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April月
513:24:45

建国60周年赴山东敬取祖父全国双百纪念章等,再谒英灵。
时风雨漫漫似长天有感遂措词一首以记心境。
满江红 英雄山
秋雨如泪,英雄山、烈烈风疾。
高声喊、臂指长天,您可听见?
廿七青春尽善美,一屡英魂长在天。
震苍穹,拼了灵与肉,
战犹酣。
生命短,事业长;
双百评,永远念。
承遗志,高擎红旗永远。
梦想百年今与古,华诞六十苦和甜。
抖精神、继续先辈路,
生无憾!

2008年October月
310:5:41

王尽美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曾在我的家乡秦皇岛,山海关播下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永远缅怀他!王尽美烈士永垂不朽!!!

2001年July月
711:37:56

父辈拓荒燃火种
———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王杰
本报记者陆云红
上海康平路100弄,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热情地将我们迎进房门,他是我们这次要寻访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二儿子王杰。
王老今年80高龄,但他腰板笔直、思路清晰,一口山东乡音不改,十分健谈。
话匣由客厅内悬挂的一幅王尽美的黑白照片打开,王老和老伴一同回忆了父亲革命的一生。
王老说,父亲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一户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从小爱学习,白天干一天农活儿,晚上还要靠点蓖麻油灯,借月光读书。“为什么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却受苦受难,而不劳动者却能享福”这一问题困扰着这位贫家少年,他决定外出求学,寻求真理。临行,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凑了1个大洋给儿子当盘缠。1918年,成绩优秀的王尽美顺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积极投身其间。1920年冬或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组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俩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前往上海出席了党的“一大”。
“一大”对王尽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名王瑞俊的他从此改名王尽美,寓意为尽善尽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
1922年1月,王尽美远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教诲。1924年1月,他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山东积极从事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1925年1月,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党的“五大”。同年8月19日,在青岛不幸病逝,年仅27岁。
“父亲病重时曾把我们兄弟两人叫到床前,嘱咐我们:长大成人后要为穷苦人办好事。”王杰回忆说,虽然父亲去世时他才4岁,但这些话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王杰与兄长王乃征先后于1937、1938年投身革命,转战大江南北。解放后,王杰先后在浙江金华、温州等地工作。1962年调至上海工作,1992年离休。
“父辈拓荒燃火种,兄弟继业奔西东。今朝双双古稀岁,相约誓学不老松。”这是王杰的大哥王乃征1995年赠送给弟弟的一幅字。“不老松”是60年代董必武《忆王尽美同志》一诗中对王尽美的赞语。党龄均有60多年的兄弟俩以此诗互勉:保持革命传统,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离休后王老仍在上海市交通邮电系统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政治思想工作协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他的4个儿女有的是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医学院副教授,一家中党员占了绝大多数。王老将父亲王尽美的生平事迹材料赠给每个儿女一份,让他们珍藏,嘱咐他们牢记历史。
临别,王老握着我们的手说:“今年是建党八十周年,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这次采访活动很有意义,希望你们能告诉读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图为王杰老人向采访团成员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辈的战斗历程。本报记者张建国上海数码传真)
———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王杰
本报记者陆云红
上海康平路100弄,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热情地将我们迎进房门,他是我们这次要寻访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二儿子王杰。
王老今年80高龄,但他腰板笔直、思路清晰,一口山东乡音不改,十分健谈。
话匣由客厅内悬挂的一幅王尽美的黑白照片打开,王老和老伴一同回忆了父亲革命的一生。
王老说,父亲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一户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从小爱学习,白天干一天农活儿,晚上还要靠点蓖麻油灯,借月光读书。“为什么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却受苦受难,而不劳动者却能享福”这一问题困扰着这位贫家少年,他决定外出求学,寻求真理。临行,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凑了1个大洋给儿子当盘缠。1918年,成绩优秀的王尽美顺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积极投身其间。1920年冬或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组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俩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前往上海出席了党的“一大”。
“一大”对王尽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名王瑞俊的他从此改名王尽美,寓意为尽善尽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
1922年1月,王尽美远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教诲。1924年1月,他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山东积极从事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1925年1月,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党的“五大”。同年8月19日,在青岛不幸病逝,年仅27岁。
“父亲病重时曾把我们兄弟两人叫到床前,嘱咐我们:长大成人后要为穷苦人办好事。”王杰回忆说,虽然父亲去世时他才4岁,但这些话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王杰与兄长王乃征先后于1937、1938年投身革命,转战大江南北。解放后,王杰先后在浙江金华、温州等地工作。1962年调至上海工作,1992年离休。
“父辈拓荒燃火种,兄弟继业奔西东。今朝双双古稀岁,相约誓学不老松。”这是王杰的大哥王乃征1995年赠送给弟弟的一幅字。“不老松”是60年代董必武《忆王尽美同志》一诗中对王尽美的赞语。党龄均有60多年的兄弟俩以此诗互勉:保持革命传统,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离休后王老仍在上海市交通邮电系统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政治思想工作协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他的4个儿女有的是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医学院副教授,一家中党员占了绝大多数。王老将父亲王尽美的生平事迹材料赠给每个儿女一份,让他们珍藏,嘱咐他们牢记历史。
临别,王老握着我们的手说:“今年是建党八十周年,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这次采访活动很有意义,希望你们能告诉读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图为王杰老人向采访团成员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辈的战斗历程。本报记者张建国上海数码传真)

2001年July月
711:33:43

中共一大代表的三种人生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七人
1毛泽东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76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
2董必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我国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4月病逝于北京。
3李达 他在党的一大后,曾因不满陈独秀、张国焘的作风和不愿加入国民党,于1924年9月退出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等作为证明人,重新入党。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1968年8月在武汉逝世。
4陈潭秋 1939年5月,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新疆代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由于当时党中央不知道陈潭秋已牺牲,1945年党的“七大”上仍当选为中央委员。
5何叔衡 他在中央苏区曾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在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武平交界处,被敌人包围,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壮烈牺牲。
6邓恩铭 “一大”后回到山东,积极开展建党和工人运动。历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市委书记、山东区委、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7王尽美 “一大”后回到山东,发展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中央山东地委书记等职。1925年8月,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逝世。
脱党后为人民做过有益工作的三人
1李汉俊 “一大”以后不久,由于对陈独秀、张国焘不满,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同党发生了严重分歧,自动退党,党的“四大”将其开除出党。脱党后,能积极投入国民革命,于1927年12月17日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包惠僧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因病留在南昌,此后脱离了中国共产党。脱党后,先后在国民党军队和政府部门任职,1948年离开国民党政府去澳门。1949年11月回到北京,1957年以后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病逝于北京。
3刘仁静 “一大”后仍回北京大学学习,1926年被党派到莫斯科学习,1929年8月回国,在归国途中,专程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太子岛上拜访了托洛茨基,回国后即进行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党籍。全国解放后更名刘变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在人民出版社工作。1987年8月5日因车祸在京逝世《辞海》1989年版载其卒年为1986年。
脱党叛变成为人民敌人的三人
1陈公博 “一大”后回到广州,因反对党联合孙中山的政府,宣布“独立行动”,1923年被开除党籍。抗日战争时期,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汉奸政府任立法院长,1944年汪精卫死后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第二号大汉奸。1946年6月在苏州监狱被处决。
2周佛海 “一大”后仍赴日本读书,毕业后回到广州,因参加国民党右派活动,于1924年冬被开除党籍。随后在国民党中央担任中宣部代部长等要职。抗日战争时期,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汉奸政府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成为第三号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期徒刑,1948年因病死于南京监狱。
3张国焘 党的“一大”以后,历任中央局委员、中央政府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红军长征途中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伪中央,拒不接受党的挽救,于1938年4月只身投靠蒋介石,在国民党特务机关担任反动职务。1948年11月逃往台湾,1949年冬移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养老院。
《中国人事报》李五洲文)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七人
1毛泽东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76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
2董必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我国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4月病逝于北京。
3李达 他在党的一大后,曾因不满陈独秀、张国焘的作风和不愿加入国民党,于1924年9月退出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等作为证明人,重新入党。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1968年8月在武汉逝世。
4陈潭秋 1939年5月,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新疆代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由于当时党中央不知道陈潭秋已牺牲,1945年党的“七大”上仍当选为中央委员。
5何叔衡 他在中央苏区曾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在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武平交界处,被敌人包围,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壮烈牺牲。
6邓恩铭 “一大”后回到山东,积极开展建党和工人运动。历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市委书记、山东区委、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7王尽美 “一大”后回到山东,发展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中央山东地委书记等职。1925年8月,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逝世。
脱党后为人民做过有益工作的三人
1李汉俊 “一大”以后不久,由于对陈独秀、张国焘不满,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同党发生了严重分歧,自动退党,党的“四大”将其开除出党。脱党后,能积极投入国民革命,于1927年12月17日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包惠僧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因病留在南昌,此后脱离了中国共产党。脱党后,先后在国民党军队和政府部门任职,1948年离开国民党政府去澳门。1949年11月回到北京,1957年以后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病逝于北京。
3刘仁静 “一大”后仍回北京大学学习,1926年被党派到莫斯科学习,1929年8月回国,在归国途中,专程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太子岛上拜访了托洛茨基,回国后即进行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党籍。全国解放后更名刘变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在人民出版社工作。1987年8月5日因车祸在京逝世《辞海》1989年版载其卒年为1986年。
脱党叛变成为人民敌人的三人
1陈公博 “一大”后回到广州,因反对党联合孙中山的政府,宣布“独立行动”,1923年被开除党籍。抗日战争时期,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汉奸政府任立法院长,1944年汪精卫死后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第二号大汉奸。1946年6月在苏州监狱被处决。
2周佛海 “一大”后仍赴日本读书,毕业后回到广州,因参加国民党右派活动,于1924年冬被开除党籍。随后在国民党中央担任中宣部代部长等要职。抗日战争时期,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汉奸政府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成为第三号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期徒刑,1948年因病死于南京监狱。
3张国焘 党的“一大”以后,历任中央局委员、中央政府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红军长征途中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伪中央,拒不接受党的挽救,于1938年4月只身投靠蒋介石,在国民党特务机关担任反动职务。1948年11月逃往台湾,1949年冬移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养老院。
《中国人事报》李五洲文)

2001年July月
711:27:28

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始建于1902年10月,是山东省最早的师范学府,历经山东师范馆、山东师范学堂、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山东省立一师、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等历史阶段。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著名教育家范明枢、鞠思敏、王祝晨;著名诗人臧克家、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项堃都曾在此就读。
环境优美的教学大楼
济南师范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育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的目标要求,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小学教师。学校现有在校生1308人,共有31个教学班,其中普师10个班,音乐6个班,美术6个班,五年制小学教育大专班9个班。1989年建立艺术师范部,1992年开始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至今共培养毕业生两万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60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有高级讲师32人,讲师65人。
张春常
(校长)
王汉锦
(党委书记)
靖永厚
(副校长)
图书室
微机室
体育馆
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2人,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学生教育处、师资培训处、团委。党委设专职书记1人,下设教师、职工、学生、附小、离退休职工5个支部,共有党员114人。
学校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教学办公综合楼、图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餐厅礼堂楼、艺术楼、逸夫体育馆、并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书馆藏书达14万册。
学校坚持“两代师表一齐抓”,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新形势下师生思想发展特点,积极拓宽德育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和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作为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总结形成了“四环节教学法”、“思维引导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开设了微机、科技制作等课外活动基地;注重加强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科研技能,适应素质教育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济南师范在改革中不断开拓前进,以其教书育人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奖励。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师范学校,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济南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南教育系统先进党委。
法人:张春常
地址:天桥区师范路23号
电话:0531—5947640
返回济南主页

2001年July月
711:23:59

中共“一大”代表的归宿
1921年7月21日,是中国历史上的红色起点。这天在上海法租界德志路一幢石
库门房子里,历史性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
出席会议的有十五位代表,他们是:
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
刘仁静、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和共
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俄国人)。
他们在离开那幢房子之后的人生行踪如何呢?
毛泽东、董必武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尽美1925年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永别人世。
李汉俊1927年12月17日在汉口被捕后,当天就义。
邓恩铭1928年被关押在济南市警察局拘留所里,他组织越狱,因病体质差
被看守追回。1931年清明节被枪杀。
何叔衡1935年2月从江西经福建前往香港途中,不幸和敌人遭遇,英勇牺牲。
马林1942年3月6日,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英勇牺牲。
陈潭秋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处死于迪化。
陈公博紧紧追随汪精卫,狼狈为奸,叛国投敌。1946年6月3日在苏州狮子口
江苏第三监狱被枪决。
周佛海1924年9月脱离中共后,迅速转向反共。1948年2月28日病死于南京老
虎桥监狱。
李达“文革”中遭迫害,1966年8月24日病故。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达平反
昭雪。
包惠僧1986年7月2日病死在家中。
张国焘1948年冬带全家逃往台北,后去加拿大。1979年他中风在床,12月3日
凌晨冻死在病床上。
刘仁静1987年8月5日凌晨,一场意外的车祸使他丧生。
1921年7月21日,是中国历史上的红色起点。这天在上海法租界德志路一幢石
库门房子里,历史性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
出席会议的有十五位代表,他们是:
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
刘仁静、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和共
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俄国人)。
他们在离开那幢房子之后的人生行踪如何呢?
毛泽东、董必武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尽美1925年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永别人世。
李汉俊1927年12月17日在汉口被捕后,当天就义。
邓恩铭1928年被关押在济南市警察局拘留所里,他组织越狱,因病体质差
被看守追回。1931年清明节被枪杀。
何叔衡1935年2月从江西经福建前往香港途中,不幸和敌人遭遇,英勇牺牲。
马林1942年3月6日,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英勇牺牲。
陈潭秋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处死于迪化。
陈公博紧紧追随汪精卫,狼狈为奸,叛国投敌。1946年6月3日在苏州狮子口
江苏第三监狱被枪决。
周佛海1924年9月脱离中共后,迅速转向反共。1948年2月28日病死于南京老
虎桥监狱。
李达“文革”中遭迫害,1966年8月24日病故。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达平反
昭雪。
包惠僧1986年7月2日病死在家中。
张国焘1948年冬带全家逃往台北,后去加拿大。1979年他中风在床,12月3日
凌晨冻死在病床上。
刘仁静1987年8月5日凌晨,一场意外的车祸使他丧生。

2001年July月
711:22:6

“济南题材”纪念邮票将首次发行
济南交通广播 (报道人:吕艺)2001-5-24 16:33:46
两位曾经在济南留下过光辉足迹的革命先烈王尽美、邓恩铭肖像近日将走上邮票。这是建国以来发行的唯一一套与济南相关的纪念邮票。
王尽美、邓恩铭参加过中共一大、二大,是山东省最早的党组织创建者,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并在济南就义。
据了解,这套邮票将在6月28日面市。
济南交通广播 (报道人:吕艺)2001-5-24 16:33:46
两位曾经在济南留下过光辉足迹的革命先烈王尽美、邓恩铭肖像近日将走上邮票。这是建国以来发行的唯一一套与济南相关的纪念邮票。
王尽美、邓恩铭参加过中共一大、二大,是山东省最早的党组织创建者,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并在济南就义。
据了解,这套邮票将在6月28日面市。

2001年July月
711:20:10

谈董老两句诗
劳柯
董必武同志在一九六一年写过一首《忆王烬美同志》的七言绝句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战地增刊》去年第四期上《历下亭与董老的诗》一文,说的就是这首诗。文中有两节话,觉得可以商讨,先引原文如下:
“次句就写出了作者对王尽美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五朝敝政皆亲历’的董必武同志,当时已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了,却钦敬地在南湖舟中听取年方二十三岁的山东代表王尽美的从容论证,……”
“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与书画家北海太守李邕曾在此处聚会,并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董老只在杜句上改动两字,却收到了点铁成金的巨大艺术效果。”
这两节话,说的是原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南湖舟泛语从容”,我认为是描写一见如故的情景。第一次见面,却因为志同道合,互相便倾心交谈。这里的“语”,似乎不是独白,至少,说董老在“钦敬地”听取,是颇有点“增字解经”之嫌的。在南湖开会的时候,董老也只是三十六岁的年青人,他与王尽美同是代表,不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董老当然不会以前辈自居。这句诗是董老抒写对南湖之会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而不是写对王尽美同志这位“战友感情之真挚、才能之推崇”。
至于说董老第三句诗是取杜诗而点铁成金,那在原文中就已显得前后矛盾了。因为上文明明说杜诗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及至临到董老的一点,忽然又变成土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说他的诗竞如土铁有待董老的点化,恐难使他心服;而谦光自抑的董老,亦必将为之不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的头四句是:“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每句开头两字都用了一个方位字,很具匠心。有刻镂之功,却无斧凿痕迹,断不能一笔抹煞。而董老诗的第三句,却重了上句一个“南”字,虽不必以辞害意,毕竟是白璧之微瑕。董老革命史上留下的业绩,昭昭在人心目,原不必以诗传;但董老的诗确是好诗,为人民所乐诵,不过不宜贸然用“点铁成金”那样溢美之词来作不合实际的榆扬。
白发三千丈,广厦千万间,艺术容许夸张,但是夸张仍须有充分的说服力,还是要落到实处。实事求是的作风,应该随时随地加以倡导,我希望不论赞美或者批评,遣辞用语都能合乎分际。
劳柯
董必武同志在一九六一年写过一首《忆王烬美同志》的七言绝句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战地增刊》去年第四期上《历下亭与董老的诗》一文,说的就是这首诗。文中有两节话,觉得可以商讨,先引原文如下:
“次句就写出了作者对王尽美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五朝敝政皆亲历’的董必武同志,当时已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了,却钦敬地在南湖舟中听取年方二十三岁的山东代表王尽美的从容论证,……”
“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与书画家北海太守李邕曾在此处聚会,并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董老只在杜句上改动两字,却收到了点铁成金的巨大艺术效果。”
这两节话,说的是原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南湖舟泛语从容”,我认为是描写一见如故的情景。第一次见面,却因为志同道合,互相便倾心交谈。这里的“语”,似乎不是独白,至少,说董老在“钦敬地”听取,是颇有点“增字解经”之嫌的。在南湖开会的时候,董老也只是三十六岁的年青人,他与王尽美同是代表,不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董老当然不会以前辈自居。这句诗是董老抒写对南湖之会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而不是写对王尽美同志这位“战友感情之真挚、才能之推崇”。
至于说董老第三句诗是取杜诗而点铁成金,那在原文中就已显得前后矛盾了。因为上文明明说杜诗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及至临到董老的一点,忽然又变成土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说他的诗竞如土铁有待董老的点化,恐难使他心服;而谦光自抑的董老,亦必将为之不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的头四句是:“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每句开头两字都用了一个方位字,很具匠心。有刻镂之功,却无斧凿痕迹,断不能一笔抹煞。而董老诗的第三句,却重了上句一个“南”字,虽不必以辞害意,毕竟是白璧之微瑕。董老革命史上留下的业绩,昭昭在人心目,原不必以诗传;但董老的诗确是好诗,为人民所乐诵,不过不宜贸然用“点铁成金”那样溢美之词来作不合实际的榆扬。
白发三千丈,广厦千万间,艺术容许夸张,但是夸张仍须有充分的说服力,还是要落到实处。实事求是的作风,应该随时随地加以倡导,我希望不论赞美或者批评,遣辞用语都能合乎分际。

2001年July月
711:13:20

王尽美是我党的“一大”代表,为纪念王尽美烈士,诸城市委、市府于1991年7月开工兴建王尽美烈士纪念馆,1992年7月1日竣工。隶属诸城市民政局。
王尽美烈士纪念馆位于市区府前街南端东侧,占地60亩,建有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和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810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1998年以来投资40万元。
纪念馆自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瞻仰、悼念、游园的各级领导和群众3万人次。是对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性教育的理想场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01年July月
711:9:37

王尽美与《山东劳动周刊》
--------------------------------------------------------------------------------
2001-04-17 09:38:28
《山东劳动周刊》是山东第一份公开介绍马列主义的报刊,创刊于1922年7月9日,王尽美亲任主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更好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1928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公开从事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在山东、湖南、武汉、广东等地设有分部或支部。王尽美担任山东支部主任职务,他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职工运动,成为山东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进一步发动山东工人运动,王尽美创办了《山东劳动周刊》,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的机关刊物,其出版方针是:“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出版宗旨是:“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寻人的生活。”
《山东劳动周刊》出版一年后停刊,从保存下来的第一期的内容来看是相当丰富的,有宣言、特别记事、传单、劳动消息、外埠消息、来件、通讯、诗歌、随感录等8个栏目,共计17篇文章,其中有王尽美的3篇。
在“宣言”栏里,王尽美发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宣言》,阐明了办刊的方针和宗旨。在《特别记事》栏里,王尽美以《矿业工会淄博部开发起会志盛》为题,详细记述了山东淄川、博山等地的煤矿工人成立工会的起因和开发起会时的盛况。在文章的最后,他阐述了劳动者结合成不分帮派的真正工人团体的意义。在《通讯》栏里,刊登了津浦路一个无缘无故被开除的司机傅长义写给本刊编辑的一封控告信,在控告信后面的《尽美附记》中,王尽美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描述了工人的痛苦生活:有些人伏在机器底下,有些人埋在炭火堆里,每天一滴汗一滴血做十几点钟的工,稍一不慎,还要连性命舍上,而工钱仅得两三毛,不但劳动一生得不到一点好处,结果还要受冻挨饿,这是何等不平的事啊!并指出傅长义“受这种苛虐,这实在是自己没有团体的缘故,要……结合同志,去争我们最后的胜利,一面更希望全体工友们赶快自觉,不要以为这件事是傅先生个人的事,要知我们工人们人人都有这样的危险啊!”他号召工人们“不要个人自扫门前雪,而要为整个利益团结起来,……工人阶级只有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相信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
《山东劳动周刊》还大量报道了各地组织起来的工人和反动当局、资本家及其走狗进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消息,报道了广州工人反帝斗争的情形和厦门印刷工人组织为自己谋福利的俱乐部的消息。济南丰年面粉厂工人罢工时,《山东劳动周刊》积极给予支持和鼓励,并用一首“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的诗反映工人的痛苦生活。
在建党初期,在迫切需要团结和用马列主义教育广大劳动群众、发展工人运动、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和战斗力的关键时刻,王尽美与他亲手创办的《山东劳动周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2001-04-17 09:38:28
《山东劳动周刊》是山东第一份公开介绍马列主义的报刊,创刊于1922年7月9日,王尽美亲任主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更好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1928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公开从事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在山东、湖南、武汉、广东等地设有分部或支部。王尽美担任山东支部主任职务,他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职工运动,成为山东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进一步发动山东工人运动,王尽美创办了《山东劳动周刊》,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的机关刊物,其出版方针是:“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出版宗旨是:“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寻人的生活。”
《山东劳动周刊》出版一年后停刊,从保存下来的第一期的内容来看是相当丰富的,有宣言、特别记事、传单、劳动消息、外埠消息、来件、通讯、诗歌、随感录等8个栏目,共计17篇文章,其中有王尽美的3篇。
在“宣言”栏里,王尽美发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宣言》,阐明了办刊的方针和宗旨。在《特别记事》栏里,王尽美以《矿业工会淄博部开发起会志盛》为题,详细记述了山东淄川、博山等地的煤矿工人成立工会的起因和开发起会时的盛况。在文章的最后,他阐述了劳动者结合成不分帮派的真正工人团体的意义。在《通讯》栏里,刊登了津浦路一个无缘无故被开除的司机傅长义写给本刊编辑的一封控告信,在控告信后面的《尽美附记》中,王尽美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描述了工人的痛苦生活:有些人伏在机器底下,有些人埋在炭火堆里,每天一滴汗一滴血做十几点钟的工,稍一不慎,还要连性命舍上,而工钱仅得两三毛,不但劳动一生得不到一点好处,结果还要受冻挨饿,这是何等不平的事啊!并指出傅长义“受这种苛虐,这实在是自己没有团体的缘故,要……结合同志,去争我们最后的胜利,一面更希望全体工友们赶快自觉,不要以为这件事是傅先生个人的事,要知我们工人们人人都有这样的危险啊!”他号召工人们“不要个人自扫门前雪,而要为整个利益团结起来,……工人阶级只有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相信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
《山东劳动周刊》还大量报道了各地组织起来的工人和反动当局、资本家及其走狗进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消息,报道了广州工人反帝斗争的情形和厦门印刷工人组织为自己谋福利的俱乐部的消息。济南丰年面粉厂工人罢工时,《山东劳动周刊》积极给予支持和鼓励,并用一首“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的诗反映工人的痛苦生活。
在建党初期,在迫切需要团结和用马列主义教育广大劳动群众、发展工人运动、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和战斗力的关键时刻,王尽美与他亲手创办的《山东劳动周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