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June月
1223:59:17

从亓培玉到孙志刚
道夫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个碎片,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土,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就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堂恩
孙志刚收容致死案终于“公开审理”了。媒体报道,庭审于6月5日分别在广州3家法院同时展开,个别新闻记者被允许旁听。
我们看到,在中央最高层以及“各级领导亲笔批示”下,在新闻媒体穷追猛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下,此案终于被审理,“凶手有望被惩处,正义有望被伸张,法律的尊严有望得以维护”。
然而,一个年轻的生命含恨惨死他乡,永远都无法挽回了。冰冷的尸体化归尘土,而那些被强暴撕裂的心灵却永远无法弥合了。孙志刚那可怜的老母亲至今不知儿子是被活活打死,那伤心的老父亲早已欲哭无泪。
欲绝的悲痛,一如两年前一位新婚的妻子。
2001年2月4日,另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斥责四个从有“法院”字样的小车上下来随地小便的人,被追打溺死,新婚的妻子在其掩护下得以幸免。
亓培玉,我们不会忘记。他那哭得几近疯狂的老母亲,那惊恐悲愤交加而神情恍惚的妻子,我们不会忘记。
亓的家人一度受到恐吓,当地警方一度抛出“跳河自杀”的说法,新闻采访一度被当地政府部门封杀;孙的老师同学通过正常途径追问死因,一度被恐吓要“追查电话号码”,从贫困的家乡赶来的父兄一度碰壁无处击鼓。
留给生者的,不仅是痛彻的肺腑与出离的愤怒,更一股浓黑的悲凉、周身的寒冷。对于孙志刚那些年轻的同学来说,比悲痛更甚者,是投射在心灵中的阴影。
时间永是流驶。
悲愤,不仅仅在于几个恶棍的暴行,而是他们何以如此猖狂,是孙志刚、亓培玉们的亲人无处伸冤八方碰壁时的受到的冷漠、阻遏与恐吓。
在亓和孙的案件中,舆论一再强调他们的大学生身份。其实他们并不是最“弱势”的个体,甚至相反:高等教育的背景,有正直善良的老师同学,尚有亲人可以伸冤,“有幸”被新闻媒体的追踪,得到有关领导的批示,被社会舆论关注。
那么,那些没受过教育、孤苦无依、既无力伸冤又没遇到有“良心的记者”的人,是不是就命定该死呢?如果亓培玉是个不识字的民工,孙志刚是个弃婴长成的乞丐,那么是不是就命定要默默饮恨黄泉?如果那一天,是我们自己走在亓培玉走的坝子上,是我们自己被关在关孙志刚的“收容所”里,那么,我们的命运是否会比他们好些?
网络时代阅读新闻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看到由“关键词”自动列出的“相关新闻”,在某门户网站制作的孙志刚专题里,所列“相关新闻”第一条是《广州一收容车上掉下5名外来劳工 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摘自《广州日报》报道,记者 刘志华),仔细读来,毛骨悚然。该文的结尾写到:“某某表示,无论如何,收容当中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情的。具体的调查结果还要等上一段时间,如果是治保队员的原因,我们一定严肃处理。”好一个“严肃处理”,孙志刚简直是幸运儿了。
这条“相关新闻”下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想再看了。我只有为亓培玉、孙志刚们捧上一掬同情的泪水,作为人类本应该具有的正常反应。
一个经常自诩“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在人类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无话可说。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堂恩的声音在时空中回荡着。
钟声响起。
即便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都有良知的孤灯不灭,刺破黑暗,引我们前行。一个社会最可怕的不是存在邪恶与阴暗,而是纵容邪恶肆意疯长的土壤,是每一个个体对其他个体的漠视,是道德的沦丧和良知的沉默。
良知沉默,邪恶总有一天会象滔天的洪水,吞噬我们所有的人。
2003年6月6日
道夫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个碎片,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土,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就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堂恩
孙志刚收容致死案终于“公开审理”了。媒体报道,庭审于6月5日分别在广州3家法院同时展开,个别新闻记者被允许旁听。
我们看到,在中央最高层以及“各级领导亲笔批示”下,在新闻媒体穷追猛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下,此案终于被审理,“凶手有望被惩处,正义有望被伸张,法律的尊严有望得以维护”。
然而,一个年轻的生命含恨惨死他乡,永远都无法挽回了。冰冷的尸体化归尘土,而那些被强暴撕裂的心灵却永远无法弥合了。孙志刚那可怜的老母亲至今不知儿子是被活活打死,那伤心的老父亲早已欲哭无泪。
欲绝的悲痛,一如两年前一位新婚的妻子。
2001年2月4日,另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斥责四个从有“法院”字样的小车上下来随地小便的人,被追打溺死,新婚的妻子在其掩护下得以幸免。
亓培玉,我们不会忘记。他那哭得几近疯狂的老母亲,那惊恐悲愤交加而神情恍惚的妻子,我们不会忘记。
亓的家人一度受到恐吓,当地警方一度抛出“跳河自杀”的说法,新闻采访一度被当地政府部门封杀;孙的老师同学通过正常途径追问死因,一度被恐吓要“追查电话号码”,从贫困的家乡赶来的父兄一度碰壁无处击鼓。
留给生者的,不仅是痛彻的肺腑与出离的愤怒,更一股浓黑的悲凉、周身的寒冷。对于孙志刚那些年轻的同学来说,比悲痛更甚者,是投射在心灵中的阴影。
时间永是流驶。
悲愤,不仅仅在于几个恶棍的暴行,而是他们何以如此猖狂,是孙志刚、亓培玉们的亲人无处伸冤八方碰壁时的受到的冷漠、阻遏与恐吓。
在亓和孙的案件中,舆论一再强调他们的大学生身份。其实他们并不是最“弱势”的个体,甚至相反:高等教育的背景,有正直善良的老师同学,尚有亲人可以伸冤,“有幸”被新闻媒体的追踪,得到有关领导的批示,被社会舆论关注。
那么,那些没受过教育、孤苦无依、既无力伸冤又没遇到有“良心的记者”的人,是不是就命定该死呢?如果亓培玉是个不识字的民工,孙志刚是个弃婴长成的乞丐,那么是不是就命定要默默饮恨黄泉?如果那一天,是我们自己走在亓培玉走的坝子上,是我们自己被关在关孙志刚的“收容所”里,那么,我们的命运是否会比他们好些?
网络时代阅读新闻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看到由“关键词”自动列出的“相关新闻”,在某门户网站制作的孙志刚专题里,所列“相关新闻”第一条是《广州一收容车上掉下5名外来劳工 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摘自《广州日报》报道,记者 刘志华),仔细读来,毛骨悚然。该文的结尾写到:“某某表示,无论如何,收容当中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情的。具体的调查结果还要等上一段时间,如果是治保队员的原因,我们一定严肃处理。”好一个“严肃处理”,孙志刚简直是幸运儿了。
这条“相关新闻”下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想再看了。我只有为亓培玉、孙志刚们捧上一掬同情的泪水,作为人类本应该具有的正常反应。
一个经常自诩“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在人类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无话可说。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堂恩的声音在时空中回荡着。
钟声响起。
即便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都有良知的孤灯不灭,刺破黑暗,引我们前行。一个社会最可怕的不是存在邪恶与阴暗,而是纵容邪恶肆意疯长的土壤,是每一个个体对其他个体的漠视,是道德的沦丧和良知的沉默。
良知沉默,邪恶总有一天会象滔天的洪水,吞噬我们所有的人。
200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