建平四年),鲜卑贵族在山东建立南燕政权后,实行残酷统治,王始利用宗教形式在莱芜谷聚兵数千人,宣布起义。他自称太平皇帝,同时置署公卿百官,建立农民起义政权,一时附近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燕帝慕容德派桂林(阳)王慕容镇进剿,起义军奋起反抗,终因众寡悬殊而败,王始被俘,在燕都广固(今青州市)慷慨就义。
  
  
  
  韦嗣立 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政绩卓著。公元 695年(证圣元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后长安时为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但未被采纳。后受到州县非议,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补任,遂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庆依附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韦嗣立因与二张友善罪被贬饶州。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贾 璞 祖籍河南洛阳,为唐代洛阳才子贾谊的后人。公元 704年(长安四年)恢复莱芜县,朝廷任命贾璞为县令,到任时,莱芜县已撤销84年,嬴县已撤销77年。恢复建制的莱芜县治所在原嬴县治所今南文字村,其城已是“井邑先灭,丘垅已残,雉堞具颓,榛棘不翦”,“歌吹无闻,轩车不见”,一派破败景象。贾璞到任后,“修城郭,饰馆宇,规廛市,立坊街”,不久出现“人物凑衣冠之地,城池生丹雘之容,壮丽一时”的繁华景象。他还“开殖货之路,垂抚子之方”,使外流人员“扶老携幼,归之如市”,使所治理的区域“既庶且富”。
  
  
  
  黄 巢 曹州冤句(今菏泽)人。出身盐商家庭,家境富裕,少年时同王仙芝共同武装贩运私盐。公元874年(唐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起义,翌年,黄巢聚众数千响应,义军攻占濮州、曹州,发展到数万,誓死“讨平奸臣、洗涤朝廷”。唐王朝调集各藩镇兵马合击义军,义军避实就虚,王仙芝率部南下,黄巢则率部东进取沂州、青州、淄川,然后挥师河南,挺进安徽。乾符五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围,兵败战死,其部将尚让率其大部到安徽亳州投奔黄巢,并推黄巢为王,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从此义军便以黄巢为统帅,引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黄巢在乾符六年以百万都统名义,发布文告,兴师北伐,挺进中原,直取长安。公元880年(广明元年)初,黄巢进入长安城,十二月十三日登帝位,称“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改年号为金铳,以尚让、崔镠为宰相。公元883年(中和三年),唐军借助沙沱军的力量反攻,破咸阳、过渭水,直逼长安。黄巢15万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以大将孟楷为先锋,准备重返河南、山东,但一路遇到重重阻击,在陈州,先头部队一万多人全军覆没,大将孟楷被俘杀。黄巢为雪陈州之辱,包围陈州三百天,大大消耗了力量,失去了转移的战机。最后在不得已引兵北上时,又遭沙沱骑兵袭击,义军伤亡数万。此时尚让等一批义军首领纷纷叛降,义军兵败如山倒。最后,黄巢带千余人突出重围,向山东撤退,经老家曹州,东奔兖州,最后退入泰沂山区,一路上不断遭时溥部将李师悦、李景瑜以及张友、尚让的尾追截击。公元884年(中和四年)六月十七日,黄巢率数十人退到莱芜南部的狼虎谷(今祥沟村),见后面又有大批唐军紧追不放,不甘落入敌手,拔剑自刎。
  
  
  
  黄巢起兵攻打沂州、青州、淄川时,曾在莱芜北部山区驻扎,并在当地开矿冶炼,铸造兵器。
  
  
  
  雷有终 字道成。同州郃县(今陕西郃阳县东南)人。宋太祖时任莱芜尉,后召为大理寺丞。太宗淳化时,历任支盐铁副使、江南岭外茶盐制置使。李顺之乱后为陕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规划戎事,调发兵食,皆有节制。真宗咸平初,雷有终任益州知府,讨平王均之乱。景德初,任副都部署,此时与契丹作战,真宗视察澶渊,雷有终赴援,声威大振,召拜宣微北院使,终于此任。
  
  
  
  龚鼎臣 字辅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宋景祐年间进士,授平阴主簿、莱芜知县。后被引荐为太宁军节度掌书记,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继任吏、礼二部郎中,他“阔略细故,致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伏游和平,不为峻急,使人主易听”。神宗朝官终太中大夫,以老请归,著有《东原录》。
  
  
  
  廉公谔 堂邑(今聊城市西北)人。宋莱芜县令。在任“清介自持,专务德化”,百姓把廉公谔与汉代的莱芜长范丹相提并论,称颂道:“釜甑生尘鱼,境内安以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后任司农少卿,出治滑州,知名于当时。明清两代崇祀为莱芜名宦。
  
  
  
  梁 适 字仲贤。公元 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东平。其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以父荫为官。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当时兖州有铁冶莱芜监,役民开矿冶炼,由于赋役沉重,从事此行业者多破产。梁适到任后,改官营为民营,变劳役制为招募制,官给雇值,官府收税采取“二八抽分”,减轻矿冶工负担,刺激了矿冶工的积极性,冶户发展到千余户,铁产量大增,年产铁120多万斤。铁产量的提高促进了铁器业的发展,涌现出远近闻名的铁器制造作坊,莱芜大冶铁家吕氏“募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为精密”,“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农爨户御,其器皆吕氏所做”。由于梁适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使莱芜的钢铁冶炼业达到空前发达时期。后梁适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在太子太保任辞官归居,晋升太傅,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去世,赠司空兼侍中,谥“庄肃”。
  
  
  
  鲜于侁 字子骏。阆州(今四川苍溪阆中南部)人。中进士。1077年(宋熙宁十年)任京东路转运使,兼管莱芜监。当时,莱芜的钢铁冶炼规模达到空前发达的程度,山东“莱芜监”与江苏的“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炼中心,莱芜监下辖“三坑”“十八冶”,冶户千余户,主要采取民营形式,冶户积极性很高。后吴居厚接任京东路转运使,见冶铁有利可图,便收归官营,增加赋税,严重损害了矿冶户的利益,矿工欲暴动。1085年(元丰八年)吴居厚被罢后,重新启用鲜于侁为京东路转运使,管莱芜、利国两监。他后奏朝廷,停办两监。鲜于侁累官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仓事,后任集贤殿修撰,在陈州知府任上去世。苏轼称其为政:“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他还刻意经术,为诗平淡渊粹,尤长于楚辞,著有《诗传》、《易断》。
  
  
  
  吴居厚 字敦老。宋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嘉祐进士。熙宁初为武安节度推官,因奉行新法尽力,升任大理寺丞,元丰间任副使。公元 1068~1085年(熙丰年间)变法时,吴居厚继鲜于侁任京东路转运使,管莱芜、利国两监,他以“铁从官兴煸,所获可数倍”为由,建议朝廷将莱芜、利国二监收归官营,恢复“官榷铁,造器用以鬻民”之制,不料引起矿冶户与矿冶工的愤慨,致使“巨盗”王冲因民难以忍受,聚众数千,准备乘其行至徐州地时,将其劫持投入冶炉,吴居厚闻听后,半路逃走。由于出现矿冶工准备暴动的后果,吴居厚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被罢。吴居厚推行的官营政策损害了矿冶工的利益,但却为朝廷收利息钱数百万。后升天章阁待制,转任都运使。在武宁节度使洪州知府任上去世。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40:16:1
【转载】襄阳,那些消失的人文胜迹涓滴岘山
  【转载】襄阳,那些消失的人文胜迹 2014-03-29 01:26:10|
  
  本文转载自吴国好《襄阳,那些消失的人文胜迹》
   襄阳,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古老的城墙千年屹立,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给襄阳的颁奖词让襄阳人和爱襄阳的人记忆犹新。历史上流传下来关于襄阳的诗多不胜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作为襄阳人,作为一个喜欢户外,坚持阅读的襄阳人,从心底深爱着这座古城,深爱着这片山水。在平素的阅读中,我知道,除了眼前看到的襄阳,其实,在2800多年的时光中,这块土地曾有过灿若繁星的人文胜迹,这些也是襄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共建“四个襄阳”,笔者不惴鄙陋,将那些业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人文胜迹,择其要者予以提出,供有关部门参考。
  
    汉广亭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汉广》,这首诗为很多人所熟悉,描述了古代汉江边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游女皎皎,神奇幻丽,可遇而不可求,慕恋者绵密的情思和深情流连之语给人无限的遐想。由此也衍生出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郑交甫来到汉江边,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玉佩不见了。回顾二女,也不见了。这真是一个优美的神话。“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句由《汉广》脱胎而来,也更为优美,字里行间氤氲着淡淡的忧伤。这个故事曾经是古代许多伟大诗人入诗的题材,李白、孟浩然等都有佳句言及于此。宋代大家曾巩曾有《汉广亭》诗一首,“悠悠汉水长,剡剡楚山密”、“北城最频登,局促谐旷逸”,可见汉广亭由来已久,曾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
  
    既有优美的传说,又有典籍记载,那么汉广亭何时所建?位于何处?毁于何时?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可以肯定的是,在曾巩到襄阳之前,汉广亭就早已存在。汉广亭无疑应在汉水之滨,曾巩有“北城最频登”诗句,考虑到郑交甫遇神女的传说,以及解配渚的位置,笔者认为汉广亭大致应该在万山。
  
    岘首亭、羊杜祠
  
    襄阳城西南诸山统称岘山,岘首山地处东南端,是古襄阳的重要标志,亦是襄樊最早的公共游乐场所之一。岘首亭,位于襄阳城南岘首山上。岘首山目前看似不起眼的一座小山,确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赏胜地,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这里也蕴含了很特别的送别文化。晋始,山上已建有供人游乐的亭阁。李白诗云:“岘山临汉江,水绿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襄阳曲四首》其三)岘山上建有岘山亭,一名岘首亭。宋神宗熙宁元年,史中辉守襄阳,第二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熙宁三年十月,欧阳修为作《岘山亭记》云:“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羊祜字)之所游止也。”山上原建有六角七层高27米的楼阁,曰“岘首亭”。文革时岘首亭被毁坏,现仅存遗址。遗址上2010年就发现有很深的盗洞。看到杂草丛生的岘首山、破砖碎石凌乱的岘首亭遗址,莫不让人扼腕叹息。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整体来说可谓始于襄阳,终于襄阳,而岘首亭与此有莫大渊源。西晋两任襄阳驻守大将羊祜、杜预为结束三国局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有羊祜镇襄阳,后有杜预从襄阳发兵,打败东吴政权,三国归晋。关于羊祜《晋书·羊祜传》记述如下,祜性爱山水,每遇佳日,必登临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山东麓建有祭祀西晋名人羊祜、杜预的羊杜祠,1969年修焦枝铁路时拆除。祠内旧有堕泪碑。相传晋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有一天突发感慨,对同行的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建碑纪念,见此碑者莫不同感世事沧桑,人生短促,黯然落泪。故名堕泪碑。汉末刘表设伏毙孙坚的风林关、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衣冠冢、晋太医王叔和墓皆在此。自古以来,诸多文人骚客无不视此为必拜之地,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
  
    岘山文化在韩国被发扬光大,韩国现存有保存完好的堕泪碑,而真正的岘山文化发源地襄阳,连堕泪碑也不知所踪,只在破烂的一隅歪歪斜斜的新立了一块聊以充数。2010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5位学者慕名来到这里,一位日本客人拿着卷尺测量堕泪碑的数据,忽然看到碑的左下角新立的时间,不禁笑了起来。我读懂了他的笑,我们都为没能保护好岘山文化而遗憾。
  
    汉主庙
  
    提起汉主庙,不得不先说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刘表,住在荆州,当时荆州制所就在今之襄阳。刘表待刘备甚厚,可他的妻子蔡夫人和其兄蔡瑁总怀疑刘备有吞并荆州之心,每每提醒刘表:“刘备常居荆州,久必为患,不可不防。”表欲废长立幼,备劝止之。蔡夫人和蔡瑁早就对刘备恨之入骨,几次图谋加害,都未能得手。一次,刘表在襄阳大会百官,由于病重不能行动,便请刘备到襄阳代为主持。蔡氏兄妹借此机会又设下毒计,欲害刘备。宴会这天,蔡瑁派兵把守住东、北、南三座城门,只留下西门。西门外有一大溪,宽数丈,名“檀溪”,水流湍急。至期,伊籍暗告备,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司马徽,得闻伏龙,凤雏之名。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等精彩的故事。
  
    唐代大诗人贾岛《行次汉上》诗云:“习家池沼草萋萋,岚树光中信马蹄,汉主庙前湘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目前,马跃檀溪遗址尚存,就在真武山下宋代著名摩崖石刻“襄樊铭”的旁边,巨大的马蹄石印清晰可辨,整块巨石上凿出的石阶历经千年而完好,半山腰巨石上古人勒刻有“纵览汉岘”古拙遒劲。汉主庙指祀刘备庙,应该就在真武山马跃檀溪遗址的小山上。据悉,马跃檀溪景区规划在进行中,如果恢复汉主庙既是旅游发展的需要,有可以丰富景区的内涵。
  
    呼鹰台
  
    在襄阳公园大门左侧有一座鹰的雕塑,雕塑不大,高不到两米,也不起眼,很少有人把它和襄阳的历史遗迹联系起来,与史书中记载呼鹰台高三丈的气势相去甚远。这就是呼鹰台曾经存在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标志。这个“呼鹰石”是1984年设立的,当时目的就是希望襄阳人记住呼鹰台。雕塑上面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底座上写着“呼鹰石”几个大字,下面是根据王士正诗改编的诗句:景升父子立高台,烟树苍苍望楚开;走马阳春门北路,牧儿齐唱野鹰来。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曾在他的治所城外修建了一座大型高台——呼鹰台。因刘表字景升,故后人又称之为景升台。此后,吟诵呼鹰台的诗句颇多,或扬或抑。据晋代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卷四《城邑》呼鹰台条云:“刘表为荆州刺史,筑呼鹰台,作《野鹰来》曲。”除了史书记载,不少诗人也曾提及。北宋苏轼、苏辙兄弟同题赋诗《野鹰来》成为襄阳文史佳话。苏东坡在《人日猎城南》中云:“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在《襄阳乐府三首》之《野鹰来》中亦云:“野鹰来,城东有台高崔嵬”。此外,苏辙在《襄阳乐府二首》中也有《野鹰来》曲。金代诗人庄靖曾在襄阳游历数月,作诗数十。他在《呼鹰台》写道“英豪并起望人才,底事将军谩筑台?倘使曹公肉能饱,如何唤得野鹰来!”元代道教诗人陈义高《秋岩诗集》有《呼鹰台》:“当日呼鹰意气雄,高台挥羽立秋风。自从一饱飞扬去,空有鸦啼夕照红。”元代著名诗人虞集在其《张令鹿门图》中有“呼鹰台高秋草多,养鱼池中莲芡波”句。明代《三华集》也有一首《呼鹰台》写道:“不见英雄刘景升,高台寂寞谁与登。潮升潮落空江上,几度秋风来野鹰。”乾隆《襄阳府志》也记载了两首呼鹰台的诗歌。一首是王士正的:“汉江东去有高台,烟树苍苍楚望开,走马铜坊北路,少年齐唱野鹰来。”这说明《野鹰来》当年在襄阳城里妇孺皆知。另一首是襄阳知府陈锷的:“俊顾名高识霸才,三军齐唱野鹰来。阿蛮枉自嗤豚犬,一种消沉铜雀台。”
  
    说到刘表,后人多认为他懦弱无能,苏辙曾言“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当然也有不少文史研究者对此说均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爱听雄鹰鸣叫的人,不说有雄才大略,起码志向高远;而登高台歌《野鹰来》发出的应为招贤纳士的呼声。在群雄割据、豪强并起的东汉末年,作为雄霸一方的儒士州牧,刘表渴思人才荟萃、期待鹰击长空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实际情况是,刘表牧主荆州时,“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使荆襄地区成为大乱天下之“一片绿洲”,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曾巩《刘景升祠》中“缤纷多士至,肃穆万里安”对刘表招募人才做了中肯评价。
  
    历经1700多年的变化,呼鹰台的确切位置已很少有人能说清。多认为应在襄城闸口一带,而史书中关于呼鹰台的记载也有相互矛盾之处。《襄阳府志》中载有“刘琦台”,在城东二里;也有“呼鹰台”的记载,在城东二十里。但刘琦自己建一座高台不太可能,刘琦台或许就是呼鹰台;而在城东二十里不太可信,因为城东二十里就到了襄阳东津一带。呼鹰台作为刘表与文人雅士常聚之所,不可能建那么远。襄樊学院教授、文史学者叶植认为,呼鹰台应在闸口,离庞公祠不远。我市的城建规划专家陈家驹先生也曾在论坛里发帖称,襄阳东门外直到1969年前还保留有呼鹰台,后被毁。
  
    岘石寺
  
    岘石寺位于望楚山以西、郑家山以南、凤凰山北麓的山涧内。从襄城落轿街进入,可驱车直达;也可以徒步于山涧,走向西南方向。这是一个狭长的蜿蜒的山冲,沿着多雨季节山水冲出的干涸水道,谷底是大大小小的乱石。山涧里有很多随水冲下的断砖碎瓦,证实这里的确有古建筑存在;还可以沿着山冲向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这条小路应该是古人通往岘山的道路。跨过癞毒山冲,登上乱石坡,宽阔的废采石场东南、凤凰山北麓就是岘石寺遗址。
  
    “襄阳城外岘石寺,佛音悠悠入耳来。”岘石寺是晋朝大将羊祜“平生游憩之所”。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李梦阳、袁宏道等在这里留下了诗词歌赋。据我市著名学者魏平柱、晋宏忠研究,这里曾有襄阳百姓纪念羊祜的建筑羊祜碑、羊侯庙、岘山亭。羊侯庙“创自晋代”,后几经修葺。岘石寺兴建于西晋咸宁时代,与羊侯祠始建时间一致。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撰文《重修岘山亭记》,介绍了宋代重修岘山亭的盛况。宋代、明代都进行过重修,成为天下著名的宝刹。现今这里只留下碎砖断瓦和残破的赑屃,晋代以来的摩崖风化严重,巨大的蘑菇状岘石依然耸立。“岘石”之东不远处,有广阳洞,又称岘石洞或岘山洞,洞外两侧崖上刻“啸月”和“栖霞”。岘石寺遗址前明代弘历十六年立下的《重修岘石寺记》碑依稀可辨,记录了岘石寺的历史:“始创于晋之咸宁,重修于宋之庆元。”清人郑梅岭所作《襄阳岘山十景》中至少有三首就是写这里的景物:《灵显石》“嶙峋不肯小,孤孑自能奇。介性堪今古,烟霞紧护持。”《流霞洞》“花垂涧下风,苔铺崖前路。危穴掩青霞,人来飞满树。”《啸月台》“月散千林影,寒邀众壑潺。一声长啸处,落叶满空山。”
  
    踏上岘石寺古老的台阶,想象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曾经从这里走过。将来如果重修岘石寺, “相诗豪之,留翰香溢山房,寺之名益胜矣。寺在岘石之下,前涧后洞,依山带水,秀盘三岘”,如果能还原一个原滋原味的古代景点,应当是极为难得的旅游名胜!
  
    当然,襄阳还有孟浩然故里、王粲故宅、孟亭、张公祠、庞公祠等等等等,就连名满海内外的大诗人张继也没有考证到具体住在何处。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323:46:11
晋-岘山羊公战友杜预公《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着羊舌氏姓李,名果,认理不认李
  晋-岘山羊公战友杜预公《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   
  -卷十一闵元年,尽二年      
  ○注“羊舌”至“军尉”。    
   ○正义曰:羊舌,氏也,爵为大夫,号曰“羊舌大夫”,不知其如何也。此人生羊舌职,职生叔向,故为叔向祖父。
  《谱》云:“羊舌氏,晋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
  或曰:羊舌氏姓李,名果,有人盗羊而遗其头,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后盗羊事发,辞连李氏,李氏掘羊头而示之,以明已不食,唯识其舌,舌存得免,号曰羊舌氏也。”“或曰”者,不知谁为此言。杜所不从记异闻耳。
  
  “分祁”至“氏大夫”。  
  ○正义曰:此祁氏与羊舌氏之田,旧是私家采邑,二族既灭,其田归公,分为十县。为公邑,故选置大夫也。 60-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 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献子,魏舒。  ○豸寸,本又作豺,同,仕皆反。丧,息浪反。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也。  ○梗,古杏反。盂,音于,下文同。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铜鞮、平阳、杨氏。  ○鞮,丁兮反。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太原邬县。贾辛为祁大夫,太原祁县。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戊魏舒庶子。梗阳,在太原晋阳县南。  ○戊音茂。知徐吾为涂水大夫,徐吾,知盈孙。涂水,太原榆次县。  ○知音智。次,资利反,又如字。韩固为马首大夫,固韩起孙。孟丙为盂大夫,太原盂县。乐霄为铜鞮大夫,上党铜鞮县。  ○霄音消。赵朝为平阳大夫,朝,赵胜曾孙。平阳,平阳县。  ○朝如字。僚安为杨氏大夫。平阳杨氏县。   [疏]“分祁”至“氏大夫”。  ○正义曰:此祁氏与羊舌氏之田,旧是私家采邑,二族既灭,其田归公,分为十县。为公邑,故选置大夫也。传文先祁后羊舌,故依下文选置大夫之次,上七县为祁氏之田,下三县为羊舌氏之田。且五年传谓伯石为杨石,明杨氏是羊舌之田也。《家语》与《史记》皆谓羊舌赤为铜鞮伯华,是铜鞮亦羊舌邑也。平阳之次在铜鞮杨氏之间,知亦羊舌邑也。 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此祁氏与羊舌氏之田,旧是私家采邑,二族既灭,其田归公,羊舌氏灭族也!四代人!何来羊舌五代逃太山先秦避乱!荒唐李家歪史!
  考证岘山羊公知心战友杜公注译<<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着::《谱》或曰:羊舌氏姓李,名果,那么封建唐朝不靠谱篡改歪曲以杨、阳、扬、羊四姓为一承认羊舌氏为得姓祖实际是强迫杨、阳、扬、羊四姓认李氏为祖宗。充分证明封建唐朝之狼子野心。
  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遂灭祁氏羊舌氏!可考四库全书晋顷公羊舌职之后人改姓"楊食我",造晋六卿灭羊舌氏!灭代表消灭!春秋历史种族杀戮!
  
  春秋战国宋羊斟,夷羊五,邾羊罗,苑羊牧之,可以从春秋左传考证 鲁羊容,从春秋《孔丛》考证!
  
  按可考历史春秋战国晋羊舌氏四辈与与春秋战国羊氏并无关系!充分证明荒唐姓谱羊阳扬杨四姓认李果羊舌氏为祖错误是千年羊氏历史文化传承冤案!
羊祜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访客:讨论(2019/5/19 12:43:19)
□羊裔彬:讨论(2015/9/12 14:48:56)
□访客:如果你以为你周公历史…(2014/5/2 1:08:25)
□访客:羊祜,在中国历史上没…(2014/4/24 5:23:52)
□访客:讨论(2014/4/24 5:08:11)
□太山羊思源:周歪史你说先秦羊氏逃避泰山误(2014/4/21 12:37:42)
□太山羊不悔:讨论“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2014/4/15 1:22:57)
最新经典Top 5
□羊中直:羊卣(1986年出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M6殷墓。)(2015/10/6 12:19:21)
羊卣 (1986年出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殷墓。)
  
  【名称】羊卣(商代)
  【类别】 铜器、青铜器
  【年代】 商殷时期
  【文物原属】 现藏于河南安阳博物院。
  【文物现状】 馆藏【河南博物院】
  
  商代菱形雷纹提梁铭文羊卣
   羊卣,高29.3 宽24.9 提梁高32.3厘米 扁圆体、斜肩、垂腹、圈足。瓜楞形纽,索状提梁。
  盖周沿饰菱形雷纹,卣体上腹饰两对称牺首和菱形雷纹带,纹带上下饰连珠纹。
  铭文一字:羊,
  羊为族名。“羊”代表羊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觯是“羊”族者所做的器物。
  
  
  (1986年出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M6殷墓。)
  同时出土五件有铭文,羊卣,羊觚,羊爵,羊觯,单卣。目前可考文物只存羊卣和羊觚铭文拓片现世。
   现藏于河南安阳博物院。
  

□访客: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新者,姜嫄庙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笺】达,羊子也。(2014/4/16 1:13:02)
《毛诗故训传》-清-段玉裁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传】詹,至也。龟,山也。蒙,山也。荒,有也。【笺】奄,覆;荒,奄也。大东,极东。海邦,近海之国也。来同,为同盟也。率从,相率从于中国也。鲁侯,谓僖公。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传】凫,山也。绎,山也。宅,居也。淮夷,蛮貊而夷行也。南夷,荆楚也。若,顺也。【笺】诺,应辞也。是若者,是僖公所谓顺也。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传】常、许,鲁南鄙、西鄙。【笺】纯,大也。受福曰嘏。许,许田也,鲁朝宿之邑也。常,或作羊,在薛之旁。
    《春秋》鲁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薛”是与?周公有常邑,所由未闻也。六国时齐有孟尝君食邑于薛。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黃发兒齿。【笺】燕,燕饮也。令,善也。僖公燕饮于内寝,则善其妻,寿其母,谓为之祝庆也。与群臣燕,则欲与之相宜,亦祝庆也。是有,犹常有也。兒齿,亦寿征。
      
      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传】徂徕,山也。新甫,山也。八尺曰寻。松桷有舄,路寢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传】桷,榱也。舄,大貌。路寝,正寝也。新庙,闵公庙也。有大夫公子奚斯者作是庙也。【笺】孔,甚;硕,大也。奕奕,姣美也。修旧曰新。新者,姜嫄庙也。僖公承衰乱之政,修周公伯禽之教,故治正寝,上新姜嫄之庙。姜嫄之庙,庙之先也。奚斯作者,教护属功课章程也。至文王之时,大室屋坏。孔曼且硕,万民是若。【传】曼,长也。【笺】曼,修也,广也。且,然也。国人谓之顺也。
  
  
  《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传】生民,本后稷也。姜,姓也。后稷之母,配高辛氏帝焉。【笺】厥,其;初,始;时,是也。言周之始祖其生之者,是姜嫄也。姜姓者,炎帝之后,有女名嫄,当尧之时,为高辛氏之世妃。本后稷之初生,故谓之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传】禋,敬;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受以弓矢,于郊禖之前。【笺】克,能也。弗之言祓也。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能者,言齐肃当神明意也。二王之後,得用天子之礼。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传】履,践也。帝,高辛氏之帝也。武,迹;敏,疾也。从于帝而见于天,将事齐敏也。歆,飨;介,大;攸止,福禄所止也。震,动;夙,早;育,长也。后稷播百穀以利民。【笺】帝,上帝也。敏,拇也。介,左右也。夙之言肃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而肃戒不复御,後则生子而养,长名之曰弃,舜臣尧而举之,是为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传】诞,大;弥,终;达,生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笺】达,羊子也。大矣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生如达之生,言易也。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传】言易也。凡人在母母则病,生则拆副菑害其母,横逆人道。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传】赫,显也。不宁,宁也。不康,康也。【笺】康、宁,皆安也。姜嫄以赫然显著之徵,,其有神灵审矣,此乃天帝之气也,心犹不安之,又不安徒以禋祀而无人道,居默然自生子,惧时人不信也。
  
   《诗经集传》-宋-朱熹 > 6-诗经卷之六朱熹集传
    诗经卷之六朱熹集传
    大雅三。(说见小雅。)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传】诞,大;寘,置;腓,辟;字,爱也。天生后稷,异之于人,欲以显其灵也。帝不顺天,是不明也,故承天意而异之于天下。【笺】天异之,故姜嫄置后稷于牛羊之径,亦所以异之。誕寘之平林,会伐平林。【传】牛羊而辟人者,理也。置之平林,又为人所收取之。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传】大鸟来,一翼覆之,一翼藉之。人而收取之,又其理也。故置之于寒冰。鸟乃去矣,后稷呱矣。【传】于是知有天异,往取之矣,后稷呱呱然而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音原。叶鱼伦反】。生民如何,克禋【音因】克祀【叶养里反】,以弗无子【叶奬里反】。履帝武敏【叶母鄙反】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叶相卽反】,载生载育【叶曰逼反】。时维后稷。(赋也。民,人也。谓周人也。时,是也。姜嫄,炎帝后。姜姓有邰氏女。名嫄。为高辛之世妃。精意以享,谓之禋祀。郊禖矣。弗之言,祓也。祓无子,求有子也。古者立郊禖。盖祭天于郊,而以先媒配也。变媒言禖者,神之也。其礼以玄鸟至之日,用大牢祀之。天子亲往,后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履,践也。帝,上帝也。武,迹。敏,拇。歆,动也。犹惊异也。介,大也。震,娠也。夙,肃也。生子者,及月辰居侧室也。育,养也。○姜嫄出祀郊禖见大人迹,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于是卽其所大所止之处,而震动有娠。乃周人所由以生之始也。周公制礼,尊后稷以配天。故作此诗,以推本其始生之祥,明其受命于天,固有以异于常人也。然巨迹之说,先儒或颇疑之。而张子曰:天地之始,固未尝先有人也,则人固有化而生者矣。盖天地之气生之也。苏氏亦曰:凡物之异于常物者,其取天地之气常多。故其生也或异。麒麟之生,异于犬羊,蛟龙之生,异于鱼鳖。物固有然者矣。神人之生,而有以异于人。何足怪哉。斯言得之矣。)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音门】。不坼【音拆】不副【音劈。叶孚迫反】,无菑【音灾】无害【叶音曷】,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叶养里反】,居然生子【叶奬里反】。(○赋也。诞,发语辞。弥,终也。终十月之期也。先生,首生也。达,小羊也。羊子,易生无留难也。坼副,皆裂也。赫,显也。不宁,宁也。不康,康也。居然,犹徒然也。○凡人之生,必坼副灾害其母,而首生之子尤难。今姜嫄首生后稷,如羊子之易。无坼副灾害之苦。是显其灵异也。上帝岂不宁乎,岂不康我之禋祀乎。而使我无人道,而徒然生是子也。)
  

□访客:【转帖】山东泰安新泰羊氏祖墓群与羊公祠(上篇)(2014/4/15 15:56:38)
【马东盈论文节选】
  
  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山东新泰羊祜祖墓与羊公祠(上篇)
  
  PS:本篇是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首届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与发展论坛(2012年9月30日?广东汕头)提交论文《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第二章(共三节)的引言和第一节(暂称上篇)。
  
  
  
  晋亦曹之贼,吴非汉所臣。
  
  江山偪疆界,战斗苦民人。
  
  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
  
  百年陵谷意,相感讵无因?[1]
  
  
  
  这是清代诗人钱载(1709~1793)经行羊流时写下的《羊流店》一诗。山东新泰是羊祜魂牵梦绕的故里,得名于羊祜生前的上表;新泰羊流是羊祜的乡贯,得名于羊氏之流风[2],归葬故园族墓的表白,流露了一代英雄的殷切乡情。羊流族墓的存在直接激发了乡人建祠纪念的热情。羊公祠是故乡的人们修建的纪念羊祜的祠庙。“我欲瞻先墓,公犹作里神”的诗句,反映出故乡新泰纪念羊祜的祠庙,具备了信仰建筑的性质,羊祜成为福佑故乡的神。
  
  
  
  第一节 羊祜祖墓
  
  
  
  羊祜的家书
  
  平吴期间,羊祜写了一封给其叔父羊耽之子、从弟羊琇的家书,表达了功成身退、还归故里、归葬族墓的心愿。信中说:
  
  
  
  吾以布衣忝荷重任,每以尸素为愧。大命既隆,唯江南未夷,此人臣之责。是以不量所能,毕力吴会。当凭朝廷之威,赖士大夫之谋,以全克之举,除万世之患。年已朽老,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还归乡里,于坟墓侧为容棺之墟。假日视息,思与后生味道,此吾之至愿也。[3]
  
  
  
  羊祜所说的“乡里”、“坟墓”,分别是指羊祜的故里和先人之墓,在今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
  
  最早提到羊祜先人之墓,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4]这一记述也被《晋书·羊祜传》采录。此后,羊祜掘故乡先人之墓而堕马折臂的传闻流传甚广。《晋书·羊祜传》载:“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祜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祜竟堕马折臂,位至公而无子。”两者一言父墓,一言祖墓,乃祖乃父同葬一地,也是完全可能的。[5]清顺治九年(1652),卢綋在新泰知县任上,友人李君恒有岱岳之游,曾探访“羊公墓”。[6]卢綋《羊太傅祖墓表》中说:“余友李君恒,精形家术,因游岱岳,便访羊公墓,相之云:‘果如昔人言:帐列芙蓉,为三公之应,案连诰轴,为妃后之应,河水穿射左胁,即折臂无后之应。’”[7]这里的“羊公墓”,实际是羊氏家族墓群。
  
  羊氏家族墓群年久荒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时任新泰知县路陞伐新甫山石重修,并赋《题三羊先生墓》诗咏赞。新泰进士徐光前为撰《邑侯路公表晋太傅成侯羊公先茔[8]墓碑》记其事,碑中云:“今上(万历)龙飞三十六年(1608),我饶阳路公以名进士来令吾新,次年二月,……慕古兴怀,伐宫山一片石,题于三羊墓畔,曰晋太傅成侯羊公先人之墓,复为诗吊之。”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修葺羊氏家族墓群的记载。
  
  羊氏家族墓群之所以被称为“三羊墓”,是因为墓群中有封土比较明显的三座大坟墓。正如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羊太傅祖墓表》称:“羊流店北里许,有羊太傅祖墓三冢。碑表圮,莫辨所葬谁何。询诸土人,参稽志传,咸称其一为太傅祖南阳太守续,其一为太傅父上党太守衜,其一为太傅兄孙暨之少子曼。按羊氏家乘,自汉魏迨六朝,以公辅显名于时者十余世。”[9]闻名暇迩的“三羊墓”,因记载中认为有羊祜祖、父之墓的存在,有时也称为“羊氏先茔”。清代文献其实还有三冢之外另有两个小冢的记载,而民国时期的文献则有八座坟墓的记载。这说明,作为羊氏家族墓群是比较庞大的墓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答。
  
  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泰山一带关于“羊祜故居”及羊氏族墓的记述有多处。
  
  泰山之东的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有“羊里”,传为羊祜居地。清人牟愿相(1760~1811)《莱邑山水杂记》称:“(杨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10]相传,羊祜立功受封,晋武帝将羊里一带赏赐给他,羊祜便在此建立营寨,俗称“羊祜大寨”。其遗址在今莱城区羊里镇羊里村西北250米处,至今,此处地块仍以“大寨”为地名。羊祜来到羊里这块封地之后,大量栽植果树,如枣、梨、柿子等树,成行成片,现在羊里的村民仍把这些地块称为枣行、梨行、柿子行、大行、小行等。
  
  泰山之南的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有“钜平故城”(北朝移治所于今宁阳县东太平镇),方志中亦称为羊祜城。《泰山道里记》载:“钜平为晋羊祜原封采地,武帝以平吴功封南城侯,固辞不拜,仍为钜平侯,上从之。有今上(乾隆帝)御制《羊祜城》诗,即此。”羊祜曾受封为钜平侯,世袭数代。[11]泰山东南的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有“梁父城”,实为“羊祜城”。“羊祜城,即晋羊祜所封之邑,距州治东南九十里。”[12]《泰安县志·古迹》:“羊祜城,县东南九十里,即晋南城,羊祜封邑。今复城内有寺曰大觉禅寺,城西有村曰羊舍,再西曰羊祜厅。”明人萧协中曾至此凭吊遗迹,留有《羊祜城》一诗。泰安市岱岳区省庄境内有“羊楼”,民国《重修泰安县志·乡贤》“羊祜传”称为羊氏遗迹。
  
  
  
  寻找羊续墓
  
  探索羊祜先人墓之所在,其祖父羊续之墓是根本的切入点。《后汉书?羊续传》明确记载羊续为“泰山平阳人”。
  
  羊续墓的地点有两说:
  
  一在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附近。《魏书?地形志》记泰山郡梁父县境有“羊续碑”。《泰山纪事?地集》载:“羊续墓:续泰山平阳人,晋太傅羊祜之祖也。其墓在(泰安)州南四十里徂徕山下。”《泰山道里记》载:“羊舍……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
  
  一在今新泰市羊流镇。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十《杂志?丘墓》载:“羊续墓,在县西六十里羊流店北。孙祜闻相墓者,墓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祜凿之,相墓者复见之,曰:‘犹出折臂。’衜等三□(公)。祜坠马折臂,官至太傅而无后。”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县志》卷之一《封域志?丘墓》:“羊续墓,县西六十里羊流店北。相墓者言有帝王气,凿之则无后。孙(祐)〔祜〕闻而凿之,相者复见之,曰:‘犹出折臂三公。’(祐)〔祜〕果至三公,坠马折臂而无后。顺治十五年,知县卢綋立碑表之。”卢綋立碑即《羊太傅祖墓表》,此地即上文提到的“三羊墓”之所在。
  
  1993年6月,新泰市博物馆在清理“三羊墓”所在的羊氏墓群中的一座古墓,发现了北齐名臣羊烈的墓葬,墓为砖室,平面呈刀把形,6x7米、墓道长5米。墓室出土羊烈及其夫人墓志(《□□〔太中〕大夫□光禄少卿义州使君羊公墓志》、《齐义州羊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两盒。这为探讨羊氏墓群提供了实物资料,但并没有发现羊续墓的信息。
  
  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出土画像石
  
  
  
  羊续任南阳太守期间,府丞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府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这就是著名的“羊续悬鱼”之事。约在2009年,新泰市羊流镇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后由山东曲阜一位收藏家收藏。据知情者描述:“此画像石近年出土于山东新泰市羊流镇,现藏曲阜宝然堂。”“此画像石整幅画面为车马出行图,画面风格清新,雕工细腻传神,中车顶盖有一‘悬鱼’,盖记羊续悬鱼拒贿之典故,正可证之史实,堪宝!”“宝然堂于年初曾以此画像石原拓赠余,始以普通汉车马出行图视之,上周有曲阜之行,得见原石,方解其意,因记之。”[13]生前显名的佳话,卒后出现在墓室的画像石中,不无可能。——若画像石的出处及内容能够进一步落实,羊续墓的具体地点及更多的细节必能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信息被公布。[14]
  
  ——尽管羊祜之墓并不在故里新泰的羊氏墓群中,但是自路陞修墓并赋《题三羊先生墓》一诗之后,直到民国以前,出现了大量凭吊羊氏墓群的诗词,文采竞胜,蔚然大观。如继路陞而任新泰知县的高如山作《题三羊先生墓》:“王气已消凿墓后,上公犹出此山前。即今勒石题诗日,如旧看碑坠泪年。带砺勋名留海岱,斧堂踪迹像祁连。几回仰止思遗爱,欲托青云愧短篇。”[15]通过对羊祜家族墓地的缅怀,表达了对羊祜忠义报国、仁德爱民的景仰之情。继任王应修作《过羊叔子先垅愀然吊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佳气削残世业空,荒丘累累漫西东。
  
  悬鱼无复产良牧,折臂犹能领上公。
  
  寂寞牛眠悲异代,萧条马鬣痛遗封。
  
  只今明德民兢仰,不与桑沧陵谷同。[16]
  
  
  
  此后,借墓抒怀、吊古抚今之作频现吟坛,成为新泰地方文学的一道风景。数量甚多,此不赘录。[17]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中相当多的篇什把主题锁定在缅怀、祭拜羊祜这个主题上,从而使羊祜祖墓客观上成了纪念缅怀羊祜的重要凭借。
  
  
  
  羊祜墓之谜:近陵葬地今何在
  
  这里需要补述一下羊祜之墓。
  
  羊流镇羊氏墓群出土的羊烈及其夫人墓志,分别有“迁厝于宫山之阳”、“葬于宫山之阳”的记载。宫山就是新甫山,是《诗经·鲁颂·閟宫》提到的“新甫之柏”之新甫,今称莲花山,向来被羊氏家族视为故国家山。故乡新泰是羊祜魂牵梦绕的地方。新泰位于泰山东南,古称平阳。近年的研究表明,这里曾经是杞国古都,杞人忧天的典故是当年历史的真实投影。春秋鲁宣公八年(前601)建平阳邑。秦属薛郡,西汉称之为东平阳县。东汉省之,魏复立,仍名平阳,隶属泰山郡。当年成长在新甫之阳、汶水之滨的聪异少年,他的生命的大部分时段奔波在外,到了晚年,那一缕殷切的乡情,愈来愈强烈地撞击着内心世界。羊祜晚年上表,“取新甫山、泰山之义”[18],易“平阳”为“新泰”,体现了新甫山以其“一方巨镇”的历史文化地理地位及其与泰山的联系,对新泰一方行政区划和名称的重大影响。
  
  羊祜从弟羊琇等人在羊祜卒后,向晋武帝表达了羊祜“求葬于先人墓次”的“素志”[19]。但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晋武)帝不许,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20]
  
  “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是羊祜墓之所在。“近陵”显然是邻近西晋皇陵。西晋皇陵在何处?《晋书》卷二《文帝纪》记述:司马昭于魏咸熙二年(265)“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晋书》卷四《孝惠帝纪》记述:晋太熙元年(290)“夏五月辛未,葬武皇帝于峻阳陵”。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队实地考查西晋诸陵,探明了文帝崇阳陵和武帝峻阳陵的准确位置:二陵背靠偃师市西北面首阳山的枕头山和鏊子山,东西相距3公里。[21]那么羊祜之墓应在附近寻找。
  
  其后发现的羊瑾神道碑,则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从偃师市首阳山镇沟口头村薛旭亚砖厂征集到一通晋代残碑,碑额“囗囗囗将军特进高阳元侯羊府君之碑”,是羊祜叔父羊耽之长子、羊琇之兄羊瑾的墓碑。墓碑何年出土不详,洛阳及偃师学者撰文介绍,“据说是过去推土机推出来的。残碑长方形,长92、宽38、厚16厘米,碑两面有字,正面右边和下边残断,考察复原通体宽度,碑阳的碑额题记应有6行,残留5行。碑文应有16行,残留12行,第5行亦仅保留5个残字而已”。“估计原碑高112、宽52厘米左右。”[22]
  
  
  
  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羊瑾神道碑
  
  
  
  神道碑第1行“虎旅宿卫文”的残文表明,羊瑾和乃弟羊琇一样,为晋室倚靠的重臣。第6行叙皇帝给予羊瑾陪葬“崇峻之阳”、追赠官爵的荣宠。第8行记其“有二子曰玄之、同之”[23]。羊瑾神道碑出土处东北距文帝崇阳陵5公里,西北距武帝峻阳陵2公里。山南为阳,茔地位于崇阳陵之西南,峻阳陵之东南,与碑文“陪葬崇峻之阳”的记载吻合。[24]
  
  据碑文第六行“享年不永,春秋六……”,羊瑾年寿在六十余岁,乃弟羊琇年寿五十七岁(236~282),而羊祜年寿五十八岁(221~278)。羊瑾卒后陪葬文帝的“崇阳陵”,而不是武帝的“峻阳陵”,表明其人卒于武帝司马炎(236~290)晚年。据此判断,羊瑾大体与羊祜出于同一时期,而略长于羊祜。羊祜归葬故里的素志,由羊琇提出,似也可说明此时羊瑾已经辞世。——由此,羊祜坟墓应当位于崇阳陵附近。后世表述中说成是“墓在洛阳”,应是据《晋书》本传望文生义的揣测。
  
  颇可寻味的是,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辑的《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所收第一例“晋羊祜墓志”,释文为:
  
  
  
  晋故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军司钜平侯羊府君之墓。君讳祜,字叔子,太康元年岁在庚子二月八日葬于洛之西北也。夫人吴国刘氏。[25]
  
  
  
  《辑绳》并有说明:“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八日。原志高46厘米,宽14厘米。石存洛阳。”墓志说太康元年(280)二月八日,羊祜葬于洛之西北。夫人是“吴国刘氏”。
  
  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羊祜墓志”
  
  
  
  墓志所记与传统文献的诸多信息均不相符,疑是伪造。《晋书》记载的羊祜夫人是夏侯霸之女夏侯氏,却非“吴国刘氏”。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载:“(羊祜)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26]吴平之后论功,朝廷以羊祜居首,夫人夏侯氏封万岁乡君,史有明据。“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晋武)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策曰:‘……今封夫人夏侯氏万岁乡君,食邑五干户,又赐帛万匹,谷万斛。’”(《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群书治要》引《臧荣绪晋书?传志?羊祜》:“吴灭,诏曰:‘祜建平吴之规,其封祜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邑五千户,绢万匹。’”
  
  ——羊祜之墓不在新泰是显然的事实,然而经行于此的人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以羊氏墓群为羊祜墓之所在。例如,清人施世纶(1659~1722)《发泰安次羊流谒晋太傅羊公墓》[27]、陈鹏年(1662~1723)《过羊叔子墓》[28]、周乐《羊流店过羊太傅墓》[29]即是此类诗作。《过羊叔子墓》写道:
  
  
  
  千载英灵瘵断碑,凄风原上草离离。
  
  只今过客犹相忆,不止当年堕泪时。
  
  
  
  
  --------------------------------------------------------------------------------
  
  [1]《萚石斋诗集》卷三十六《甲午》,清乾隆刻本,第5页A面;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16册,第710页。
  
  [2]清乾隆《新泰县志·古迹》:“羊流店,羊祜故里,史称:‘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
  
  [3]羊祜:《与从弟琇书》。
  
  [4]《世说新语》卷五《术解第二十》。
  
  [5]这种墓主身份记述的歧异,正说明羊氏家族墓群的诸多坟茔,具体的墓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6]清卢綋《壬辰秋喜李君恒远访兼有岱岳之游》:“君来千里为探山,石雨岩云带履间。自古求仙多此地,好参丹诀扣玄关。”见《四照堂诗集》卷八,清康熙汲古阁刻本,第41页A面;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2册,第560页。
  
  [7]清卢綋:《羊太傅祖墓表》,载清卢綋《四照堂文集》卷十六。又见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8]“先茔”,当为“先人”。
  
  [9]清卢綋:《羊太傅祖墓表》,载清卢綋《四照堂文集》卷十六。又见于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10]牟愿相并有《羊里》一诗,云:“襄阳太守古通儒,带缓裘轻意绝殊。何处人争羊公里,泰安新泰又莱芜。”“三邑皆有羊里庄”《小澥草堂诗集》之《夹谷杂诗》。
  
  [11]此后北魏亦封羊规之为钜平子,其孙羊侃进爵为钜平侯。钜平城成为羊氏世代食邑。
  
  [12]《岱史》卷八《遗迹志》、清道光《泰安县志》。《泰山志》第三篇《文物》第一章《古遗址》第二节《古城遗址》,第238页。
  
  [13]“和斋”博文《东汉“悬鱼车马”画像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46bc10100g5lf.html。
  
  [14]知情者介绍仅仅说到画像石出土于羊流镇,但并未确指是记载中的“羊续墓”或“三羊墓”之所在。
  
  [15]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88页A面,排路陞《题三羊先生墓》之后,省略诗题,署“洺州高如山”。
  
  [16]明天启《新泰县志》卷之九《艺文·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第88页B面~89页A面,题下署“南都王应修”。
  
  [17]详看马东盈著《羊祜研究》之“羊祜之颂”,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版。
  
  [18]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19]《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公虽享有茅土,历登台阶,吐飧下士,贰于姬公。方将殪彼戎吴,经国吊民,然后偃甲戢兵,辞功退身,以优游乎初好。此公之素志也。”
  
  [20]《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年12期第1096~1107页。
  
  [22]赵振华、王竹林:《偃师出土西晋何桢墓表、羊瑾神道碑研究》二《高阳元侯羊瑾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34~338页。
  
  [23]原校录者写为“冏之”,误。下文复以史比勘,认为“羊冏之未见”史书记载。实际当为羊同之。
  
  [24]碑阴的左边和下边残断,按复原的整碑尺寸计算碑阴文字,分六段横列,每段24人,共约144人,皆为碑主故吏的籍贯姓名和字。现残存五段。残文第一段有“故吏泰山卜群令始”。
  
  [2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6]夏侯霸,字仲权,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侯渊之第三子。后降蜀。《三国志?魏书》卷九有传。
  
  [27]《钦定熙朝雅颂集》卷第二十七数目录《施世纶三十四首》卷上。又见于清铁保辑、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674~675页。
  
  [28]陈鹏年撰《陈恪勤集》之《蒿庐集》卷第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第2页B面;收入《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59册,第694页。
  
  [29]清周乐《二南诗钞》卷上,第44页B面~45页A面。
  
  
  
  书林网首发http://www.booksforest.com/thread-394397-1-1.html
  

□访客:《册府元龟》-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云:云:在梁父东山名也。(2014/4/4 23:48:05)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 > 36-●卷三十五
  
  ○帝王部 奉先
  《传》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孟子曰: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故王者富有四海风化兆庶莫不推因心之孝奉如在之灵聚昭穆而举丿僮嬗泄Χ宗有德申严配於上帝饬庙貌於都邑贩盍昵拮肥龌樟医圄曳崾⒆骼殖挛杷呈毙蚨荐享率诸侯以助祭于以见涤濯静嘉肃雍显相泣浦义罄乃明馨穰穰之福降於兮嶂领肚仔屑赖蹯笤厣裰髅寤忱锷缫媸齄加芩埂S肿鹱鹬至昭明策书者也。
  ○帝王部 封禅
  《礼》曰:昔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书》曰:天子五载一巡狩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柴望此封禅之大略也。昔齐桓公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甫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後得封禅是知王者受昊天之命居大宝之位顺考古道建用皇极仁及乎!行苇泽浸乎!昆虫太平之风,於是乎!在。若乃建显号施尊名扬英声腾茂实以祈景福以告成功则必申命有司发挥大典刻石纪绩与黄帝比探策告祥配天无极故儿宽谓之帝王之盛节相如亦曰:天下之壮观可不谓然乎!。
  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云:云:在梁父东山名也。又曰:云:云:山在蒙阴县故城东北下有)。
  ж羲封泰山禅云:云:(ж读曰伏)。
  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
  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炎帝神农後)。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地理志钜平有亭亭山)。
  颛顼封泰山禅云:云:
  帝喾封泰山禅云:云:
  尧帝封泰山禅云:云:
  舜封泰山禅云:云:
  禹封泰山禅会稽。
  汤封泰山禅云:云:
  周成王封泰山禅於社首(在钜平南十二里)。
  汉武帝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放依也。音甫往切)诸儒对者五十馀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又司马相如传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後失之矣。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问妻对曰:长卿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求去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来求审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所忠奏焉天子异之)以问左内史儿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摄群元(统察摄聚也。辑楫与集三字并同虞《书》曰:楫五瑞是也。其字从木)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封禅之享荐也。以非常礼故经无其文)以为封禅告成合祛於天地神祗(祛开散合闭也。开闭于天地也。)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称副也。)唯圣主所繇制定其当(当犹中也。)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月(言不决也。)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所言不同各有执见也。)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也。)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帝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初议封禅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後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骑还祭黄帝蒙桥山释兵凉如(地名)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蒙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泰一(。且犹将也。类祠谓以事类而祭之)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体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天子有事宗庙必自射牲示亲杀也。事见国语)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秦始皇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稍渐也。)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放依也。音甫往反)以接神人蓬莱高世比德于九皇(上古有人皇者九人)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帝为封祠器视(视读曰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徐偃博士姓名)周霸属图封事(属会也。会诸儒图封事周霸人姓名也。),於是帝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以元鼎六年五月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凡三百封犯呶之奉邑(饭懦缱忠猿绶钺灾山故谓之犯叻钜匾病#┶曰: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甭辜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犯哂史乘属在庙傍(天子出御史除二人乘为曹护车驾)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犯叨栏祠复亡所与夏四月癸卯帝因东上泰山(言易上也。泰山从南面直上步道三十里车道百里)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从山下转右而上也。)帝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帝还至奉高帝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人人殊异文不合经故难以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祀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子侯霍去病子也。)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尚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愠龇庵校á愠鲇谒封之中)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更互也。)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肩(屑同)然如有闻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後升坛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蛞病G鹄梁父城民田租逋赋贷已除(逋赋未出赋者逋贷官以物贷之而未还也。)加年七十已上孤寡帛人二疋四县无出今年溃ㄗ圆┲亮焊阜参逑亟裨疲核南胤罡咚匾怨╈非老蓿┐吞煜旅窬粢患杜子百户牛酒。又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其邸泰山下。
  二年帝伐朝鲜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旱乾封三年(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土令乾也。)上乃下诏天旱意乾封乎!(言眯路庠蛑绿旌涤乾我所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秋作明堂於泰山下。
  
  
  

□太阳里思源:【羊】《说文》曰:羊,祥也。《易经说卦》曰:兑为羊。(2014/4/16 11:49:10)
《太平御览》-宋-李昉 >-卷九百二 兽部十四
  
  卷九百二 兽部十四
  
  
  羊
  《说文》曰:羊,祥也。像四足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
  又曰:羔,羊子也。肽,五月生羔也。骛(亡具切。)六月生羔也。{大羊},七月生羊也。胝祝(雉矫切。)羊未足岁也。,牝羊也。牍,(扶分切。)牡羊也。胍模(音夷。)乘羊也。敕,(扶员切。)黄腹羊也。羟,(楷间切。)羊名也。
  《广雅》曰:吴羊,牝一赎曰胝祝三岁曰羝。牡一赎曰,三岁曰柩颉N庋蟒牒Γň影饲小#┰箕氙,(蒲各切。)傺蟒牒υ箕腙隆{大羊}、骛、、胭悖(思宪切。)羔也。
  《尔雅》曰:羚,大羊。(似羊,大角员锐,在山岩间。)朐,如羊。(音玄,似吴羊。)羊,牡敕郑(音汾)牝。夏羊,(黑冼肜。)牡胗幔(音榆,黑羝。)牝佟=遣黄耄(一短一长。)角三[B13A],胭荨#╗B13A],卷三匝。)敕羊,黄腹。未成羊,肽。绝有力奋。
  郭义恭《广志》曰:大尾羊,细毛薄皮,尾氏旁广,重且十斤,出康居。
  又曰:驴羊,似驴
  《字林》曰:膻怼ⅲㄅ奚切。)胄瑁(女沟切。)胡羊也。肟眨(口弄切。)羊腊也,似羊,四耳九尾,目在背。牖迹(音还)似羊,无口。氘,(乙间切。)群羊相积。一曰羊羼,(初苋切。)羊相膊病e瘢羊臭也。(羼,式延切。)
  《玄中记》曰:千岁之树精为青羊。
  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美髯须主簿。
  《礼记□曲礼下》曰:祭庙,羊曰柔毛。
  又曰:大夫无故不杀羊。
  又《月令》曰:孟春,天子食麦与羊。
  又《内则》曰:羊,冷毛而毳膻。
  《诗□小雅□无羊》曰: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又曰:尔羊来思,其角戢戢。
  又曰:《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俭节正直,德如羔羊也。羔羊之皮,素丝五纟它。
  又曰:羊贲首,三星在ニ。郑玄注曰:“羊牝曰。贲,大也。”
  《易□说卦》曰:兑为羊。
  又《大壮》曰: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周礼□夏官上》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祠,饰羔。(羔,小羊也。《诗》曰:四之日其早,献羔祭韭。)祭祠割羊牲,登其首。(登,钜病I首,报阳也。升首于室。)凡祈珥,共其羊牲。(共犹给也。)宾客,供其法羊。(法羊,晔橱踊膳之羊。)凡黍辜、候禳、衅积,共其羊牲。(积,故书为眦。郑司农云:眦,读为渍,谓畔国宝,渍军器也。玄谓:积,积柴潇簦酋燎实柴。)
  《周礼□天官□食医》曰:凡会膳,食羊宜黍。
  《左传□宣上》曰:华玄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
  又《宣下》曰: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
  《论语》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又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攘,盗。)
  《史记》曰:武王克殷,微子持其祭器,肉袒面缚,左牵羊把茅,膝行而前。
  又曰:卜式者,河南人。式入牧百馀羊十馀岁,羊致千馀。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乃拜式为郎,布衣草乔而牧羊。(乔音脚。)岁馀,羊悉肥。上过其羊,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如是也。”拜缑氏令。
  又曰:秦襄公始用羝羊祠西畴。
  《汉书》曰:楚怀王孙心在人间为人牧羊,项梁立为怀王。
  又曰:苏武使匈奴。匈奴知武不可降,使北海上无人处牧羝,羊乳乃得归。武在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草ぼ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持节,节旄尽落。
  《东观汉记》曰:甄宇,北海人,为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复耻之。甄博士宇先自取其最瘦者,犹是不复有争讼。後召会,诏问瘦羊甄博士。
  《後汉书》曰:更始二年至长安,尤嗜酒,不听政事。所任皆贾竖、膳夫,庖人。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又《广陵思王荆传》曰:光窝袄,大行在殿。荆哭不哀,而作飞书令苍头诈称东海王强、舅况书,与强构为大逆。其辞曰:“当为秋霜,无为槛羊。”(秋霜,肃杀于物;槛羊,受制于人。)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录》曰:羌抑摩献羊,六角二口,四角八口。
  《北史》曰:隋汉王谅为并州总管,潞州有官羊生二角相背。以为谅之咎征。
  《帝王世纪》曰:汤问葛伯何故不祠,曰:“尾怨┪牲。”汤遗之以羊。
  《穆天子传》曰: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曰:“雷死戤平,爰有黑牛白角,爰有黑羊白血。”
  又曰:天子饮于文山,乃献豪牛。(四节有豪。)
  又曰:舂山大羊食鹿豕。
  《山海经》曰:钱来之山有兽,如羊而马尾,名曰钅咸羊。
  《周易是谋类》曰:太山失金鸡,西岳亡玉羊。(郑玄注曰:金鸡、玉羊,二岳之精。)
  《春秋说题辞》曰:羊者祥也,合三而生以养王也,故羊高三尺。
  《杂五行书》曰:悬羊头门上,除盗贼。
  《春秋繁露》曰:凡贽,卿用羔。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祥,故以为贽。
  《庄子》曰: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亡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事业不同,其亡羊均也。
  又曰:善养生者如牧羊,后者鞭之。
  《墨子》曰:齐庄公之臣王国卑、中里檄者讼,三年而狱不断。恐失有罪,使二人共一羊盟齐之社。二子相从,以羊血洒社。读王国卑之辞已尽,中里檄之辞未半,祭羊砌狞触中里檄。齐人以为有神验。
  《列子传》曰: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王曰:“先生有一撇绘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孙卿子》曰:仲尼为鲁司寇,沉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试萦》曰:羊不任驾盐车,椽不可为楣栋。
  《龙鱼河图》曰:羊有一角,食之杀人。
  《周书》曰:夏桀德衰,夷羊在牧,飞蛤满野。
  《韩诗外传》曰:鲁哀公使人穿井,三月不得泉,得一玉羊焉。公以为玉羊,使祝鼓舞之,欲上於天,羊不能上。孔子见曰:“死戤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愿无怪之,此羊肝土也。”公使杀之,视肝即土矣。
  《国语》曰:季桓子穿井,获如玉缶,其中有羊。
  《符子》曰:魏文侯见宋陵子,三仕不识,文侯曰:“何贫?”钟曰:“王见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常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富者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成百,则牧数足矣。’邻者与之。从此观焉,富者非富,贫者非贫也。
  《吕氏春秋》曰:百里奚未遇时,亡虞,饭牛於秦。传鬻以五傺蛑皮,公孙直悦献诸缪公。缪公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淮南万毕术》曰:阿羊九头而更食,国乱乃出。
  扬雄《法言》曰:敢问质?曰: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王充《论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乃令羊触之。
  《山海经》曰:胂萄蛭踩缏恚出钱来之山胂獭#胂桃粽搿!队衿》作古咸反。)
  《瑞应图》曰:锺律和调,则玉羊见。
  《白泽图》曰: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杀之震死。
  《博物志》曰:胡蕙,蜀中本尾病B逯杏腥饲羊入蜀,其子着羊毛,蜀人取种。因名禾羊负来。
  又曰:阴夷山有淫羊,一日百遍,脯不可食,但着床席间,已自惊人。又有作淫羊脯法。取佟胱指饕唬别系,令裁相近而不使相接。食之以地黄、竹叶,饮以麦汁米潘。百馀日後解放之,欲交未成,便牵两杀之,膊以为脯。男食伲女食胱郑则并如狂,好丑亦无所避,其势数日乃歇。治之方,煮茱萸、菖蒲汁饮之,又以水银宫脂途阴,男子即痿。宫脂,鹿脂也。
  《杜预奏事》曰:臣前在南,闻魏兴北山有野羊,大者数百十斤。试令固求,今者各得一枚,并头角蹄,案其形,不与土羊相似。然是野兽,世所希有。
  《新言》曰:初年悬羊头、磔鸡羊以求富。余以问河南服君,服君曰:“是月草木萌,羊能啮草,鸡啄五谷,故悬二物助阳气。今人杀羊、鸡,自作不祥。”
  《凉州异物志》曰:有小羊称若斥,颇热,峭山如壁,上下无跌。
  又曰:有羊大尾,车推乃行,用累其身。
  又曰:封羊,蒲俺如驼。
  宋永初《山川记》曰:九真都龙县有羚羊,大如枨嘏!
  《春秋後语》曰:张仪谓楚王曰:“夫为从者,尾烨群羊而攻生虎。虎之与羊,不格亦明矣。(格,斗也。羊与不能与虎斗明矣。)今王不与虎而与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
  《卫伪鸫》曰:紊偈背税籽虺奠堵逖簦市共观,咸曰:“谁家璧人?”
  《述异记》曰:羊而不角呼蛟羊,一名胡髯郎,一名青乌。
  又曰:周成王时,东夷进六角羊。周厉王玄年,外国贡三角羊。
  《尹喜内传》曰:老子与喜别,曰:“寻吾於成都市青羊之肆。”喜後求而得之。
  葛洪《神仙传》曰: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良谨,将至华山石室中,四十年不误念其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见道士,引至山。与弟语毕,问平羊何在,平曰:“近东。”初起视,不见羊,但见白石,却谓平曰:“山东无羊。”平曰:“兄自不见尔。”与兄俱往,平乃叱之,白石一时皆起,成羊数万头。初起曰:“弟得仙道以如此。”遂弃妻子,服松柏伏苓五万日,遂得仙,易姓为赤松子。
  又曰:曹公收左慈,慈走入群羊,识萑之所在。追者疑化为羊,乃令人数羊。羊本千口,简之长一口。知化为羊,乃谓曰:“若是左公者,但出无苦也。”有一羊跪言“讵如许?”址者欲执之,於是群羊皆长跪曰:“讵如许?”址者乃去。
  《搜神记》曰: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正当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家有黄羊,因以祠之。
  又曰:南阳宗定伯,少年夜行,忽逢一鬼。鬼问为谁,定伯乃欺之曰:“我亦鬼也。”遂相与为侣向远。行妓悃,相担。问鬼曰:“鬼何所畏?”曰:惟不喜人唾。”欲至宛,便担鬼着顶上,径诣宛市,化为羊。恐蒲颁,亟唾之。卖之得钱千五百。买者系之,明视之,但绳在。时人名:“宗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
  《列仙传》曰: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在峨嵋山西南,高无极。随之者不得还,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又曰:昔有攘羊者,以羊遗叔向,叔向母埋之,不食。後三年,攘羊事发,追捕向家,检羊骨肉都尽,惟有舌在。国人异之,遂以羊舌为族矣。
  《续搜神记》曰:顾沛者,吴之豪士。送就於钇酵ぃ时有一沙门在坐,是流俗道人。主常欲杀羊,羊绳断,便走来入此道人膝中,穿头入袈裟下。道人不能救,即将去而杀之。既行炙,主人先割以啖道人。道人食炙下喉,炙便自走行道人皮中,痛毒不可忍。呼医来针之,以数针贯之,炙犹动摇。乃破出之,故是一脔肉耳。道人於是得病,作羊鸣、吐沫。还寺,少时即死。
  刘义庆《幽明录》曰:洛下有涧穴,妇欲杀夫,推下。经多时,至底,乃得一穴,宫馆金饰,明逾三光,人长三丈。如此九处。最後至告饥,长人指树下一羊,令跪将羊须。初得一珠,长人取之。次亦取,後令啖,即疗饥。请问九处名,求停不去,答云:“君不得停。”
  《续异记》曰:吴兴俞亮,以永明八年补护军府史。於常眠者闻有羊声,疑为神怪。窃於户窥之,见其床下有一羊,可高二尺,毛色若丹,光耀满室。
  《金楼子》曰:修羊公於华阴山以道干景帝,礼遇之。数岁,道不可得。有诏问修羊公能何,发语未讫,於床氏化为白石羊,题其胁曰:“修羊公谢天子。”後置石羊於通灵台。
  《岭表录异》曰:常有人自青杜泛海闽,为恶风所飘,五日夜,不知行几千里也。至一岛,忽见群羊,人向之亦不惊避。初疑人所牧放,而绝无人迹,乃知野生者。舡人方馁,因取食之。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