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March月
2415:7:35
留言访客
  求实创新,可靠为民!
经典值32
[编辑][置顶][取消]
2015年October月
1211:6:46
文选评论杜雅莉
  写的太好了,敬佩杨老师鞠躬尽瘁的学者风范,只可惜这么好的尊师走的太早了,祖国损失了一位人才,向杨老师致敬!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October月
3010:28:56
留言访客
  杨为民教授不贪图名利,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整个中华民族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我们的国家历经磨难而不亡,正是因为有像杨教授这样的民族脊梁!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勉!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October月
2920:50:21
向杨为民教授学习淡然壹生
  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在明年九月份即将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推免复试时注意到北航的可靠性学院就在为民楼,后来特意在网上了解信息。真的很受鼓舞,向杨教授学习!我立志要在研究生阶段好好努力,为可靠性事业做出贡献,争取向杨教授一样,做一个“可靠的可靠性工程专家”!
经典值9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October月
2222:25:46
敬仰Pengzm
  杨老师您永远是我们可靠性工程师心目中的丰碑!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12年March月
80:11:53
杨老师,深圳的学生来看你了。。。。。访客
  您在天堂还好么?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11年January月
244:33:9
一种永远不能忘怀的思念薛晓军
  时间已过去了十年,您的音容身影仿佛还在昨天。事业又向前发展了十年,我们可以交上什么样的答卷。缅怀篇、承志篇、奋斗篇、告慰篇、展望篇。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November月
290:8:46
志向david
  人固要有志向,然不能太高大,总不能实现。但觉人须有志向也。业已抛儿时幻想,仅以务实之实现价值、有益于他人为己任,应不再减小己志。若抛弃这样的一点理想,我觉得更不该了。而现实中却有一些苦恼…………
经典值4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November月
290:2:24
志向david
经典值10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November月
41:35:54
一生为民litomx
  今天晚上,学交厅,我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杨为民》。
  
  我是01级的大本,02年校庆的时候,带点讶异的,我看着2教楼前竖起一座铜像。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别人说,“那是一位学术上的大牛”。
  
  今天才明白,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默默的雕像,他要注视着这片伟大的土地,注视这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注视着每颗心灵的勃发,永远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一生为民。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September月
1110:21:42
常来看看dhj
  教师节了,怀念您。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September月
69:50:54
纪念易名
  很久没有到这里来看望您了(整整5个月了),
  不是疏忽,不是忘却,更不是不在乎,
  是在自己终日忙碌却一事无成的时候,
  不敢面对您亲切而严厉的目光。
  我始终觉得那目光中有期许、有责问、
  有许许多多我说不清但能看懂的东西。
  从中我感觉到了动力,更有压力。
  是您给了我机会、
  是您给了我希望、
  是您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是您给了我一个从没做过的梦想。
  我得到了机会,
  看到了希望,
  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却始终不敢放飞心中的梦想 ......
  您对我感到失望了吗?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March月
142:19:28
标题:中国科研之怪现状(zt)也是一个学人
  
  标题:中国科研之怪现状
  
  
  
  
  
    今早和朋友聊,心情很郁闷。研究生收费明年要试点了,其结果是金钱和学位挂钩清晰化了,政策化了。现在已经有很多花钱买学位的,而这些买学位者的目的我就不用说了。这个政策一出,为更多没钱有才的人进入高级研究领域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对中国是多大的损失啊。我一直认为只有那些从贫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才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踏踏实实地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的现状问题。你看那些来自家庭富裕的人,什么同学朋友怎样了,别人一个月拿多少了,谁谁不怎么样也发达了,有车了,有房了,出国了,这一比就不得了,父母说,朋友劝,妻子怨,自己恨。不会宣传自己就出不了名了,出不了名就当不了官了,不当官就拿不到课题了,没有经费了,不能继续发展了,就永远沉下去了。当了官就可拿任何课题了,课题不会不要紧了,不会可象工程承包一样承包给别人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潜心搞研究?我见了多少搞科研非常有能力的精英为官从政,累心于人际关系。
    
    我常跟人说,如果根坏了,花又能开多久呢?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就是国家的根,只要我们拥有一套强健的根系,才有资本进行花繁叶茂的发展。如果根伤了,就得把上面多余的叶子给砍了,免得来年春天根受不了,跟不上,最后都死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又叫昙花一现?
  
  -------------------------------
    
    我不想说别的国家的基础教育怎么样,但我在俄罗斯学习过,有点切身体会,讲给大家来听听。大家都知道,现在看较老一点的专业书,较基础较理论的那种,很多是引用俄文资料的。不说别的,就我所研究的材料领域来看,为了得到系统的数据,各种成分的金属,配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新合金。而每一种合金,每一个元素成分细小的变化,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这些,俄罗斯人都做了,用了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心血,而在书中体现的就仅仅是一条曲线啊!要说中国人建了一条万里长城,可俄罗斯人在材料基础研究,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研究,做了多少条万里长城?俄罗斯教授,学生是什么样的呢?穷,苦。一位教授,65岁了,每月工资合人民币800元,物价水平和我国差不多。怎么办?打工,找第二职业。就这样的教授,退休时把他干了一辈子的心血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接班人。而他的接班人,继续在我们认为冷门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每天推着他的公式。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沉睡的雄狮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我以前不服,可看到他们扎实的根,再比一比我们的根,我不得不痛心的接受。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情,你知道俄罗斯底下蕴藏了多少实力?从人家对windows几个代码的改动,到世界上最好的杀毒软件,从随便一块平地上的2万辆坦克到一次次的火箭发射成功。就连我苦苦找了半年的DVD版魔戒3,也是俄罗斯人先盗成了,我们再转盗之的。
    
    我和俄罗斯的教授们讨论问题,他们从不用计算器,也不用翻手册,各种公式熟记于心中,他们能自由地在纸上演化复杂的积分微分公式,我常叹为观止。按说数字对他们来说念的很费劲,俄语数字比英语的读起来音节还多,他们的语言又非常严谨,学过俄语的人应该知道的。我们为了正确的读出小数点后第三位,饱受折磨,要我正规的读9位的圆周率简直不如杀了我。然而我却看出了其中另一样东西,就是读起来慢虽慢,可记得牢啊,一步是一步。我们很快的说出来了,可留在心里的有多少?我们为什么做长一点的数学题经常会出错?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不借助数学手册来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呢?
  
  -------------------------------------
    
    我去的学校是俄罗斯在压力加工方面一流的大学,3万学生(要知道俄人口才2亿多一点),够大的学校吧。他们最大的最老的系冶金系,50年了,共培养了8个博士。他们的博士要求毕业时研究成果必须得到工业应用,否则不予毕业。而我们是什么情况?就以某大学为例,一年招收500个博士,不知道这些博士毕业时的水平是怎样的。
    
    我现在是搞材料基础研究的,里面的内幕真是没法说。搞过研究的都知道,大家心照不宣,也很无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的论文看不成,水分,错误,重复,瞎编,转抄……要看就看国外的。”中国的期刊要求论文不要超过5页,国外的50页的都有,一般10多页的很常见。人家是在科研经费本来就比我们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课题组一年甚至几年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做一次千元的实验就很了不得了,然后就开始写文章,实验方法写一篇,实验数据一篇,实验结果一篇,讨论一篇,综合一篇,翻成英文数篇,变个花样几家杂志社分投之……。经常听到这样的笑话(原谅我用笑话来称呼),某某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其中被SCI引用了多少,被EI引用了多少(注:SCI和EI都是国际著名的检索机构),被评为××先进等荣誉称号。仔细一算,哦,平均一个星期一篇。这可都是科技论文啊!数据不够怎么办?数据不符怎么办?极尽抄编改之能事。为什么这么说?就从最基本的透射电镜来说(解释一下,就是放大几万倍用来观察物体的显微结构的),我们平均做一个样品要100元,私下联系也要60以上。每次能做几十个就不错了,而有效的照片也是少之又少,这样能看到的区域很小,发现新东西的几率更小,往往以偏盖全。要知道,放大几万倍,要找一个特殊的现象,以说明一种新的规律,几十张照片够吗?一个新规律的得出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欧美科技强国的透射电镜是学生自己操作,想用多久就多久,想照多少就多少。我们国家的科研现状是实验设备的落后,经费不足,加工手段的欠缺,科研和生产协作人员的严谨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同时又在大量的重复开设专业,课题,人员资源的极度浪费。
  
  -------------------------------
    
    我也接触了很多很有成就的老教授,他们一般只有老两口在家。问之,答曰:“子女都在国外。”教授连自己的子女都教育到国外去了,学生又能教育成什么样?这种现象好吗?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现状好吗?咱们有后劲吗?
    
    以前看了如下一张照片,也许有很多人都看过,并表示过敬意。他是科大的教授,文革受到迫害,十分的惨。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句怨言,现在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自己捡破烂为生,不仅这样,如果每月有多余的钱也全捐了出去。多么高尚的老人!!!!!!他如果享受起来,比很多的人都好,她的儿子女儿全在国外,每月都给他寄很多钱,他却全捐了出去,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吗?向他致敬!我也向他致敬!但是,如果他能专心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一些有用的科研人才,不是更对国家有用吗?如果他能教育他的子女们在国外学成归来为祖国作贡献,而不是在国外当几等公民为他国卖命,不是更好吗?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2004年March月
817:5:34
我是见不到先生了高文龙
  成为北航之一没有多长时间,对先生的事迹所知甚少,只是在讲课中间有老师提起,但是是以一种不赞同的口气来说的,去本部的机会少,只见过一次你的铜像,虽然我曾驻足许久但现在仍是想不起你的样子,我学的也是飞机,我从您的事情里知道了做这个事情的难与外人道的许多东西,但我觉得我想在这个行业里做下去,看了许多学长写的东西,我感到见不到先生使我的一生的不完整,学长们是幸运的能的得到先生的教诲,你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的骄傲。
经典值5
[编辑][置顶][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经典排行Top 5
□访客:留言(2023/3/24 15:07:36)
求实创新,可靠为民!

□david:志向(2004/11/29 0:02:25)

□淡然壹生:向杨为民教授学习(2012/10/29 20:50:21)
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在明年九月份即将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推免复试时注意到北航的可靠性学院就在为民楼,后来特意在网上了解信息。真的很受鼓舞,向杨教授学习!我立志要在研究生阶段好好努力,为可靠性事业做出贡献,争取向杨教授一样,做一个“可靠的可靠性工程专家”!

□也是一个学人:标题:中国科研之怪现状(zt)(2004/3/14 2:19:29)

  标题:中国科研之怪现状
  
  
  
  
  
    今早和朋友聊,心情很郁闷。研究生收费明年要试点了,其结果是金钱和学位挂钩清晰化了,政策化了。现在已经有很多花钱买学位的,而这些买学位者的目的我就不用说了。这个政策一出,为更多没钱有才的人进入高级研究领域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对中国是多大的损失啊。我一直认为只有那些从贫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才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踏踏实实地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的现状问题。你看那些来自家庭富裕的人,什么同学朋友怎样了,别人一个月拿多少了,谁谁不怎么样也发达了,有车了,有房了,出国了,这一比就不得了,父母说,朋友劝,妻子怨,自己恨。不会宣传自己就出不了名了,出不了名就当不了官了,不当官就拿不到课题了,没有经费了,不能继续发展了,就永远沉下去了。当了官就可拿任何课题了,课题不会不要紧了,不会可象工程承包一样承包给别人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潜心搞研究?我见了多少搞科研非常有能力的精英为官从政,累心于人际关系。
    
    我常跟人说,如果根坏了,花又能开多久呢?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就是国家的根,只要我们拥有一套强健的根系,才有资本进行花繁叶茂的发展。如果根伤了,就得把上面多余的叶子给砍了,免得来年春天根受不了,跟不上,最后都死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又叫昙花一现?
  
  -------------------------------
    
    我不想说别的国家的基础教育怎么样,但我在俄罗斯学习过,有点切身体会,讲给大家来听听。大家都知道,现在看较老一点的专业书,较基础较理论的那种,很多是引用俄文资料的。不说别的,就我所研究的材料领域来看,为了得到系统的数据,各种成分的金属,配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新合金。而每一种合金,每一个元素成分细小的变化,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这些,俄罗斯人都做了,用了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心血,而在书中体现的就仅仅是一条曲线啊!要说中国人建了一条万里长城,可俄罗斯人在材料基础研究,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研究,做了多少条万里长城?俄罗斯教授,学生是什么样的呢?穷,苦。一位教授,65岁了,每月工资合人民币800元,物价水平和我国差不多。怎么办?打工,找第二职业。就这样的教授,退休时把他干了一辈子的心血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接班人。而他的接班人,继续在我们认为冷门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每天推着他的公式。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沉睡的雄狮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我以前不服,可看到他们扎实的根,再比一比我们的根,我不得不痛心的接受。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情,你知道俄罗斯底下蕴藏了多少实力?从人家对windows几个代码的改动,到世界上最好的杀毒软件,从随便一块平地上的2万辆坦克到一次次的火箭发射成功。就连我苦苦找了半年的DVD版魔戒3,也是俄罗斯人先盗成了,我们再转盗之的。
    
    我和俄罗斯的教授们讨论问题,他们从不用计算器,也不用翻手册,各种公式熟记于心中,他们能自由地在纸上演化复杂的积分微分公式,我常叹为观止。按说数字对他们来说念的很费劲,俄语数字比英语的读起来音节还多,他们的语言又非常严谨,学过俄语的人应该知道的。我们为了正确的读出小数点后第三位,饱受折磨,要我正规的读9位的圆周率简直不如杀了我。然而我却看出了其中另一样东西,就是读起来慢虽慢,可记得牢啊,一步是一步。我们很快的说出来了,可留在心里的有多少?我们为什么做长一点的数学题经常会出错?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不借助数学手册来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呢?
  
  -------------------------------------
    
    我去的学校是俄罗斯在压力加工方面一流的大学,3万学生(要知道俄人口才2亿多一点),够大的学校吧。他们最大的最老的系冶金系,50年了,共培养了8个博士。他们的博士要求毕业时研究成果必须得到工业应用,否则不予毕业。而我们是什么情况?就以某大学为例,一年招收500个博士,不知道这些博士毕业时的水平是怎样的。
    
    我现在是搞材料基础研究的,里面的内幕真是没法说。搞过研究的都知道,大家心照不宣,也很无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的论文看不成,水分,错误,重复,瞎编,转抄……要看就看国外的。”中国的期刊要求论文不要超过5页,国外的50页的都有,一般10多页的很常见。人家是在科研经费本来就比我们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课题组一年甚至几年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做一次千元的实验就很了不得了,然后就开始写文章,实验方法写一篇,实验数据一篇,实验结果一篇,讨论一篇,综合一篇,翻成英文数篇,变个花样几家杂志社分投之……。经常听到这样的笑话(原谅我用笑话来称呼),某某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其中被SCI引用了多少,被EI引用了多少(注:SCI和EI都是国际著名的检索机构),被评为××先进等荣誉称号。仔细一算,哦,平均一个星期一篇。这可都是科技论文啊!数据不够怎么办?数据不符怎么办?极尽抄编改之能事。为什么这么说?就从最基本的透射电镜来说(解释一下,就是放大几万倍用来观察物体的显微结构的),我们平均做一个样品要100元,私下联系也要60以上。每次能做几十个就不错了,而有效的照片也是少之又少,这样能看到的区域很小,发现新东西的几率更小,往往以偏盖全。要知道,放大几万倍,要找一个特殊的现象,以说明一种新的规律,几十张照片够吗?一个新规律的得出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欧美科技强国的透射电镜是学生自己操作,想用多久就多久,想照多少就多少。我们国家的科研现状是实验设备的落后,经费不足,加工手段的欠缺,科研和生产协作人员的严谨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同时又在大量的重复开设专业,课题,人员资源的极度浪费。
  
  -------------------------------
    
    我也接触了很多很有成就的老教授,他们一般只有老两口在家。问之,答曰:“子女都在国外。”教授连自己的子女都教育到国外去了,学生又能教育成什么样?这种现象好吗?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现状好吗?咱们有后劲吗?
    
    以前看了如下一张照片,也许有很多人都看过,并表示过敬意。他是科大的教授,文革受到迫害,十分的惨。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句怨言,现在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自己捡破烂为生,不仅这样,如果每月有多余的钱也全捐了出去。多么高尚的老人!!!!!!他如果享受起来,比很多的人都好,她的儿子女儿全在国外,每月都给他寄很多钱,他却全捐了出去,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吗?向他致敬!我也向他致敬!但是,如果他能专心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一些有用的科研人才,不是更对国家有用吗?如果他能教育他的子女们在国外学成归来为祖国作贡献,而不是在国外当几等公民为他国卖命,不是更好吗?
  
  
  
  

□高文龙:我是见不到先生了(2004/3/8 17:05:34)
成为北航之一没有多长时间,对先生的事迹所知甚少,只是在讲课中间有老师提起,但是是以一种不赞同的口气来说的,去本部的机会少,只见过一次你的铜像,虽然我曾驻足许久但现在仍是想不起你的样子,我学的也是飞机,我从您的事情里知道了做这个事情的难与外人道的许多东西,但我觉得我想在这个行业里做下去,看了许多学长写的东西,我感到见不到先生使我的一生的不完整,学长们是幸运的能的得到先生的教诲,你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的骄傲。

最新经典Top 5
□访客:留言(2023/3/24 15:07:36)
求实创新,可靠为民!

□杜雅莉:文选评论(2015/10/12 11:06:47)
写的太好了,敬佩杨老师鞠躬尽瘁的学者风范,只可惜这么好的尊师走的太早了,祖国损失了一位人才,向杨老师致敬!

□访客:杨老师,深圳的学生来看你了。。。。。(2012/3/8 0:11:54)
您在天堂还好么?

□dhj:常来看看(2004/9/11 10:21:43)
教师节了,怀念您。
  

□易名:纪念(2004/9/6 9:50:54)
很久没有到这里来看望您了(整整5个月了),
  不是疏忽,不是忘却,更不是不在乎,
  是在自己终日忙碌却一事无成的时候,
  不敢面对您亲切而严厉的目光。
  我始终觉得那目光中有期许、有责问、
  有许许多多我说不清但能看懂的东西。
  从中我感觉到了动力,更有压力。
  是您给了我机会、
  是您给了我希望、
  是您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是您给了我一个从没做过的梦想。
  我得到了机会,
  看到了希望,
  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却始终不敢放飞心中的梦想 ......
  您对我感到失望了吗?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