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March月
2719:29:24
留言金一平
  33年!父亲的音容笑貌从未离我们而去!他曾经做过的红烧肉、糯米酒仍然是餐桌上不可或缺、最受欢迎的佳肴,可惜他拿手的干烧肉我却没学到手!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6年April月
169:25:22
我外婆金大英的拐杖刘义红
  五九年舅公回家乡永丰送给我老外婆一根拐杖,舅公说一心革命没为家里做些什么,这次回家看看带根拐杖您实用,老外婆去世把拐杖留给我外婆金大英说这是你弟弟给我的拐杖,谢谢如柏在外二十几年还记得我这个老太婆,这根拐杖留着也做个念想!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6年April月
168:38:54
永丰金家老屋刘义红
  位于江西省永丰县金家的金如柏舅公老屋还在,根骨在,金氏家族根骨永存!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16年April月
168:21:19
清明四月祭舅公刘义红
  佳风永丰传,处人走正端,行动与影响,教子树垂范,一祭舅公,身世好辛艰,二祭舅公,生死一线间,三祭舅公,赤条浴血身,如天又如地,千言于万语,宵夜举家祭,点烛又祭酒,舅公灵有知,保佑金氏家族,团结一心,振兴子孙,上报国家,下为民,正气英魂永存!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6年March月
2710:39:25
留言金一平
  思念像春藤一样蔓延,点一支蜡烛,燃一段心香,为了那永远的怀念。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July月
319:38:32
谢谢!金一平
  谢谢!
  小方是个勤劳、善解人意、虚心好学的人,我们家人都很喜欢她,也都很尊重她,你们尽可放心。
  她一直记挂着你们,还学了几道菜,准备回家做给你们吃。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July月
215:18:2
文选评论访客
  很感人,为了共和国的将来忍辱负重,可敬可佩!今天我爱人有幸做了你家的保姆,也倍感荣幸!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多担待。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June月
2215:42:40
文选评论访客
  敬仰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June月
2014:57:48
文选评论访客
  相比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我更加敬佩晃怀老一辈革命先烈,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学习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March月
2715:2:32
又一个忌日金一平
  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画面:灵镜胡同,父亲因病不能外出,他两手趴在窗台上,隔着卧室和走廊的两层大玻璃窗看着窗外的风景,那时的天好蓝好蓝!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September月
420:10:57
文选评论开封老乡
  很感慨那个动荡的年代涌现出那么多有爱国激情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中去。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1516:34:22
温家宝总理墨宝读后张殿美
  飘落的日历述华章,修身齐家助治国。家宝总理墨宝赞,尊敬敬仰字项间,字迹工正显谦虚,深受教育心开花,清明时节传喜迅,如柏在天酒已醉。 2014年4月6日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April月
914:12:32
传承杨军
  春风吹过脸庞 她行走在大道中央 雨水击打在身上 她尽享透彻涤荡 战火就在眼前 她丝毫也不慌张 从此翻身解放 她男儿般欣喜若狂 压力抗在肩膀 她始终认定着希望 晾晒劫后的温暖 她从不懈怠感伤 重拾《飘落的日历》 四代欢聚一堂 要问最大的满足 她说是《苦难辉煌》 摘自《回眸抗大丛书》(五)之《抗大寻思沉思》 作者 杨军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March月
2717:38:49
留言旻子
  读过《待到雪化时》我记住了这个日子。诗人臧克家一生写过许多诗,但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那首《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有的人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 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4年March月
2716:13:48
留言金一平
  洋洋大声说了两次:“太爷爷,我是洋洋,我来看你了!”
  三十年,斗转星移,你却依然是那样清晰!
经典值3
[编辑][置顶][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经典排行Top 5
□田天:《飘落的日历》读后感(2009/3/8 11:27:22)
一杯茶,一本书,夜色中,时间似流水,徐徐经过。
  接连几个晚上用心细细品味着《飘落的日历》,合起它的时候,姥姥以及长辈们讲述的种种过往的经历依然在我脑海里慢慢的涌现,让我的心境从最初的迷茫混沌逐渐走向了清晰走向了坚定。书中描画出的许多场景是我从来不曾接触过的,或者说,只是从别人的讲述中,有着浅浅一点印象的过去,模糊而无法抓住。而现在,原本追寻不到的这些人事物,忽然有形有神的摆在了我的面前,这份巨大的欣喜让我迫不及待的进入到书中,那熟悉的感觉就像小时候依赖的牵着姥姥的手,与姥姥共同完成了一次人生旅途的漫步,让我站在一个无比广阔的视角来回忆着我们这辈人没有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东西,我不断不断的与过去与现在一一印证。
  对生命的衡量应该是正义和爱心,理性以及自我牺牲,因为最终唯一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就是珍惜别人的生命。
  《说文解字》:死,人所离也。我最尊敬的姥爷的去世让我对生命有了第一次追问。小的时候,姥爷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淡淡的印象来源于至今一直端正挂在墙上的我与姥爷的合照,以及那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省对联。那时年幼,对过去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也是从妈妈口中得知的。当我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姥爷所取,并且在那个年纪隐约晓得了其中的含义,对姥爷的崇敬和眷恋又深了一层。田天,一个地一个天,这个名字意味着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一个有着天地般广阔胸襟的男儿,妈妈如是告诉我。一种期望,从小我就知道,因为姥爷可以做到,他希望他的子辈们可以做的更好更好。
  小时候怕得东西很多,怕道路的黑,怕人间的鬼。吃着金色的蜜饼,哼着无忧的小曲,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小巷里一晃而过。许多次,我们都曾独自走在黄昏的墙根下,这时,那墙与你一样孤独与沉默,你慢慢的走着,仿佛走在了记忆中,走在某个人飘忽的思绪里。你要是无意中拾起一根树枝,随手在墙壁上画着,那嚓嚓的声音,又会被另一个人带入梦中。葱葱野草,是深夜里墙瓦里长出的梦的触角,它竭力挣扎着,想试探一下天空究竟有多高。
  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遭受这样那样的苦痛和危机,但,如果不在苦难中选择坚强与抗争,让自己在磨练中强大起来,就会被苦难一点点扼杀。如果我们能保有一份好心情,提前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自己进入洒脱豁达的精神境界,那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给生命一个弧度,人生就赢得了更多可以站立起来的机会。
  姥姥是一位正直并且严于律己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拥有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睿智长者,因为有了这些背景,所以盼望着家里的每位成员都能一样,熟谙礼义廉耻。年幼时对姥姥有种属于小孩子的莫名的敬畏之情,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管的这样严呢?那时不理解,后来长大了成熟了懂得了,正是这种对家的殷殷期望,对子女的淳淳教导,形成了相对严格的环境。经历了自己人生才慢慢体会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许,姥姥为家为儿女付出的这一辈子正是一种人性中至高的牺牲,这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神圣,如西藏最纯洁的仙女湖般一尘不染。这种影响确是深远的,很少见过哪些家庭有这么多子嗣的情况下会有如此少的纷争,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了一个家的幸福在日复一日的努力着,慢慢的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每个人都沿着长辈走过的路延续着自己肩头的责任。
  这种潜移默化的对亲情的执着守候,也渗透到我父母的生活中。父母亲并不伟大,他们也不会用生动华丽的语言去为自己的孩子的爱做什么诠释,甚至,我现在正在写着的东西,父母亲也不一定完完全全的看的明白。但是,那份深深浓浓的拳拳之心却是任何人都无法质疑的。在我看来,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亲情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我的家人们,朋友们,如果人生只是一次漫步,我还想牵起你的手。
  耳边回响着一代青年人的立志歌曲, “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访客:留言(2009/4/5 6:47:35)
走过苦难 走向辉煌
  
  ◎刘逢安
  
  摆在案头的这本书,书名是《飘落的日历》。
  这是一本没有出版社,没有版权页,没有定价的书。
  显然,这是一部“手抄本”,是“印客”所为。
  这是一位86岁的老太太和她的6个儿女的回忆录。
  她的6个儿女分别是:大女儿金一平、二女儿金一宏、小女儿金一涛,大儿子金一明、二儿子金一南、小儿子金一伟。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叫郑织文。
  对于作者,我不熟悉,也不了解。但对作者的两个儿子金一明、金一南,应该说比较熟悉也比较了解。
  金一明,现任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是我的直接领导。
  金一南,现为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少将军衔。全国各大主要媒体曾集中宣传过他的事迹。
  金一明虽然没有金一南的名字响亮和著名,但他是我的直接首长,他的人品官德,有口皆碑,是我尊敬、敬佩和爱戴的好领导。
  爱屋及乌,加上一点对领导家境的好奇心,我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一口气读完《飘落的日历》。
  这是一部用大爱亲情编织的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这是一个家庭在回味和咀嚼所经历的苦难中对辉煌的感悟和反思。
  这个家庭的每一名成员,都有着相同的和不同的苦难历程,也同样有着相同的和不同的辉煌,更有者相同的和不同的对未来的憧憬与企盼。
   郑识文,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鄢陵县的一个书香世家,1924年随父母定居开封。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开封沦陷,不想当亡国奴的郑识文,受“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启蒙和影响,她和几个同学商量着从家里偷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9年1月,和两名同学“离家出走”,后经确山竹沟新四军办事处介绍到西安八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被编入一个有100多人组成的护士大队,正式走上了从军之路,又经14天的长途行军到了延安,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第一大队女生队。
   2002年,郑识文重返西安八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回来后,在留影的照片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939年,我16岁,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子,为了不当亡国奴,从这个大门走向了革命,如今,这个大门依旧,街道依旧,我却白发苍苍坐着轮椅来了,看见这个大门,六十多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与生死离别一齐涌上心头。对着这个庄严的大门,我不禁泪流满面。”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激励下,郑识文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后来,到了贺龙当师长的120师,经“组织包办”,与该师政治部主任金如柏结为伉俪。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硝烟的洗礼下,他们的爱情也经受了锤炼和洗礼,他们的感情在共同的理想以及紧张又频繁的战斗生活和同生死共患难中日久弥坚。“这种感情很原始、很单纯,但牢不可破,有着比爱情更高的情义,只有这样才会终生相濡以沫。”郑识文说。
   金如柏,1909年1月21日出生,江西省永丰县城区湖头村(今永丰县恩江镇)人,1930年6月上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66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1967年8月11日停职,12月上旬,被诬为“贺龙死党”而关押。1972年10月被释放出狱。1977年9月21日至1982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同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我军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是个受了很多苦的人”。这句话是1984年3月金如柏病危时,他的老战友女将军李贞赶来看他时说的一句话。
   1934年金如柏任团政委,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在十倍于红军的强大压力下,为避免更大的伤亡和保存实力,他作为团政委,经过上级批准,实施了撤离计划,在当时“不允许丢失一寸土地”的极左路线下,金如柏被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幸亏在宣布“罪名”大会上,湘赣军区政委任弼时说:“金如柏同治在政治上是坚定的,在艰难的情况下,他未丢失一人一枪,把部队带到了湘赣”。这样才免于杀头,受到“一撤到底”的处分,分到当时红军第四分校当战士。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李贞。
   红军长征途中,一次完成掩护任务后,躺在路边睡着了,幸亏余秋里从后面赶上来看见叫醒他一起追赶队伍。金如柏在自传中他写道,过草地时,“我连斗笠(牛皮的)、皮底(鞋的)、腰带(皮的)都吃完了”。余秋里后来感慨地回忆说,“如果不是对党对革命事业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很难设想完成这一艰苦历程的。”
   1972 年底获释后,从监禁地回到家整理东西时,从衬衣口袋里掉出一张纸片,上面写着这样11个字:“我死不螟目,我相信党组织。”这是他在被诬陷、被批斗、被关押、被殴打那个最艰难的时期身患重病、自虑难愈时,用颤抖的手写在一个药袋背面、然后叠好放进自己内衣口袋的‘遗书”。他觉得可能等不到真相大白那一天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文化大革命”中,他经受了更严酷的考验。随着“贺龙二月兵变”专案组的成立,金如柏成了“贺龙死党”,郑识文成了“帮凶”。他被单独“隔离审查”5年。5年中被关地下室、锅炉房,挨打上千次,曾一段连续4个月每晚只让睡三四个小时,而且必须开着灯、面朝上一个固定姿势。他的家不但贴满了大字报,还多次被抄,一家人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他的六个儿女,均不同程度受到牵连。
   在《飘落的日历》中,儿女们在回忆文章中,无不对那个蹉跎岁月所经历的苦涩、苦难刻骨铭心。大女儿金一平讲到,1967年我在家养病,看着那些翻脸不认人、高喊着“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造反派,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抵触情绪非常大,我把自己心中所有的不满,写进了日记。后来又怕日记被抄出来惹麻烦,也烧毁了。父母隔离审查后,造反派三天两头来我家找茬,召集我们开会,让我们揭发父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我每次都只说一句毛主席语录:“相信群众相信党。”
   小女儿金一宏说,1967年2月,他们给父亲戴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贺龙分子”、“叛徒”、“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等等。转眼之间,我们就成了“黑帮子弟”。父母亲被诬陷、被关押,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我坚信父亲是好人,他经常给我们讲党史、革命史、家史。要我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反党呢?所以,专案组要我们和父亲划清界限、揭发父亲,心理非常抵触,也很反感,为了不给父亲添麻烦,我只能以沉默代替抗议。
   挫折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物质,往往由挫折和苦难得到更大的考验和提高。
   大儿子金一明在《插队的日子》中写道,1968年12月23日,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下“在劫难逃”了。新年没到,学校就通知我“已被分配到陕西省宜川县寿峰公社插队落户”。没几天,父亲单位的造反派也来警告我:每月18元生活费停发,户口已经注销,必须离开北京!我和家人多次提出,离京前相见父母一面,但造反派就是不准。1969年1月9日,我背着铺盖卷离开了家,出门时,我故意装出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头也没回。其实我心里知道,三姐和弟弟们都站在门口,目送我一步一步离家远去。1972年10月,父亲被“解放”,我也有了参军的机会。离开村子时,乡亲们估计我不会再回来了,男女老少七八十口人把握送到村口,五六个小火子非结伴把握送到百里外的县城,看我上了车才离去。有了插队的经历,我不会再向命运低,不会输给自己!有个想写知青生活的四川青年作家问我:几年插队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我知道什么是老百姓,我知道我也是个老百姓,我们千万不能欺侮老百姓。
  二儿子金一南在《那时春天满地泥泞》一文中说,“文革”开始,我们全家无人热衷造反,更无人模仿当时的时髦举动站出来“大义灭亲”、“揭发”自己的父母。对“革命就是革那些革过命的革命者的命”这类拐弯抹角深奥复杂的政治斗争概念,我们这个家分外难以理解、分外难以实践。自己不实践,别人就给你实践。很快,这句话应验到我们头上了。1967年初,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次家庭会议上,爸爸说:你们一定要记住,就是有一天我被打到了,你们也跟党走,跟毛主席走!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我们坐在那里听,并不以为然。妈妈却坐不住了,赶紧补上一句:当然啦,你爸爸是忠于党和毛主席的,不会被打到,谁也打不到。没多长时间,他们就双双被打到了。这就是那个荒谬的年代。
   在文章的最后,金一南这样写到:我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在石景山打铁时突降暴雨,我和小冯、小童三人缩在一块巨大的废炉渣下避雨的情景。当时雷电交加,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小童第一个轻声哼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和小冯随即加入,三个满脸灰黑、不名一文的小工,在风雨交加中越唱越忘情:“┉┉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耶扛起枪杆我就走,嘿,打起背包就出发┉┉”我敢说哪歌声引发的腾飞思绪已并非盲从和迷信了,而是内心的感悟和奋发。幸福是财富,苦难更是。如果说苦难和幸福都属于感觉,那么,比感觉更珍贵的,则是领悟。
   走过苦难,走过人生的苦难,走过历史的苦难,这个革命的家庭正和着人民共和国的时代音律,与他们所坚定和信仰的理念,一并融入血脉、融入实践,正在用激情和执着,理性地见证辉煌,自觉地书写辉煌。
  在金如柏网上纪念馆,一位名叫张宏轩的网友,写了一首题为《 革命家庭》的诗:谦恭磊落满堂春,壮节忠贞护党魂。淡泊名利甘作仆,伶才重德建功勋。身传师教忧天下,效国亲民远俗尘。矢志移山同苦乐,一门两代三将军。

□钱爱军:读后感(2009/4/30 16:07:02)
郑阿姨:
   您好!一口气读完了您送我的书,书里朴实无华的语言、直率坦诚的心声、无私宽广的真情,深深打动着我、感动着我,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对父辈的深深思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许多心里的话想对阿姨说。
   读着您的书,就如见到了金伯伯、郑阿姨及千千万万的老红军、老八路,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强盛,弃家舍命,不屈不挠,投身革命,您们经历了世上罕见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十年文化大革命等等,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难万险,吃尽了千辛万苦,战胜了千军万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为振兴中华建立了丰功伟绩,而您们中的大多数却没能与我们同享今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您们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为有您这样的父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荣光!
   读着您的书,我感受到了一位革命母亲对事业的热爱、对丈夫的至爱、对子女的慈爱、对同志的友爱、对部属的关爱、对人民的仁爱。这爱是那么深厚、宽广、博大、坚真、真诚、真切!是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在战争年代里,母亲们随着丈夫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支持丈夫,生儿育女,时刻为丈夫的生死、为儿女的安危提着心,唯独没有自己!在和平年代里,母亲们又随着丈夫东调西动,在不安定的环境下照顾丈夫、培养子女,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儿女的成长降职降级,甚至丢了工作当家属,从无怨言!普通老百姓和如今的“官太太”对这些是没有经历、不能体会、无法理解的。正是因为有了像郑阿姨一样千千万万的革命母亲,才有了无敌的人民军队,才有了革命的胜利,才有了我们这些儿女们的成才!我为有您这样的革命母亲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荣光!
   读了您的书,使我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家庭的幸福而奋斗不息!
   读了您的书,使我更加明白了老一辈对我们的希望:做对民族、国家、人民有用的人!也要做对老人孝、对爱人敬、对子女爱、对朋友忠的厚道、正派之人!
   谢谢阿姨!您的书是长辈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书中的深情厚爱、革命精神,我一定永远珍藏于心,并且传给我的子女,他(她)们也一定会因有您们这样的爷爷、奶奶而感到骄傲、自豪、荣光!
   祝阿姨健康长寿!
  
   大侄子:爱军
   2009.2.21.草上

□金志勇:金如柏少将,永丰金氏族人的骄傲(2009/4/22 10:04:59)
金如柏少将是我们永丰金氏族人的骄傲,他的生命,没有献给辛苦抚养他的母亲,没有献给家乡的山水土地,而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熔化在更多陌生的山水、陌生的人们中间了

□金一平:精神永恒(2009/3/8 16:02:51)
我忍不住,还想写几句。
   在我们的经历中,曾经有过自认为难以逾越的高山,攀爬的过程是痛苦和无奈的。多年以后回头去看,它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使我们比别人更多了一些精神上的财富,那就是坚韧、永远向前看!
   母亲的书《飘落的日历》记录了我们那时的经历,这本书不少亲朋好友看过后,来信、来电表述他们对这本书的感受:他们有的人说“真害人不浅”“一口气看到凌晨4点”,有的人“是流着泪看完全书的”,有的全家人抢着看,有的人又回忆起许多往事……。他们的评价是“真实、生动、感人”。
   现在我们的生活平和、安稳,《飘落的日历》这样的草根文学何以打动如此多的人?我想那就是真实,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思想。正是这些真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但是,它能感动我们家的第三代吗?
   我们家的第三代,和第二代一样,相处的和睦、融恰,一人有困难,必定是大家帮忙。在第三代领导核心——金一伟的带领下,经常以生日、乔迁、晋级、涨薪为借口,大家聚在一起撮一顿,交流交流感情,还经常在MSN上群聊,互通信息。结果,原来不爱说话的也能“神侃”了,原来不合群的也慢慢向“组织”靠拢了,这些独生子女们也知道关心别人、关心集体了。像所有年青人一样,他们喜欢(但不沉迷)网络游戏,追逐(但不过分)时尚,还有闲钱用于炒股,即使套死,也能坦然面对,跳槽是他们拓宽自己发展空间的手段之一。在和平的年代里,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丰富多彩,对母亲的书,会有什么反应呢?
   看了他们写的读后感,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我们一直还把他们当作不谙世事的孩子,没想到他们居然理解了我们所做的一切,而且有相当的深度!
   这些文章绝不是应势之作,不是敷衍的产物。我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看到了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提练的精华。我感受到了父辈革命精神的传承。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浮夸的年代、诱惑的年代、叛逆的年代、安逸的年代”。“更多的是看中自身的物质享受,看中所谓的自我追求”,“现在的我们,也许变的更现代化了,思想也更加开放。但我们也变得更加的浮躁”。
   以前“信仰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种太过于虚无飘渺的东西”。“崇拜科学家,崇拜摇滚明星,崇拜哲学家,崇拜艺术家,信仰像被打散了一样四处飞散,在喧闹的世界里寻找可以落脚的真理”。
   现在他们有了深刻的思考:“面对如今某些失序的状况,不正常的价值观,逆道而行的主张言论,如何不迷失自我”;“那段历史将在我心里有了更深刻的铭记方式”;“理想,信仰,忠诚,坚韧,爱,祖辈和父辈给我们留下的,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感受到了,“第三代真正是生活在蜜罐中一样”,“享受了太多的幸福和快乐”。
   “都说我们这一代是享乐的一代,原来我对此话不以为然。生活嘛,不就是应该享受青春,享受生命吗”。读书后“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无知而懵懂”。“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得来不易”。
   “成功要靠人生的不断积累才能获得”。他们“缺乏的是一种积累,一种人生的积累、一种历练的积累、一种苦难的积累”。“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遭受这样那样的苦痛和危机,但,如果不在苦难中选择坚强与抗争,让自己在磨练中强大起来,就会被苦难一点点扼杀”。
   “只有祖辈的历史才能净化我们已经变得些许浑浊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不会忘记过去那段历史,因为我们的命运与它紧紧相连”。我们“没有理由埋怨,没有理由懈怠”。他们“从最初的迷茫混沌逐渐走向了清晰走向了坚定”
   他们感叹:“历史何其漫长,生命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
   他们明白了“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他们认为:“如何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无法逃避的考验,”,“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人,差距就在于这种经历,这种对苦难的感受,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他们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定可以走出精彩的人生”。
   他们珍惜“这个由两辈人缔造的和谐家庭”,“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每个人都沿着长辈走过的路延续着自己肩头的责任”。“传承 不忘、永记、珍惜一切”。
  他们承诺:“我们重视财产带来的自由但不会滥用金钱”;“我们不会轻视生活在贫困底线的农民百姓,因为我们的祖辈从那里走出来”;“真真切切做人”,“正直、善良、坚强”;“做了就一定会做好”;“一辈子的坚定和执著,无论什么样的困苦,都永远不变的忠诚。我们也会把这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借用一句网友的话:“飘落的是日历,永恒的是精神”。
   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进了一家门。

最新经典Top 5
□金一平:留言(2017/3/27 19:29:24)
33年!父亲的音容笑貌从未离我们而去!他曾经做过的红烧肉、糯米酒仍然是餐桌上不可或缺、最受欢迎的佳肴,可惜他拿手的干烧肉我却没学到手!

□金一平:留言(2016/3/27 10:39:26)
思念像春藤一样蔓延,点一支蜡烛,燃一段心香,为了那永远的怀念。

□刘义红:清明四月祭舅公(2016/4/16 8:21:20)
佳风永丰传,处人走正端,行动与影响,教子树垂范,一祭舅公,身世好辛艰,二祭舅公,生死一线间,三祭舅公,赤条浴血身,如天又如地,千言于万语,宵夜举家祭,点烛又祭酒,舅公灵有知,保佑金氏家族,团结一心,振兴子孙,上报国家,下为民,正气英魂永存!

□刘义红:永丰金家老屋(2016/4/16 8:38:55)
位于江西省永丰县金家的金如柏舅公老屋还在,根骨在,金氏家族根骨永存!

□刘义红:我外婆金大英的拐杖(2016/4/16 9:25:23)
五九年舅公回家乡永丰送给我老外婆一根拐杖,舅公说一心革命没为家里做些什么,这次回家看看带根拐杖您实用,老外婆去世把拐杖留给我外婆金大英说这是你弟弟给我的拐杖,谢谢如柏在外二十几年还记得我这个老太婆,这根拐杖留着也做个念想!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共和国将帅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