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pril月
50:5:36

50、60年代以「憂鬱小生」形象走紅影壇的香港老牌男星雷震,3日凌晨辭世,享壽84歲。
雷震原名奚重儉,1933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建築業老字號「奚福記營造廠」第三代傳人奚兆年,1937年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門前被日軍空投的炸彈炸中身亡。雷震在家中排行老三,另一位叱吒影壇的超級紅星樂蒂(原名奚重儀)排行老六,是雷震的親生么妹。奚兆年過世後一星期,樂蒂才出生。
1949年雷震一家南渡香港,1956年以處女作「青山翠谷」正式踏入影壇。雷震由於相貌清秀有書卷氣,而且身形偏瘦,因此被稱作「憂鬱小生」,不過雷震早年作品多為電懋出品的都會中產喜劇,如「空中小姐」、「四千金」等,儘管氣質憂鬱,但在喜感拿捏上卻極有心得。此外雷震在古裝片也有極佳表現,如「西太后與珍妃」中扮演光緒就相當傳神。
P.S.西太后與珍妃一片男女主角都過世了這部片還看不到嗎?今年還是戊戌年呢~~
雷震原名奚重儉,1933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建築業老字號「奚福記營造廠」第三代傳人奚兆年,1937年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門前被日軍空投的炸彈炸中身亡。雷震在家中排行老三,另一位叱吒影壇的超級紅星樂蒂(原名奚重儀)排行老六,是雷震的親生么妹。奚兆年過世後一星期,樂蒂才出生。
1949年雷震一家南渡香港,1956年以處女作「青山翠谷」正式踏入影壇。雷震由於相貌清秀有書卷氣,而且身形偏瘦,因此被稱作「憂鬱小生」,不過雷震早年作品多為電懋出品的都會中產喜劇,如「空中小姐」、「四千金」等,儘管氣質憂鬱,但在喜感拿捏上卻極有心得。此外雷震在古裝片也有極佳表現,如「西太后與珍妃」中扮演光緒就相當傳神。
P.S.西太后與珍妃一片男女主角都過世了這部片還看不到嗎?今年還是戊戌年呢~~
2018年February月
1319:11:18

当读到:“朕但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何碍”,万分感动悲戚。敬以深深哀思!
2017年April月
2512:49:57

之前那个也是我留的。语法还有点小瑕疵,满语馆名建议改成:badarangga doro han be ejetulere kuren(汉语直译就是:将光绪皇帝纪念的馆)。以这个为准。
2017年April月
2512:46:36

满语馆名建议改成:badarangga doro han be ejetungge kuren(汉语直译就是:将光绪皇帝纪念的馆)。
2017年January月
1410:30:34

开面,用细绳子由一个长者把新人的汗毛拔掉
2017年January月
1410:19:7

看了讓我彷彿回到那個時代的感動~好在當時有外國人拍下~~常想萬歲爺當年沒有被偷偷拍下嗎?
【左右视频】清朝上等人家吃飯不吃菜?看这段拍于100年前的纪录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2EaoXGPDrs
【左右视频】清朝上等人家吃飯不吃菜?看这段拍于100年前的纪录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2EaoXGPDrs
2016年April月
213:9:21

不知不觉七年了,关注你了七年,又是一年的清明,过得还好么
2015年September月
719:49:51

大家看过这个回忆录吗: 光绪死时我尚年少。其时父亲增崇在清廷内务府任三席大臣。叔父们(增德、增麟、增绂)也在府内任郎中、员外郎。
记得一天下午五点来钟,我父亲和我的两位叔父,还有我和两个叔伯哥哥在一起,正准备吃晚饭,内务府堂上来了一位送“知会”的“官人”,说:“万岁爷病重,请堂官即刻进里头预备差使。”这话由我们家管事的张俊峰入里院转告了我父亲。当时老兄弟三人一听完这口传“知会”,俱现出难以置信而且惊疑异常的神色。
我父亲和叔父们因在内务府供职,与医士们来往较多,我曾听到他们和亲友讲过这么一段故事:
有位初学当差的太医,在西太后前对答光绪脉案时未曾留心,说了句“舒肝顺气”。西太后把脸一沉,说:“谁叫皇帝的肝不舒了?气儿又怎么不顺了?”吓得那位太医连连叩首认罪,忙不迭地说:“奴才初学当差,不会说话,请老祖宗开恩。”有顷,太后又转变脸色,对那太医说:“皇帝日理万机,宵宿勤劳,哪能动不动就得‘舒肝顺气’?那样小心眼儿怎么办国事?偶尔小有违和,也不过是‘调、和、理、益’。”那位太医经此一吓,再也不敢应承请脉的差使了。后来为光绪请脉,处方总是“和肝调气”、“理肺益元”,甚至把“肝”的事硬挪到“肺”上去,成了“肺气清而肝自畅”,“脾胃健而气自充”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久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了的,则是切合了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的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对于这些事,我父亲、叔父们心中有数,我听得多了,也有些明白。
故此,乍一听皇上病重,全家呆若木鸡。我在一旁,只见老兄弟三人似是怀疑有人捏造谣言。张俊峰不愧是久经“跟官”的,对官场内幕很有经验,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口称:“这个事情倒是请三位老爷要慎重……”我父亲问:“你没见他从哪儿来吗?”张答:“倒也问过了,送知会的人说,咱们宅是头一家。从这儿再到沙井胡同给奎大人(奎俊,首席内务府大臣)送信,然后到马大人胡同景大人(景丰,末席内务府大臣)宅,继大人(继禄,次席内务府大臣)宅,西城麻花胡同,是由别人去送知会的。”我的一位叔父说:“二哥(指我父亲),您先给奎宅打个电话问问,怎么样?”我父亲想了想,“也好吧,就先问问,然后再看光景说话。”
于是这老兄弟三人一同去打电话,晚饭也停住不吃了。我们三个叔伯小兄弟愣头愣脑地跟在后头,要“旁听”个水落石出。那天晚饭正好有初冬当令的“锅子料熬白菜”美食一大海碗,我们小兄弟仨“票了”,因为要替他们老兄弟们暂时保留起来,我们是吃不成了。
等到奎家的电话接通,果然送知会的人将离去,所言真与我们听得的一般无二。
我父亲和奎俊商议定了:仍穿常服进内,备带素服,用时再换。一面由我两位叔父分头再到别的人家打听,一人去找某一个太监,一个去找和宫内消息灵通的某司员,再作一番切实的打听,然后聚到奎家见面,计议如何进内。
于是老兄弟三人备车马,分头而去。我们小兄弟三人只吃了那照例的两盘两碗的晚饭。等到约近十点半的时候,他们老兄弟回来,再去吃晚饭。我们小兄弟三人又去旁听。此时只看见他们脸上露出一些不安的神色,而没有什么疑神疑鬼的样子。我那两位叔父对我父亲说:“二哥,您上去之后,事情怎么样了?”我父亲对他们说:“还说哪,我们四个内务府大臣上去之后,太监们说:‘大人们的差使我们都替当了。请大人们上去看看吧。’我们上去一看,已经停放好了,当晚没事了。太监说:‘大人们请回宅歇息歇息吧,明天一早上来听旨(西太后的‘懿旨’),恭办大事吧。’我们就下来了。”
所谓“停放”,是宫中讳言,即棺木已经放在“中堂”,也可说是“停上”。言者隐约其辞,听者不便深问。据我当时的领会,“停上”是穿戴好衣冠,停放在灵床上,头东足西,尚未入棺木;若是已入棺木,搁置中堂,也叫“停放”或“停上”,那样外臣是看不见尸体形象的。我当时不明白父亲说的“停放”指的是哪种,叔父们俱不言语,谁知他们又是怎样领会的?
我一位叔父说:“可怎么把上头‘请’过来的哪?(指把光绪的尸身从瀛台接到宫廷内)也没传‘万年吉祥轿’呀!”平时在乾清宫西面月华门“门罩”(即门道)下陈设着一顶轿子,名称是“万年吉祥轿”。如遇皇帝死了,无论是在什么场所,就用那乘轿子抬出来。据闻系自雍正以后才设置的。我父亲说:“那谁知道啊?人家不是说都‘替’我们‘当’了吗?那还不是他们想怎么‘请’就怎么‘请’。”我父亲又说:“前天继子受命(他有管理太医院事务的职分)带大夫请脉后,他下来说带大夫的时候,上头还在外屋站着呢,不过脸上较平日灰白一些,还对他说:‘别的不舒服倒还没有什么,就觉得痰盛,叫大夫想法子去去痰。’只隔了一天!可怎么这么快呢?”一位叔父说:“这简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说:“这里头有什么事儿吧?”我父亲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啦。”我们三个小兄弟就旁听到这里。
总之,光绪身故后,便是销声匿迹地移入宫中,不但没用“万年吉祥轿”“请”,甚至入殓之际究竟是怎样,也无人能知其详。就连在内务府供职的父亲、叔父们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此后无论是内务府的司官,或是外部的司官,我三位婶母娘家的兄弟子侄们以及别的亲友,没有一个见面不说奇怪的。
我记得很清楚,过了没有一星期,这一类的话便倏然而止了。再听到的便是怎么办丧事,怎样走差使,所有的人再没有一个提光绪突然身故的话了。
过了“百日”后,从宫中发给具有得到所谓“颁赏遗念”资格的王公、大臣、懿亲、勋旧一批纪念物品,照例总是“吉服冠”一顶,“龙褂”一件,“吉服袍”一件,再搭上玉佩一类的一两件。我父亲所得“遗念”中有一件酱色宁绸面的两截羊皮袍子,在我看来,就非常奇怪:上半截是小紧毛的羊皮,下半截是黑山羊皮,非紫羔皮。若照封建时代的实况来讲,这种两截皮袍根本不该是一个封建皇帝所用的,皮上身是小紧毛,御寒还不如一件厚棉袄。事后听许多人讲,凡是这一个等级的,得到的皮袍俱是如此,还硬要说“德宗”生平最喜好穿两截皮衣。后来听说光绪所住的屋子,冬天并不暖和,而且在光绪亲祭“坛庙”的时候,谁都看见光绪的鼻子下头总是挂着两条清鼻涕,他并不擦拭。“清鼻涕”与“小紧毛”当是有关联的了。
除了穿不暖,就是吃不饱了。在封建社会里,吃得多就得被说成是“胆大而多嘴了”。据太监们说,光绪吃饭,只有摆在眼前的几样菜食是新做出的,其余的俱和祭祀上供一样。初一搭上“膳桌”的菜食,可能到十五还是这些,所以光绪一吃饭就闹气。
再说到他的独身生活,更是凄惨。我的一位叔父(增绂,内务府员外郎)常在带“匠”(给光绪的住所换纱窗的裱匠和木匠)的时候,到太监的屋里休息,常常听到他们说点闲话。有一次,我那位叔父向一个太监说:“咱们‘老爷子’(光绪)总这样一个人,他寂寞不寂寞呀?”那个太监说:“别提啦。我们‘上夜’(夜间在光绪住的房里守更)的时候,有时就听见老爷子叫‘小珍儿,小珍儿’的,还有什么‘小宝贝儿’……”那个太监说着,脸上也很凄惨。
关于光绪突然身故,还有一说。说是西太后曾经说过:“谁要叫我不称心,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称心。”这本是在戊戌以后尽人皆知的话。另一句话就是西太后说:“我绝不能死在他(光绪)前头。”这句话在几个王府内都传说过。后来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又正好赶上光绪多多少少像有点病,便叫李莲英给光绪送了药去,叫他看着光绪吃了再回去。光绪在吃药的当天下午就死了。(作者,察存耆,系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子)
记得一天下午五点来钟,我父亲和我的两位叔父,还有我和两个叔伯哥哥在一起,正准备吃晚饭,内务府堂上来了一位送“知会”的“官人”,说:“万岁爷病重,请堂官即刻进里头预备差使。”这话由我们家管事的张俊峰入里院转告了我父亲。当时老兄弟三人一听完这口传“知会”,俱现出难以置信而且惊疑异常的神色。
我父亲和叔父们因在内务府供职,与医士们来往较多,我曾听到他们和亲友讲过这么一段故事:
有位初学当差的太医,在西太后前对答光绪脉案时未曾留心,说了句“舒肝顺气”。西太后把脸一沉,说:“谁叫皇帝的肝不舒了?气儿又怎么不顺了?”吓得那位太医连连叩首认罪,忙不迭地说:“奴才初学当差,不会说话,请老祖宗开恩。”有顷,太后又转变脸色,对那太医说:“皇帝日理万机,宵宿勤劳,哪能动不动就得‘舒肝顺气’?那样小心眼儿怎么办国事?偶尔小有违和,也不过是‘调、和、理、益’。”那位太医经此一吓,再也不敢应承请脉的差使了。后来为光绪请脉,处方总是“和肝调气”、“理肺益元”,甚至把“肝”的事硬挪到“肺”上去,成了“肺气清而肝自畅”,“脾胃健而气自充”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久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了的,则是切合了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的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对于这些事,我父亲、叔父们心中有数,我听得多了,也有些明白。
故此,乍一听皇上病重,全家呆若木鸡。我在一旁,只见老兄弟三人似是怀疑有人捏造谣言。张俊峰不愧是久经“跟官”的,对官场内幕很有经验,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口称:“这个事情倒是请三位老爷要慎重……”我父亲问:“你没见他从哪儿来吗?”张答:“倒也问过了,送知会的人说,咱们宅是头一家。从这儿再到沙井胡同给奎大人(奎俊,首席内务府大臣)送信,然后到马大人胡同景大人(景丰,末席内务府大臣)宅,继大人(继禄,次席内务府大臣)宅,西城麻花胡同,是由别人去送知会的。”我的一位叔父说:“二哥(指我父亲),您先给奎宅打个电话问问,怎么样?”我父亲想了想,“也好吧,就先问问,然后再看光景说话。”
于是这老兄弟三人一同去打电话,晚饭也停住不吃了。我们三个叔伯小兄弟愣头愣脑地跟在后头,要“旁听”个水落石出。那天晚饭正好有初冬当令的“锅子料熬白菜”美食一大海碗,我们小兄弟仨“票了”,因为要替他们老兄弟们暂时保留起来,我们是吃不成了。
等到奎家的电话接通,果然送知会的人将离去,所言真与我们听得的一般无二。
我父亲和奎俊商议定了:仍穿常服进内,备带素服,用时再换。一面由我两位叔父分头再到别的人家打听,一人去找某一个太监,一个去找和宫内消息灵通的某司员,再作一番切实的打听,然后聚到奎家见面,计议如何进内。
于是老兄弟三人备车马,分头而去。我们小兄弟三人只吃了那照例的两盘两碗的晚饭。等到约近十点半的时候,他们老兄弟回来,再去吃晚饭。我们小兄弟三人又去旁听。此时只看见他们脸上露出一些不安的神色,而没有什么疑神疑鬼的样子。我那两位叔父对我父亲说:“二哥,您上去之后,事情怎么样了?”我父亲对他们说:“还说哪,我们四个内务府大臣上去之后,太监们说:‘大人们的差使我们都替当了。请大人们上去看看吧。’我们上去一看,已经停放好了,当晚没事了。太监说:‘大人们请回宅歇息歇息吧,明天一早上来听旨(西太后的‘懿旨’),恭办大事吧。’我们就下来了。”
所谓“停放”,是宫中讳言,即棺木已经放在“中堂”,也可说是“停上”。言者隐约其辞,听者不便深问。据我当时的领会,“停上”是穿戴好衣冠,停放在灵床上,头东足西,尚未入棺木;若是已入棺木,搁置中堂,也叫“停放”或“停上”,那样外臣是看不见尸体形象的。我当时不明白父亲说的“停放”指的是哪种,叔父们俱不言语,谁知他们又是怎样领会的?
我一位叔父说:“可怎么把上头‘请’过来的哪?(指把光绪的尸身从瀛台接到宫廷内)也没传‘万年吉祥轿’呀!”平时在乾清宫西面月华门“门罩”(即门道)下陈设着一顶轿子,名称是“万年吉祥轿”。如遇皇帝死了,无论是在什么场所,就用那乘轿子抬出来。据闻系自雍正以后才设置的。我父亲说:“那谁知道啊?人家不是说都‘替’我们‘当’了吗?那还不是他们想怎么‘请’就怎么‘请’。”我父亲又说:“前天继子受命(他有管理太医院事务的职分)带大夫请脉后,他下来说带大夫的时候,上头还在外屋站着呢,不过脸上较平日灰白一些,还对他说:‘别的不舒服倒还没有什么,就觉得痰盛,叫大夫想法子去去痰。’只隔了一天!可怎么这么快呢?”一位叔父说:“这简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说:“这里头有什么事儿吧?”我父亲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啦。”我们三个小兄弟就旁听到这里。
总之,光绪身故后,便是销声匿迹地移入宫中,不但没用“万年吉祥轿”“请”,甚至入殓之际究竟是怎样,也无人能知其详。就连在内务府供职的父亲、叔父们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此后无论是内务府的司官,或是外部的司官,我三位婶母娘家的兄弟子侄们以及别的亲友,没有一个见面不说奇怪的。
我记得很清楚,过了没有一星期,这一类的话便倏然而止了。再听到的便是怎么办丧事,怎样走差使,所有的人再没有一个提光绪突然身故的话了。
过了“百日”后,从宫中发给具有得到所谓“颁赏遗念”资格的王公、大臣、懿亲、勋旧一批纪念物品,照例总是“吉服冠”一顶,“龙褂”一件,“吉服袍”一件,再搭上玉佩一类的一两件。我父亲所得“遗念”中有一件酱色宁绸面的两截羊皮袍子,在我看来,就非常奇怪:上半截是小紧毛的羊皮,下半截是黑山羊皮,非紫羔皮。若照封建时代的实况来讲,这种两截皮袍根本不该是一个封建皇帝所用的,皮上身是小紧毛,御寒还不如一件厚棉袄。事后听许多人讲,凡是这一个等级的,得到的皮袍俱是如此,还硬要说“德宗”生平最喜好穿两截皮衣。后来听说光绪所住的屋子,冬天并不暖和,而且在光绪亲祭“坛庙”的时候,谁都看见光绪的鼻子下头总是挂着两条清鼻涕,他并不擦拭。“清鼻涕”与“小紧毛”当是有关联的了。
除了穿不暖,就是吃不饱了。在封建社会里,吃得多就得被说成是“胆大而多嘴了”。据太监们说,光绪吃饭,只有摆在眼前的几样菜食是新做出的,其余的俱和祭祀上供一样。初一搭上“膳桌”的菜食,可能到十五还是这些,所以光绪一吃饭就闹气。
再说到他的独身生活,更是凄惨。我的一位叔父(增绂,内务府员外郎)常在带“匠”(给光绪的住所换纱窗的裱匠和木匠)的时候,到太监的屋里休息,常常听到他们说点闲话。有一次,我那位叔父向一个太监说:“咱们‘老爷子’(光绪)总这样一个人,他寂寞不寂寞呀?”那个太监说:“别提啦。我们‘上夜’(夜间在光绪住的房里守更)的时候,有时就听见老爷子叫‘小珍儿,小珍儿’的,还有什么‘小宝贝儿’……”那个太监说着,脸上也很凄惨。
关于光绪突然身故,还有一说。说是西太后曾经说过:“谁要叫我不称心,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称心。”这本是在戊戌以后尽人皆知的话。另一句话就是西太后说:“我绝不能死在他(光绪)前头。”这句话在几个王府内都传说过。后来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又正好赶上光绪多多少少像有点病,便叫李莲英给光绪送了药去,叫他看着光绪吃了再回去。光绪在吃药的当天下午就死了。(作者,察存耆,系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