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March月
2822:43:19
相册评论访客
  emtf阿弥陀佛
经典值6
[编辑][置顶][取消]
2011年October月
2122:8:18
相册评论访客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于1957年被盗,其尸骨在1967年被焚烧,真够倒霉的,十三陵中目前只有是十一个陵保存完整。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September月
2116:35:4
留言大明臣民
  陛下!有空我一定要去北京,跪拜万岁您!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September月
2116:26:29
怀念思宗朱先生
  怀念思宗,思宗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我大汉一定会复兴,我中华一定会繁荣昌盛!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August月
2819:32:8
留言访客
  祭拜陛下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August月
287:56:13
拜祭先皇横槊凌云
  拜祭先皇,可惜先皇驾崩,中华无统一领袖,致使民族惨遭浩劫!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0年July月
715:49:57
明代遗民访客
  崇祯三百六十六年,祭拜陛下!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June月
1422:47:3
相册评论访客
  繶死在后院一棵树。
经典值11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June月
1422:33:8
叹惜梦回明朝
  可惜了一位木匠!
经典值9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May月
254:35:33
留言访客
  崇祯皇帝对臣僚的谦逊和柔情的消失----崇祯皇帝的心路历程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April月
3019:49:0
看《窃明》有感---崇祯有这么昏庸吗?逃之夭夭夭
  《窃明》书中说崇祯一上台就取消厂卫,乱收税等,其实历史上崇祯哪里取消过厂卫,大家可以看看坛子里的明末三饷的分析,农民的总负担只占了收入的10%。崇祯要有这么小白, 这么天真,用不着李自成打下北京,魏公公早就把他拿下了.说句实话,崇祯在亡国之君中是一个最悲剧的人物.他上台时,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中:1、西南有“奢安之乱”,崇祯动用了云贵川两广5省兵力,军费开支由四百余万,升至五百余万。先不算别的地方,单单是这一入一出,就拉出了至少两百万的差距!两年最低也有四百万!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崇祯用内帑金来作为调整国家财政的储备金2、陕西有王二等农民起义3、满族已占领东北10年,除了宁远小胜外,明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4、国家财政状况恶劣,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而黄仁宇也认为明帝国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末年各军皆欠饷了,其实别说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长期拖欠的,(详参见〈万历十五年〉)因此尽管明朝政府拖欠军饷是很恶劣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又是无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现象。理由很简单:朝廷没那么多钱。
    
      5、国家历经了一个黑暗无比的阉人时代,元气大丧,士风不振,贪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难怪崇祯在一次召对中感叹:“今日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当大臣陕嗣宗上书指责他求治太急时,他批示:“此时不矫枉过正,太平何日可望。”
    
      但一个人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毕竟大势已去,亡国已指日可待。在临近末日的紫禁城,他常常暗自叹息:“朕不自意成亡国之君。”,实在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崇祯的敌人有几方面:一.地主官僚集团,整个官僚机构首先已经到了腐朽的边缘,积弊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财政上的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再填多少钱进去都没有用。在看《杨嗣昌集》中有这样一段,因为杨是户部新饷司的,因此他的上疏极具史料价值,他在一次驳回宣府镇要求加新饷的上疏中举了这个例子,凭记忆大概如下:
    
      宣府额定兵员8万,每年额定的本色折色总计是一百一十八万两左右,可实际查验仅有3万人,结果拖了3个月的军饷,底下就闹了.
    
      杨写道(大概意思):兵员不足十分之四,但是却拿着额定的军饷.拖欠的军饷与额定的军饷相比只差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按照实际这点兵员,饷根本就是发多了,哪还欠什么?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味批评崇祯不肯出内帑的观点,不要说我一直分析崇祯本身就没有,就是有,试问一个皇帝得知3万人的部队一直在领8万人的军饷,居然还说朝廷欠饷,非要皇帝出私房钱,他能同意吗?(这事虽然是天启年的事情,可到了崇祯年间,军镇还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是钱的问题么?这钱都上哪去了?
    
      有人说崇祯刚愎自用,杀大臣多,我认为杀得不够,暴力不够、强权不够。
    
      要像朱元璋一样整治这些官僚,明朝才有救。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的确也不敢想他祖宗这样杀人,不然用不着农民军,这些官僚就可以推他下课了.
    
      二、农民起义军。
    
      说老实话、这也是家天下的弊端,但凡老百姓过不好都赖皇上。
    
      虽然崇祯帝已经为了这个国家得罪了地主官僚集团,但是他还要给这些家伙背欺压百姓的黑锅,一直到后来。
    
      农民军没有今天的政治修养,总是为了推翻他老人家而玩命。在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实在是自掘坟墓。如同一个家庭内部,妻子总是对丈夫使用家庭暴力,当她把丈夫玩残了后,仇人找上们来了,逼着她改嫁,不然就打,即丢了尊严也没混上户主。
    
      就现实人的利益来说,你所在的地区生活尚可,邻省饥荒,饥民暴动,你希望他们来你的家乡么?其实清后期的湘军就是一个例子。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运动最活跃的中原地区,翻看河南鹿邑县县志有关明末的部分,发现李自成的农民军在鹿邑县除县西南任集乡的柴庄之外,把鹿邑县其余所有的人口全部杀掉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自成下令对整个鹿邑县进行血洗,天快要亮的时候,一个士兵跑到李自成面前报告说,现在只有一个叫柴庄的村子还没有进行屠杀,李自成看天已快亮,就借着黎明的微光向柴庄望了一下,说:这个村子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就算了吧!就这样,这个村子算是保住了。所以今天鹿邑县居民的先人大多是外地迁来的,只有柴庄一个村子的柴姓人家算是正宗的土著人。也许是巧合?这个村子也果真应了李自成的那句话,三百多年至今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是在今天,全村学历最高的也只是初中毕业。李自成攻开封,决黄河,死80万人,是人为黄河水患死伤最大一次。
    
      张献忠虽被诬陷,但四川还是被他杀了不少。
    
      从崇祯皇帝的遗诏看他还是爱护百姓的。他想让百姓安居乐业。谁都可以看出杀一两个奸臣容易,平定天下的叛乱困难。在小冰河期,天灾加剧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而调和这个矛盾的只有这个国家的统帅——崇祯。而他也要依靠这些地主官僚为他办事,这是封建体制的弊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要像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不是推翻一个皇帝那么简单的。当农民军冲进皇宫发现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金银,于是开始勒索官僚时,他们也不会明白,这些人才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而最想让他们吃饱饭而不是去铤而走险的正是已经殉国的崇祯皇帝。
    
      明朝末期,自然灾害严重,有的人被饿死,有的人却还锦衣玉食,利益需要再分配,崇祯皇帝想这么作,结果还是两面不是人,成功是很难的。于是就有了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
    
      三、后金
    
      这个不用说,他们是为了到中原过好日子来的。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崇祯皇帝。
    
      如今,皇帝更多的被看作地主官僚的代言人,甚至完全忽视了他也是国家、民族的精神领袖与象征、是封建国家、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基石,是国家政治运转与人力物力资源调动的核心。
    
      崇祯倒了,大明就是倒地之厦.清军入关,不是和平演变,也不是李自成的起义,皇帝驾崩,百姓必受一番苦难。
    
      明末清初,百姓苦难,应当怪崇祯,还是刽子手呢?
    
      窃明一书指出用袁崇焕的错误,在实际的历史中,哪里有黄石这样的人,就是“奢安之乱”,也是崇祯调集5省兵力,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下去的.崇祯年间哪一位最适合做辽东统帅?可以说除了袁崇焕,就是孙承宗了,但孙当时已经70岁了,而且袁死后,就是孙任统帅,明军还不是有大凌河的惨败,损失了4万人.
    
      现在一些读者根据小说就指责崇祯如何昏庸,好像如果我们穿越过去,就能散发王八之气,一举定乾坤,这无非都是意淫罢了,不说多了,就中国目前的腐败问题,难道就这么好解决?何况崇祯年间是内忧外患,天灾不断,这些问题一旦累积,就是现代化了的现在解决起都困难,何况17世纪的中国?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April月
3019:46:50
崇祯皇帝对臣僚的谦逊和柔情的消失----崇祯皇帝的心路历程逃之夭夭夭
  崇祯皇帝16岁时接手的是他“木匠”哥哥撂下的,被大宦官魏忠贤恣意捣乱7年,朝纲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即位伊始,对着前任政治狂烧了二把火。一把火,不动声色地把大宦官魏忠贤的势力消灭殆尽;第二把火,为东林冤案平反昭雪。一时道路相传,都以为“大明中兴”有希望了。然而,没有多久,崇祯皇帝对臣僚的谦逊和柔情消失了,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令他烦心的是,官僚们办事不力,相互间的攻击隔三逢二,无有休止。经心腹太监密查,说是在高尚的词句和说不清的是非之争背后,仍在玩门户党争老一套。17年里,他先后更易内阁“宰相”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2崇祯帝辩解说:“朕所诛者是贪欺二字。”处理的都是那些伸手要权要钱,说假话大话却失职连连的“劣臣”,下此狠手,也是出于无奈。他发狠说“但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就满足了,以此表达对官僚层素质普遍低下的强烈不满。当几度整肃无效,失去耐心之后,崇祯帝再度起用宦官和东厂,重蹈永乐皇帝开创的宦官干政覆辙。
    
      文秉在《烈皇小识》中写明了崇祯对大臣的心态转变过程:
    
      烈皇昔由藩邸入继大统,毒雾迷空,荆棘满地,以孑身出入于刀锋剑铓之中,不动声色,巨奸立扫,真所谓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耶!仪鉴于殷,尽彻诸内奄,政事俱归于外庭,诚千载一时也。然而逆珰遗孽,但知力护残局,不复顾国家大计,即废籍诸公,亦阅历久而情面深,无复有赞皇魏公其人者。且也,长山以改敕获戾,而上疑大臣不足倚矣。未几,乌程以枚卜告讦,而上疑群臣不足信矣。次年,罪督以私款偾事,而上疑边臣不足任矣。举外廷皆不可恃,势不得不仍归于内,适又有借不测之恩威,伸具瞻之喜怒者,事权乃尽归于内而不可复收。嗟乎!赫赫师尹,颠倒豪杰者乃尔,即后先臣以讲筵荷蒙圣鉴,超拔政府,真有虚己以听之意。而两月揆地,一语招尤,致负圣明特达,无以报称。天乎人乎,岂气运使然乎?先臣罢而韩城、武陵辈进,虽圣主日见其忧勤,而群臣日流于党比,痼疾已成,不复可药矣。不肖于十年中,备集烈皇行事,以志尧舜吾君之恩,又以志有君无臣之叹。
    
      崇祯在登极之初,杀魏阉,政事全归于群臣,而被罢黜的东林党政治家,亦阅历久而情面深,光顾私利,没有像唐太宗身边魏徵那样的人.大学士刘鸿训偷偷改皇帝的圣旨,皇帝觉得大臣不值得信任;温体仁在崇祯选内阁时揭发东林钱谦益等作弊,在朝堂上大吵,皇帝觉得群臣也不可信;而袁崇焕因为私自议和而废公事,皇帝觉得边臣也不值得信任.因此皇帝重新信任宦官.皇帝只好日日辛勤,而群臣光知道党争,因此有有君而无臣之叹.
    
      《烈皇小识》的作者文秉是内阁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震孟不仅是内阁大学士且是崇祯的老师,常伴帝侧,因此资料比较可靠.
    
      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也有类似记载.
    
      王世德,明朝大兴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人。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要职,频繁出入宫门,穿梭于宫廷皇族内臣之间,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起伏变故,以及王朝的最终灭亡。做为一个生命个体,从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荣华富贵乃过眼云烟,王朝变故亦不过昼夜事也。思之于心,颇多感慨,奋笔疾书,述诸笔端。《崇祯遗录》所记录的史实,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亲历目睹之事,与一般的旁门闾巷稗官野史笔记相比较,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书中写道:‘于戏!烈皇帝以仁俭英敏之主,遭家不造,忧勤十年卒以亡。天乎其人邪!凡祸之所以来,非无故矣。治国必需经济之才,而以八股取士,所取非所用,故内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乱致治之才,满朝无一人。皆贪污奸佞,诈伪成习,惟知营私竞进,下民共咨而不恤,纲纪日坏而不问,百政废弛,举天下事委之吏胥。而在位者率朝夕饮酒赋诗,戕民取钱以自乐,循资格致卿相而已。嗟乎!上即位,诛逆珰,斥抑宦官,虚心委任大臣。而所谓大臣者类如此,天下事尚可为乎?以致边疆日蹙,秦、晋、中原,盗贼蜂起。环顾中外,无一足恃者。于是破格用人,求奇才,图匡济。而廷臣方持门户。如其党,即力护持之,误国殃民皆不问。非其党,纵有可用之才,必多方以陷之,务置之死而后已。而国事皆不顾,朋比为奸,互相倾害。使天子徇众议以用人既不效,排众议以用人又不效。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展转相循,贼势日炽。天子孑然孤立,彷徨无所措,而宗社随之。然则国家沦亡,谁之罪也?每召对大臣,窃闻天语煌煌,询问安危大计,而廷臣非惭汗不能言,即嗫喔举老生之常谈以塞责。间有忠鲠敢言之士,而所言又皆疏阔迂腐,不知时务,不可用。实堪遗恨千古!‘
    
      王世德与文秉所发感叹何其相似!
    
      当时,无论是明人还是清人,都明白事变是由所谓“流寇”即农民起义引起的。不是农民军17年对明的长期消耗,几无可“勤王”之兵(明的军事主力全在北方),京城也不会坐以待斃,大清兵更不可能如此轻易地阔步走入紫禁城。因此,明清易代之际的“记忆史”,议论的焦点自然要落到追究大明君臣的“责任”上来:大明政权究竟出了哪些致命的毛病,才变得不堪一击,拱手与人?
    
      “记忆史”在这方面提供的材料不胜其多,观点却十分混乱。皇帝那边直到临死前还冤气冲天,觉得是臣僚坑了他,“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写“记忆史”的也有不少同情这种说法。另一种声音则明里暗地指向了崇祯皇帝,埋怨他专断自负,随意杀戮,喜怒无常等等。总括起来,总不离导致王朝灭亡的那些陈旧老套,例如皇帝刚愎自用(或昏聩荒淫,但崇祯不属于此),“所用非人”,特别是任用宦官,更犯大忌;官僚群醉生梦死,贪婪内斗,“不以国事为重,不以百姓为念”,虽了无新意,却都一一可以援事指证。
    
      文秉描述编写《烈皇小识》的心情是“悲愤填膺,扼吭欲绝,涕泗滂沱,几执笔而不能下”,发问道:“天乎,人乎,岂气运使然乎?”其实,凡说到明亡的原委,明末清初人必追问“殆由天运,抑或人谋所致”,困惑不解,非文秉独然.
    
  
经典值3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April月
2723:25:38
敬祭先皇崇祯帝颜汉
  先皇临危受命,虽因性急拙政未能挽大明于即倒,但勤政治国。殚精竭虑,无奈大明积重难返,朝政不治。天灾纷降,李闯四起,外有女贞北蒙窥视,内有奸佞乱政,终致国亡,然明之覆亡实不同朝代更迭,是异族侵略,殖民中华,子民受辱,民族衣冠不存,满清入主中原,野蛮屠戮,罪行累累。终清267年,反清复明之火从未熄灭,后1911,武昌首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业终成,民族尊严重拾,然军阀四起,列强交侵,国势衰败,更有东瀛倭奴,1918大举侵华,民族危亡之际,国共联手,华夏一心,虽有汉奸作祟,满洲自立,然大汉精神不灭,终联手功败倭奴,民族得以自保。,后来之事,福祸难定消亡300多年我华夏衣冠,现已复兴,虽因满清殖民太久,汉人意识淡漠,但我等深信,我大汉子民终能重拾民族衣冠,民族觉醒有望,他日定能全族复冠,届时再行叩拜先皇,感念先皇归天之前不忘子民大义。原先皇佑我大汉子民早日觉醒,共兴民族大业!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April月
2714:49:48
追怀先帝吳峻輝
  缅怀先帝,愿我华夏永昌!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9年April月
2616:46:30
留言Franziska
  树影绰约,是过往的云烟,烟雨迷蒙,是千年的愁缘。
  
  忆当年,飞舞在眉梢的凌云壮志,稚嫩的心却孕育着多少的英雄梦?孤寂的天空,望穿秋水的等待,坚毅的瞳仁看透多少的悲欢离合?
  
  梦想延续在金柳之下,夕阳摔碎在波光中。摇曳烛光下,纤弱的你坐在桌前,彻夜未眠。多少次的辗转反侧,多少天的痛苦思索。花开了又落,燕归了又去,独独是你,徘徊在树影中。深院锁春秋。看不见日出日落。春泪枝头坠,晴光水中媚。昏黄的烛光摇晃出天空的泪痕,朦胧出一片忧伤。曾记否,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飞天的舞袖。梦醒后是无尽的感伤。
  
  月光在窗棂跳舞,映出的却是烽火连天。蹿上天空的火光侵蚀了梦想,黑色的双眸中跳动的是血红的火光。最后的背影是尊严,景山上是你不屈的灵魂,唱着千年的长恨歌。
  
  我还记得你,举手投足间的豪迈,梦想延伸的壮志。
  
  铲除魏忠贤,那是你不朽的功名。谁持彩练当空舞,映出的是你的不服输的背影。不知梦去何方,千年的悲哀何去何从。不再去看草地上的姹紫嫣红,不在去望天空上的纸鸢飞翔。留下的只是一卷卷苍白泛黄的历史罢了。
  
  何曾不想剑舞黄沙,留下千古美名,惜当年动荡不安,只能无可奈何。
  
  往事风尘过,一蓑烟雨任平生。
  
  悠悠远远,侧畔千帆。你不信,不信命。为何独独是你,拼尽全力也无法拯救这个没落的王朝。泪洒千年,染湿了多少的河畔。诸臣误你。可这早已不是借口。回首往昔,去追寻梦的伊始。
  
  景山上,天空下。
  
  一棵树终了了你的生命。那是尊严吧,不愿让后金的铁蹄踏在你的身上。国,尤不在,梦,未消散。斑驳的青石墙旁,有蔷薇在绽放。血红的花瓣默默地流着泪,探头缀。依旧是摇曳的树影,点点凌乱地落在你身上。风霜历尽心不移。刀砍东风,于我有何哉。唯见风摇曳。
  
  年华逐去了悲壮,我还记得你,在那战火纷争的流年。
  
  你非亡国之君,你努力过,你是明君,你并没有对不起大明王朝。
  
  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纵使是梦境吧,我仍感受到月华清澈透明,卷入点点忧愁,融入你逝去的那天际。听一曲古乐在这迷离的月夜,猛然东望长河远逝。
  
  忆崇祯,看迷雾。
  
  梦悠悠,你醒了么,举一杯酒,透过这明亮的杯,释放悲伤。
  
  举杯邀明月,一酒解千愁。
  
  
  
   阴历三月十八日,阳历四月十三日,崇祯崩。
  
   三百六十五年前,崇祯殉国。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信王殿下。祭奠。
  
经典值2
[编辑][置顶][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经典排行Top 5
□访客:相册评论(2009/6/14 22:47:04)
繶死在后院一棵树。

□梦回明朝:叹惜(2009/6/14 22:33:09)
可惜了一位木匠!

□答:好了,不谈这个了(2004/2/16 12:50:39)
不过我只想说一句,合同的说法不是我先提出来的,而是对方先提出来的,请再仔细看看,我也认为这样不合适,但我只是回应.

□澹然:第一次来(2004/4/4 21:45:49)
初次来到这个论坛,觉得就象是一个小家庭中朋友们亲亲热热的围坐在沙发上聊天,人不多,但其乐融融,情谊浓浓;所以我贸然前来,倒有一种不速之客登门的感觉:)
  看了你们的文章和资料,完善了很多以前对崇祯的看法,所谓心灵的共鸣也许就是这样。先谢谢了。
  能于千万网页中找到这一角,感觉真好。

□oneday:去年去了十三陵了~~~(2005/3/6 18:14:35)
12月时去了十三陵,还被我们找到了思陵了~~~好高兴~~~
  不过看陵的大叔不让进,只能在门口那里瞻仰呢...

最新经典Top 5
□zy69:偶见邓之诚著《骨董琐记》,记有崇祯御笔之文:(2002/4/8 17:45:02)
“明理记实,心领神会。五韵精严,八法清贵。周旋于规矩之中,超越乎万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于笔,文焉则未。司礼掌印化淳,有作辄佳。特赐。崇祯戊寅八月谷旦。”

□大明遺老:留言(2009/4/25 1:05:50)
老朱啊,您皇帝當的不太好是事實,但您也已經盡到大大明帝王的責任了。因此余仍然敬重您,請受余一拜!

□复楼下的:不同与同(2004/2/14 16:05:03)

  现在,签订和解除劳资合同,都是正常的事情。三顾邀贤,任命高职,后来却发现原来用人不当,也要立即炒他鱿鱼,要不老板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那种坐满了元老的公司,暮气沉沉,哪里还有什么生机!!
  
  请出袁崇焕,杀他,只是一个过程中两个不连续的步骤。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袁崇焕应招从老家赶来之后,做了些什么事情。而且在崇祯和袁崇焕之间,也谈不上“知遇之恩”。朝臣向崇祯推荐,袁崇焕面试过关,崇祯委袁以重任。至于袁是否称职,有兴趣的各位可以考证。至于说什么兵临城下,“皇帝一直是保袁的”,这话纯粹是胡说八道,除非皇帝已经被吓傻了。
  
  袁崇焕防区范围、清兵进军路线图、北京城下之战以及崇祯曾将几位战败的将领凌迟以及明代法典中关于“凌迟”的条文等等,可以在历史档案馆中查找有关资料。查得明白也就罢了,只知“可能”就不必谈了。
  
  凌迟这种刑罚,极残忍!同意!!!
  

□吳峻輝:追怀先帝(2009/4/27 14:49:49)
缅怀先帝,愿我华夏永昌!

□Franziska:留言(2009/4/26 16:46:31)
树影绰约,是过往的云烟,烟雨迷蒙,是千年的愁缘。
  
  忆当年,飞舞在眉梢的凌云壮志,稚嫩的心却孕育着多少的英雄梦?孤寂的天空,望穿秋水的等待,坚毅的瞳仁看透多少的悲欢离合?
  
  梦想延续在金柳之下,夕阳摔碎在波光中。摇曳烛光下,纤弱的你坐在桌前,彻夜未眠。多少次的辗转反侧,多少天的痛苦思索。花开了又落,燕归了又去,独独是你,徘徊在树影中。深院锁春秋。看不见日出日落。春泪枝头坠,晴光水中媚。昏黄的烛光摇晃出天空的泪痕,朦胧出一片忧伤。曾记否,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飞天的舞袖。梦醒后是无尽的感伤。
  
  月光在窗棂跳舞,映出的却是烽火连天。蹿上天空的火光侵蚀了梦想,黑色的双眸中跳动的是血红的火光。最后的背影是尊严,景山上是你不屈的灵魂,唱着千年的长恨歌。
  
  我还记得你,举手投足间的豪迈,梦想延伸的壮志。
  
  铲除魏忠贤,那是你不朽的功名。谁持彩练当空舞,映出的是你的不服输的背影。不知梦去何方,千年的悲哀何去何从。不再去看草地上的姹紫嫣红,不在去望天空上的纸鸢飞翔。留下的只是一卷卷苍白泛黄的历史罢了。
  
  何曾不想剑舞黄沙,留下千古美名,惜当年动荡不安,只能无可奈何。
  
  往事风尘过,一蓑烟雨任平生。
  
  悠悠远远,侧畔千帆。你不信,不信命。为何独独是你,拼尽全力也无法拯救这个没落的王朝。泪洒千年,染湿了多少的河畔。诸臣误你。可这早已不是借口。回首往昔,去追寻梦的伊始。
  
  景山上,天空下。
  
  一棵树终了了你的生命。那是尊严吧,不愿让后金的铁蹄踏在你的身上。国,尤不在,梦,未消散。斑驳的青石墙旁,有蔷薇在绽放。血红的花瓣默默地流着泪,探头缀。依旧是摇曳的树影,点点凌乱地落在你身上。风霜历尽心不移。刀砍东风,于我有何哉。唯见风摇曳。
  
  年华逐去了悲壮,我还记得你,在那战火纷争的流年。
  
  你非亡国之君,你努力过,你是明君,你并没有对不起大明王朝。
  
  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纵使是梦境吧,我仍感受到月华清澈透明,卷入点点忧愁,融入你逝去的那天际。听一曲古乐在这迷离的月夜,猛然东望长河远逝。
  
  忆崇祯,看迷雾。
  
  梦悠悠,你醒了么,举一杯酒,透过这明亮的杯,释放悲伤。
  
  举杯邀明月,一酒解千愁。
  
  
  
   阴历三月十八日,阳历四月十三日,崇祯崩。
  
   三百六十五年前,崇祯殉国。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信王殿下。祭奠。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