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November月
2315:43:25
文选评论吴宇洪
  小白帽天生反骨,走到那祸害到那,绝对是魔鬼子民,人类癌细胞,必须干净彻底地全部弄死!——留名想定点清除吗?邪教徒吓得了谁?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3年October月
310:9:51
文选评论332236967
  尼玛,土匪不是人?| 煞笔。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3年January月
31:38:35
文选评论大汉
  左宗棠大汉民族,杀猪英雄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December月
169:46:13
文选评论大道
  你不客观看待同治回变,自然就会得到上面不能服人的结论,之中无辜汉族所受回军残杀何止百万呢。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October月
317:24:53
文选评论访客
  一派胡言,本来的民族清洗说成起义。良心何在?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July月
217:30:50
文选评论访客
  放你妈的屁,垃圾,一看就是回民写的,草泥马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May月
1611:46:42
文选评论 歪曲历史事实访客
  作者可耻,应该依照历史事实说话!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May月
1121:56:38
文选评论访客
  最后一句话真的让人很恶心。什么革命,陕甘回民骚乱,根本就是一场大屠杀,尤其把汉人当鸡鸭一样宰杀。如此之作者,让人实在恶心。
经典值3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April月
713:44:52
文选评论访客
  伊斯兰教,世界的癌症。回回与维吾尔都是邪教!伊斯兰不灭,世界就不太平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March月
130:24:36
文选评论ggjp
  此为回狗文章,发誓吃羊肉灭回狗,这些恐怖分子就要用美国人的手段治理!
经典值3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October月
1915:28:29
文选评论访客
  我是汉族听父辈说当时汉族人欺负回族,导致回族起义,后又被汉族镇压。不过和我一起玩的很多都是回族,他们很好,和我们没有你们讲的对立。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October月
712:24:18
文选评论vbcx
  你纯粹是在胡扯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October月
315:58:57
文选评论皇汉
  杀光回猪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April月
1715:38:1
最朴实中听的话dahan
  白彦虎两次要挖掘黄帝陵,左公岂能不大怒,唯于白彦虎不受降,坚决消灭之。而你们回回的“民族英雄”除了屠杀汉人,又勾结阿古柏做了叛国贼!分裂国家,其实就是想中华大地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当代由于党的政治需要,故意掩埋这段民族仇杀的历史,由于想稳定发展,所以一直照顾回民的情感而不能正视左公的功绩,而客观的评价,才能让后人正视这段的历史,以避免历史的悲剧!其实回回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现在回回身上又有多少是色目人的血统啊?绝大部分是汉人血统,回回主要是由元朝时期蒙古人从中亚调来攻打汉人的色目人于人通婚的后裔和皈依伊斯兰教的汉人,因为元朝汉人是最低等的,常被异族屠杀,而皈依伊斯兰则可以避免被屠杀!所以,我希望还是解放前的回回称号好,其实解放前是没有回族的,只有信仰回教的汉人,号称回回!共产党则又划分出来一个民族,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在中国人之间以民族名义划出的一道裂痕,现在共产党想明白了,要统一民族以避免因民族名义而导致的人民内部分裂和冲突,所以号召我们以中华民族来自称,可分裂产生一个民族容易,统一各民族而谓一个中华民族难啊!如今又有多少少数民族在说自己的民族时会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啊?他们只会说我们是回族,是维族,是哈萨克族等等!我们自虐的民族政策应该反思一下了!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February月
173:11:26
文选评论访客
  可怜可悲的中国人,被我们‘伟大’的党给洗脑系的这么彻底,回民什么时候成了炎黄的子孙了,他们是随蒙古屠夫来的外来人,西北自古以来都是我们汉族的聚居地,而所谓的起义是对我们汉人的大屠杀,是种族灭绝。左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我们汉人生为中国的四等公民,何时才能报,蒙,满,回对我们的大屠杀啊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经典排行Top 5
□石月亮:杜文秀大印(2009/1/11 20:05:15)

  1995年10月,我因事回故乡云南巍山,偶遇一亲属持一枚大铜印到我家,说是拆旧房时挖出来的,求我鉴真伪、估价值。经初步考证,此物应是杜文秀帅府都督印。
    此印黄铜质,表面褐黄色,框边有击伤痕迹。印方柄圆,边长7厘米,台厚1.6厘米,柄高8.5厘米,径宽1.6厘米,重1250克。印面左半部镌波斯体阿文杜文秀的经名,右半部镌篆体汉文“都督之篆”四字。背左竖铭四个阿文词,右竖铭文“甲子年造”四字,左侧竖刻“胜字第九百十三号”八字。此印构图工整严谨,布局对称,双语铭文,錾刀犀利,技艺娴熟,文笔流畅,章法优美,体现了大理文化的独特艺术风格。
    这枚都督印,汉语铭日期和文号,阿文铭起义的目的和意义。“甲子年”即清同治三年(1864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农民起义军已完全控制了滇中、滇西58个郡县,是大理政权所辖区域的鼎盛时期,在军事上由防守转入进攻,并积极筹备和组织规模浩大的东征战役。据《阿汉词典》译文,参考《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文献,这四个阿文词的大意是“忠义堂之宗旨为联合各教同仁,举行革命,推翻满清,义于救民于水火。”
    秘藏百余年,又重现于世的这枚都督印,揭露了满清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歌颂了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农民起义的悲壮历史。
    清朝统治后期,政治逐渐腐败,财政匮乏,政府公开卖官鬻爵,官场贪污成风,社会财富聚集到贵族、官僚和地主手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加紧向人民搜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端困苦。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不断奋起反抗,纷纷揭竿而起,自1840年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全国发生过百余次农民起义。
    咸丰和同治年间,云南各族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纷纷成立“忠义堂”之类的抗清组织。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农民起义,是继太平天国后爆发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滇中、滇西58个郡县,领导19个民族249万人民,在大理建立革命政权,长达18年,为云南农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云南巍山发现的这枚都督印,在官印家族中是罕见的,它对研究杜文秀革命时期的军事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月亮:杜文秀(2009/1/11 20:02:22)
杜文秀
  
  杜文秀(1827-1872),字云焕,号百香,清永昌府(今保山)人,回族,秀才,云南回民反清起义领袖。他自幼学习勤奋,通达汉文经史,也熟悉阿文,十六岁为禀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清政府挑拨下保山发生回汉互斗事件,残杀回民,杜文秀老少五口惨遭杀害,仅他一人幸免于难。
    咸丰六年(1856年)7月,杜文秀在巍山大小围埂,组织回民,联合汉、白、彝各族人民起义,8月攻克大理,9月在大理建立反清政权,他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兴师檄文》,号召义军“除暴安良”,提出“剪除贪官污吏,出民水火,废除苛捐杂税,恢复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安回安汉。”他经常告诫民众:“清朝挑拨回汉互斗,是贪官残暴于民;我们起义,要回汉同心,推翻清廷。”
    杜文秀在大理建立反清政权18年,施行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措施。杜文秀反对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平等,尊重宗教信仰,在他任用的大司和大议长等军事行政官员中,有很多是汉、白、彝人,在《复杨振鹏书》中,他提出回、汉、夷“三教同心,联为一体”。杜文秀重视纪律,严明法纪,整饬军纪,努力澄清吏治,要求各级军政官员,必须公正廉洁,提出“八不准”:即不准擅杀;不准奸淫;不准勒索扰民;不准受贿枉法;不准压价估买;不准侵吞税款;不准强娶民女;不准滥派夫役。违者按所颁条例查处,并允许民众到帅府上诉。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制定了《管理军政条例》、不准私加名目,妄自征收,又没收社会仓粮,开仓济贫,这些规定大得人心,从而滇西各族人民都拥护和支持杜文秀领导的大理反清政权。
    为了巩固反清政权,杜文秀注意发展生产,组织贸易。他组织各地兴修水利,招民垦荒,助民耕牛和种籽,使农民有田地耕种;还组织民众开矿、煮盐,聘请技师教民纺织,发展布匹生产和组织民间商队往来;修通各地驿道桥梁,如在澜沧江上架设“飞龙桥”,沟通滇西以至缅甸的贸易,使滇西各地经济繁荣。大理反清的义军达20多万人,占领云南53个县,曾发兵进攻昆明。杜文秀自豪地写过一副对联:“天生英雄,恢复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清朝乾坤。”
     1872年底,清朝集中兵力进攻滇西白旗义军,大理反清政权内部又出现叛徒、内奸,军事一再失利,致使上关失守,下关撤退。清军进犯大理, 杜文秀率领全体将士英勇抗敌,使清军屡受重创。清军挖地道用炸药轰陷大理城东南角百余丈,城被攻破,1872年12月26日黎明,杜文秀率全家沐浴毕,服毒就义,终年四十五岁。
     杜文秀反清起义失败后,大理各族人民铭记其抗清功绩,曾赋诗纪念他:人间多难愤不平,起义迎来太平春;至今虽无丰碑立,处处有口颂公勋。
  

□石月亮:杜文秀之物(2009/1/11 20:06:24)
云南回民起义政权官印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商报 2008-9-8 11:07:23 字体:小 大
  
  
  云南回民起义政权官印
    清咸丰和同治年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区域的统治,于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在大理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割据云南半壁河山,长达18年。在其极盛时期,辖滇中、滇西、滇北3个地区的58个郡县,统帅起义军30余万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秘藏百余年,又重现于世的云南回民起义政权官印,再现了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的悲壮历史。
    这些官印的形制沿袭清制,印方柄圆,以金铜木为材料,以尺度和材质区分官级品位。金质狮钮的长方形金印是帅印,边长为7厘米的铜质柱钮方印是高级文武长官印,边长小于7厘米的木质柱钮方印系低级官职印。官印的边款还刻有设官任命的文件号,文号前取“胜”字和“永”字领头。印的背款左边用阿拉伯铭文记事,右边有汉铭文的铸造时间。印文分为两部分:左半部用波斯体的阿拉伯文镌杜文秀的经名“素莱依玛乃”,右半部以篆体汉文镌机构名称或官衔,如“南军后参军篆”、“都督之篆”等。大理政权官印讲求布局对称,工整严谨,双语铭文,錾刀犀利,文笔流畅,章法优美,体现了大理文化的独特风格。
    大理政权官印知多少?据《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记载,22万东征大军东征时,携53枚铜木质官印,还有帅府机构的内18大司文职官员印及58个郡县的地方官员印。如果把这些官印集合在一起,至少有百余枚。据记载,劫难余生传世至今的官印却只有9枚:云南大理县文管所藏5枚,巍山县文管所置1枚,南涧县文管所有1枚,巍山小围埂的马先生收藏1枚,笔者有1枚。这9枚官印的铸造年代、印文名称及文号分别是:癸亥年造,即清同治二年(1863年),永字第一百八十四号文的“参谋之篆”。甲子年造,即清同治三年(1864年)造的官印有4枚:胜字第九百十三号文的“都督之篆”、胜字第九百十九号文的“护军前将军篆”、胜字第九百五十四号文的“都督之篆”、永字第二百五十号文的“都掌教典籍篆”。丁卯年造,即清同治六年(1867年),永字第五百九十六号文的“南军后参军篆”。己巳年造,即清同治八年(1869年),胜字第一千六百八十五号文的“都督之篆”。年代和文号不清的有两枚,它们是“威略将军之篆”和“行营翼长之篆”。帅印已失传,幸存印图及文字资料。
    同治十二年(1873年)腊月,清军攻克大理城后,清军将领杨玉科将杜文秀帅印呈送省府马如龙处。次年二月,法国学者罗舍去云南省府访问马如龙时,得见杜文秀帅印。罗舍在他的《云南回民革命见闻秘记》(李耀商译)中透露:“云南回民革命领袖杜文秀大元帅的印信,是赤金铸成的,长、宽、厚各10厘米左右,印背有一只狮子,四脚直立,口里含着一颗红宝石。”印文分为两部分,左边的阿拉伯文译为“云南伊斯兰教人的元帅”,右边的汉文小篆是“总统兵马大元帅杜”8字。
    笔者收藏的这枚胜字第九百十三号文的都督印,为黄铜质,铜精色褐,框边有击伤痕迹。印方柄圆,边长7厘米,厚1.6厘米,柄高8.5厘米,径宽1.6厘米,重1250克。印背上下距均为2.2厘米,左边宽2.4厘米,右边宽2.5厘米。印文分两部分:右边镌波斯体的阿拉伯文杜文秀的经名“素莱依玛乃”,左边镌篆体汉文“都督之篆”4字。印背左边竖铭4个阿拉伯文词,右边对铭“甲子年造”4字,左边侧竖铭“胜字第九百十三号”8字。印背阿拉伯文词的译文大意是“忠义堂之宗旨为联合各教同仁举行革命,推翻满清,义于救民于水火”。“甲子年”即清同治三年(1864年),杜文秀领导的起义军已占据滇中、滇西58个郡县,是大理政权所辖区域的鼎盛时期,在军事上由防守转入进攻,并积极筹备和组织规模浩大的东征战役。
    这枚都督印的阿拉伯文记录了起义军起义的目的和意义,汉铭文记的日期是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军,取得了反清革命斗争胜利的极盛时期。幸存于世的这9枚云南回民起义政权官印,在官印家族中是罕见的,它对了解大理政权体制,研究杜文秀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月亮:石月亮(2009/1/11 20:03:57)
评杜文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作用*  
  
  冯今源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2004.1013
  
  [关键词] 杜文秀
  
  
  * 本文是作者早期学术论文之一,最初发表于1982年第3期《甘肃民族研究》上,后被收入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回族史论集》(第二次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论文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82-299页。
  电子版来源: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1856-1873年,云南回族人民联合其他兄弟民族,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这场斗争,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载入了中国近代史的史册。同样,这场轰轰烈烈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杜文秀,在领导滇西各族人民反抗清朝残暴统治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协和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兄弟民族之间关系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些贡献和作用,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本文拟从分析杜文秀的民族情感和宗教情感入手,对他在维护中华民族团结方面的历史作用给予一定的评价,以就教于各地专家和读者。
  
  一
  清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个王朝的前期,先后出现过几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和政治家,制定过一些符合历史潮流的治国之策,并最终完成了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版图,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建树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对于这些,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客观地加以评价和肯定。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毕竟是一个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封建专制王朝,这座王朝的大厦是建筑在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累累白骨之上的,统治者们的文治武功,莫不饱浸着各族人民的辛酸血泪。特别在进入19世纪以后,清王朝逐渐衰败,走向它的晚期,各族人民所受的灾难愈加沉重。如将此时的清王朝喻作各族人民的地狱,是并不过分的。当此之时,广大的回族人民正是被压在这座地狱的底层,他们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异常沉重,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对回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使广大回族人民生活濒于绝境。1840年的鸦片战争,引起清王朝政权的震动;白银外流,外货输入,引起了社会经济平衡的破坏。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费用、对外赔款及弥补对外贸易上的亏空,清政府加紧了对各族人民的搜刮和掠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江南广大富庶地区为太平军占领,清政府的财源日竭,收入锐减,从而更加紧了对西北和西南广大回族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云南是回民聚居的省份。这里的乡勇饷银一向由当地筹措,官吏任意横征暴敛,弊窦丛生;而且除正赋之外,历年都还要按成熟田亩抽征厘谷十分之一二,以充军食。显然,人民所受的剥削已经相当沉重了。同治三年(1864)以后,清政府除照旧抽征厘谷外,并将可征地丁(田赋和人口税)全数改征粮米,这就使云南回族人民所受剥削益加沉重。非只如此,清朝官吏还趁机对回民百般勒索,甚至强占回民的土地、房屋。广大回族人民财穷力竭,以至在春夏之交乏谷之时,饿殍载道,人皆相向大哭,希望早死为快。回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提起那年月诉孽障,回回的日子多难肠;活着不如无常(死)了好,地狱都比人世上强。”[①]这正是当时回族人民生活濒临绝境的生动写照。
  第二,在政治方面,清政府一方面沿袭清朝初期那种怀柔、羁糜、“以回治回”的统治术,用封官、恩赐等小恩小惠拉拢、收买一些民族上层和宗教界的头面人物,作为他们统治回族人民的鹰犬,利用他们所信奉的宗教,作为麻醉和分化回族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更对回族人民实行反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开动全部国家机器,对回族人民进行各种限制和极其残酷的镇压。当时,回族的法律地位异常低下。在清朝的公私文书中,对回民的称呼通常总是“回子”、“回逆”、“回贼”、“回匪”,甚至往往将“回”字加上一个“犬”(犭)旁,写成“犭回”,以示回回“不侔于人类”。在法律上,回汉满人同罪异罚,回民犯法要“加等科罪”,远较满汉犯人为重。如流徙罪,满汉普通人犯可以申请存留养亲,回民则独不得申请,而且还特别规定流徙地点不得在甘肃等省回民聚居区域;回民结伙三人以上共殴之犯,但有一人执持器械者,不分首从,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之地充军;杀一汉人,十回抵命;杀十回民,一汉抵命。每遇回汉诉讼,官府总是串通讼棍,强词夺理,抑回护汉,故意制造回汉之间的不平等。回民犯罪,要在脸上刺上“回贼”字样,以示对整个回回民族的侮辱。这种残酷的政治压迫和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回族人民的人格受到极大侮辱,长年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有苦不能言,有冤无处伸。
  第三,更为恶毒的是,清政府为了分而治之,蓄意挑拨回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尤其是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或以汉制回,或以回制汉,造成回汉不和、回汉相斗、相制、相克、相杀的局面。他们自己或则推波助澜,幕后操纵,坐收渔人之利;或者直接出面,对回族人民无情镇压,血腥屠杀,致使广大回族人民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惨绝人寰的民族大屠杀,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屡见不鲜,愈演愈烈。仅举一例:咸丰五年(1855)冬,云南临安府汉族恶霸分子与回民因争夺楚雄石羊银矿厂发生冲突,清朝官吏崔治中非但不持公平判决,反而“暗中挑拨,意在两伤,借邀功利”[②],遂酿成一连串屠回惨案。先是广通、罗川、禄丰各县回民被劫杀殆尽;接着楚雄官绅也开始了屠回暴行。临安的恶霸分子在官绅的怂恿和帮助下,在临安城内外挥舞屠刀,共杀回民约700余户;他们杀得性起,又要去省城将回民斩尽杀绝。回民马凌汉“愤临人之强暴,官吏之不为保护”[③] 纠集数百名回民被迫自卫,清朝官吏却借此反诬回民“阴谋作乱”,准备直接由政府出面,大规模屠回。咸丰六年(1856),奉旨团练的黄琮与云南巡抚舒兴阿密议后,“饬各府厅州县聚团杀回,须横直剿灭八百里”。四月十日,藩司青盛经“上院请示”后,下达了对省城回民“格杀无论”的屠杀令,于是各地唯恐杀回不力,“遂分头搜杀回民,不论良莠男女老幼,悉殄灭之”,直杀得回民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甚至有“妇人被害者,赤身剖腹,横卧街心,胎儿犹蠕蠕转动,情形惨极,令人不忍卒覩”。[④]
  面对着清政府这种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灭绝人寰的民族大屠杀,回族人民只有拼死奋斗以图暂存之一途。他们为了保卫民族的生存,不能不揭竿而起,斩木为兵,与反动的清王朝进行殊死的斗争。以杜文秀为首的云南回民大起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爆发的。
  无庸讳言,在当时一部分回民中,确实存在着一股民族复仇情绪。这是清政府反动民族政策下的必然产物,是可以理解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被逼到了绝崖,当然要舍命相拼,誓死报仇。正如《永昌回民檄文》中所说的那样:“我回民若再不报仇,则处处效尤,靡有孑遗,此不得不报者,一也。回民控告,壅于上闻,此不得不报者,二也。官兵助汉,灭绝回民,尸山血海,疼痛莫白,此〔不得〕不报者,三也。二三大员悯恤回死,上〔尚〕有人心,而畏彼刚强,虚〔欺〕我愚弱,此不得不报者,四也。回民脱逃者不过数千人,而兵差严拿,意欲断草除根,此不得不报者,五也。现今……团匪势焰愈张,不容难民回籍,此不得不报者,六也。”因此六条理由,他们立誓“报永昌城之大仇。舍命相拼,势不两立;志在报仇,并无别意。”面对着野蛮的民族屠杀,回民起来反抗斗争,报仇雪恨,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民族复仇情绪又是狭隘的,有害的。欺压、屠杀回族人民的,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和一小撮满、汉、回恶霸地主分子,与广大的满、汉族人民无关。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将汉族人民与汉族中的恶霸地主分子甚至与清政府混为一谈,相提并论,更不应笼统地提“向汉人报仇”,在回汉人民之间互相仇杀。这种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缺乏具体的阶级分析,模糊了自己的斗争目标,只能导致民族仇杀现象愈演愈烈,而客观上有利于清朝的封建统治者。广大回族人民对这种兄弟民族之间的相互残杀是不满的,是有所抵制的。正如当时回民中流传的一首歌谣所说:“汉杀回,回杀汉,结下的冤仇没有边;死死害苦了众百姓,活活喜坏了清家的官。”[⑤] 因此,我认为,当时存在的那种民族复仇情绪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极端狭隘的、错误的、有害的,它不利于回汉人民联合反抗清王朝的革命大业。同时,我还认为,那种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绝不体现广大回族人民的意志,也不能代表回族人民的主流。
  
  二
  
  杜文秀有那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目前接触到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尚未发现杜文秀有那种狭隘的民族情绪。相反,大量的史料证明,杜文秀一生坚持民族团结,坚决反对狭隘的民族情绪。他是19世纪中叶云南各族人民联合反清大起义的杰出领袖。
  杜文秀是云南保山县金鸡村人,出身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回民家庭。到青年时期,他的家境逐渐衰落,仅能勉强维持生活。他虽曾作过廪生,但也曾开茶铺替人倒水。比较贫困的生活环境,使他得以广泛接触下层社会,对各族劳动人民的疾苦有了较深的体会,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官府与“香把会”的汉族恶霸豪绅相勾结大规模屠杀回民时,杜文秀曾赴京叩阍。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妄图通过合法途径摆脱回民受迫害境遇的幻想,从而立下坚定的革命志向,决心效法李自成,推翻清王朝,重整中华锦绣山河。他慷慨激昂地对回众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余志非在温饱,岂有不痛心乎?屡因小节,回汉起衅,酿成祸端,满官不惟不以公判决,反于其间播弄,以图封功。余晋京时,往思我汉人锦绣山河,只因李自成之屈闯而失于胡人。难道李是男而杜是女乎?亦须一闯而复之!”[⑥]
  咸丰六年(1856)八月初二日,大理灭回风潮大起,杜文秀率蒙化回众起身救援,与蓝金喜、马金保等人率领的回民义军在姚安汇合,被推举为掌管军中论功行赏、评功给惩的黑旗令。当这支起义军击败了以张正泰为头子的地主武装,攻进大理以后,面临着“起义军向何处去”的严重关头。以蓝金喜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目光短浅,头脑发热,“皆自矜有功,各不相下,欲自取得魁率而握大权”。他们“多以战斗争杀、攻城掠地自夸诩”,沉醉于地位、财帛的争执及仇汉、杀汉之中。杜文秀力排众议,坚定地提出:“欲做大事,必须收拾人心,不宜专尚威力;且汉众回寡,尤须重用汉人。”[⑦]他的主张符合回汉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深得广大义军将士的“钦服”,从而被拥戴为这支回民起义军的带头人。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广大起义群众拥戴下,杜文秀筑坛校军场,拜为总统兵马大元帅。他公开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改正朔,蓄全发,易衣冠”[⑧],志在收拾中华锦绣河山,而非单纯着眼于为回民报仇。
  推翻清廷,重振中华,是杜文秀的奋斗目标。在他帅府张挂的是这样的匾联:“效法三皇……矢志继唐虞盛世”,“重见汉高事业”,“挽回中华世界”,“扫除幽燕之地,挽回尧舜之天”等等。显然,这些口号包含着反满和亲汉的情绪。应该承认,这种口号过于简单、笼统,它把一切仇恨集中在满族统治者身上, 其中掺杂着汉族人民的种族主义情绪,对长期统治中国的汉族的封建主义也未能进行反对和批判,它的结果往往容易放过中华民族的两个大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支持清朝统治的汉族及其他各族的封建势力。这样的口号,不可能攻破封建主义的思想堡垒。但是,产生这样简单的反满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足为怪的。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立以前,清代的革命者大抵都有这种情绪;即使在同盟会时期,虽已提出“建立民国”的口号,但大多数人也依然仅仅是因为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简单地反对清王朝而主张革命的。这种情绪的产生,不仅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它所带来的民族灾难,“而且因为它主要是满州(洲)贵族所掌握并厉行种族歧视政策的”。[⑨]清政府对各族人民实行反动的种族主义统治,到头来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不仅使自己成了众矢之的,而且激起了各族人民普遍的反满情绪。因此,杜文秀提出推翻清廷、重振中华的口号在当时是符合人心的,也确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巨大的革命风暴恰恰是在这种口号下被鼓动起来的。在19世纪中叶那种回汉纠纷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杜文秀身为一名回族的义军领袖,能冲破封建统治阶级设置的种族藩篱,以推翻清廷、重振中华、建立汉帝国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应该说已经是很可贵的了,是不应再受到“有狭隘回族情感”的指责的。
  回汉团结,共同抗清,是杜文秀的一贯主张。同治六年(1867),杜文秀在大理誓师,以20万大军进攻昆明。他在《誓师文》中表明:“此次出师,本为兴汉,戒勿滥杀……但得汉回一心,以雪国耻,是为至要……”[⑩]他在《兴师檄文》中也说:“本帅目击时艰,念关民寞〔瘼〕,不忍无辜之回为汉所杀,更不忍无辜之汉被回所伤,爰举义师,以清妖孽。志在救劫救民,心存安回安汉。”堂堂正正,胸怀坦荡,毫无狭隘回族情感可言。
  作为起义军的杰出领袖,杜文秀不仅完全注意到由统治阶级一手制造的民族纠纷这种现实,而且能从当时存在的清王朝与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出发,引导回、汉族人民分析这种民族纠纷的根源,进而摆脱这种民族纠纷,停止民族间的相互仇杀,团结一致,共同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他引导人们回忆:“回汉夷三教杂处,已千百年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何尝有畛域之分?”由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可恨妖官,兴汉灭回”,造成“强者逞鸱张之威,弱者无鼠窜之地”,“百姓危若倒悬”,回汉相杀,“民不聊生,人心思乱”的局面。而“可恶妖官〔犹〕安然高枕,置苍生亦〔于〕不问,弃黎庶其如遗”。[11] 这就揭示了制造民族纠纷和各族人民苦难的总根源。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宣布自己的政治纲领:“本帅一秉大公,连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翦除贪污,出民水火。”[12] 毅然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将各族人民的斗争锋芒直接引向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杜文秀关于“回汉夷平等”,“尤须重用汉人”的民族政策,也绝非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确实付诸实践的。据史料记载,杜文秀起兵之后,“即以优待汉民为政,所有汉民皆得各安生业;汉族中之绅士、举、贡、生、监,皆受以文职,治理民事,或参赞军务。”[13] 在杜文秀的297名统属职官题名录中,回民仅有13人,而另外那284人基本上都是汉民。除汉民外,对其他兄弟民族,杜文秀也命令规定“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凌虐。违者,不拘兵官,从重治罪。”[14] 他委任很多汉人及其他民族的领袖人物担任重要职务,如大司寇李芳园是汉族人,大司卫姚得胜是白族人,大司藩李正学是彝族人,他们都是深得杜文秀赏识的得力助手。其他如滇西傣族、纳西族的土司和彝族、傈僳族的领袖人物,也都得到杜文秀的委用。在处理回汉纠纷时,杜文秀“必先考查回人有无仗势欺压汉人之弊,而后理焉”。[15] 在杜文秀的正确领导下,大理政权的主要回族将领,如蔡发春、马兴堂、李国纶等,也都非常注意协和民族关系,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关于这一点,甚至连反对大理政权的绅士也不得不予以承认。《腾越杜乱纪实》的作者说李国纶“招抚红旗(指汉族军队)诸将,不吝金帛伪职”;“回民犯法者,必按法惩治。腾民陷水火久矣,一旦得此,如庆更生”。即使在腾越被围,城内粮绝的危难关头,“三营回众屡欲歼汉民,国纶力任保卫”,将困在城内的老弱男妇数千汉民分三次“以兵卫送”,“全数放出”城外逃生,而他则率回民坚守城内,“誓以城为存亡”,“至今人犹德之”。[16]
  联合大理政权以外的兄弟民族起义部队共同抗清,是杜文秀坚持民族团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杜文秀的回民起义部队与李文学的彝民起义部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咸丰六年(1856),杜军在彝族义军的援助下,打败了围困的清军。杜文秀在回、彝两支兄弟部队胜利会师时挽着李文学的胳臂说:我们同心协力,驱逐清朝,回、汉、彝生灵就可以安居了。李文学也当即表示,今后一定与回军并肩作战,共同反抗满官和汉庄主的凌虐。咸丰十年(1860),由于有傈僳族领袖李补、李绍先率本族军队千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一带进行战斗,与杜文秀的回民起义军相呼应,杜军才得以胜利攻占了这三县地区,使革命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杜文秀积极主动配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他认为,以汉族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太平军,已取天下三分之二,势力已达全国十余省,是抗击清王朝的主力。自己这支回民义军应该与他们联合,共同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因此,他从筑坛拜帅那天起,就公开宣布遥奉太平天国之号召,革命满清。他在文告中也尽量使用太平天国的语言,称清政府为“清妖”、“妖官”、“妖孽”。杜文秀在其革命一生中,始终以回民的“总统兵马大元帅”自称,决不称王,也从未有称王的想法。在他就任大元帅之职以后,有人曾劝他称王,遭到他严辞拒绝。这也是他遥奉太平天国之号召的一个具体表现。他重用贵州汉族人吕藩为军师,而这位吕藩很可能是一位太平军战士。据《辩冤解冤录》中云:吕藩曾向沙九明言,自己是“由江南长发中出来”宣传革命的。他极力赞同杜文秀关于回汉一心共抗清廷的正确主张,又“出其八阵旗帜,并行军计策以助杜文秀”。杜文秀制定的那些效法太平天国的政策、军机,吕藩是有可能参与出力的。杜文秀急切盼望早日与太平天国兵合一处,将归一家。他在回答马复初给他的劝降书时斩钉截铁地写道:“吾三迤回汉一心,誓绝满虏,有进无退!况今者太平天国业已克复十有余省,石达开奉命来滇,将与吾歃血为盟,互相援助,扫尽腥膻,以安吾民,指顾间事耳。”[17]他也曾采取主动行动去与太平天国联系:“杜文秀闻石达开将入蜀,乃致书与之约……乃遣伪将丽江人姚得胜率两万人……入蜀。寻为川督骆文忠秉章所遏不能通。”[18] 虽然未能联系上,但却表明了杜文秀欲与太平军联合抗清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杜文秀坚持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清政府搞民族压迫、煽动民族仇杀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受到回汉和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纷纷参加了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军。“时有大多数汉人愤清廷不讲人道,自愿执戈相从,驱杀清吏。”[19] 正是在杜文秀的领导下,当时存在的那种狭隘的民族报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克制,大理政权控制区域内的民族仇杀现象得到了制止,民族之间关系得到了缓和和改善。云南父老额手称颂:“杜公占大理十八年,深得民心。”[20] 迤西汉族绅士三百余人曾“公送匾联一方,文曰:‘一人定国’,并送对联一副”,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杜文秀的信赖和拥护。这种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正是大理革命政权的力量所在。它保证了大理革命势力的迅速发展,其全盛期曾一度占领云南全省大半,计50个县城,并曾扩展到贵州的兴义、普安,四川的绵竹及陕西的西安等地;同时,这也正是这支回民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坚持斗争长达十七、八年之久的一个基本原因。
  
  三
  杜文秀的宗教感情狭隘吗?
  我们并不否认杜文秀所领导的这次云南回民起义带有伊斯兰教的某些色彩。杜文秀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据记载,他“习诗书,兼通回教经典”;他尝劝告人们说:“做人当遵守教义,能照圣经所行,可使境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曾“设回文学校于帅府,时常亲自课读、出题,使各生作文”。特别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在他那颗象征大理政权权威的金印上,赫然刻着意为“全体穆斯林的统帅”的阿拉伯文字,俨然是一位宗教领袖。在这位“穆斯林的统帅”之下,大理政权还设有维持清真都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都掌教中书、司经馆教谕、司经馆训导、司经馆主簿、司经馆司务等宗教官员。[21] 在杜文秀的大力支持下,大理政权组织著名的穆斯林学者马联元、阿拉伯文书法家田家培等人,于同治元年(1862)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古兰经》木刻本三大卷的巨大工程,名之曰《宝命真经》,上署伊斯兰教纪元“至圣迁都壹千贰百柒拾玖年”。有人赞他所领导的大理政权“内政极佳,迤西自楚雄以上,虽军事浩繁,〔但〕人民安居乐土,夜不闭户。其道无他,即良好政治附以宗教也。”[22] 直至最后清兵逼临大理城下时,杜文秀当众表示,他赴清营去牺牲自己的决定,是为“顾持教门”,“留得几个油香根”,拯救全城老小。临行前,他按照伊斯兰教的方式全家沐浴,“请甘肃河州人马老爸爸念讨白”,“念邦格”[23],进行了临终前的祈祷;随他赴清营的还有“习经学生二人”。凡此种种,都显示出这次起义确实带有一定程度的伊斯兰教色彩,杜文秀本人也确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感情。
  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历史现象呢?
  我们认为,这次起义带有一些宗教色彩是不足为奇的。正如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一文中所指出的:“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24]。回回民族与伊斯兰教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民族开始形成那时起,广大回族群众就完全接受着伊斯兰教的影响,而“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25]
  我们还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感情与所带有的宗教情感是否狭隘是两回事。所谓宗教感情狭隘,是指一个人时时处处沉湎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之中,对其他宗教则绝对排斥,毫不相容。杜文秀恰恰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宗教情感并不狭隘。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很清楚:
  首先,杜文秀身为穆斯林,却没有将伊斯兰教的色彩加进自己亲手制定的起义政治纲领中;相反,该纲领强调的倒是“连回汉为一体”,加强回汉间的民族团结。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洪秀全是以“拜上帝会”的形式发动这场革命运动的,“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26]。杜文秀作为回民起义军的领导人,“全体穆斯林的统帅”,却心甘情愿地要求归附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主动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歃血为盟”。可见他心目中民族团结共抗清朝的政治标准是占第一位的,而并没有划分敌友的另外一种宗教标准。
  其次,杜文秀从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宗教政策,即“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凌虐”。他认为,千百年来那种“回汉夷三教杂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并无“畛域之分”的现象才是正常的。他规定:军兵所过之处, “有〔如〕经过文武庙宇,不准驻扎,违者,治罪”;“有毁拆庙宇……者,斩。”[27] 显然,这里的所谓“庙宇”,绝非单指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而言,而是泛指佛庙、道观、尼庵及孔庙、关帝庙等一切寺庙。这种允许各种宗教各行其是,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一体保护的政策,在当时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方面是有很大意义的,无疑也是正确的。
  第三,我们说杜文秀的宗教感情并不狭隘还表现在他对待法国殖民主义侵略阴谋所持的原则立场上。法国基督教神父勒格尔暹在回民起义时期,始终留在大理地区。杜文秀曾对该神父说:“我了解你们的宗教,我念过你们宗教的书,回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是兄弟……”[28](这段话本身也证明,杜文秀并没有站在狭隘的伊斯兰教徒的立场上)。但是,当这些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殖民主义分子要搞侵略我国的罪恶活动时,杜文秀就不再把它们看作是自己的“兄弟”了。1868年,由德拉格来和安邺率领的法国探险队,在梁士美、马如龙、马复初等人的保护和款待下,顺利地通过临安、昆明等地,来到大理,要在那里探清道路、测量距离和绘制地图,妄图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我国云南地区作准备。杜文秀完全洞见了这些殖民主义者的罪恶阴谋。尽管“滇南回回总掌教”马复初为他们写了阿拉伯文的介绍信,叫滇西回民不要阻难这群冒险家的行动,但杜文秀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表现出十分坚定的原则立场。他当面斥责了那位“基督教弟兄”法国神父勒格尔暹,指出安邺等人的行动意图实际是想强占中国的土地。他拒不接见安邺等人,并勒令这批冒险家立刻离境。他警告安邺之流:“虽然侵略者可以强占澜沧江流域从海到云南的土地,他到达大理势必停止;虽然侵略者能征服中国内地十八省,但征服大理却要困难的多。”[29] 在杜文秀的严厉拒绝下,安邺等人无法继续前进,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阴谋受到有力的打击。
  应该承认,在当时回民起义军的内部,确实有一部分人有比较浓厚的大伊斯兰教气味。这突出表现在安邺在其《印度支那探险记》里列为附录文件发表的一张阿拉伯文传单上。传单全文长五百多字,充满了大伊斯兰教主义气味,完全忽视了汉回团结共同反抗清朝统治的重要性。传单中声称,在大理已经建立了“回教国”,杜文秀被称为“苏丹苏莱曼”。这是所谓“大理回教国”的来源,也可以算是杜文秀“宗教感情狭隘”的一个“佐证”。
  经过多年来不少中外史学者的考证,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所谓“大理回教国”,纯属子虚乌有;所谓“苏丹”的称谓,对于大理回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除去两三个阿訇之外,当地人从不用来称呼他们的首领;至于‘苏莱曼’的名字,则根本没有人知道。”[30]“杜文秀被称为‘苏丹’,看来最初是欧洲人所臆造的,一八六八年英国探险队正式加以引用。其实这个探险队仅到过腾越,离大理还有七站路。”[31] 显然,这份传单的内容仅仅代表了极少数阿訇的看法和趋向,根本不能代表杜文秀的意见。杜文秀本人对于宗教的看法并非如此狭隘。
  殖民主义者惯于利用宗教进行颠覆和侵略活动。利用被侵略国家内部一些有狭隘民族和宗教情绪的人搞分裂活动和出卖祖国行径的事情,历史上也多有发生。杜文秀能够在当时那种极端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顶住各方面压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正说明他是将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这对于一个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回族人民起义领袖,该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最后,我们说杜文秀的宗教感情并不狭隘还表现在他对马复初、马如龙等这些同族、同教领袖人物的态度上。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利用人们的宗教感情,瓦解起义队伍,扑灭革命斗争火焰的例子,在历史上是确有发生的。当敌人挥舞屠刀的时候,有些人宁死不屈,不愧英雄的称号;而当敌人高举宗教圣经的时候,他们却会跪倒在敌人的面前,变节投降。清政府也曾多次妄图利用伊斯兰教来瓦解云南回民起义军,诱使杜文秀投降,但均未得逞。试举几例如下:
  马如龙降清后,在同治元年(1862)五月写信给杜文秀,并特令杨振鹏亲赴大理与杜文秀“面议一切机宜”,妄图用宗教和宗亲之谊劝降杜文秀。信中,马如龙大讲什么不要违背“天命”,“存心争名夺利”,而应“念穆民一家之谊”,“为穆民大局计”,“为顾持教门”,投降清廷,“共享安静之福、升平之休,何乐如之!”这样,才能得到“真主护佑”。[32] 杜文秀当即写了《复杨振鹏书》,坚决拒绝和议投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政府对他诱降是“包藏祸心”,“推其心,不过因江南未靖,西洋复来,各省纷争,天下鼎沸,暂为缓此急彼。俟彼处稍定,须将举全师以压我境。”“朝廷以和相议,以官相饵”的目的,是要分化瓦解“本属一家”的“天下穆民”,使之贫富悬殊,人心含怨,“操戈入室,同类相伤”,再演灭回惨剧。他坚定地表示:“至若迤西,回之受职者数千,汉之受职者数万……三教同心,联为一体”,抗清到底,“众意已定,无烦尊驾(指杨振鹏)到榆。即祈旋省转达把八(指马复初)、现兄(指马如龙),统希见照,则迤西幸甚!”[33] 给马、杨诸人及其主子清政府吃了一顿闭门羹!
  马复初得到了清廷恩赐的“二品伯克”头衔之后,曾多次以“滇南回回总掌教”的身份写信劝杜文秀投降。同治三年(1864),他还曾自愿亲赴迤西,企图用宗教软化文秀。文秀始终不为所动,并向这位“总掌教”进一步表明:“吾三迤,回汉一心,誓绝满虏,有进无退!”决心联合太平天国,“扫尽腥膻,以安吾民”。他还老实不客气地警告马复初,千万不要“堕官术中”,上清廷的当,使回民内部同室操戈,“自相吞噬”[34]。使马复初也碰了一颗大钉子。
  同治二年(1863)四月,马如龙又派亲信参谋马负图同掌教十多人前往大理劝降。马负图口口声声要“仰体马镇台(指马如龙)顾持教门之婆心”,不要坚持反清起义,否则即是“坑害教门”,要文秀“通权达变”,“得风便转”,投降清廷,使自己“得居高位,享厚禄,光宗耀祖,夫贵妻荣,流芳百世”。同去的众掌教也纷纷劝文秀归顺,“不然恐离撇趸哟(经堂语,现世之意)”。对于这一套软硬兼施的丑恶说教,杜文秀极端厌恶。他斩钉截铁地对这群说客说:“马云峰做他马云峰的官,我杜文秀造我杜文秀之反。想〔要〕我杜文秀归顺,除非黄河水清。不然,万万不能!”[35]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一位回族革命者冲破某些宗教领袖的权威,决心革命到底的勇气和英雄气概。读到这些豪言壮语,谁能不对这位19世纪中期云南回民反清大起义的杰出领袖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回族英雄,我们难道还能认为他有什么狭隘的宗教感情么?
  
  * * * * * *
  列宁主义教导我们:“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6] 这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当遵循的准绳。坚持民族平等,注意协和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引导各族人民一致反抗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是杜文秀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他高于他的前辈和同辈回民起义领袖,为回族革命史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狭隘的宗教狂热分子。他是中国近代史和回族革命史上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起过积极作用的一位杰出人物。
  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37] 杜文秀是19世纪云南各族人民革命斗争所造就出来的伟大战士。他所坚持的民族团结的思想,同样也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这种思想一经提出,便受到云南各族人民和起义战士的钦服和拥护,便是有力的证据。这说明,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尽管发生过种种不愉快的事件,但是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毕竟是主流;而这种大团结、大统一的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1982年9月
  
  (原载《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皇汉:文选评论(2010/10/3 15:58:58)
杀光回猪

最新经典Top 5
□吴宇洪:文选评论(2015/11/23 15:43:26)
小白帽天生反骨,走到那祸害到那,绝对是魔鬼子民,人类癌细胞,必须干净彻底地全部弄死!——留名想定点清除吗?邪教徒吓得了谁?

□332236967:文选评论(2013/10/3 10:09:52)
尼玛,土匪不是人?| 煞笔。

□大汉:文选评论(2013/1/3 1:38:36)
左宗棠大汉民族,杀猪英雄

□大道:文选评论(2012/12/16 9:46:14)
你不客观看待同治回变,自然就会得到上面不能服人的结论,之中无辜汉族所受回军残杀何止百万呢。

□石月亮:杜文秀(2009/1/11 19:55:22)
杜文秀(1823-1872年),字文焕,回族,为农民起义领袖。
    清成丰六年(1856年)七月,杜文秀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起义从蒙化(今大理巍山)小围埂开始,很快发展为云南滇西的回、白、彝、傈僳、哈尼各族人民联合的反清斗争。攻下大理后,杜文秀于同年9月25日被推选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在大理清提督衙门设置帅府。提出“联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口号,并制定了政纲、政策、措施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因此,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得到云南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傈僳族领袖李朴的支持,击退了清将马如龙对大理的进攻。随即东征,围困昆明城,狠狠地打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1866年是大理革命政权的极盛时期,攻占城池53座,后来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清政府抽调大量兵力来镇压杜文秀的起义军,同时,也由于起义军内部的分裂,起义遭到失败。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军大举进攻大理,同年11月25日,清军攻破大理城,杜文秀次日服孔雀胆自杀,以身殉职。清军将其首级割下,解押赴昆明邀功,其尸体草草掩埋在大理下兑村东的荒地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杜文秀尸体被其女婿张志勘重新收埋,原为8块石块砌成的长方形石墓,民国6年(1917年)又重立墓碑,现存墓为1983年重新修建,将其原墓保留在新墓体内,墓志为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撰写。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大理革命政权建立的18年中,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他们的斗争是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1983年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杜文秀墓公布为第二批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剑胆琴心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