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2007年January月
2519:23:52
段祺瑞-湖北英山段姓人的骄傲在山中等候
  段祺瑞(1863—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人,民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祖籍江西波阳,其祖先后移居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后移居至六安太平集(?)与合肥相邻的地方,所以段祺瑞自称是合肥人。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中国後加入袁世凯手下,于小站练兵,成为袁的亲信。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蒋介石、傅作义曾就读于此。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之後,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
    袁世凯倒台後领导亲信加入北洋政府。他是军阀派系内的皖系头目。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期间与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後即被镇压。他曾于1924年至1926年接替直系军阀首脑,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1926年参与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九一八事变後,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
  
    所有教科书上都是将他认定是历史罪人:反动的皖系军阀首领、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残酷镇压压了“三一八”爱国运动的刽子手。可以说,段祺瑞的真实面目被“先入为主,为我所用”的利己主义史学观遮蔽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家里人说他当时不在执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开枪。段祺瑞在知道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身食素,以示忏悔。据李洁所著《文武北洋》一书中引用的史料表明:俄罗斯国家档案解密史料显示,“三.一八“是在苏联人幕后导演下酿成的一个血案。而对中国人来说,这背后的阴谋,无论是领导和支持群众运动的李大钊、鲁迅,还是千夫指的段祺瑞、章士钊,竟根本不知。这个史料是可信的,当时苏联正向中国输出“革命”,并想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日本人手中夺得更多的好处。他们认为段祺瑞是“日本代理人”,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仗。
  
    说段祺瑞“亲日”。就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内战。对此,该书也有记载:一天,冯国璋(时任代总统)约总理段琪瑞等几个人一起打牌。段刚一坐下,冯就说:“现在外面都说你向日本借债,打内战搞武力统一,你要慎重啊。”段是个急性子,一听就火:“谁说的?是谁在发这种不利于国家的谬论?”冯说:“你别管是什么人说的啦,事情不是明摆着吗?”段说:“政府经济拮据,处处需要钱,入不敷出,不借债怎么办?打内战搞统一,谁愿意打仗?可是你不打他,他打你,就拿湖南的情形来说,是我们要打仗,还是他们要打仗?主持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不想统一的,难道说你当大总统,愿意东不听命,西不奉令,跟中央对抗吗?”冯说:“可是借债多了,将来怎么还哪?打仗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枉使生灵涂炭,实在叫人痛心!我看还是都慎重点好。”段说:“慎重是对的,可是不能不干事呀。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下,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到时候一瞪眼全拉倒。”段祺瑞的逻辑很明显:要统一,就要开战;要开战,就得有钱;中国穷,只能外借;国强后,借了不还需要!从国际信誉上讲,借款不还,是有点赖了,但对长期以来就没对我们仁义过的恶邻,这样的做法也委实不算不定期分!事实证明,老段的确没错,他的赖账法成功了!蒋介石先生统一中国后,尽管国家还没来得及强大起来,但南京外交部宣布:北洋时代的绝大部分外债,本政府统统不予承认!
    1933年保持晚节,坚决不做日本汉*傀儡,被蒋介石接到上海居住。 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同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解放初期,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32:3
段氏世派(老祖宗是大字辈的)段海澎
  段 氏 世 派
  
  再肇祚永芳 光昭大茂昌
  
  宗传元立德 保定显名扬
  
  忠孝家声远 诗书绪孔长
  
  作求成性善 纯佑衍嘉祥
  
  贻训垂型范 方徵振纪纲
  
  功深绵燕翼 福厚耀龙骧
  
  
  公元一九八八年岁宫戊辰仲秋月榖旦阖族同撰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22:15
英山段氏脉络段海澎
  周厉王---以公叔段始--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
  
   ---长子至纯-安徽歙县
  
   ---次子至正-湖南鄱阳
  
   ---三子段至中---段彦宗(英山始祖)--段朝立(建县)
  
   ---段伯坚(英山八世,十四?)---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21:9
郡望堂号段海澎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等。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20:15
云南段氏段海澎
  
   云南段氏的发源是甘肃武威,其总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继之是唐之段俭魏。他们的子孙繁衍迁徙由少到多,遍布云南。接受当地白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并进而冠之白族籍,成为白族段姓。总的说,白族段姓(史书称白族为白蛮,称白族段姓为蛮段氏,蛮是对南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不恭)遍布云南,而在云南较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较为集中的是喜洲镇。
   大理国1254年被元朝灭亡。但灭亡之后,段氏依然被元朝任为大理总管。“总管”者,总管也,依然拥有较大权力,又传 12代,统治达近百年墨江段姓是大理段姓的一个分支。这里的段氏宗谱所载,是明熹宗(1621—1627在位)末期,大理剑川的段龙生应恭顺土知州(墨江在明代属恭顺州)的邀请迁来墨江的。从此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在墨江形成了段姓的一个支派。当地段姓楹联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墨江段姓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议,确定“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等10个字为他们的世派。在近180年的漫长岁月里,段氏子孙字派不乱。据著名学者段以德先生介绍,现在最年长的是“以”字辈,包括他自己在内,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辈已开始生儿育女了。墨江段氏主要来自大:理,现有七个支系,人口众多,有段氏宗祠、宗谱,宗谱有七本,一个支系一本。还有来自玉溪的、石屏的,与大理段氏虽同姓不同宗,但曾于1911年经协商,统一字派,称呼统一。
   段龙生被墨江段姓人尊为始祖,在这个表里是将他祖父段首德作为一世的,他是三世。据段以德先生介绍,段龙生来墨江后,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龙生、世元、本珍、光裕这四代都是单传。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从此后,“明”字派即有七支。长支段明洙有四子,其炳、其(舆-八+女)、其岑、其崇。其中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思尧、思舜、思禹、思周。其中思舜生为铭,为铭生以德,……其直系血亲立表如前面已讲,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长子段其炳一支,较之另外三支,人口发展最快,现已进入十六世,脉络也非常清晰。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19:31
其他分支段海澎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波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1818:18:13
湖北英山南河段氏渊源之一段海澎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 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公二十七年(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没有同意。
   庄公元年(前尹43年),庄公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20里)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来到京地之后,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郑国大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庄公二十二年(前 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其母武姜作为内应。于是庄公发兵声讨,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县北),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嫠-女+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左传》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诗经》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郑国民歌也有对共叔段的歌颂,史学家有许多人怀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桩冤案。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代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姓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钰棠:关于徐树铮遇难,薛观…(2025/7/27 11:47:04)
□段开健:开之辈应该是段芝贵后…(2023/7/18 14:31:37)
□访客:讨论(2019/7/27 14:05:19)
□访客:讨论(2017/7/31 19:20:58)
□访客:讨论(2016/10/6 17:34:43)
□段民生:七绝三首·国务总理段祺瑞(2016/3/12 15:40:10)
□赣州南康段民生:讨论(2016/2/6 16:29:42)
最新经典Top 5
□段海澎:徐树铮与洪克仁(2006/7/18 14:41:45)
徐树铮的哲嗣徐道邻所撰徐遇难经过:
  “先生被害的第二天,张之江的卫生处长洪君——段宏纲说,他本来姓段,名字叫段大洪——自称是先生的学生,愿以一门老小作保,两次跪着哀求张之江,请求寻尸装殓(他只要求殓葬,不敢说要运走)。张教他负具切结,结上一定要有徐某被陆某复仇所杀的字样(他因此写过两次结帖),才勉强允其所请。洪君一整夜在雪地里苦寻了两遍,才找到先生的遗体。又好不容易买到了人家一口寿木,把他装殓起来。第三天,由先生的卫士张振声用骡车运到北京。洪君因此大受张之江抱怨,就脱离了他的部队,也就从此长斋念佛了(我到处访求洪君的下落,前后二十年,未获踪迹。等我告了冯玉祥,洪君忽然写信给我,并把他手里保存的当时所有书面材料相片等寄来一大包,并追述当时求情寻尸经过,五千多字,一字一泪。他说他等待这一天,也等了二十年了)。”
  此文中所说的“洪君”与我家素有渊源。其名为洪克仁,号子谟,安徽寿县保义人,是我曾祖母的哥哥,我爷爷的大舅。我高祖父的弟弟段云(段昭元,号子翔)任段祺瑞私人秘书的时候,曾请徐树铮教做老师了他的4个晚辈,其子段大俊,其侄段大训(我的曾祖父)、段大鹏(曾在段氏私企天津裕源纱厂任职),以及段大训的大舅兄洪克仁(当时洪改名叫段大仁)。因此洪“自称是先生的学生”。徐树铮的这四个学生中就以洪最有成就,(后来获得过中将军衔),并最终以特殊的方式回报其师。洪克仁居住在北京新街口附近,其子洪绍荣已故,其孙现仍在北京。
  

□王:被鲁迅冤枉的段大爷(2006/11/16 11:27:51)

□在山中等候:段祺瑞-湖北英山段姓人的骄傲(2007/1/25 19:23:53)
段祺瑞(1863—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人,民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祖籍江西波阳,其祖先后移居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后移居至六安太平集(?)与合肥相邻的地方,所以段祺瑞自称是合肥人。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中国後加入袁世凯手下,于小站练兵,成为袁的亲信。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蒋介石、傅作义曾就读于此。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之後,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
    袁世凯倒台後领导亲信加入北洋政府。他是军阀派系内的皖系头目。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期间与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後即被镇压。他曾于1924年至1926年接替直系军阀首脑,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1926年参与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九一八事变後,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
  
    所有教科书上都是将他认定是历史罪人:反动的皖系军阀首领、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残酷镇压压了“三一八”爱国运动的刽子手。可以说,段祺瑞的真实面目被“先入为主,为我所用”的利己主义史学观遮蔽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家里人说他当时不在执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开枪。段祺瑞在知道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身食素,以示忏悔。据李洁所著《文武北洋》一书中引用的史料表明:俄罗斯国家档案解密史料显示,“三.一八“是在苏联人幕后导演下酿成的一个血案。而对中国人来说,这背后的阴谋,无论是领导和支持群众运动的李大钊、鲁迅,还是千夫指的段祺瑞、章士钊,竟根本不知。这个史料是可信的,当时苏联正向中国输出“革命”,并想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日本人手中夺得更多的好处。他们认为段祺瑞是“日本代理人”,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仗。
  
    说段祺瑞“亲日”。就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内战。对此,该书也有记载:一天,冯国璋(时任代总统)约总理段琪瑞等几个人一起打牌。段刚一坐下,冯就说:“现在外面都说你向日本借债,打内战搞武力统一,你要慎重啊。”段是个急性子,一听就火:“谁说的?是谁在发这种不利于国家的谬论?”冯说:“你别管是什么人说的啦,事情不是明摆着吗?”段说:“政府经济拮据,处处需要钱,入不敷出,不借债怎么办?打内战搞统一,谁愿意打仗?可是你不打他,他打你,就拿湖南的情形来说,是我们要打仗,还是他们要打仗?主持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不想统一的,难道说你当大总统,愿意东不听命,西不奉令,跟中央对抗吗?”冯说:“可是借债多了,将来怎么还哪?打仗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枉使生灵涂炭,实在叫人痛心!我看还是都慎重点好。”段说:“慎重是对的,可是不能不干事呀。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下,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到时候一瞪眼全拉倒。”段祺瑞的逻辑很明显:要统一,就要开战;要开战,就得有钱;中国穷,只能外借;国强后,借了不还需要!从国际信誉上讲,借款不还,是有点赖了,但对长期以来就没对我们仁义过的恶邻,这样的做法也委实不算不定期分!事实证明,老段的确没错,他的赖账法成功了!蒋介石先生统一中国后,尽管国家还没来得及强大起来,但南京外交部宣布:北洋时代的绝大部分外债,本政府统统不予承认!
    1933年保持晚节,坚决不做日本汉*傀儡,被蒋介石接到上海居住。 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同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解放初期,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徐帆:留言(2008/11/15 14:08:36)
向段老先生致意,我是段老先生的业余研究人士,对段老的一生,我认为是功大于过的,且不说三造共和,单是派徐又铮收复蒙疆一事就可以作为爱国人士的证明。而段老晚年不为外寇所胁迫更是让人佩服。三一八惨案或许有些内情我们还不知晓,单单看段老事后的表现,就感觉事情的直接责任有些蹊跷,完全归咎于段老好似有些不公的,有些历史书以意识形态阶级成分划分人物,我认为有待斟酌的。今天看到段老网上纪念馆很高兴,也向段氏后人表达敬意,并祝大家万事如意!

□全真一子(强国论坛):留言(2009/5/5 20:24:50)
芝泉老人与国有功。所谓五四时间,乃是流氓无产者的暴乱!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