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December月
248:31:11
红客无痕 很想把纪念馆中的历史相册贴上图片,但是子建的图实在太难找到,好象很流行的三国各款游戏中都没有。不知哪位朋友可以提供线索?先谢谢了。
2002年December月
1722:10:3
arca 九州十地,千古一楼。临江倒影,争与波流。乱红点翠,若著华衣;远山含黛,如舒广袖。虽春花难越四时,秋叶不悬一树,然前飞天地之外,后落水云之间。得其所哉,非其愿耶?
尝闻崔灏有诗,谪仙收笔,斯楼之名,由此为盛。适风清之夜,晴川之津,树影婆娑,灯火微明。或让酒推忧,同龟蛇双宿;或把盏斟愁,共霜露一饮。尘寰尽在身外,俗世安放心中?忘乎所以,快何如哉!
每临江,见烟波浩荡,楚天高远;每登楼,思川流何尽,人生何极。黄鹤之游,挟浮云以遨太清,贻恨月空照琴台;知己之梦,返高山以寻流水,掷焦桐尽散余音。果如是,焉问别时朝暮,此处即是乡关。
尝闻崔灏有诗,谪仙收笔,斯楼之名,由此为盛。适风清之夜,晴川之津,树影婆娑,灯火微明。或让酒推忧,同龟蛇双宿;或把盏斟愁,共霜露一饮。尘寰尽在身外,俗世安放心中?忘乎所以,快何如哉!
每临江,见烟波浩荡,楚天高远;每登楼,思川流何尽,人生何极。黄鹤之游,挟浮云以遨太清,贻恨月空照琴台;知己之梦,返高山以寻流水,掷焦桐尽散余音。果如是,焉问别时朝暮,此处即是乡关。
2002年December月
1722:9:15
arca 归去来兮,相守望矣。一朝春尽,花事无依。
忆所来兮,绰约旖旎。譬如梨花,著风着雨。
思所去兮,夙缘未已。奈何习见,弗违天意。
至所归兮,埋琴折笔。忍不相问,隐不相惜。
桃红缈兮,柳绿离离。转后经年,犹闻太息。
翠羽蹩兮,莽莽苍荑。霞落云蒸,月残星稀。
凌波驻兮,悠悠涟漪。冰蝉卧雪,霜叶满梯。
憾何如兮,泪沾我衣。高山流水,何觅子期?
身尝居兮,泉林婉转。沮水泱泱,鹿溪澶澶。
心欲游兮,鸿蒙浩瀚。落木萧萧,乱红点点。
谁与逝兮,红袖空挽。跣足独行,阴霾扑面。
谁与从兮,华年如剪。览月临风,天涯各半。
或立功兮,诗横槊短。大江奔流,浮日不现。
或立言兮,赋登楼远。平楚茫茫,南飞北雁。
惟我醉兮,饮则千盏。琥珀消愁,笙歌绝恋。
惟我醒兮,无拘无患。宁付神劳,不使心怨。
忆所来兮,绰约旖旎。譬如梨花,著风着雨。
思所去兮,夙缘未已。奈何习见,弗违天意。
至所归兮,埋琴折笔。忍不相问,隐不相惜。
桃红缈兮,柳绿离离。转后经年,犹闻太息。
翠羽蹩兮,莽莽苍荑。霞落云蒸,月残星稀。
凌波驻兮,悠悠涟漪。冰蝉卧雪,霜叶满梯。
憾何如兮,泪沾我衣。高山流水,何觅子期?
身尝居兮,泉林婉转。沮水泱泱,鹿溪澶澶。
心欲游兮,鸿蒙浩瀚。落木萧萧,乱红点点。
谁与逝兮,红袖空挽。跣足独行,阴霾扑面。
谁与从兮,华年如剪。览月临风,天涯各半。
或立功兮,诗横槊短。大江奔流,浮日不现。
或立言兮,赋登楼远。平楚茫茫,南飞北雁。
惟我醉兮,饮则千盏。琥珀消愁,笙歌绝恋。
惟我醒兮,无拘无患。宁付神劳,不使心怨。
2002年December月
1722:5:22
arca 我是榕树下发表《洛神归》的arca,文后评论中有署名“于君绝”者希望我将此文转贴于此,遵嘱照办。
没想到曹植也有个人网站了,有趣有趣!
[洛神归]
天赐子建才,走笔唤诗来。何由倍惆怅?懒上铜雀台。
因遇佳人驻,云鬓自剪裁。娉婷风助柳,绰约霞落腮。
寻常不见雪,冰肌映霜白。海棠听雨长,牡丹入盆栽。
人面欺桃李,鲜妍次第开。从此多郁色,世故早安排。
相聚日有阴,相别日无晴。孤帆展天碧,珠泪洗月明。
戚戚中秋后,谁复伴侬行?两地歌宿怨,一生叹浮萍。
闲取春池水,煮茶苔正青。漠看金乌堕,独闻翠鸟鸣。
思卿迫人老,念卿拂梦新。洛神飘舞罢,离赋动太清。
脉脉敛星眸,试藏浅深愁。千红难解绿,一叶总知秋。
流馨沾衣暮,凝脂卷帘收。镜中除岁岁,青丝换白头。
琴瑟余空谷,冥归断弦抽。知者成陌路,倦然对箜篌。
阴霾蒙昼夜,乱石掩沉舟。杜鹃声厉厉,滴血淡成稠。
唤卿断桥边,遗恨花落前。唤卿双宿树,生死可同年。
没想到曹植也有个人网站了,有趣有趣!
[洛神归]
天赐子建才,走笔唤诗来。何由倍惆怅?懒上铜雀台。
因遇佳人驻,云鬓自剪裁。娉婷风助柳,绰约霞落腮。
寻常不见雪,冰肌映霜白。海棠听雨长,牡丹入盆栽。
人面欺桃李,鲜妍次第开。从此多郁色,世故早安排。
相聚日有阴,相别日无晴。孤帆展天碧,珠泪洗月明。
戚戚中秋后,谁复伴侬行?两地歌宿怨,一生叹浮萍。
闲取春池水,煮茶苔正青。漠看金乌堕,独闻翠鸟鸣。
思卿迫人老,念卿拂梦新。洛神飘舞罢,离赋动太清。
脉脉敛星眸,试藏浅深愁。千红难解绿,一叶总知秋。
流馨沾衣暮,凝脂卷帘收。镜中除岁岁,青丝换白头。
琴瑟余空谷,冥归断弦抽。知者成陌路,倦然对箜篌。
阴霾蒙昼夜,乱石掩沉舟。杜鹃声厉厉,滴血淡成稠。
唤卿断桥边,遗恨花落前。唤卿双宿树,生死可同年。
2002年December月
122:41:25
洛水灵 ——我心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而《洛神赋》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梦。常常在午夜梦回依稀朦胧之际,神魂飘荡至洛水,但闻凄风破空,悲吟婉转。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同声一哭,诉说着那一段千古幽思!
对于《洛神赋》的写作背景历来争论不休。一说,出自《李注文选》,此赋乃子建为感怀甄妃所作,原名《感甄赋》,后由其子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又一说,此赋是由于子建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为了更加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那些人就开始反驳起上面的第一种观点,说《李注文选》之观点不过是小说家穿凿附会之说,不足采信。而且,甄妃年长子建十岁,她嫁给曹丕之时,子建尚为十三岁的幼童。《三国志》中记述她知书识礼、温婉娴静,所以不可能超越礼法地去和一个比她小这么多的小叔发生感情云云……
对于这后一种说法,本人难以苟同!只因说出此话之人可说根本不了解感情,他们哪知情之一字最为玄妙,其中尤以男女之间的情更是玄中之玄,哪里可用常理来推断。
甄妃可谓人比花娇,但命却比纸还薄。她遭逢乱世,命运坎坷,犹如乱世桃花逐水飘流,身不由己。袁熙弃她而去,她被更加强而有力的曹丕据为己有,这一切非她所想,更非她所愿,却根本无从选择。
但甄妃是个聪慧敏感、情感细腻的女子,她清楚曹丕不过贪恋她的美色,而且,曹丕为人阴沉,城府极深,随侍在旁令她如伴猛虎、如履薄冰。她并非曹丕原配,除她之外,曹丕身边还有很多女人,难免卷入大家妻妾间的争风龃龉之中(她最后被曹丕赐死,据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个中滋味难以言传。不过幸喜她喜读诗书,且颇有文采,苦闷之余唯有寄情诗书。而这时,天才洋溢、热情洒脱的子建有如一缕阳光出现在她生命之中。
虽然,后人因子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指责他因性格上的不成熟造成了他悲剧的命运。可是,我却觉得正因如此,方才显得他的心无城府、天真率直。同时,我也相信就是这些“缺点”吸引住了甄妃的目光。与他的哥哥曹丕相比,子建可说与之截然不同。
他热情豪爽,不拘小节,才思敏捷,文采斐然,且志向高远。因而得到父亲的欣赏,母亲的宠爱。那正是他生命中的黄金时代,优渥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意兴奋发、光芒万丈的曹子建。
他和曹丕乃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因此他和甄妃见面的机会必定不少。而且,那时甄妃不过二十余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那正是一个女子从雏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可说是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光。更何况甄妃经历坎坷,全身上下更充满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忧郁风华。于是,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相识、相敬,直到相爱。
但是,我坚信他们之间只停留在神交,且看:“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背下高陵,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面对子建的深情,甄妃唯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
每尝读于此,我的心都似被紧紧揪住,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何等真挚热烈的情感!若非当事之人,绝难道出个中体味。眼前时常浮现那一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凄凉场面……
也许,这也是后来曹丕称帝后欲杀子建的原因之一。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终于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他的弟弟,登上了皇帝宝座。
在曹丕称帝后,子建和甄妃只恐再无相见之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更何况阻隔在他们之间的是那一道道深宫重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地域的分隔,岁月的流逝,并未将甄妃的容貌淡去分毫,反而更加鲜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深深烙在子建心中。
惊闻噩耗,神思恍惚的子建怀拥甄妃的遗物“金缕玉带枕”返回封地。也许是上天怜悯,在洛水之滨,终于和甄妃在梦中相见……
后世之人记住了他的诗、赋、文章和他的才高八斗。而在我心里,记住的是他的《洛神赋》,以及他和甄妃之间那段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
〔补述:
《洛神赋》毋庸置疑是子建的作品,但对于他的另一篇诗作《七步诗》的争论却经久不绝。
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魏武帝曹操逝世后,曹丕接位。为了巩固帝位,他开始清除对他有威胁的人,首先是从血浓于水的兄弟开刀。就连被奉为正史的《三国志》中都曾经记载曹丕的同母弟、子建的哥哥任城王曹彰盛年暴毙于京都洛阳。而曹彰是支持子建的,他的死分明揭开了曹丕决心杀害子建的序幕。
再后来,就有了曹丕在母亲卞太后的干预下,不得以放弃以“大逆”之罪杀害子建的计划,改之迂回战术。向子建表示,由于子建在武帝生前常以文章夸示他人,但有旁人谓之捉人代笔,并非真才实学。(简直莫名其妙,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为表清白,命之当场作诗一首,于七步之内完成。否则,便处重罚。(不用说了,肯定是杀头)这样,就有了传颂千古的《七步诗》。《七步诗》历来有不少版本,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此诗并非出自子建之手。究其原因,无非是此诗风格与子建平日诗作不符。
但我觉得也并非无此可能。原因如下,相传曹丕对《七步诗》有三个限制。第一,必须以兄弟为题。第二,全诗不得出现兄弟二字。第三,必须在曹丕七步之内完成。这是何等苛刻的条件!相信换作你我任何一人只怕也难逃一死。
但是,他是曹子建。是才思敏捷、素有急才的曹子建。是“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曹子建。在他身上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呢?且看,这首《七步诗》生动的描写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当时的情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许就是这悲愤的呐喊唤醒了曹丕仅存的一点良知,往日的兄弟情谊令子建逃过了这场死劫。
其实,我也觉得子建作为一个身具浪漫思想的天才诗人,是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特别是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因为他没有他父亲曹操的军事天才和经国谋略。比之曹丕,他又缺少了那一份心狠手辣。〕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而《洛神赋》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梦。常常在午夜梦回依稀朦胧之际,神魂飘荡至洛水,但闻凄风破空,悲吟婉转。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同声一哭,诉说着那一段千古幽思!
对于《洛神赋》的写作背景历来争论不休。一说,出自《李注文选》,此赋乃子建为感怀甄妃所作,原名《感甄赋》,后由其子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又一说,此赋是由于子建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为了更加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那些人就开始反驳起上面的第一种观点,说《李注文选》之观点不过是小说家穿凿附会之说,不足采信。而且,甄妃年长子建十岁,她嫁给曹丕之时,子建尚为十三岁的幼童。《三国志》中记述她知书识礼、温婉娴静,所以不可能超越礼法地去和一个比她小这么多的小叔发生感情云云……
对于这后一种说法,本人难以苟同!只因说出此话之人可说根本不了解感情,他们哪知情之一字最为玄妙,其中尤以男女之间的情更是玄中之玄,哪里可用常理来推断。
甄妃可谓人比花娇,但命却比纸还薄。她遭逢乱世,命运坎坷,犹如乱世桃花逐水飘流,身不由己。袁熙弃她而去,她被更加强而有力的曹丕据为己有,这一切非她所想,更非她所愿,却根本无从选择。
但甄妃是个聪慧敏感、情感细腻的女子,她清楚曹丕不过贪恋她的美色,而且,曹丕为人阴沉,城府极深,随侍在旁令她如伴猛虎、如履薄冰。她并非曹丕原配,除她之外,曹丕身边还有很多女人,难免卷入大家妻妾间的争风龃龉之中(她最后被曹丕赐死,据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个中滋味难以言传。不过幸喜她喜读诗书,且颇有文采,苦闷之余唯有寄情诗书。而这时,天才洋溢、热情洒脱的子建有如一缕阳光出现在她生命之中。
虽然,后人因子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指责他因性格上的不成熟造成了他悲剧的命运。可是,我却觉得正因如此,方才显得他的心无城府、天真率直。同时,我也相信就是这些“缺点”吸引住了甄妃的目光。与他的哥哥曹丕相比,子建可说与之截然不同。
他热情豪爽,不拘小节,才思敏捷,文采斐然,且志向高远。因而得到父亲的欣赏,母亲的宠爱。那正是他生命中的黄金时代,优渥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意兴奋发、光芒万丈的曹子建。
他和曹丕乃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因此他和甄妃见面的机会必定不少。而且,那时甄妃不过二十余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那正是一个女子从雏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可说是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光。更何况甄妃经历坎坷,全身上下更充满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忧郁风华。于是,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相识、相敬,直到相爱。
但是,我坚信他们之间只停留在神交,且看:“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背下高陵,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面对子建的深情,甄妃唯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
每尝读于此,我的心都似被紧紧揪住,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何等真挚热烈的情感!若非当事之人,绝难道出个中体味。眼前时常浮现那一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凄凉场面……
也许,这也是后来曹丕称帝后欲杀子建的原因之一。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终于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他的弟弟,登上了皇帝宝座。
在曹丕称帝后,子建和甄妃只恐再无相见之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更何况阻隔在他们之间的是那一道道深宫重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地域的分隔,岁月的流逝,并未将甄妃的容貌淡去分毫,反而更加鲜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深深烙在子建心中。
惊闻噩耗,神思恍惚的子建怀拥甄妃的遗物“金缕玉带枕”返回封地。也许是上天怜悯,在洛水之滨,终于和甄妃在梦中相见……
后世之人记住了他的诗、赋、文章和他的才高八斗。而在我心里,记住的是他的《洛神赋》,以及他和甄妃之间那段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
〔补述:
《洛神赋》毋庸置疑是子建的作品,但对于他的另一篇诗作《七步诗》的争论却经久不绝。
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魏武帝曹操逝世后,曹丕接位。为了巩固帝位,他开始清除对他有威胁的人,首先是从血浓于水的兄弟开刀。就连被奉为正史的《三国志》中都曾经记载曹丕的同母弟、子建的哥哥任城王曹彰盛年暴毙于京都洛阳。而曹彰是支持子建的,他的死分明揭开了曹丕决心杀害子建的序幕。
再后来,就有了曹丕在母亲卞太后的干预下,不得以放弃以“大逆”之罪杀害子建的计划,改之迂回战术。向子建表示,由于子建在武帝生前常以文章夸示他人,但有旁人谓之捉人代笔,并非真才实学。(简直莫名其妙,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为表清白,命之当场作诗一首,于七步之内完成。否则,便处重罚。(不用说了,肯定是杀头)这样,就有了传颂千古的《七步诗》。《七步诗》历来有不少版本,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此诗并非出自子建之手。究其原因,无非是此诗风格与子建平日诗作不符。
但我觉得也并非无此可能。原因如下,相传曹丕对《七步诗》有三个限制。第一,必须以兄弟为题。第二,全诗不得出现兄弟二字。第三,必须在曹丕七步之内完成。这是何等苛刻的条件!相信换作你我任何一人只怕也难逃一死。
但是,他是曹子建。是才思敏捷、素有急才的曹子建。是“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曹子建。在他身上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呢?且看,这首《七步诗》生动的描写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当时的情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许就是这悲愤的呐喊唤醒了曹丕仅存的一点良知,往日的兄弟情谊令子建逃过了这场死劫。
其实,我也觉得子建作为一个身具浪漫思想的天才诗人,是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特别是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因为他没有他父亲曹操的军事天才和经国谋略。比之曹丕,他又缺少了那一份心狠手辣。〕
2002年November月
2621:15:59
洛水灵 ——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美神
西方古典神话中的美神也就是爱神——维讷斯以残缺之美闻名世界,而以子建在《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绘,可以说她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当之无愧、完美无缺的美神。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露;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衣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绡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蜘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绮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这些文字从方方面面,包括容貌、体态、气质、衣着、风度、神态等处以绝美的笔调描绘出洛神无可比拟的绝代风华,更兼之情深意重。如此德容双茂、情意两全的美神,莫说诗者本人,就连我这照本宣读者,都觉得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就描写女子美丽之处而言,子建这篇《洛神赋》可谓巅峰之作,后世众多文章在这方面似乎都难脱此赋范畴。甚至在拜读《红楼梦》时,在书中那位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子身上也依稀可以看到洛神的影子,可见此赋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方古典神话中的美神也就是爱神——维讷斯以残缺之美闻名世界,而以子建在《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绘,可以说她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当之无愧、完美无缺的美神。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露;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衣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绡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蜘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绮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这些文字从方方面面,包括容貌、体态、气质、衣着、风度、神态等处以绝美的笔调描绘出洛神无可比拟的绝代风华,更兼之情深意重。如此德容双茂、情意两全的美神,莫说诗者本人,就连我这照本宣读者,都觉得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就描写女子美丽之处而言,子建这篇《洛神赋》可谓巅峰之作,后世众多文章在这方面似乎都难脱此赋范畴。甚至在拜读《红楼梦》时,在书中那位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子身上也依稀可以看到洛神的影子,可见此赋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2年November月
2323:47:57
洛水灵 __初识曹子建
除却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第一次接触子建的作品是在拜读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之时,他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套从伏羲八卦中演变而来的奇妙步法,取名为/凌波微步/,并引用了大段<洛神赋>中的词句。只是,经过子建精心凝练的华美辞藻对于一个国文基础浅薄的十岁孩子而言无疑太过深奥,基本上的感觉是不知所云。即便如此,我还是记住了/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八个字。中华汉语所独有的音韵之美通过这短短的八个字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微/子用得极妙,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令人遐想连篇。我就曾经傻傻地幻想着御水凌波,水雾轻扬的情景,隐约间感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是如此飘忽动人。寥寥数字,信手拈来,个中人物却呼之欲出,鲜灵活美。如此举重若轻的描绘手法,也唯有子建方有这份功力。
其实,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兮/这个字,我一直不怎么喜欢,但在隋唐之前的诗作中常见此字,不论在<诗经>,又或是<离骚>中,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助词。也许是读惯了唐诗宋词的缘故吧,我总觉得这个字不太重要,读起来也不怎么好听。但这个观念在我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之句后被全盘推翻。
时至今日,我已不再懵懂,每读一次<洛神赋>便有一些新的惊喜,或是心得,或是感觉.那实在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体验。
除却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第一次接触子建的作品是在拜读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之时,他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套从伏羲八卦中演变而来的奇妙步法,取名为/凌波微步/,并引用了大段<洛神赋>中的词句。只是,经过子建精心凝练的华美辞藻对于一个国文基础浅薄的十岁孩子而言无疑太过深奥,基本上的感觉是不知所云。即便如此,我还是记住了/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八个字。中华汉语所独有的音韵之美通过这短短的八个字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微/子用得极妙,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令人遐想连篇。我就曾经傻傻地幻想着御水凌波,水雾轻扬的情景,隐约间感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是如此飘忽动人。寥寥数字,信手拈来,个中人物却呼之欲出,鲜灵活美。如此举重若轻的描绘手法,也唯有子建方有这份功力。
其实,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兮/这个字,我一直不怎么喜欢,但在隋唐之前的诗作中常见此字,不论在<诗经>,又或是<离骚>中,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助词。也许是读惯了唐诗宋词的缘故吧,我总觉得这个字不太重要,读起来也不怎么好听。但这个观念在我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之句后被全盘推翻。
时至今日,我已不再懵懂,每读一次<洛神赋>便有一些新的惊喜,或是心得,或是感觉.那实在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体验。
2002年November月
1921:51:47
洛水灵 作者:雨天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著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著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徵,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薰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馀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那么「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曹睿了。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曹植是多么盼望著骨肉相谐和好,多么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可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曹丕曹睿始终防我疑我,那么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谁呢?曹植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又如何得能实现呢?
人们往往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当他意气风发、开朗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诗文,大部分没什么深刻内涵,对后世影响不深。真正为人称道的,反而是后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当政治上的失意,带给曹植罹难漂泊的愁苦,无所事事的曹植将全副精力、将积累在心中的满腔愤慨一并倾泻出来。所以刘勰才会以「思王以势窘溢价」 ,而司马迁才会认为好的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若从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来看,悲剧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生成一种冲洗的作用,故能给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是领起一代风云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为古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负具王佐才之能,但往往时势不予而身世飘零,结果反倒以文采著世。这些人的命运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他们对曹植多怀抱著同情和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是「与人以阶梯」的,而曹丕则是「绝人攀跻」的(《姜斋诗话》),亦是出于这个理由。曹植诗里的哀伤具有一种普遍性,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于对文体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觉,则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诗作里,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七哀>用韵谐和,间用清尘、浊泥作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正是锺嵘《诗品》称其「情兼雅怨」之因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著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著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徵,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薰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馀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那么「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曹睿了。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曹植是多么盼望著骨肉相谐和好,多么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可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曹丕曹睿始终防我疑我,那么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谁呢?曹植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又如何得能实现呢?
人们往往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当他意气风发、开朗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诗文,大部分没什么深刻内涵,对后世影响不深。真正为人称道的,反而是后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当政治上的失意,带给曹植罹难漂泊的愁苦,无所事事的曹植将全副精力、将积累在心中的满腔愤慨一并倾泻出来。所以刘勰才会以「思王以势窘溢价」 ,而司马迁才会认为好的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若从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来看,悲剧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生成一种冲洗的作用,故能给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是领起一代风云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为古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负具王佐才之能,但往往时势不予而身世飘零,结果反倒以文采著世。这些人的命运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他们对曹植多怀抱著同情和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是「与人以阶梯」的,而曹丕则是「绝人攀跻」的(《姜斋诗话》),亦是出于这个理由。曹植诗里的哀伤具有一种普遍性,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于对文体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觉,则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诗作里,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七哀>用韵谐和,间用清尘、浊泥作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正是锺嵘《诗品》称其「情兼雅怨」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