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February月
2611:55:38
爸爸离开我们已有12年了,儿子怀恋您老七心柱
  2000年2月26日,父亲去世了。至今已有12年。
  父爱如山,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那么多的春夏秋冬。我要永远感激父亲,父亲不仅带给我们11个兄弟姐妹的生命,更呵护和关爱我们的成长,供养我们,让我们衣食无忧,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有健康的身心,父亲一辈子模范的体现出作为父亲一项沉甸甸的责任和负担。给我们作出了典范。父亲离开我们虽然已有12年了,却依稀在我们面前。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经典Top 5
□老七心柱:爸爸离开我们已有12年了,儿子怀恋您(2012/2/26 11:55:38)
2000年2月26日,父亲去世了。至今已有12年。
  父爱如山,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那么多的春夏秋冬。我要永远感激父亲,父亲不仅带给我们11个兄弟姐妹的生命,更呵护和关爱我们的成长,供养我们,让我们衣食无忧,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有健康的身心,父亲一辈子模范的体现出作为父亲一项沉甸甸的责任和负担。给我们作出了典范。父亲离开我们虽然已有12年了,却依稀在我们面前。
  

□老毛: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医师,在桂林市享有盛誉!(2009/2/24 21:52:09)

□秦龙新:桂林日报2002年4月4日(2002/4/4 8:48:41)
(4月4日5版) 网上一方寄哀思
  本报记者 覃龙新 李杰斌
  将逝者的骨灰安放在地球中,将逝者的精神寄存在网络中——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下,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网上祭奠已悄然兴起。人们为远走的故人在网上设立一个网上纪念馆,上网寄托对故人的哀思。记者在网上浏览时欣然发现,进行网上祭奠的桂林人越来越多了。 *
        无限的思念
    本报赵秋丽女士与母亲赵淑莲感情特别深厚,非常想念妈妈。1991年她母亲去世后,她每年都要给妈妈扫墓,和妈妈说说心里话。
    当她发现“网上公墓”这种祭拜方式时,去年清明节前,她毫不犹豫地上网为母亲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很快,她就喜欢上了这种方式。母亲是评剧演员,生前很喜欢唱歌,当她打开网上纪念馆中的点歌栏目,为妈妈点上《十五的月亮》、《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许多熟悉的歌曲时,母亲当年唱歌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她想起母亲教她唱歌的情景、想起了母亲许多往事,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她就选择了经常给母亲点她喜欢听的歌曲的方式来祭奠,“献给天边最爱的人,妈妈,你听到了吗?”她写道。
    有时心情不好,赵秋丽就打开电脑,在纪念馆上写下自己的种种想法,向母亲倾诉自己的苦闷。
    如今,到赵女士母亲纪念馆“榕湖故居”访问的祭奠人数已近200人次。记者看到,一些祭奠者还是记者的同事和朋友。去年4月11日,本报要闻部编辑万颖小姐在网上为赵女士母亲献上一束鲜花。她对记者说,这种祭奠方式很新潮、时尚,年轻人乐意接受。“网上祭奠的方式比上坟扫墓好,格调没有那么压抑,形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死者的特殊方式。我们点歌、献花、留言给死者,死者是听不到、看不见的,但是,我能感觉得到她在听。这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赵秋丽说。 
    据了解,不少人就是这样在网上纪念馆与故人对话,进行精神交流。网上那些画面简洁素雅的网页和深情真挚的文字,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真情,阴阳两隔的思念,有的文字用情之深,让人看了会禁不住要流泪。有的网站则提供“如何帮助逝者亲属”等缓释心理负担的方法。
    网上祭奠,有时分担了人们生死离别的痛苦,分载了绵绵无尽的爱与哀愁,有时又为祭奠者排解了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烦恼。
    生命的昭示
    神奇的网络,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因路途遥远没有时间去扫墓的人在网上一了心愿,让逝者的人生精华和生命启示公开,激励世人。
    市经贸委信息科刘心策的父亲刘家棪先生,一生追求不懈,是桂林市儿科专家和先行者,于2000年2月逝世。刘老先生有11个子女,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老人去世以后,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成了他们的一道难题。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心策上网浏览,无意中到了“NETOR网同纪念”,网上有很多人为他们的亲友设立的纪念馆。他觉得用这个方法缅怀亲人非常好。于是,刘心策与兄弟姐妹商量,去年清明节前在网上为老父亲设立了网上纪念馆。当时,他从申请网页、上传资料到“公墓”建成只需几分钟,十分方便。
   现在,刘心策的家人经常在网上相聚给他的老父亲“上坟”。今年2月27日,刘心策的姐姐刘苏龄为父亲献了鲜花,并以“爸爸你好,多么想念你”为题在附言中写道:“多么留恋跟你在一起的日子啊! /你的智慧和慈爱让我永远不忘,每天的每天,真的。/ 你的形象时时在我脑海里,永世不忘。/ 世上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也同在这一天,外孙女黄玉琴为外公点上了一支蜡烛,并在附言中写道:“外公:愿这支烛光能为您带来一丝温情,让远在天国的您感受到我们对您的思念!”
    刘心策说:“在网上设立纪念馆很好,既可以在网上开展为亲人点歌、献花、祭酒等各种祭奠活动,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之情,又可以在网上存放亲人的生平事迹、照片、悼词,让后人学习,对后代进行教育。”
  去年5月17日,新华社年仅36岁的年轻记者嵇永强采访打假,在四川境内遭遇车祸,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出生于北京市,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优异成绩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90年8月,他调入新华社广西分社从事经济报道。1992年11月至1994年12月在西藏分社任记者。由于报道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到总社、分社的表彰和奖励。
    他的献身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当一个“怀念人民的好记者嵇永强”的纪念馆出现在“netor纪念”上时,成为网民访问的热点,纷纷到网上祭奠他。至今,已有545人在网上为他献花、点蜡烛。我市榕湖小学一位署名“刘路”的小学生,为他点上了不灭的烛光,在附言中写道:“高山仰止,英名永存! 才华出众的叔叔,我要向您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数字化安息
    又到了清明时节,网上纪念馆的维护者们又纷纷停下移动鼠标的手,筹备着上坟扫墓的事了。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网同(www.netor.com)、地球村网上公墓(ev991.com)、清明网(www.qingming.com)和中华清明网(www.qingming.net)等几家大型祭祀网站。网上公墓一出现就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去年清明期间,“网同”的日均访问量已从平时的20万激增到60万。据记者日前在网上查询,在“地球村网上公墓”建馆的,广西有34个;在“netor纪念”建馆的,广西有71个,其中桂林的有9个。
    一位女士说:“虽然我更喜欢网上祭奠的方式,但是,亲人的坟早已经建了,清明节不去扫墓也说不过去,总不能让坟头芳草萋萋吧。”在桂林,大多数热衷于网上祭奠的人没有将之视为唯一的选择,传统与时尚的两种方式仍然在并存使用。 在设立网上纪念馆,实行网上祭奠,不建墓地,这不仅节约大量的土地、资金,也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人们对亲友的“安葬”、“祭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是安葬形式的重大变革。据了解,网上祭奠作为清明这一传统习俗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升华,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民政部曾发出通知,提倡大家移风易俗,在家祭奠或网上祭扫。有关人士预计,桂林也会很快出现网上公墓,网上祭奠将成为桂林人一个重要的选择。
    有人把现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生活称为数字化生存。那么,今年的清明节,你会选择网上祭奠,让故人也进入数字化安息吗?
  
  
  
    
                       覃龙新。
                     2002年4月3日)
  
  

□黄振林:想你爷爷(2001/4/11 21:59:25)

□student:student(2002/7/5 6:55:35)
(斑竹你好,借我post一下,Thank you 呀!)想考北大?Wellcome to 北大!http://dean.pku.edu.cn/liuyan/list.php?f=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