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December月
279:46:59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笔致疏落,超然出尘,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令人争重。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西唐善画疏枝,巢林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千花万蕊,颇富诗意。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善写隶书,又长篆刻。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时金农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广那个诗事》说他:“老而目瞽,然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其代表作有《苍松偃蹇图》、《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月珮风襟图》、《灵根出谷图》等。著有《巢林诗集》。
汪士慎,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汪士慎一生清贫穷窘,酷嗜茶,性爱梅,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从他的两首《岁暮自嘲》诗,可以了解到他的生活情况与情趣。其一曰:“莫便称高蹈,孤清性所耽。结欢无热客,侵梦有烟岚。贫久衣裘敞,厨荒菽粟甘。不知三市外,何处拥华骖。”其二曰:“何幸栖迟客,常年梦转清。一篆深巷住,半榻乱书横。欲与寒梅友,还同野鹤行。自怜闲处老,安用占浮名。”他这样安贫乐道,不幸在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瞎。六十七岁时,余下一目又瞎。双目失明后,生活更加潦倒。他的朋友陈章去访问他时,曾描写他这时的生活状况说道:“尘封砚匣时危座,谁肯相过问爨烟。”又道:“阶前经月雪不消,过门有客多回轨!”由此可以看出,在“黄金妄掌人荣辱”的阶级社会里,人情世态,对待这样一个瞎眼的老画师是多么残酷无情。但是,汪士慎没有困境面前退缩。精神上,他自我安慰说:“衰龄忽尔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叶然没有眼睛,他还可以用“心”来“观”看世间的美丑。他练习着用手摸索写字作画,经过番努力,“工妙胜于未时。”一次他拿着瞎眼写的草书,高兴地去找金农,此时金农也在病中,看了他的草书神妙非常,大为赞叹。于是两人便谈诗论画,互相鼓励,直至尽欢而散。
在艺术上,汪士慎工于画竹与梅,同时工篆刻和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评者谓“汪似胜于高”。他的八分书,力追汉代碑刻画像石题字,厉鹗说他:“腕悬仍似蚕头篆,笔磔稍尾波,只余瘦硬乏姿媚,每受俗眼相饥诃”。厉鹗认为这样的字,不适合于挂在豪富之家,只适合挂在像他那样竹屋中间,说明他的书法,有一种清高孤傲的姿态。汪士慎画的梅花,清淡秀雅,与李方膺的“铁干铜皮”恰成鲜明对比。金农评曰:“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汪士慎的梅,枝与花并不是太繁,但其间有一股疏香冷气,倒是不夸张的。汪士慎工诗,有《巢林诗集》传千世。
汪士慎,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汪士慎一生清贫穷窘,酷嗜茶,性爱梅,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从他的两首《岁暮自嘲》诗,可以了解到他的生活情况与情趣。其一曰:“莫便称高蹈,孤清性所耽。结欢无热客,侵梦有烟岚。贫久衣裘敞,厨荒菽粟甘。不知三市外,何处拥华骖。”其二曰:“何幸栖迟客,常年梦转清。一篆深巷住,半榻乱书横。欲与寒梅友,还同野鹤行。自怜闲处老,安用占浮名。”他这样安贫乐道,不幸在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瞎。六十七岁时,余下一目又瞎。双目失明后,生活更加潦倒。他的朋友陈章去访问他时,曾描写他这时的生活状况说道:“尘封砚匣时危座,谁肯相过问爨烟。”又道:“阶前经月雪不消,过门有客多回轨!”由此可以看出,在“黄金妄掌人荣辱”的阶级社会里,人情世态,对待这样一个瞎眼的老画师是多么残酷无情。但是,汪士慎没有困境面前退缩。精神上,他自我安慰说:“衰龄忽尔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叶然没有眼睛,他还可以用“心”来“观”看世间的美丑。他练习着用手摸索写字作画,经过番努力,“工妙胜于未时。”一次他拿着瞎眼写的草书,高兴地去找金农,此时金农也在病中,看了他的草书神妙非常,大为赞叹。于是两人便谈诗论画,互相鼓励,直至尽欢而散。
在艺术上,汪士慎工于画竹与梅,同时工篆刻和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评者谓“汪似胜于高”。他的八分书,力追汉代碑刻画像石题字,厉鹗说他:“腕悬仍似蚕头篆,笔磔稍尾波,只余瘦硬乏姿媚,每受俗眼相饥诃”。厉鹗认为这样的字,不适合于挂在豪富之家,只适合挂在像他那样竹屋中间,说明他的书法,有一种清高孤傲的姿态。汪士慎画的梅花,清淡秀雅,与李方膺的“铁干铜皮”恰成鲜明对比。金农评曰:“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汪士慎的梅,枝与花并不是太繁,但其间有一股疏香冷气,倒是不夸张的。汪士慎工诗,有《巢林诗集》传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