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May月
298:24:48
留言访客
  快到你的忌日了,来上柱香祭奠。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8年December月
511:15:27
文选评论访客
  历史探源,张氏父子老家清楚了。好!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206:25:55
相册评论雨滴
  张作霖是我心中的英雄,偶像,令人敬佩。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51:5:0
三千六百名大将军显显灵,快快助我吕海龙。哼哈先生想宋丽丽
  学习研究“军事历史”,必须要大量阅读《实录》《国史本纪》或者“著名人物”编写的《私史》,所谓“著名人物”也和官方有联系,比如编纂《资政通鉴》的作者在编写此书期间,所担任的官职为“翰林学士”。(备注:如果我的记忆力没有记错,哪么李氏《纲要》即《十朝纲要》记载史书名称《资政通鉴》与它书不同,它书皆记录为《资治通鉴》,燕永成先生校正《十朝纲要》,也将此事说明。)某些“私史”,虽说不属于“正史”,但是作者往往是在朝官吏,甚至是“三品”以上的常参官。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曾经担任“翰林学士”一职,后来王安石递升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也,再后来就递升为宰相了。具体是哪一年,我记不住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也只能记住一些重点知识了。总之,我以前说过,北宋有很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递升,当然了,也有从“御史中丞”递升为宰相,也有从户部侍郎和工部侍郎等侍郎加同平章事而升任宰相。不再详细讲这些,言归正题。还有取材于《国史》或者《实录》的“私史,“私史”就是个人著写的历史,而“正史”都是由执政的皇帝选派钦差大臣组织人力编纂的史书。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史本纪》和《实录》。学习研究军事历史,除了学习研究这些种类的史书之外,还有一种史书也必须要阅读,它就是“塘报”。总之,要想全面的了解军事历史,哪么就必须要阅读“塘报”。
  
  
  塘报
  
  
  拼 音
  táng bào
  塘报:军事情报,邸报。
  【释义】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明 单本 《蕉帕记·陷差》:“小官今日见塘报,那 兀术 会同 刘豫 围住 白鹿冈 一带了。”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塘报》:“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改曰塘报。”明 袁可立《奏用间刘爱塔事疏》:“往沈总兵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机接应,去讫其后续接塘报,皆云爱塔于七月来归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忽接塘报,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 淮 境。” 清 李渔 《比目鱼·骇聚》:“昨日,左营裨将有塘报寄来。” 清 钱谦益 《承事郎郭君墓志铭》:“ 魏潭 至 荔川 数百里,举烽燧,设塘报,一夕数惊。”
  
  (2).邸报。 明 张居正 《奉谕拟辽东赏功疏》:“该同官大学士 吕调阳 等,録示阁中题稿,并该镇塘报,传奉圣意,欲臣议拟处分。”《明史·陈新甲传》:“一日,所遣职方郎 马绍愉 以密语报, 新甲 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於是言路哗然。”
  
  (3). 清 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 浙 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
  
  塘报,又称《提塘报》、《驿报》,明朝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宋代的《省探》,可用于向内阁反映战情,另外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并请求增援。明代朱国祯在《涌潼小品》卷12解释:“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该称塘报。塘之取义,未解所谓,其说亦不著。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欤?”
  
  例如“东江塘报”即由当年的援辽都司毛文龙撰写,用来提供皮岛军情,后由其子毛钰收集。近代学者戈公振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他说:“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16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关于晚明的塘报,可参考《东江疏揭塘报节抄》(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
  
  一般来说,兵部塘报主要是用于向阁部反映战役进行及轮输转运等情况,还有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以及请求增援。
  
  “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1]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
  邸报邸报
  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已成全国新闻刊物了。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1912年《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2]
  
  
  
  2产生背景:邸报“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邸是“郡国在京师自行设置的办事机构。并非王朝设置的正是行政单位。” “邸”有两大职责:“通奏报”、“待朝宿”。“待朝宿”指为“郡国”来人提供食宿、招待,若今之各省驻京办事处。所谓“通奏报”,是指共文书的传递,具[3] 体而言,指“邸”负责把“郡国”地方长官的奏章通过“大鸿胪”呈递给中央,但只起下情上达的中转站作用,“通奏报”理解为“邸中传抄一切诏令奏以报于诸侯”,“传达君臣间消息之谓”,并不能由此引申出“通奏报”“即邸报之所由起”的结论。中国最早的报纸应是唐朝的邸报,它是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因由“邸吏”负责传发,所以称为“邸报”,在古代文献中它也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除目”、“状”、“状报”、“报状”或“京报”。唐代的邸报由各地派驻首都的邸务留后使负责传发。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邸务留后使改称进奏官,在上都知进奏院的统一管辖下,进行邸报的发布工作。因此在各种报纸起源中,“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起源于唐代”最为可信。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分别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叫法,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于邸报上面刊载的都是当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人事变动,因此它的发行一直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而且它的发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发现案例:《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在河北唐山市民间发现并重金购藏了一份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35年)八月初三印行的《邸报》。经查阅大量资料详细鉴赏后,笔者认为确是一份极为难得的清代《邸报》。近“央视”《鉴宝》栏目专家鉴定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古籍专家宋平生教授来泾县公务时,笔者特地请他对此件《邸报》作了鉴定并得到他的认可。这份罕见的道光《邸报》,为古籍版式。幅面为19.2×11.1厘米,略呈窄长方形,但无书口和鱼尾记号,亦无栏线及页码。这份道光《邸报》共18页,每半页七行,每行17个字,总计约四千多字。活字排版以黑色单面印刷。
  
  关于《邸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著的《中国简明新闻史》一书作了如下释述:《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邸报》的编辑由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定本”。进奏院则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所藏这份《邸报》,很符合上述论述,也特别具有新闻性,内容有四个部分:
  
  1、本年度更换各省学政(管教育的官员)的上谕,指出除江西、福建、广东及奉天府不予变动外,新任命江苏、安徽等14省学政姓名。
  
  2、是公布科考题目,分四书题和诗题。
  
  3、是恩桂等大臣奉旨捉拿在逃库丁的奏呈。
  
  4、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会同户部奏遵旨核议通筹五口通商之后,各海关收税并解支、禁革、整顿税务的奏折。
  
  此奏折议定了七项内容,长达15页篇幅。查阅《清代翰林传略》一书,所任命的学政的简历均可查到,而其中的湖南蔡振武、湖北王履谦、河南刘定俗、山西沈祖懋、广西李承霖等人确为该年任学政无误。《邸报》中第四部分穆彰阿奏折内容,也确实符合史料上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的历史和所拟之关税对策。
张作霖纪念馆
[现1786条]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3:36:27
向英灵诉说哼哈先生
  我本不想来这里揭露自已的瑕疵,但是这里是英雄纪念馆。我不能欺骗英灵,只有真诚,才能得到英灵的相助。一个善于欺骗的人,最后不会有好结果。2014年2月份因为着凉了,导至我的右侧有一点拘急,本来不严重,但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所以我对父亲发脾气了。我对父亲发脾气之后,我的右侧就特别疼,疼痛了好几个月,吃了很多枸杞子和薯蓣之后,我的右侧才开始恢复平静,而不感觉疼痛了。因为2014年2月份有一个中年女人和我非亲非故,却经常来我家里坐客。因为这个中年女人和我姐姐是工友,这个中年女人和我姐姐同在一个工厂上班。所以这个中年女人经常来我里找我姐姐。我姐姐和李绍印的事情,家乡人都知道,我也不再详细讲述了。2014年2月份,这个中年女人经常来我家里找我姐姐,哪个时候我的右侧就有一点点拘急,本来不严重,至少哪个时候,我的右侧不感觉疼。哪个时候我在家里学习研究历史,我不想对父亲发脾气,虽然我不是孝子,但是我也不愿意做一个逆子。有一天,我用温柔的语气对我的父亲说:“我希望今后您不要让这个中年女人经常来家里坐客,我这个大男人还没有结婚,这个中年女人经常来家里坐客,时间长了,家乡人怎么看呢?不会产生误会吗?”我父亲不同意我的见解,不听我的申诉,并且还批评了我。因为意见不一,所以时间长久了,因为这件事,有一天,我和父亲又发生了争论,我甚至是对父亲发脾气了,后来哪个中年女人就不再来我家里了。可是我对父亲发脾气之后,我的右侧开始剧烈疼痛。其实我也不愿意对父亲发脾气的,我也想好话好说的解决这件事。以后彻底分家,我和父母分居两个房子,哪么就不会发生争论客人的是是非非了。一家人居住在四间房子,虽然是分居,但是这四间必定是一个整体,同属于一个房子。今年我家里南面的七间正房装修了,以后肯定彻底分家,分开之后,非亲非故的客人再来找我的父亲和母亲,哪么我就不再干涉了。三千六百名大将军快显显灵,快快让我的身体恢复健康,我的右侧还有一点点拘急。着凉,发脾气都会影响我的健康指数。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发脾气,我会忍耐。但是该发脾气的时候,我也会发脾气的,如果有人欺负我,如果有人要谋害我,哪么我能保持沉默吗?万里还有一个一呢。什么事情都不是百分百绝对的。目前为止,是没有人敢谋害我,但是以后呢?以后假设我撑握了军权,我要做一些“小动作呢?”就没有人反抗吗?就没有人要谋害我吗?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请注意假设一词,假设终究是假设而与事实相差甚远。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2:32:55
刚才粗略阅读了一段内容我想宋丽丽
  却实修改成确实。错字不再修改了。我的睛睛不舒服了,我先停一停,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打字留言。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2:18:16
哼哈!补充一点点儿我想宋丽丽
  刚才多打了两个标点符号,双引号和句号,应该删除。我的眼睛跟不上,这也是漏洞百出的原因之一,在家里学习背诵异体字之后,我的眼睛感觉很不舒服。说一句实在话,我喜欢简体字,而不喜欢繁体字和异体字,但是我又不能摒弃它们。因为“繁体字”和“异体字”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简体字”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与中华文明相连接,哪么就必须要熟知繁体字和异体字,至少要记住“常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哪么你就不要阅读古籍,而只能去阅读某些“小小”篡改曲解的“伪历史”了,甚至是“历史小说了”。“历史小说”是一种新体,严格的来讲《三国演义》都不属于历史,而属于历史小说,有虚构的内容就不属于历史了,更不属于正史。人物对话虚构了,历史事件没有虚构,哪么就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历史小说了。历史小说就是“历史”和“小说”两种文体的混和,说好不听一点,就是“马累”。我把历史比喻成一只千里马,我把小说比喻成一只“马户”。要想真正的了解与“三国”有关的历史,哪么必须要阅读《建康实录》。请注意,我以前反复的讲述了,中国文字都是多义字,单义字很少,随便任意的打开一个字典,你就会发现“单义字”很少,甚至有些文字的含义就达十种以上。正是因为有很多“多义字和多义词”,所以导至中国历史知识变化多端。请注意《建康实录》这个“建康”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古代有南京市吗?今天人称呼“江苏省南京市”,可是古代人可不这么称呼了,如果我的记忆力没有记错的话,古代的南京有很多个称呼,秦帝国,确切的说是“秦始皇时期”(历为中国历史上的国号有重复使用现像,符坚还建立了秦朝呢,不再多讲这件事),秦始皇时期,古代人称呼南京市为“秣陵”“金陵”等等。三国时期,“南京市”被时人称之为“建康”,这个“建康”是古代城市的名称,确切的说是“首都”的名称。因为自从三国开始一直到南北朝,中国历史上总计有六个朝代定都在“建康”,古代的“建康市”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我再说一句骄傲自大的话,这些知识,我在小海北小学就读期间,就已经知晓了。因为这些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1:44:13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宋丽丽
  其它错字和丢字不再修改了。总之,我这个人喜欢不喜欢说大话呢?小学,中学,中专,我的同学和老师,是怎么评价我的呢?大海北村的高连喜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总之”古板“一词是贬义词,而不是褒义词。十年前,有一次,高连喜和吕全富对话。吕全富问高连喜“海龙上学表现如何?”大海北村的高连喜对吕全富说
  :“海龙上学表现的太古板了,简直是很古板。”在校期间,小学班玉任和中专班主任都说:”海龙是一个很实在很直率的学生。”几年前,背后说我坏话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人说:“海龙这个人是一个说假话的“假大炮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1:32:53
越到最后,丢字越多。还是应该修改一处我想宋丽丽
  “3月19日,我去小海北村办理身份证了,不知现在是否办好?郑学庆你对我印像吗?”
  小海北村改成小海北乡,派出所三个字丢掉了,郑学庆你对我有印像吗?有字也丢掉了。其实现在是海北镇了,小时候的称呼是小海北乡,因为我很思念小时候纯洁真挚的时期,所以习惯上称呼小海北乡。
  期它字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1:22:16
哼!哈!我是一个恠人!我想宋丽丽
  这短时间,短是错别字。应该是“这段时间”。其它错字和丢字不再修改。我是一个怪人,我在家里学习研究历史,我家里的电视一直是打开着,绝对不会关闭。我上网打字,我的耳朵也是在听歌。也许这会让我分心,这会导致我的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正是这种“小小的刺激会导至我的大脑疲劳大大的缓解了”这种外界的刺激会促使我的大脑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我的眼睛最累,有时候被迫使用“珍珠明目液”。我在小学六年级,就可以背诵几百字的历史知识了,难道不是一个怪人吗?这么多年,我学习研究历史,都是一个人自学,这不是很奇怪吗?也许这就是上天的按排吧。也许真的有“投胎转世”吧,否则就无法解释我对历史书的热爱和痴迷了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April月
111:12:25
哼!哈!求学之路,孜孜不倦!我想宋丽丽
  我又去“书店”搜寻历史了,可惜没有找到《建康实录》《宋季三朝笔笺》《东汉观记校注》等二十多种优秀的历史书。自从3月份停止写历史笔记,我就想出门搜寻历史了,但是我担心“古史”“怪字”太多,会影响我阅读史书的速度以及迟缓理解大义。所以这短时间,我开始努力背诵“异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不同。因为有些“文字”的“异体字”有好几个,比如“窗”字的异体字竟有四种写法。如果不学会异体字,哪么很难学读和理解古代历史。因此,我利用这段时间,我在家里背诵“异体字”。繁体字有二千六百多个,异体字有一千个以上。几年前,我就基本上征服了繁体字,绝大多数繁体字,我都能认识。今年我又强迫自已记住了几百个异体字,因为眼睛不舒服,再加上很长时间没有阅读新的历史知识了,所以我又一次出门了。前天坐车离开了家乡。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右侧还有一些拘急,我的身体状况却实没有以前强壮了。几年前,我的身体状况很好,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简体字历史。三个月十五天,我每天工作六个小时或者八个小时,除了吃饭等之外,其它时间我都是痴痴的阅读研究历史,我每天阅读历史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七个小时,坚持了三个半月之内,我竟然阅读了一千两百万字的历史知识。在一年之内,我可以阅读三千万字以上的简体字著录的历史书或者五百万字以上的繁体字著录的历史书(这两者事不能同时完成,只能选一),并且可以写一百万字以上的历史笔记。虽然2014至2015年3月,我的身体不舒服,但是我仍然著写了39万字左右的历史笔记。我不想夸大自已的功业,以前我来这里留言所讲述的李氏《纲要》,就是《十朝纲要》,其作者是李埴,作者姓李,所以我称之为“李氏”《纲要》,校正工作也不是我个人完成的,而是“燕永成”先生校正。我只是能快速的阅读和翻译“繁体字”,所以来这里简短的介绍了李氏《纲要》。因为这部书写的很好,所以我讳莫如深,不想把书名介绍的透彻,但是我想一想,我这样做就是淹没了“燕永成”先生的功绩。所以今天我还是应该把书名介绍清楚,我以前所说的李氏《纲要》,就是《十朝纲要》,我只是换做另一种称呼而已。全称则是《皇宋十朝纲要》,《十朝纲要校正》作者为“燕永成",我只是翻译。因为此书是以繁体字出版。另外,2014年5月份之前,我还写了九万字左右的历史笔记。我翻译了《张士诚传记》,并且稍有改动原著作。应该是《载记》。我秉着“胜者为王,败者为贼”的正统史观,又把《载记》修改成《传记》。因为《载记》搜集了几十种珍贵的历史资料,粗略的介绍了“元朝”末年,江浙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元季伏莽传》作者是周昂,如果我的记忆力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周昂。虽然此书不属于《正史》,但是此书所系内容与《明太祖实录》多有重叠吻合之处,由此可知,此书不是“小说”造假,而是秉着实事求是的信史原则记载历史事件。并且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元朝伏莽传》记载了很多次战争事件,并且亦有出《明太祖实录》所系内容之外,尤其是记载了张士诚军队与“元朝军队”以及方国珍的战斗内容。《元季伏莽传》记载“元朝”末年,方国珍起自海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不要理解方国珍是从海上爬出来的,方国珍是鼎鼎有名的“大海盗”,他拥有成百上千只战舰,当然了,哪个时候的战舰是木制船,而不是今天的钢铁船。方国珍利用天下大乱的机会,率领“水军”攻占了东南沿海,并且以此为据点向北延伸,这就与张士诚的军队相重逢了,结果可想而知。我不再过多讲述和介绍,因为我必须要疯狂的寻找历史书以及踏上新的征程,我总不能没完没了的去反复的讲述一种历史书,因为我是“好把旧书多读到”,所以我必须要向前迈出新的步伐。我现在已经不在小海北村家乡了,以前来这里留言,是在小海北村家乡,虽然没有用自已的身份证,但是家乡人也没有能力实力冒充我。3月19日,我去小海北村办理身份证了,不知现在是否办好?郑学庆你对我印像吗?哪一天,照相片结束之后,我一边看屏幕,一边问郑学庆:“我的眼睛是不是太小了,我是近视眼没戴眼镜。”郑学庆对我说:“办理身份证,都不允许戴着眼镜照相片,眼睛小点没事儿。”原文不是这句话,可能相差了几个字,但是大意是这个意思。郑学庆,我说的对不对?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March月
123:33:24
哼!哈!我想宋丽丽
  现在主要版本如下,修改正确是“现存主要版本如下”。不再过多的修改了。我不再打字了。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March月
122:55:49
哼!哈!我想宋丽丽
  还必须修改一处。
  “从宋太宗朝开始,党项首领“赵德明”时叛时降”。不是“赵德明”,而是“赵保吉”。修改正确是:“从宋太宗朝开始,党项首领“赵保吉”时叛时降。”赵保吉的儿子为赵德明,赵德明的儿子为赵元昊。其它错字,丢字,不再改补之。我的眼睛又感觉不舒服了。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March月
122:33:12
哼!哈!我想宋丽丽
  “干支权差一日者”,权是错别字。应该是“干支仅差一日者”,其它错字,不再修改。《长编》征引了“旧纪”和“新纪”,并且阐述了“旧纪”和“新纪”的不同之处。而李氏《纲要》的史源之一就是《长编》,所以参照《长编》,便可知《纲要》参取《国史本纪》的具体情况。按此处《旧纪》是指“宋徽宗”“崇宁”时期(时期也可以换做年间一词)“蔡京”所著录并献于皇帝的《宋神宗正史本纪》。《新纪》是则是指南宋“李焘 ”“洪迈”于“宋孝宗”时期所编修撰写的《四朝国史本纪》。宋朝皇帝的《正史本纪》和《实录》经过很多次重修,才得以问世。打字多了累眼睛,所以我现在只举一两个例子。[乙卯绍兴五年]九月乙酉,赵鼎上《重修宋神宗实录》五十卷。[戊午绍兴八年]六月癸亥,赵鼎上《重修宋哲宗实录》(校正:“癸亥”原脱,据《宋史》卷二九 《皇朝中兴记事本末》卷四四,《系年要录》卷一二零补)九月甲午,赵鼎再上《哲宗实录》。由此,便可得知:宋代《实录》《国史本纪》历经多次重修。即使是《宋史本纪》也源自《国史本纪》。李氏《纲要》除了参取《国史本纪》之外,还参取了《实录》《宋高宗日历》《中兴小历》《稽古录》等等。我不想详细的论证,我不能把二十多万字的历史笔记统统打出来吧?这样做没有意义,并且会影响我的身体,因为我感觉写历史笔记要比上网打字轻松很多。这个原因,我以前讲述过,不再详述。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March月
121:49:32
哼!哈!我想宋丽丽
  “有依据者初”,初是错别字,应该是“有依据者补”。“史朝西夏”,朝是错别字,应该是“史称西夏”。几天前留言有“通叛”,应该是“通判”。等等,我不再过多的修改错别字了。我眼睛不舒服了,我先停一会儿,然后再打字。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冀B5921A:哼!哈!哼!哈!哼!哈!(2024/9/16 6:15:44)
□冀B5921A:哼!哈!哼!哈!哼!哈!(2024/9/16 5:59:12)
□冀B5921:哼!哈!哼!哈!哼!哈!(2024/9/16 5:39:47)
□冀B5921A:哼!哈!哼!哈!哼!哈!(2024/9/16 2:23:24)
□冀B5921A:9月15日,下午,我从启新百货大楼步行到胜利桥河边大喊大叫(2024/9/16 0:39:13)
□中地地质公司:哼!哈!的冀B5921A就停在中地地质公司附近(2024/9/15 23:21:22)
□冀B5921A:哼!哈!哼!哈!哼!哈!(2024/9/15 22:36:31)
最新经典Top 5
□访客:文选评论(2014/8/27 9:13:34)

□访客:相册评论(2009/1/7 9:34:37)
爱国军阀

□访客:留言(2013/6/24 22:31:31)
抵抗外敌的大英雄、守国、守家、东北虎

□访客:相册评论(2013/6/29 17:10:17)
敬仰大帅

□访客:相册评论(2012/12/14 19:33:41)
大帅,希望能有朝一日,协儿女亲自去拜祭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