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July月
817:46:48
燕子一路走好!欧阳运森
  我的欧阳燕子1975年12月飞来,1983年4月飞去,请读姚志成先生的文章:《情系兰台——欧阳运森十年档案工作业绩小记》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位普普通通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当他随洪流踏入社会的时候,眼前并没有玫瑰花。他是和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卖饭票吧,当事务长。”一位管分配的干部这样打发了他。他真的在宜昌县太平溪区卖饭票了。
  饭票卖出,饭票回笼,上街买菜,下厨帮忙,一晃就是好几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只叫他老阳。1982年,老阳调县档案馆工作了。他的名字才让人完整地看到了——欧阳运森。
  《江汉早报》登出一篇文章,说欧阳修的第38世孙在湖北枝江。《湖北日报》马上头版转载。原来,这篇考据文章正是老阳所写,他就是文章中所指的38代后裔。
  我去宜昌县访问他。刚说明来意,他开口了:“我刚来到档案史料的海洋边,李白有句诗说‘直挂云帆济沧海’。”
  馆长接过话茬:“老阳在我们馆是个宝啊!”
  老阳笑了,他抬起头来。突出的眼珠像在寻找着什么,没有梳齐的头发随便盖在头上,微黄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他送我出来,握手告别,中指前骨节上的笔在阳光下发亮。
  1984年秋,老阳为了更新知识,到大学进修档案专业。恰巧我也同行,并同住一个房间。
  大学毕业近20年,老阳又走进学校,高兴地说个没完,他说他焕发了青春。
  在学校里,早晨他在操场尽头的树林中散步沉思;课间、晚上,他在图书馆了翻阅、抄写;星期天更难找见他,只有进餐时才能看到他匆忙的身影。晚上他总是睡得很晚。他总说:“人过四十,瞌睡就少了。”
  秋去冬来,进修结束了。老阳获得了好成绩。离校前一天,门房老头送来一封信,在宿舍里询问谁叫欧阳运森。老头说:这是一封挂号信,需要他本人签名。“我在图书馆里找到老阳,他签收了信。信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寄来的,让他抓紧修改书稿,然后安排出版。
  同学们惊异了:老阳学习、写书双丰收。我问他:“你编的什么书?”
  “是荆门山诗集。”于是,他像打开了感情的闸门,讲起来了:
  “荆门山,位于今宜昌市东郊,那里有仙人桥、十二背,景色优美,古为游览圣地。自唐至清,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了赞美荆门山的许多优秀诗篇。李白有“月落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至今传诵不衰。编写此诗集,为开发宜昌旅游业服务,不正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利用档案史料为经济建设做贡献吗?
  是啊,老阳想得很远,想到了很多,他真正理解了档案工作的目的,他开始在档案史料的大海里遨游了。
  进修结业后,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刊《档案学通讯》上读到了他的两篇论文。他用信息论原理,论述了县档案馆编研工作的重要性。他在辛苦的耕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宜昌医专见到老阳。他告诉我他正在找一位研究血癌的教授。原来他唯一的女儿患了血癌!县委办公室主任来了,县档案馆长也来了。教授如实地讲了血癌的危险性。
  原来,老阳在心爱的女儿患不治之症之时,仍没中断编纂史料工作。
  当我安慰老阳的时候,他说一句话:“女儿去了,但我的工作没有去,还要继续去做。作为宜昌人,不弄清楚宜昌的历史,让档案睡觉,愧对我的老祖宗欧阳修!”他一个又一个成果出来了:《黄陵庙诗选》、《宜昌茶叶发展史》、《宜昌柑橘发展史》、《宜昌桑蚕发展史》相继脱稿。
  十余年的耕耘,老阳在宜昌县档案局留下了坚实的足印。现在,老阳被宜昌县委调到县委研究室编《西陵通讯》。在他编的杂志里,经常有档案事业的文章和消息。档案史料也在县委的刊物中占了一席之地。
  老阳虽然目前离开了档案部门,可仍情系兰台。用他一个强者的双手在为档案事业呼吁、耕耘。
  注:姚志成,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宜昌市档案局科长,本文原载1996年7月11日《中国档案报》
  
永远的情人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经典Top 5
□欧阳运森:燕子一路走好!(2004/7/8 17:46:48)
我的欧阳燕子1975年12月飞来,1983年4月飞去,请读姚志成先生的文章:《情系兰台——欧阳运森十年档案工作业绩小记》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位普普通通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当他随洪流踏入社会的时候,眼前并没有玫瑰花。他是和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卖饭票吧,当事务长。”一位管分配的干部这样打发了他。他真的在宜昌县太平溪区卖饭票了。
  饭票卖出,饭票回笼,上街买菜,下厨帮忙,一晃就是好几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只叫他老阳。1982年,老阳调县档案馆工作了。他的名字才让人完整地看到了——欧阳运森。
  《江汉早报》登出一篇文章,说欧阳修的第38世孙在湖北枝江。《湖北日报》马上头版转载。原来,这篇考据文章正是老阳所写,他就是文章中所指的38代后裔。
  我去宜昌县访问他。刚说明来意,他开口了:“我刚来到档案史料的海洋边,李白有句诗说‘直挂云帆济沧海’。”
  馆长接过话茬:“老阳在我们馆是个宝啊!”
  老阳笑了,他抬起头来。突出的眼珠像在寻找着什么,没有梳齐的头发随便盖在头上,微黄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他送我出来,握手告别,中指前骨节上的笔在阳光下发亮。
  1984年秋,老阳为了更新知识,到大学进修档案专业。恰巧我也同行,并同住一个房间。
  大学毕业近20年,老阳又走进学校,高兴地说个没完,他说他焕发了青春。
  在学校里,早晨他在操场尽头的树林中散步沉思;课间、晚上,他在图书馆了翻阅、抄写;星期天更难找见他,只有进餐时才能看到他匆忙的身影。晚上他总是睡得很晚。他总说:“人过四十,瞌睡就少了。”
  秋去冬来,进修结束了。老阳获得了好成绩。离校前一天,门房老头送来一封信,在宿舍里询问谁叫欧阳运森。老头说:这是一封挂号信,需要他本人签名。“我在图书馆里找到老阳,他签收了信。信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寄来的,让他抓紧修改书稿,然后安排出版。
  同学们惊异了:老阳学习、写书双丰收。我问他:“你编的什么书?”
  “是荆门山诗集。”于是,他像打开了感情的闸门,讲起来了:
  “荆门山,位于今宜昌市东郊,那里有仙人桥、十二背,景色优美,古为游览圣地。自唐至清,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了赞美荆门山的许多优秀诗篇。李白有“月落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至今传诵不衰。编写此诗集,为开发宜昌旅游业服务,不正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利用档案史料为经济建设做贡献吗?
  是啊,老阳想得很远,想到了很多,他真正理解了档案工作的目的,他开始在档案史料的大海里遨游了。
  进修结业后,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刊《档案学通讯》上读到了他的两篇论文。他用信息论原理,论述了县档案馆编研工作的重要性。他在辛苦的耕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宜昌医专见到老阳。他告诉我他正在找一位研究血癌的教授。原来他唯一的女儿患了血癌!县委办公室主任来了,县档案馆长也来了。教授如实地讲了血癌的危险性。
  原来,老阳在心爱的女儿患不治之症之时,仍没中断编纂史料工作。
  当我安慰老阳的时候,他说一句话:“女儿去了,但我的工作没有去,还要继续去做。作为宜昌人,不弄清楚宜昌的历史,让档案睡觉,愧对我的老祖宗欧阳修!”他一个又一个成果出来了:《黄陵庙诗选》、《宜昌茶叶发展史》、《宜昌柑橘发展史》、《宜昌桑蚕发展史》相继脱稿。
  十余年的耕耘,老阳在宜昌县档案局留下了坚实的足印。现在,老阳被宜昌县委调到县委研究室编《西陵通讯》。在他编的杂志里,经常有档案事业的文章和消息。档案史料也在县委的刊物中占了一席之地。
  老阳虽然目前离开了档案部门,可仍情系兰台。用他一个强者的双手在为档案事业呼吁、耕耘。
  注:姚志成,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宜昌市档案局科长,本文原载1996年7月11日《中国档案报》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