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2013年June月
1820:35:44
留言謝輝煌
  我叫謝輝煌,江西人,1931年1月出生。1949年初夏,胡璉將軍得老長官江西省主席方天將軍的鼎助,在贛東、贛南征兵成軍(即第十二兵團,暱稱「胡璉兵團」),並成立了一個「韻粵閩邊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代號為「怒潮學校」「怒潮」二字出自軍校校歌),吸收了河南南下的幾百名流亡學生,及江西千多名知識青年,邊走邊訓。秋天,該校已遷到廣東潮汕地區,又吸收了由兵團副司令柯遠芬將軍招考來的幾百名粵東青年學生,編成了三個大隊十二個中隊及一同女生區隊,我被編在第二大隊第七中隊。段將軍任第二大隊大隊長。該年九月三十日,由校長柯遠芬將軍帶領全校師生,於汕頭港搭乘招商局「海辰」輪東渡台灣。十月二日抵基隆18號碼頭。下船後,轉往新莊國校暫住並過完中秋。然後,開往新竹縣新埔鎮,借住該镇國小教室等場地展開各種軍事訓練。那時,大隊部等於是個虛級,段將軍跟學生講話的機會不多。但是,他那個剃光頭、扛「38」步鎗、揹背包、跟學生一起行軍的形象,很使我們感動。不過,他那雙「藍眼睛」也很使我們好奇。直到1950年秋天,全校再遷回兵團所在地「金門」並分發各部隊後,才斷續得知段將軍乃系出名門,母親是德國人。另外,也有資訊傳說,段將軍曾在徐蚌會戰時被俘後逃出來的(事見胡璉<悼李光前團長>,收在金防部編《廿年》),所以自剃光頭,以寓洗面革心,奮發團強之意。1951年後,「怒潮」的師生,很多都各奔前程了。我轉入了通信兵科,於1956年駐台北市安東街(信義路與和平東路之間)。某次颱風過境期間,曾在距3路車終站不遠處,見過段將軍一次,只敬了個禮而已。那時,散居台北各軍事單位工作的「怒潮」師生,少說也有一、二十打。而從亞洲一號到十號,以及陸軍、联勤两總部的總,機上,都有「怒潮同學」。也不知是那裡傳來的消息,說段大隊長的夫人是陳誠將軍的表妹。陳誠失勢後,段大隊長匕受了些影響。我們聽了,常在電話裡替大隊長叫屈。惟事實是否如此?無法證實,只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罷了。時光荏苒,大隊長轉眼就八十大壽了。那是1996年的事。當時,「怒潮人」舉辦了一個「重返新埔校園」的活動,並且編印了一個16開本的紀念文樂《我們青春年少時?怒潮師生話當年》,大隊長不但寫了一篇<新埔校園回顧--怒潮健兒頌讚>的文章,還來信說:(等眼睛白內障治好後)將不放棄難能可貴的良械和怒潮同學--鐵血男兒們共聚歡余支,以解渴念云云。我退休後,因喜歡文藝,認識了小說家張放先生(今年四月已謝世),當他得知我是「怒潮的」,硬誇「怒潮」了不起,還說我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原來,他當年參加國民黨的介紹人,是我們第十隊的陳國章,那時,我們巳掛了准尉,他還沒進幹校,輩份上,說我比他大。2008年左右,他在寫两岸古今的人。我順便跟他談了一下我們的「段大隊長」,他一聽是「段00的孫子」,便要我多說些。而且很快就寫了一篇<前人種樹>,在《世界詩壇》發表。讚美段將軍「質樸」、「正直」,「是軍人楷模」。2009年5月結集成書前,為書名用「瑣話」好,還是用「閒話」好,曾來電磋商半天。書印好了,那篇<前人種樹>排在第一篇,把資料得自於我的事也記了進去,也可見他對段將軍敬重之一斑。以上舊事,聊作對大隊長的追思。我的E-mail是:hhuang.hsieh@msa.hinet.net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October月
2418:3:56
参观访客
  学校要举行“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我的团”团日活动,我们想借此机会参观一下段祺瑞先生的故居,感受一下,前辈的历史氛围,不知是否可以,有没有什么规定?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September月
112:40:6
留言访客
  敬爱老人家 早年可能 就学过雷峰 学过伟大领袖的为人民服务 大概也知道三个代表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May月
1221:9:0
寻找一位安徽籍80岁老人zjh
  找一位安徽籍80岁老人,没有联系方式,他说与段祺瑞后人有交往,希望给点信息,QQ号:50155297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1年September月
2023:17:32
“保险先生”段开龄教授,段祺瑞的侄孙段海澎
  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
    
    我192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从小背诵四书五经。我的祖父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弟弟,我小时候也叫段祺瑞为爷爷。
    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蒋介石、傅作义曾就读于此。他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
    民国年间,1913年,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0年7月辞职移居天津。1924年10月,59岁时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曾任过参谋总长、参战军督办、边防督办。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此后退居天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自号正道居士,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
    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号称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段祺瑞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我小时候为什么不愿意提他?在学校里面不愿意提,不愿意表示我是特殊分子,对不对?我们就是一个普通学生。但是他在我心里呢?当然我是佩服他的,以他为榜样。我要做出事业来,我不做大官。爷爷就说你们不要做官,你们自己创造事业,好好读书,就是这样。不做官是他给我们的这个要求。
    我心里非常崇拜他的为人。他非常廉洁啊,怎么廉洁法,不收礼,不收贿赂。能够为你帮忙的帮忙,并不需要你一定要给我什么,我才帮你忙。
    他信仰佛教,后半生一直在吃素。他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
    段祺瑞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解放初期,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长途跋涉到大后方读书
    
    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我们家不愿意做亡国奴,逃到后方去。我们开始要念书了,那个时候把许多大学迁到内地,上海的交大西迁到重庆,复旦大学迁到重庆的北碚,清华、北大、南开迁到云南,浙江大学迁到贵州,最困难的时候,把大学迁到那里。
    逃难那年,我小学刚毕业,十二岁。我们在皖南经过芜湖,经过黄山、屯溪,到江西。没有坐火车,一大群人一起走,背着行李,走了两三个月了,才走到湖南长沙。到了长沙,国民政府在长沙登记开始办中学,收容从战区逃到后方的中学教师、中学生。这个叫国立中学,从国立第一中学办起,一直办了二十多所国立中学。我是登记在贵州铜仁的国立第三中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吃中国老百姓的饭。这个中学不但不要学费,而且供饭宿。住在学校,供住供吃供衣穿,冬天的棉衣制服,夏天的单衣服,都是统一发的,都是政府负担的。我一直在那里把中学读完,然后我到重庆去考大学。
    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统考,都是各个学校考。我考了几个学校,但是我选定到交通大学。一样公费,供给学校宿舍,供给饭吃,一直到大学毕业。1946年,交大从重庆迁回到上海。1948年,我毕业。所以人家问我,我说我在中国的学习成长,都是用中国老百姓供应的钱。
  出国留学不容易
    中国小学生都知道詹天佑。詹天佑怎么会有这个本事的?清朝,在李鸿章、曾国藩时代,派了一百二十个小孩子到美国念书去了。负责“中国幼童留美运动”的是一位叫容闳的先生。后来,清朝政府说小孩子到美国去念中学念大学,辫子剪掉了,穿了洋服了,没有等书念完,就要撤回来了。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然后,容闳说既然不再送学生,我们在国内办学校。这样才办了两个学校。1895年,办了北方的北洋大学西学学堂。中国最老的大学不是北京大学,不是清华,而是北洋大学西学学堂,今天的天津大学。1896年,在上海办了一个学校,南洋公学,发展一百多年,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有个大楼叫容闳堂。旁边一块碑文,一百二十个学生的名字,到美国去的经过。
    抗战胜利之后,举行三次考试,公费留学。我是1948年考的,当时已经乱得没办法。名义上是考了公费,但蒋介石自己都没有钱了。我是因为考取了,可以拿到国民政府的护照,这样才能到美国来了。
    然后再想办法,家里给我筹钱,我自己筹钱,朋友借钱。美国领事馆的签证要有两千四百块美金的存款,给你签证到美国读书。
    这个读书生涯。很不容易,留学生活苦不苦?我又没有钱,当然苦啊。两千四百块交学费到费城,美国最有名的最老的管理学院,宾夕法尼亚富兰克林大学。剩下来没有几个钱吃饭了。没钱吃饭怎么办?做苦工啦。没有吃饭就是饿啊,两天没有吃东西都有的。那做苦工能做什么活呀?在人家家里去帮忙扫地,擦桌子椅子,帮人家家里面做事。
    那个时候要住房子。学校不管研究生的。学校宿舍只给本科生住的,研究生要自己安排住处。学校给我一个名单,说你自己去找房子,到附近的老百姓家住。我拿了这个名单去找房子,按门铃门开了,夫人女士出来。我说你是不是有房子啊。她说,我刚刚租出去了。就是不想租给你。跑了好几家都是如此,这就是种族歧视。后来总算是有一家接受了我。
  我也被美国当局扣留了
    1950年,朝鲜战争发生了。中国志愿军和美国打仗了,美国政府把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全部扣留,不准离境,护照没收。扣留在什么地方?你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没有坐牢就是了,但是你不准离境,三个月要到移民局报到一次,你在干什么。就是扣留我们学生的。
    一直到1955年,中美日内瓦谈判,中国把侵犯中国领空而被击落飞机的美军飞行员还给美国,美国让一部分留学生回到中国,包括钱学森、张文裕、林兰英等学者获准回国,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那一批回来五十几个。
    你走就走,不走就又不许走了。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回来呢?我书没有念完啊,等到我念完书又不许走了。美国人在我们身上投资了,这次投资,本小利大了。这样子,我们念到念完硕士念完博士为止,不准离境。
  邓小平接受“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79年1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先生访问美国,并接受了坦普尔大学授赠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此事主要由牛满江教授和我一起促成。
    当时我跟牛满江教授在一起。当时,我们听说邓小平要来了,所以我们希望坦普尔大学同中国建立关系。我们跟中国联络代表处联系,那时候没有大使馆。华盛顿跑了好几次,要他们跟邓小平去说,希望能够接受坦普尔大学给予的学位。后来,代表处通知我们了,要在华盛顿国会授予学位。
    1979年1月31日,费城坦普尔大学在华盛顿的布莱尔大厅举行仪式,授予邓小平“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当时我也在现场。我跟邓小平说四川话啦,他以为我是四川人啊。其实,我过去在重庆读过书。
    我见到邓小平,是我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不久之后,我就接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正式邀请,并于同年初夏访问祖国。
  保险先生是这样叫出来的
    
    我于1949年秋前往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习保险,在我之前的半个世纪中,来美学习保险的中国留学生大概只有五位。
    上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期,年轻人大量失业,老年人被迫退休,百姓无以为生。美国政府为实施《社会保障法》开始借助于保险,设立联邦政府的“老年保险”,各州政府开办“失业保险”,当时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对象。二次大战后,受英国全民保险的影响,美国开始修改《社会保障法》,扩大到以全民为保障对象,在原法案的养老保险之外,增加了“遗孤保险”。之后,“社会保障”一词开始在美国各地流行。
    1949年以后,中国内地曾经把所有的外国保险公司都赶出去,把外国保险公司的中国业务的保险完全封掉了。中国把所有的保险单位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保险公司。过了不到两三年,也踢掉了,中国不需要这个资本主义的东西。
    我于1960年初在美国创办了“风险管理”学科,10年后又首倡“宏观保险学”。
    1979年,中央统战部邀请这一批筹备人民保险的人,跟我见面了。当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在筹备复业,筹备人员大多是解放前的“老保险”,这使我认识到国内保险专门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产生了为祖国保险教育现代化尽点力量的强烈愿望。后来就在统战部和教育部的安排下,访问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多所高校。
    1980年,中国开始恢复办保险。当时最难的是没有人才,这些人都是1949年之前的,所谓老保险。这一帮人来重新办这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正式成立。那时候,我看好保险业在中国的前景,中国要现代化。
    保险是什么?中国孔老夫子说的,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百姓要有饭吃了。一生一世,从小到大,中国人以为这个只是理想,孔老夫子说说的。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实现使老百姓有饭吃。今天这些洋学生,见面就说,你好不好,How do you do?我们见面打招呼,朋友,你吃饭了没有啊?关心你吃饭,却从来没有想办法,怎么能够保证你孔老夫子所说的,生老病死一生之中,都有饭吃。
    这就是保险,保险是共同负担损失。我到了美国,才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我今天退休了之后,我不担心没有饭吃。我每个月,支票照样寄来给我。英国人能够办到,美国人能够办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办到?所以,我大力在中国推广保险的理念。
    1985年6月,我开始与国内各大学接触,建议设立精算学课程,同时也在美国争取北美精算学会的支援与合作。我奔波海内外,穿针引线,于1987年在南开大学首开中国大陆精算教育之先河,培养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精算师。
    1997年,中国一位国家领导人到费城访问。他特别对大使馆工作人员说,想到费城见见这个交大校友段教授。这个样子,他一见面就和我握手说,Mr.Insurance,保险先生就是这么叫出来的。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1年July月
2917:47:55
段氏流脉hfdhp
  最近查看1988年编修的英山《段氏宗谱》,卷七后部分“朝达组下桂仑组支系”中找到了段祺瑞家族从第十八世到第二十六世(段宏业)的记录。现在在合肥肥西县城西桥乡大陶岗村附近还寻访到了段祺瑞祖父段佩弟弟段纯、段粹的后人。
  
经典值8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May月
520:24:50
留言全真一子(强国论坛)
  芝泉老人与国有功。所谓五四时间,乃是流氓无产者的暴乱!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8年November月
1514:8:36
留言徐帆
  向段老先生致意,我是段老先生的业余研究人士,对段老的一生,我认为是功大于过的,且不说三造共和,单是派徐又铮收复蒙疆一事就可以作为爱国人士的证明。而段老晚年不为外寇所胁迫更是让人佩服。三一八惨案或许有些内情我们还不知晓,单单看段老事后的表现,就感觉事情的直接责任有些蹊跷,完全归咎于段老好似有些不公的,有些历史书以意识形态阶级成分划分人物,我认为有待斟酌的。今天看到段老网上纪念馆很高兴,也向段氏后人表达敬意,并祝大家万事如意!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08年June月
1315:21:51
请教访客
  湖北英山段姓始祖是南宋段彦宗从江西波阳搬迁过来的,不知道段祺瑞的先祖什么年代从湖北英山瓦寺前搬迁过去的,也不知道搬迁的线路是从安徽寿县还是别的地方。英山段姓是第一大姓,但当地很多人并不知道段祺瑞和本地段姓同宗。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08年May月
145:27:19
克虏伯历史档案馆访客
  克虏伯历史档案馆:
  archiv@hak-krupp-stiftung.de
  他们保存有全部历史档案照片
  
  regards
  
  Y. Zhou
  from UK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8年May月
145:3:25
相册评论访客
  what is the germany name of your granda father staying?Yanzhou.zhou@ntu.ac.uk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November月
216:33:24
祭拜段虹
  今天是老祖的祭日,在此祭拜!!1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November月
216:31:16
祭拜段虹
  今天是老祖的祭日,在词祭拜!!!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3017:13:19
点评55683号相册文件访客
  最早去克虏伯的是张之洞的幕僚唐庆傲。丛三品督办。厂长兼职总工程师。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07年January月
2519:23:52
段祺瑞-湖北英山段姓人的骄傲在山中等候
  段祺瑞(1863—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人,民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祖籍江西波阳,其祖先后移居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后移居至六安太平集(?)与合肥相邻的地方,所以段祺瑞自称是合肥人。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中国後加入袁世凯手下,于小站练兵,成为袁的亲信。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蒋介石、傅作义曾就读于此。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之後,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
    袁世凯倒台後领导亲信加入北洋政府。他是军阀派系内的皖系头目。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期间与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後即被镇压。他曾于1924年至1926年接替直系军阀首脑,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1926年参与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九一八事变後,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
  
    所有教科书上都是将他认定是历史罪人:反动的皖系军阀首领、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残酷镇压压了“三一八”爱国运动的刽子手。可以说,段祺瑞的真实面目被“先入为主,为我所用”的利己主义史学观遮蔽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家里人说他当时不在执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开枪。段祺瑞在知道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身食素,以示忏悔。据李洁所著《文武北洋》一书中引用的史料表明:俄罗斯国家档案解密史料显示,“三.一八“是在苏联人幕后导演下酿成的一个血案。而对中国人来说,这背后的阴谋,无论是领导和支持群众运动的李大钊、鲁迅,还是千夫指的段祺瑞、章士钊,竟根本不知。这个史料是可信的,当时苏联正向中国输出“革命”,并想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日本人手中夺得更多的好处。他们认为段祺瑞是“日本代理人”,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仗。
  
    说段祺瑞“亲日”。就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内战。对此,该书也有记载:一天,冯国璋(时任代总统)约总理段琪瑞等几个人一起打牌。段刚一坐下,冯就说:“现在外面都说你向日本借债,打内战搞武力统一,你要慎重啊。”段是个急性子,一听就火:“谁说的?是谁在发这种不利于国家的谬论?”冯说:“你别管是什么人说的啦,事情不是明摆着吗?”段说:“政府经济拮据,处处需要钱,入不敷出,不借债怎么办?打内战搞统一,谁愿意打仗?可是你不打他,他打你,就拿湖南的情形来说,是我们要打仗,还是他们要打仗?主持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不想统一的,难道说你当大总统,愿意东不听命,西不奉令,跟中央对抗吗?”冯说:“可是借债多了,将来怎么还哪?打仗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枉使生灵涂炭,实在叫人痛心!我看还是都慎重点好。”段说:“慎重是对的,可是不能不干事呀。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下,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到时候一瞪眼全拉倒。”段祺瑞的逻辑很明显:要统一,就要开战;要开战,就得有钱;中国穷,只能外借;国强后,借了不还需要!从国际信誉上讲,借款不还,是有点赖了,但对长期以来就没对我们仁义过的恶邻,这样的做法也委实不算不定期分!事实证明,老段的确没错,他的赖账法成功了!蒋介石先生统一中国后,尽管国家还没来得及强大起来,但南京外交部宣布:北洋时代的绝大部分外债,本政府统统不予承认!
    1933年保持晚节,坚决不做日本汉*傀儡,被蒋介石接到上海居住。 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同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解放初期,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经典排行Top 5
□段慧敏:一定要看!(2005/3/21 21:37:22)
http://202.96.224.197/dabl/zhjjm/200412230005.htm
  大家都去看一下!
  看后留言!

□hfdhp:段氏流脉(2011/7/29 17:47:56)
最近查看1988年编修的英山《段氏宗谱》,卷七后部分“朝达组下桂仑组支系”中找到了段祺瑞家族从第十八世到第二十六世(段宏业)的记录。现在在合肥肥西县城西桥乡大陶岗村附近还寻访到了段祺瑞祖父段佩弟弟段纯、段粹的后人。
  

□段虹:问候(2005/3/2 14:32:37)
希龙叔 :您好!
  祭祖活动取消是我和段殳所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时间太短,与其草率行事,不如明年来做,这也是我们晚辈对祖先的尊敬,希望您能理解。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欢迎您来北京!代问婶婶好!还有弟弟妹妹们好!

□段殳:小姑奶奶说的是这篇文章吗?(2005/3/21 22:13:45)
许多人都是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知道段祺瑞及其执政府的。但这位早年亲日且声名狼藉的北洋军阀,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本文提供了不少史料,让我们读出了人与历史的复杂内涵。
  
  蒋介石遣使促南下
  
  上海淮海中路1517号那幢掩映在翠绿丛中的花园别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1月,在北洋政府曾两度执政的段祺瑞迁居此楼,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1926年,段祺瑞退出政坛后,曾长期寓居天津租界。年近古稀的他为何突然拖着衰病之躯,千里迢迢南下寓居上海呢?原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鲸吞了我东三省,继而又企图控制华北地区,谋划组织华北傀儡政权。日寇在京津物色合适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争取对象之一就是段祺瑞。在日寇看来,当年的亲日派领袖段祺瑞与日本政府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他退隐后无权无势,但倘若能在傀儡政权中挂名任职,那影响也是不小的。为此日寇派段祺瑞的一些故旧部属劝他出山,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叫王揖唐。到1932年底,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虽未答应,但也曾提出几项条件。其中一条是由日方提供3000万元以组织华北政府,发起“倒蒋”,并先提供60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蒋介石获悉了这一情况。1933年初,华北局势危在旦夕,蒋介石深恐段祺瑞真的出山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于是急忙派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作为特使赴天津,秘密安排段祺瑞到上海。钱新之持蒋介石致段祺瑞的亲笔信到天津后,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蒋介石小同乡李思浩的陪同下,拜见了段祺瑞。段与蒋有过一段师生关系。蒋介石早年曾就读于保定军官武备学堂,段祺瑞当时兼任该校总办,虽未为蒋直接授业解惑,但也算有师生之谊。蒋介石曾对段祺瑞侄儿段宏纲说:“我亦保定军官学堂学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师。”所以,钱新之一见段祺瑞,就递上蒋介石的信,并说蒋委员长十分想念老师,盼老师南下住一段日子,还许以国民政府名义给予优厚待遇。段祺瑞此时深感自己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他也认定一旦出来做汉奸,便会落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但又不敢断然拒绝,怕遭不测之祸,无奈之下只好与日寇虚与委蛇。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恰逢蒋介石执弟子礼派特使来请他南下,段祺瑞就答应此事,随钱新之南下了。他自己对外非常低调,声称:“此行无所谓任务。二小女在沪读书,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余研究佛学多年,将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时愈时患,藉此长途旅行,以活动筋骨。”并表示:“适蒋派员希望过京时一谈,蒋系余之学生,余当然可见他谈谈。”
  
  不过段祺瑞决定南下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位受日寇差遣拉段祺瑞出山的王揖唐,一再劝阻其离津。据段祺瑞女儿段式巽回忆,当王揖唐得悉段南下的决定后,曾不止一次地对他吵吵嚷嚷:“我们一向是北方的,去南方能干得成什么?不要去南方,守在北方好。”行期既定,蒋介石派张群到津,用专车迎驾。就在段祺瑞登程前,王揖唐还不死心,急急赶来阻拦。段式巽正色对王揖唐说:“王大哥,别再来出主意了。”并叫听差:“快送王老爷回去!”同时急忙搀扶其父上汽车,驶出府邸前往车站。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一行抵沪,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三年的岁月。
  
  神秘的电报风波
  
  段祺瑞住进了今淮海中路1517号(一说段祺瑞初到上海住在市政府为其安排的福开森路世界学社,后迁至此)。这幢花园别墅建于1900年,后被盛宣怀购得,故称为盛氏家宅。据说盛宣怀生前将这幢豪宅作为遗产传给了儿子盛重颐。民国之后,袁世凯下令将这幢房子封存起来。到了1929年,国民政府又下令,称盛宣怀侵吞公款,证据确凿,应没收其遗产,并要其后裔具报。后裔无奈之下,遂将这幢别墅让给曾任安徽省主席的陈调元。这幢别墅的建筑面积为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前有门廊,正面和侧面共有八根塔斯干式柱子,很有气派。进过柱廊便是大厅,厅内有彩色玻璃的天棚。室内装修均用柚木为面料,墙上是贴花绸纸。当时别墅周围的花园要比如今大得多,在抗战期间硬是被日本人购去大半个花园,建造了上海新村。留下部分仍不失其华美,园中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雕塑,南侧还有假山等。园内奇花异木不计其数,这在当时上海的花园住宅中堪称上品。
  
  段祺瑞在生活安定下来后,便表明了自己抗日的态度。他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唯有自救耳。”
  
  但日寇仍不死心,仍想引诱他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不久,日寇在天津成立所谓“中日密教会”,谎称段祺瑞为会长,更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四处活动,组织便衣队,扰乱社会治安,助纣为虐。段祺瑞虽在上海,可消息渠道既多又快,深感倘若谣言四处传播,危害必大。于是他致电王揖唐、曾毓隽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余养疴海上,不问世事。目下华北局势严重,恐有假借名义,为轨外行动者,殊非爱国之道。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制止。”
  
  再说王揖唐附逆心切,段祺瑞南下后,他仍不遗余力为日寇效命,并试探段祺瑞对重返天津的意向。由此,还闹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电报风波。据载,1935年的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非常古怪的电报,全文为:“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这封在局外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的电报,段祺瑞一看却是心知肚明。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段祺瑞看出日寇仍要他出山,心想现在毕竟在上海,日寇也奈何他不得,但如若含糊其辞,恐日后蒋介石晓得了必生疑心。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一封电报如下:“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揖唐和段祺瑞的电报往来,尽管都用了暗语,但不知何故竟被一些嗅觉灵敏的记者获悉了。就在段祺瑞复电的第二天,上海一家报纸用醒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一段让局外人颇为不解的文字:“预约诗集有五部,段祺瑞不出售;津王某来电,措词闪烁;段复告务须一切作罢,态度坚决可佩。”一时猜测纷起,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段祺瑞感到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立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他的这一爱国举动,深得人们的赞许。
  
  段祺瑞自1926年被冯玉祥将军赶下台后,隐居天津,不久就成了虔诚的佛教徒。他日常除喜欢诵经外,就是搓麻将、下围棋。到上海后,他衣食无忧,起居如常。尽管他对世事表现出超然的姿态,但前来拜访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既有国民党政要,也有故友旧部,还有一些新闻记者。蒋介石对段祺瑞始终十分关心,据段式巽回忆说:“先父寓沪期间,蒋氏除供应我一家生活上所需,诸如住宅、仆役及医疗等一切开支之外,每月另致送一万元供先父使用。”蒋介石特派钱新之负责照顾段祺瑞的日常生活,并不时念及问候。蒋介石亲自登门拜访段祺瑞的细节,颇能反映他对老师的态度。据段式巽回忆说:“那次蒋氏来访,管门的不认识,竟未启大门迎车入内,听任蒋车停在路旁、局处车内坐待。我从二楼遥见似有客至,下楼向仆役询问,接过名刺,则赫然蒋氏。急忙迎入,并扶老父出见。蒋氏向老人先致问候之意,坐定后又对老人的起居寒暖、身体现状及医疗情况等,询问甚详。情意殷勤,言词亲切。坐了一个多小时方辞去。”据徐铸成先生回忆,蒋介石几次面谒段祺瑞,敬称“老师”,甚至一再向外透露,准备不久改组政府,推“老师”为总统,他自己任副总统,等“老师”百年以后,他再当总统。另据吕子韬先生告诉笔者,蒋曾把段接到南京游玩,陪段参观他自任校长的中央军校,一路上搀扶着段,其实蒋是做给中央军校的学生看的。段祺瑞心里很清楚,1935年,他被蒋介石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时,他就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是一直未就职。
  
  弥留之际留“八勿”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沪寓,享年71岁。段在弥留之际,留下亲笔遗嘱,内讲“八勿”,忧国忧民,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去世后,蒋介石拨给段家10万元作为丧殓费用。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表彰段祺瑞民国初年两造共和立功勋。段祺瑞是安徽人,他去世前,蒋介石曾拨款20万元在黄山为段修了墓道,造好了祭堂。但他家人亲友对安葬地意见有分歧。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坚决反对把父亲葬在黄山,公开声称:“老爷子一身事业在北方,应该安葬到北方去。”可私下里他则说:“蒋介石这小子不是东西,将来决没有好下场,咱老爷子身后也不能和他沾上关系。”钱新之为此征求蒋介石意见,蒋一改常态,颇有气度地回电说:“芝帅葬地弟无成见,总以其家族之意见为重,唯弟意芝帅生前事业究在北平,故若营葬北平,亦可为民族历史增光宠也。”12月9日,段祺瑞灵柩运抵北平,暂厝于西山卧佛寺。段祺瑞去世后,段夫人迁居愚园路近江苏路口的一幢花园洋房,蒋介石仍派人每月送去生活费5000元,直至其终享天年。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直到1963年,段祺瑞侄子段宏纲和章士钊方在北京万安公墓觅地安葬了段,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也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礼遇了。究其原因,这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据段式巽回忆,解放初期,章士钊到北京后,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1953年春,段式巽去北京,章士钊、李济深两位老人对她说:“你想,政府买下你段氏一处产业,花三千元,使用你们的房产,也每月按粮价折款付给租赁费,何曾作为‘敌产’对待?”这正说明,人民政府也肯定了段祺瑞在晚年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蒋遵和摘自 摘自2004年第5期《上海滩》作者沈飞
  

□段希龍:3月19日家祭(2005/2/26 9:02:28)
慧敏姑姑 段虹賢姪女
  
  我任教的大學現在已經開學上課 3月19日無法前來北京參與家祭 請原諒
  遙寄心香一片 祝禱我段氏 家祚長遠 福澤緜緜
  
  今年暑假期間 我一定會來北京和天津 與家人敘舊

最新经典Top 5
□段海澎:徐树铮与洪克仁(2006/7/18 14:41:45)
徐树铮的哲嗣徐道邻所撰徐遇难经过:
  “先生被害的第二天,张之江的卫生处长洪君——段宏纲说,他本来姓段,名字叫段大洪——自称是先生的学生,愿以一门老小作保,两次跪着哀求张之江,请求寻尸装殓(他只要求殓葬,不敢说要运走)。张教他负具切结,结上一定要有徐某被陆某复仇所杀的字样(他因此写过两次结帖),才勉强允其所请。洪君一整夜在雪地里苦寻了两遍,才找到先生的遗体。又好不容易买到了人家一口寿木,把他装殓起来。第三天,由先生的卫士张振声用骡车运到北京。洪君因此大受张之江抱怨,就脱离了他的部队,也就从此长斋念佛了(我到处访求洪君的下落,前后二十年,未获踪迹。等我告了冯玉祥,洪君忽然写信给我,并把他手里保存的当时所有书面材料相片等寄来一大包,并追述当时求情寻尸经过,五千多字,一字一泪。他说他等待这一天,也等了二十年了)。”
  此文中所说的“洪君”与我家素有渊源。其名为洪克仁,号子谟,安徽寿县保义人,是我曾祖母的哥哥,我爷爷的大舅。我高祖父的弟弟段云(段昭元,号子翔)任段祺瑞私人秘书的时候,曾请徐树铮教做老师了他的4个晚辈,其子段大俊,其侄段大训(我的曾祖父)、段大鹏(曾在段氏私企天津裕源纱厂任职),以及段大训的大舅兄洪克仁(当时洪改名叫段大仁)。因此洪“自称是先生的学生”。徐树铮的这四个学生中就以洪最有成就,(后来获得过中将军衔),并最终以特殊的方式回报其师。洪克仁居住在北京新街口附近,其子洪绍荣已故,其孙现仍在北京。
  

□王:被鲁迅冤枉的段大爷(2006/11/16 11:27:51)

□在山中等候:段祺瑞-湖北英山段姓人的骄傲(2007/1/25 19:23:53)
段祺瑞(1863—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人,民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祖籍江西波阳,其祖先后移居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后移居至六安太平集(?)与合肥相邻的地方,所以段祺瑞自称是合肥人。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中国後加入袁世凯手下,于小站练兵,成为袁的亲信。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蒋介石、傅作义曾就读于此。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之後,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
    袁世凯倒台後领导亲信加入北洋政府。他是军阀派系内的皖系头目。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期间与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後即被镇压。他曾于1924年至1926年接替直系军阀首脑,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1926年参与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九一八事变後,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
  
    所有教科书上都是将他认定是历史罪人:反动的皖系军阀首领、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残酷镇压压了“三一八”爱国运动的刽子手。可以说,段祺瑞的真实面目被“先入为主,为我所用”的利己主义史学观遮蔽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家里人说他当时不在执政府里,也不可能命令开枪。段祺瑞在知道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身食素,以示忏悔。据李洁所著《文武北洋》一书中引用的史料表明:俄罗斯国家档案解密史料显示,“三.一八“是在苏联人幕后导演下酿成的一个血案。而对中国人来说,这背后的阴谋,无论是领导和支持群众运动的李大钊、鲁迅,还是千夫指的段祺瑞、章士钊,竟根本不知。这个史料是可信的,当时苏联正向中国输出“革命”,并想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日本人手中夺得更多的好处。他们认为段祺瑞是“日本代理人”,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仗。
  
    说段祺瑞“亲日”。就因为他向日本人借钱打内战。对此,该书也有记载:一天,冯国璋(时任代总统)约总理段琪瑞等几个人一起打牌。段刚一坐下,冯就说:“现在外面都说你向日本借债,打内战搞武力统一,你要慎重啊。”段是个急性子,一听就火:“谁说的?是谁在发这种不利于国家的谬论?”冯说:“你别管是什么人说的啦,事情不是明摆着吗?”段说:“政府经济拮据,处处需要钱,入不敷出,不借债怎么办?打内战搞统一,谁愿意打仗?可是你不打他,他打你,就拿湖南的情形来说,是我们要打仗,还是他们要打仗?主持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不想统一的,难道说你当大总统,愿意东不听命,西不奉令,跟中央对抗吗?”冯说:“可是借债多了,将来怎么还哪?打仗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枉使生灵涂炭,实在叫人痛心!我看还是都慎重点好。”段说:“慎重是对的,可是不能不干事呀。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下,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到时候一瞪眼全拉倒。”段祺瑞的逻辑很明显:要统一,就要开战;要开战,就得有钱;中国穷,只能外借;国强后,借了不还需要!从国际信誉上讲,借款不还,是有点赖了,但对长期以来就没对我们仁义过的恶邻,这样的做法也委实不算不定期分!事实证明,老段的确没错,他的赖账法成功了!蒋介石先生统一中国后,尽管国家还没来得及强大起来,但南京外交部宣布:北洋时代的绝大部分外债,本政府统统不予承认!
    1933年保持晚节,坚决不做日本汉*傀儡,被蒋介石接到上海居住。 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同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解放初期,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徐帆:留言(2008/11/15 14:08:36)
向段老先生致意,我是段老先生的业余研究人士,对段老的一生,我认为是功大于过的,且不说三造共和,单是派徐又铮收复蒙疆一事就可以作为爱国人士的证明。而段老晚年不为外寇所胁迫更是让人佩服。三一八惨案或许有些内情我们还不知晓,单单看段老事后的表现,就感觉事情的直接责任有些蹊跷,完全归咎于段老好似有些不公的,有些历史书以意识形态阶级成分划分人物,我认为有待斟酌的。今天看到段老网上纪念馆很高兴,也向段氏后人表达敬意,并祝大家万事如意!

□全真一子(强国论坛):留言(2009/5/5 20:24:50)
芝泉老人与国有功。所谓五四时间,乃是流氓无产者的暴乱!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