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September月
519:50:32
留言女儿跪拜
  今天是2017年9月5日农历7月15日中元节,在此叩拜父母天国安息。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经典Top 5
□访客:留言(2011/11/9 20:44:06)
计划11月底周日或12月初和姐姐哥哥来墓地。

□女儿小楠: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的组建(2010/5/6 15:32:45)
爸爸这里有您的功绩:
  1950年夏天,一批批年轻的共和国开国的指战员,刚刚从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走下来,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的热潮中。就在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的时候,中央军委命令在上海组建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要求从陆军各部队选送的一批团、营干部,到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干部大队学习,准备奔赴新的战场。
  
    8月4日上午,曾担任陆军第20军178团副政委的蔡子悟被校务部部长谢忠良、中队党支部书记曾照墟分别找去谈话:“经组织决定,你马上到上海参加组建探照灯部队,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希望你服从分配,尽快到任。”
  
    8月6日,蔡子悟等4名干部从南京乘火车前往上海防空司令部报到。当他们到达上海防空司令部招待所时,发现这是位于江宁路上的一个没有床、没有桌椅的场所(上海防司刚筹建)。他们4人就睡在地板上。第二天,华东防司组织部长张志华与他们谈了话,详细介绍了我军组建第一个探照灯团的筹备情况。
  
    自上海“二·六”轰炸后,根据中苏双方协议,苏军一个探照灯团在团长里申科中校的率领下,随苏军混合集团军进驻上海地区。此后,国民党空军飞机曾夜袭上海,被探照灯部队照中、跟踪,配合歼击机部队将其击落。探照灯部队的存在,对国民党空军夜袭上海是一种威慑力量。于是组建我们自己的探照灯部队,便成了一项紧迫任务。
  
    1950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的指示,成立了由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径琛为首的探照灯团筹建小组,开始按照苏军探照灯团的编制组建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首先,从华东军政大学的2、4、7团本科学员中选调790人为基本人员;从华东军政大学及上海警备司令部、航空处等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团的干部队伍。为了配备技术人员,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从应届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调30名作为技术骨干,吸收入伍。这3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他们都是学生中的尖子和骨干,政治上也比较强,有的还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党员。当时,汽车司机难找,后来他们在上海市总工会的大力帮助下,从失业司机中选用了150名,按工薪制待遇,担任司机兼发电手。就这样,共调配了1100余人,组成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
  8月5日,华东军大790名学员从南京登上敞篷列车,顶着一夜大雨,于第二天上午到达上海北站。徒步行军到达临时集结地上海“跑马厅”(现人民公园内)。情绪高昂地等待着分配工作。这批学员成了第一支探照灯部队的基本骨干。筹备组将他们按照雷达手、无线电员、大小灯手、标图员、电话员、发电手,进行专业分类,仅3天就完成了这一工作。
  
    探照灯团的机构虽已建立,但部队尚未按战斗建制组成。先要集中训练,人员分别驻在复旦大学、胶州公园、漕宝路4号桥、马家角l号等地,开始进行训练。
  
    8月11日,各集训点正式开训。专业课目由苏军任教员,翻译是从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借来的学员,他们初通俄语,但对军事术语、兵器知识都不大懂。语言障碍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有时为了一个名词,教员边讲边做手势,累得满头大汗,翻译也跟着急出汗来;学员听得费劲,额头上也汗珠直冒,还闹出不少笑话。苏军按正规化大纲教学,学习没有书本,全靠自己记笔记,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记,课余时间抓紧复习。大家常常看到一些同志在熄灯后仍在记忆背诵,相互问答。他们平均每天要学习10~12个小时。因而许多同志在口试中能达到5分的成绩,获得教员的好评。经过20多天的紧张学习,干部学会了基本的指挥程序和兵器的概要知识。
  
    经过1个多月的手把手帮教,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各级考核验收,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1950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陈毅同志在苏军顾问和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兼上海防空司令员聂风智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仙霞路报务训练队,询问和观看了学员的学习情况。10月和11月,陈毅同志又两次到上海江湾五角场探照灯团指挥所。前一次他听取了苏军探照灯团团长对培训工作的报告,后一次他观看了部队进行的实兵演习。他两次检查,对训练成绩表示满意。
  
    1950年11月17日,根据上级指示,部队正式接收苏军探照灯团的全部装备,并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签字仪式结束,双方军人热烈握手,祝两国军人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相处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有的还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没有几天,苏军探照灯团人员乘火车离开上海回国。我军部队正式担负起了保卫上海的防空作战任务。
  
    1951年初,上级为了扩建兄弟灯团,不断从原团队抽调兵器和人员,支援兄弟部队。为了弥补兵器的不足,团党委决定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做好现有装备的维护保养;另一方面修旧利废,充实部队。
  当时,上海郊区还残留20多部日军遗弃的探照灯,长期风吹雨淋,几乎成了废铁。苏联专家回国后,全团的技术保障工作落到了团队30名大学生的肩上。他们建议把废弃的日式探照灯修复使用。团党委同意这个建议。于是这些日式废灯经过修修补补,很快装好了机械部分,但灯的反射镜因镀银层大部脱落仍无法使用。要电镀直径150厘米的反射镜,在当时没有一家电镀厂能够完成。大家群策群力,先从小面积试验开始,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取得了成功,反射镜的光学性能达到了规定指标,使废灯复活装备了部队。团队因此很快扩建了第3营。有人称赞说:“几个大学生抵得上一个兵工厂。”
  
    由于苏军移交的零配件有限,每年要进口,往往一头大肥猪的代价仅能换回几只真空管。尤其是当时雷达上用的真空管,主要靠进口,有时供货不及时,还要影响战备。技术员冉新生建议,逐步用国产管代替进口货。部队领导支持了这个有远见的建议。但是,国产管在性能上与进口管差别较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改装线路。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国产866管代替了进口VU-1ll管。不久,部队又将全部雷达上的真空管改为国产货,并且通过改装,使原来探照灯雷达的发现距离从25公里提高到35公里。
  
    由于在短期内全国扩建了5个探照灯团,第一团的兵器和人员要支援兄弟团的建设,人员需不断调整。部队兵器的更换和新连队的组建,加上保卫目标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原来以排为单位的部署已不适应空、炮协同作战的要求。为确保上海的防空万无一失,经上级批准改为单灯部署,扩大照射区。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下,部队克服了水网地带交通不便的困难,用船运、吊装等方式,顺利地完成了单灯部署的任务。这个部署方式成了探照灯部队的基本展开方式。在这期间,虽然有过空情,但很快被部队发现,从而保卫了上海市的夜空安全。
  
    1952年12月,第一团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探照第421团”。1957年空防合并,第一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对空探照灯兵第1团”。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