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June月
1017:10:28

六月九日,默默给我和拉拉打车去了万佛华侨公墓,一共有二十多人去送兵哥。完了大家照了些照片,就去饭店吃饭。到家都三点了。我心里挺难受的。
2023年April月
510:55:35

咪咪来看你们来了。今年我这一双手都出了问题。总是在疼。只能慢慢养吧。咪咪希望你们在天堂天天开心快乐。我31号和拉拉一起去看你们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后面又添了很多座的墓地。
2022年September月
1012:51:23

爸爸,董森叔叔今年六月去世了,他爱人说让他和杨树坤阿姨合葬了。我觉得他爱人真的是太通情达理了。一切丧事都是他后老伴的孩子出钱办的。
2022年June月
38:42:4

这次中国科普作协为纪念郑公盾诞辰百年召开的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作为郑公盾的挚友,我对于科学文艺是外行,但出于对公盾同志的怀念,在读过《史话》一书中有关郑公盾生平的文字介绍后,我以为确有些可作为补充的话想说一下。我的补充如下:
文革期间,在江青一伙"四人帮"的掌握下,竟然冒出了一个大权独揽,专以整人为业的权势机构,即所谓的"中央文革"。当公盾同志被调入这一机构时,曾在一些人当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令人可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议论说:他即已位居权贵,定然会是无比春风得意的。
实际的情况是,当公盾同志调入那里之后,通过他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发现江青的手下干将戚本禹正在搜集想整周总理的材料时,出于对总理的热爱,他当即写了一封揭发信,将江、戚一伙的这一阴谋活动反映给了党中央。公盾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如此清醒地、且是毅然决然地与江、戚一伙划清界限,他这种入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不仅及其鲜明地表现出他坚贞的党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立场,同时也是对那种所谓“春风得意”论的最有力的回答。
遗憾的是,公盾同志的揭发信发出以后,竟然落在叶群手里并被她私下里又转回到了江、戚手中,于是一场恶虎扑食般的打击报复便不容分说地迎头向他袭来。他本人不仅残遭八年的牢狱之苦,他的爱人也受牵连也被关入监狱,并被斗得精神失常,可怜他家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也成了“狗崽子”,被迫流浪街头!
公盾同志在这场斗争中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太残酷了!
在江、戚一伙如此凶残的打击下,如果只用某种同情的眼光把他看作是揭发未果反倒惹火上身的一个失败者,这就说明是大错特错地看走了眼。
疾风知劲草。在当时那场乌云压城、恶浪翻滚的动乱中,公盾同志明知自己是身处逆境,也明知自己所面对的是手握生杀大权、十分阴险的强敌,但为了坚持原则,保护周总理,他却依然无所畏惧的挺身而出揭发了江青一伙的阴谋活动。他这种舍身取义的战斗精神,和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担当的凛然正气充分说明他尽管受敌重创,却是一个满怀浩然正气并令人无比敬畏的英勇战斗者。
斯人已去,那场文革动乱也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不过,我时常想起公盾同志那坦荡自若的笑容,并回忆起他那段感人至深地悲壮历程。每念及此,我总会为之肃然起敬的。
董森(92岁)中国文联,编审
2019-10-20
文革期间,在江青一伙"四人帮"的掌握下,竟然冒出了一个大权独揽,专以整人为业的权势机构,即所谓的"中央文革"。当公盾同志被调入这一机构时,曾在一些人当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令人可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议论说:他即已位居权贵,定然会是无比春风得意的。
实际的情况是,当公盾同志调入那里之后,通过他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发现江青的手下干将戚本禹正在搜集想整周总理的材料时,出于对总理的热爱,他当即写了一封揭发信,将江、戚一伙的这一阴谋活动反映给了党中央。公盾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如此清醒地、且是毅然决然地与江、戚一伙划清界限,他这种入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不仅及其鲜明地表现出他坚贞的党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立场,同时也是对那种所谓“春风得意”论的最有力的回答。
遗憾的是,公盾同志的揭发信发出以后,竟然落在叶群手里并被她私下里又转回到了江、戚手中,于是一场恶虎扑食般的打击报复便不容分说地迎头向他袭来。他本人不仅残遭八年的牢狱之苦,他的爱人也受牵连也被关入监狱,并被斗得精神失常,可怜他家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也成了“狗崽子”,被迫流浪街头!
公盾同志在这场斗争中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太残酷了!
在江、戚一伙如此凶残的打击下,如果只用某种同情的眼光把他看作是揭发未果反倒惹火上身的一个失败者,这就说明是大错特错地看走了眼。
疾风知劲草。在当时那场乌云压城、恶浪翻滚的动乱中,公盾同志明知自己是身处逆境,也明知自己所面对的是手握生杀大权、十分阴险的强敌,但为了坚持原则,保护周总理,他却依然无所畏惧的挺身而出揭发了江青一伙的阴谋活动。他这种舍身取义的战斗精神,和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担当的凛然正气充分说明他尽管受敌重创,却是一个满怀浩然正气并令人无比敬畏的英勇战斗者。
斯人已去,那场文革动乱也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不过,我时常想起公盾同志那坦荡自若的笑容,并回忆起他那段感人至深地悲壮历程。每念及此,我总会为之肃然起敬的。
董森(92岁)中国文联,编审
2019-10-20
2022年April月
59:21:50

黄剑华
两年前,读到了郑公盾先生《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一部90多万字的厚重之作,是郑公盾先生的遗作,由其女儿郑维女士精心整理,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用16开精装本隆重推出,对中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大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近,郑维女士又整理出版了《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将郑公盾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汇集在了这部文集中,内容丰富多彩,读来令人欣慰,也令人感动。
翻开这部厚重的《郑公盾文集》,首先令人眼睛一亮的,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撰写的序言。叶永烈在序言中回忆了他和郑公盾先生的多年交往,向读者介绍了他所了解的郑公盾的事迹和故事。叶永烈文笔流畅,娓娓道来,写了很多交往中的细节,写得很平易很真挚而又非常感人,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而又执着的郑公盾,看到了郑公盾对文艺科学事业的热爱,看到了郑公盾朴实的生活和勤奋的笔耕,也看到了郑公盾充满正气的精神风貌和襟怀坦荡的心地人品。叶永烈在序言中说,最初他只知道郑公盾是出版社的老总,后来随着交往的增多,才越来越感到了郑公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正如叶永烈称赞的:“公盾是一头牛,不知辛劳第勤奋工作着;公盾是一团火,永远以炽烈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公盾是一把剑,嫉恶如仇、横眉冷对那些黑邪势力;公盾是一支如椽之笔,写下了科学,也写下了文学。我一直深深怀念正直、厚道、亦师亦友的他”。叶永烈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都是由衷之言。更令人感动的是,叶永烈与郑公盾的友谊,还延续到了下一代,这也格外使人感慨,可谓是科学文艺界的佳话了。
我在两年前,曾为郑公盾先生《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写过一篇书评。我觉得,科学与文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读了《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大著,使我想到了很多。所谓科学文艺,既是科学又是文学,应是二者密切结合的关系。因为科学文艺是健康的混血产物,所以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科学是民族的筋骨,文艺是民族的风骨。由二者结合而诞生的优秀科学文艺作品,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科学,而且用丰富的想象预示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导着未来的时代。我认为,科学文艺给人们予丰富的启迪,增添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发明动力,助推了科技的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同时也会给予人们观赏的快感和审美的享受。《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鸿篇巨著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中国科学文艺树碑立传,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科学文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民主与自由的精神是多么重要,这既是科学文艺的灵魂与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走向兴旺繁荣的关键保障。倡导科学与民主、自由的精神,当然并非套话与空话,而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这部史话最为闪光的地方。《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充分显示了厚重与精彩的特色,既有绚丽多彩的内容,又有精妙深刻的见解,还有大量珍贵的资料。所以特地向读者做了推荐,也向作者和整理者表示了由衷的敬意。这篇书评,后来相继在《云南经济日报》2015年08月21日副刊版、《中华读书报》2015年9月30日第8版刊载发表了,科普作家领域也对此作了传播和报道。
这次拜读《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使我对郑公盾先生的写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郑公盾先生的勤奋与执着感到由衷的敬佩,也对郑公盾先生涉猎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更多的共鸣。郑公盾先生的爱好很广阔,因为他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的关系,他对科技领域的很多话题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情有独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探讨。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探讨,使他收获甚丰,才得以撰写了《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鸿篇巨著。他还撰写了许多专题文章,收入《郑公盾文集》上卷“科苑拾贝”中的《学习一点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意义》《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况》《20世纪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等数篇,就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的心得与看法。这些文章,资料丰富,深入浅出,现在读起来仍很有启迪意义。郑公盾先生写道: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各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我们要迎接新科学技术的挑战,“应尽快普及新的科学知识,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缩短同先进国家的差距,争取早日与其并驾齐驱,阔步前进”。这些语重心长之语,不仅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与展望,也充分显示了郑公盾先生热爱祖国科普事业的赤诚之心。
郑公盾先生在哲学方面也多有涉猎,收入文集中卷“哲林漫步”中的一些文章,就表达了他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值得注意和称道的是,郑公盾先生还非常爱好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很多经典名著做过研究,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话题做过探讨,对外国文学领域的一些名著也有独到的解析。收入文集下卷“文海泛舟”中的文章有数十篇,可谓洋洋洒洒,就展现了郑公盾先生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和成就。郑公盾先生还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文集中就选载了他对“欧美儿童文学选译”的23篇译文。这些译文都翻译得十分精彩,不仅文笔清新,语言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有的充满了风趣,阅读其中的很多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正如郑维女士在后记里所说:“从整理父亲的书稿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是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不仅热爱科学、文学,喜欢读书和写作,还喜欢音乐,喜欢讲学。他是一个学问广博的‘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我觉得,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对于郑公盾先生的造诣、成就与贡献来说,并未过誉。郑维女士整理这部遗稿,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下,终于完成并出版了这部厚重之著。她说:“衷心希望《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的出版,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学有所帮助”。这是她表达的心声,既有整理遗稿时的辛劳,也有完成之后的欣慰和希望。
我觉得,《郑公盾文集》的出版,是科普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好事情。郑公盾先生对祖国科普事业的热爱和贡献,是值得怀念和学习的。郑公盾先生的执着精神与人格魅力,也值得肯定和弘扬。所以,我们也要感谢郑维女士的辛劳和付出,感谢她为继承郑公盾先生的遗愿而做出的奉献,使我们读到了《郑公盾文集》这部值得赞许的著述。借此机会,让我们再次向作者和整理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吧!
(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五号,邮编:610041,邮箱:hjh986@126.com)
相关链接:《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郑公盾著,郑维整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3.25印张,506千字,16开精装本,定价98元。
两年前,读到了郑公盾先生《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一部90多万字的厚重之作,是郑公盾先生的遗作,由其女儿郑维女士精心整理,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用16开精装本隆重推出,对中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大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近,郑维女士又整理出版了《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将郑公盾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汇集在了这部文集中,内容丰富多彩,读来令人欣慰,也令人感动。
翻开这部厚重的《郑公盾文集》,首先令人眼睛一亮的,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撰写的序言。叶永烈在序言中回忆了他和郑公盾先生的多年交往,向读者介绍了他所了解的郑公盾的事迹和故事。叶永烈文笔流畅,娓娓道来,写了很多交往中的细节,写得很平易很真挚而又非常感人,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而又执着的郑公盾,看到了郑公盾对文艺科学事业的热爱,看到了郑公盾朴实的生活和勤奋的笔耕,也看到了郑公盾充满正气的精神风貌和襟怀坦荡的心地人品。叶永烈在序言中说,最初他只知道郑公盾是出版社的老总,后来随着交往的增多,才越来越感到了郑公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正如叶永烈称赞的:“公盾是一头牛,不知辛劳第勤奋工作着;公盾是一团火,永远以炽烈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公盾是一把剑,嫉恶如仇、横眉冷对那些黑邪势力;公盾是一支如椽之笔,写下了科学,也写下了文学。我一直深深怀念正直、厚道、亦师亦友的他”。叶永烈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都是由衷之言。更令人感动的是,叶永烈与郑公盾的友谊,还延续到了下一代,这也格外使人感慨,可谓是科学文艺界的佳话了。
我在两年前,曾为郑公盾先生《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写过一篇书评。我觉得,科学与文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读了《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大著,使我想到了很多。所谓科学文艺,既是科学又是文学,应是二者密切结合的关系。因为科学文艺是健康的混血产物,所以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科学是民族的筋骨,文艺是民族的风骨。由二者结合而诞生的优秀科学文艺作品,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科学,而且用丰富的想象预示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导着未来的时代。我认为,科学文艺给人们予丰富的启迪,增添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发明动力,助推了科技的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同时也会给予人们观赏的快感和审美的享受。《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鸿篇巨著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中国科学文艺树碑立传,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科学文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民主与自由的精神是多么重要,这既是科学文艺的灵魂与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走向兴旺繁荣的关键保障。倡导科学与民主、自由的精神,当然并非套话与空话,而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这部史话最为闪光的地方。《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充分显示了厚重与精彩的特色,既有绚丽多彩的内容,又有精妙深刻的见解,还有大量珍贵的资料。所以特地向读者做了推荐,也向作者和整理者表示了由衷的敬意。这篇书评,后来相继在《云南经济日报》2015年08月21日副刊版、《中华读书报》2015年9月30日第8版刊载发表了,科普作家领域也对此作了传播和报道。
这次拜读《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使我对郑公盾先生的写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郑公盾先生的勤奋与执着感到由衷的敬佩,也对郑公盾先生涉猎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更多的共鸣。郑公盾先生的爱好很广阔,因为他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的关系,他对科技领域的很多话题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情有独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探讨。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探讨,使他收获甚丰,才得以撰写了《中国科学文艺史话》这部鸿篇巨著。他还撰写了许多专题文章,收入《郑公盾文集》上卷“科苑拾贝”中的《学习一点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意义》《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况》《20世纪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等数篇,就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的心得与看法。这些文章,资料丰富,深入浅出,现在读起来仍很有启迪意义。郑公盾先生写道: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各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我们要迎接新科学技术的挑战,“应尽快普及新的科学知识,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缩短同先进国家的差距,争取早日与其并驾齐驱,阔步前进”。这些语重心长之语,不仅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与展望,也充分显示了郑公盾先生热爱祖国科普事业的赤诚之心。
郑公盾先生在哲学方面也多有涉猎,收入文集中卷“哲林漫步”中的一些文章,就表达了他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值得注意和称道的是,郑公盾先生还非常爱好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很多经典名著做过研究,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话题做过探讨,对外国文学领域的一些名著也有独到的解析。收入文集下卷“文海泛舟”中的文章有数十篇,可谓洋洋洒洒,就展现了郑公盾先生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和成就。郑公盾先生还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文集中就选载了他对“欧美儿童文学选译”的23篇译文。这些译文都翻译得十分精彩,不仅文笔清新,语言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有的充满了风趣,阅读其中的很多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正如郑维女士在后记里所说:“从整理父亲的书稿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是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不仅热爱科学、文学,喜欢读书和写作,还喜欢音乐,喜欢讲学。他是一个学问广博的‘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我觉得,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对于郑公盾先生的造诣、成就与贡献来说,并未过誉。郑维女士整理这部遗稿,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下,终于完成并出版了这部厚重之著。她说:“衷心希望《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的出版,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学有所帮助”。这是她表达的心声,既有整理遗稿时的辛劳,也有完成之后的欣慰和希望。
我觉得,《郑公盾文集》的出版,是科普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好事情。郑公盾先生对祖国科普事业的热爱和贡献,是值得怀念和学习的。郑公盾先生的执着精神与人格魅力,也值得肯定和弘扬。所以,我们也要感谢郑维女士的辛劳和付出,感谢她为继承郑公盾先生的遗愿而做出的奉献,使我们读到了《郑公盾文集》这部值得赞许的著述。借此机会,让我们再次向作者和整理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吧!
(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五号,邮编:610041,邮箱:hjh986@126.com)
相关链接:《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郑公盾著,郑维整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3.25印张,506千字,16开精装本,定价98元。
2022年April月
59:7:48

代序
——我所认识的公盾
叶永烈
忽地接到来自北京的电报:“公盾病故。于明。”
我十分震惊,因为前些天还收到他寄来的新著《缅怀集》。怎么那样快就离开人世?我打长途电话给他的夫人于明,才知详况:1990年10月,他的颈部长了一个包。经检查,是癌症,已经晚期!不久,他住入北京钓鱼台医院。1991年4月16日病故,终年72岁。
他姓郑,发表文章时往往只署名字“公盾”,我平时也喊他公盾。胖胖的个子,方脸,讲普通话带有明显的福建口音,待人和善。1979年,当他听说我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论科学文艺》,马上给我来信,要我寄给他。那时,他担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总编辑。他很快就拍板,把我的书稿付梓……
最初,我只知道他是出版社的“老总”。后来,我收到他寄赠的上、下卷两大册《水浒传论文集》,40万字,方知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已研究《水浒传》。他还出版了《后水浒传》校点本。他是一位真正的“博士”,涉猎甚广。他笔耕颇勤,不时寄我新著,一本接着一本,对文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进行探索,不过,我并不知道他的坎坷身世。
他,生于1919年,福建长乐人。1936年起,他参加学生进步运动。他是“38式”中共党员。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学习》杂志创办,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代社长,《红旗》杂志文艺组组长。“文革”开始,“中央文革小组”从《红旗》抽调工作人员,把他也调去。他在“中央文革小组”文艺组工作了才半年,1967年11月16日,突然被捕,投入秦城监狱。内中的原因是他向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中央文革”的一些问题,被江青得知,下令逮捕了他。此后的苦难生活,如他所说:“‘坐飞机’,断齿,‘石壁光阴销岁月,铁窗灯火伴晨昏’。何止我一人,家人皆与焉!”8年囹圄,把他壮实的身体折磨成半残废。1975年5月12日他终于出狱时,全身浮肿,高血压,糖尿病(高达4个“ ”)……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为了夺回失去的光阴,他加倍地工作着。科普出版社“老总”的工作担子不轻。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埋头写作。他的几万册个人藏书在“文革”中荡然无存,这时他又开始买书、读书、写书。每一回出差归来,行囊沉甸甸,总是装满了新买的书。在他的书房里,我见到一个个书柜“挤”满了书。他还“四面出击”:应好几家大学的邀请,前去讲学。他又出访外国。他的英语不错,便于进行国际交流。向来穿惯蓝色或深灰色中山装的他,穿起了西装。在这般忙碌的时刻,他居然写出了长篇传记《茅以升》,写出论著《鲁迅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史话》、《萤火集》……
公盾还兼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而我忝为副主任委员,联系颇多。在2014年我决定把创作档案捐赠上海图书馆,开始整理家中保存多年的上千封纸质书信,找到公盾写给我的信十几封。重读这些信件,发觉他对我的称谓从最初的“叶永烈同志”,到后来的“永烈仁兄”“永烈老弟”直至“Dear永烈”,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而我也从最初的“郑公盾同志”到直呼“公盾”。公盾年长我22岁,他热情提携我这样的小老弟。尤其是在1983年寒冬,我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时,他对那种“批判”很不以为然。1987年3月17日,病中的他在夫人于明写给我的信上,亲笔加了一段话,要求我把《黑影》单行本以及那些“批判”文章寄他,“以便彻底批判种种谬论”。他说:“我相信可以写出有水平的东西加以驳斥。”信末,他署名“你的老公盾”。
公盾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件事:
一是1982年上海某人写了诬告信,说在美国之音英语节目中听到叶永烈声称“中国科幻小说在峡谷中生长,作家处境困难”。“揭发信”寄到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引起很大风波,某些人煞有介事,立即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发文,上报全国科协,并派出两人专程到上海对我进行组织调查。作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温济泽非常关心这个“美国之音事件”。在查清所谓美国之音广播纯属子虚乌有之后,他找我谈话,对于某些人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就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匆匆发出文件,深表不满。此事与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公盾毫无关系,那些人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发文时根本没有通过他这个主任委员,但是他却替人受过,在大会上代表科学文艺委员会向我公开道歉。
另一件事是1984年10月在我处境最困难的时候,正值他出差来上海,非要到我家看望。记得他乘坐公共汽车到我家长谈。他在“文革”中蒙受冤屈,入狱多年,他劝我以坦荡胸怀对待那种极左的“批判”。谈话间,一场豪雨降临。他离去时,我家附近一片泽国。我的邻居用一辆“黄鱼车”(载货三轮车)载着公盾“摆渡”到公共汽车站。我深感抱歉,一身水湿的他却乐呵呵,毫不介意。
1985年,他着手把自己讲学的内容,打算写成一部100多万字的书《中国科学文艺史》。就在他写了40多万字的时候,脑血栓使他倒下,住进了医院。公盾在中风之后,1986年3月22日,他请夫人于明代笔,写信给我。信中说:“我还想写关于科学文艺的问题,请你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刘后一,他倒是忠心耿耿搞学问的。温济泽你看要不要写,我不想替当官的人立传。又如,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又比如鄂华,据说他写了一些好的科学文艺作品,可否要写?全书大约有五十来万字,希望你提供一下没有名气而写过好作品的人,或者将作品寄来。……科学文艺史要写成什么样子,希望你能出点主意。”信末,夫人于明加了这么一句话:“公盾身体仍然不太好,而他仍忘不了他还没完的工作。”
出院后,他到日本他的儿子郑迪那里休养了一年多,至1987年2月回国。在日本,他看到日本杂志译载我的作品,当即买下,回国之后寄来赠我。他在1987年3月2日给我的信中说:“偶然在日本参加庆应大学校庆,见到刊物《天狼》,有你几篇文章译成为日本文字。”信中还说,“贵家乡温州新成立的师范,急于找我去那里开课,不知你有意一块去否?”他一回国,又开始日夜忙于工作,他在信中说,“工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其中连续几天跟“某个归国华侨在宾馆会谈,一直谈到晚上十点钟之后”。才两星期,他再度住院。1987年3月17日,他的夫人于明给我写信,谈及他因病变得步履蹒跚、记忆衰退。他仍坚持写作。于明在信中说:“他总惦记着他原来未完成的创作计划——《科学文艺史》。”
大约公盾已意识到余日不多,抓紧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对革命战友的怀念文章,结成一集,这便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寄赠我的新著《缅怀集》。
公盾去世之后,他的夫人于明在电话里对我说:“公盾是一头‘老黄牛’,一直到倒下去,才放下手中的笔。”他的老朋友、作家李英儒则曾在一封信中写及:“公盾这几年来的成就非常大,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是令人赞叹的。
是的,公盾是一头牛,不知辛劳地勤奋工作着;公盾是一团火,永远以炽烈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公盾是一把剑,嫉恶如仇、横眉冷对那些黑邪势力;公盾是一支如椽之笔,写下科学,也写下文学。我一直深深怀念正直、厚道、亦师亦友的他。迄今,我仍保存着他的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
公盾与我的友谊,还延续到下一代。我的长子喜欢写作,初中时出版了科学童话集。我保存着“公盾叔叔”和“于阿姨”共同署名热情鼓励我的长子的信。公盾的儿子郑迪从日本来上海,也到我家探望。公盾的女儿郑维,则跟我保持通讯联系。
公盾故后,他的未竟之作《中国科学文艺史》,由女儿郑维整理出版。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所产生的作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从科学与文学的发展历史,追溯科学文艺的发展史,以此为经;又论述科学文艺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以此为纬。作者纵横捭阖,进行探讨与论述。作者精熟英语,又有深厚的古文根柢,能够中西贯通,广泛论述自古至今、自中至外各种科学文艺作品及其流派,在这“广”的基础上又能细致深入论述科学文艺代表性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中国科学文艺史话》是关于科学文艺难得的理论性巨篇鸿著,富有开创性。
继《中国科学文艺史》之后,郑维又编选了《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约我写序。我把我所认识的公盾写下来,向读者诸君介绍公盾其人,权且代序。
2017年2月15日于上海“沉思斋”
——我所认识的公盾
叶永烈
忽地接到来自北京的电报:“公盾病故。于明。”
我十分震惊,因为前些天还收到他寄来的新著《缅怀集》。怎么那样快就离开人世?我打长途电话给他的夫人于明,才知详况:1990年10月,他的颈部长了一个包。经检查,是癌症,已经晚期!不久,他住入北京钓鱼台医院。1991年4月16日病故,终年72岁。
他姓郑,发表文章时往往只署名字“公盾”,我平时也喊他公盾。胖胖的个子,方脸,讲普通话带有明显的福建口音,待人和善。1979年,当他听说我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论科学文艺》,马上给我来信,要我寄给他。那时,他担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总编辑。他很快就拍板,把我的书稿付梓……
最初,我只知道他是出版社的“老总”。后来,我收到他寄赠的上、下卷两大册《水浒传论文集》,40万字,方知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已研究《水浒传》。他还出版了《后水浒传》校点本。他是一位真正的“博士”,涉猎甚广。他笔耕颇勤,不时寄我新著,一本接着一本,对文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进行探索,不过,我并不知道他的坎坷身世。
他,生于1919年,福建长乐人。1936年起,他参加学生进步运动。他是“38式”中共党员。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学习》杂志创办,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代社长,《红旗》杂志文艺组组长。“文革”开始,“中央文革小组”从《红旗》抽调工作人员,把他也调去。他在“中央文革小组”文艺组工作了才半年,1967年11月16日,突然被捕,投入秦城监狱。内中的原因是他向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中央文革”的一些问题,被江青得知,下令逮捕了他。此后的苦难生活,如他所说:“‘坐飞机’,断齿,‘石壁光阴销岁月,铁窗灯火伴晨昏’。何止我一人,家人皆与焉!”8年囹圄,把他壮实的身体折磨成半残废。1975年5月12日他终于出狱时,全身浮肿,高血压,糖尿病(高达4个“ ”)……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为了夺回失去的光阴,他加倍地工作着。科普出版社“老总”的工作担子不轻。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埋头写作。他的几万册个人藏书在“文革”中荡然无存,这时他又开始买书、读书、写书。每一回出差归来,行囊沉甸甸,总是装满了新买的书。在他的书房里,我见到一个个书柜“挤”满了书。他还“四面出击”:应好几家大学的邀请,前去讲学。他又出访外国。他的英语不错,便于进行国际交流。向来穿惯蓝色或深灰色中山装的他,穿起了西装。在这般忙碌的时刻,他居然写出了长篇传记《茅以升》,写出论著《鲁迅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史话》、《萤火集》……
公盾还兼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而我忝为副主任委员,联系颇多。在2014年我决定把创作档案捐赠上海图书馆,开始整理家中保存多年的上千封纸质书信,找到公盾写给我的信十几封。重读这些信件,发觉他对我的称谓从最初的“叶永烈同志”,到后来的“永烈仁兄”“永烈老弟”直至“Dear永烈”,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而我也从最初的“郑公盾同志”到直呼“公盾”。公盾年长我22岁,他热情提携我这样的小老弟。尤其是在1983年寒冬,我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时,他对那种“批判”很不以为然。1987年3月17日,病中的他在夫人于明写给我的信上,亲笔加了一段话,要求我把《黑影》单行本以及那些“批判”文章寄他,“以便彻底批判种种谬论”。他说:“我相信可以写出有水平的东西加以驳斥。”信末,他署名“你的老公盾”。
公盾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件事:
一是1982年上海某人写了诬告信,说在美国之音英语节目中听到叶永烈声称“中国科幻小说在峡谷中生长,作家处境困难”。“揭发信”寄到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引起很大风波,某些人煞有介事,立即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发文,上报全国科协,并派出两人专程到上海对我进行组织调查。作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温济泽非常关心这个“美国之音事件”。在查清所谓美国之音广播纯属子虚乌有之后,他找我谈话,对于某些人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就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匆匆发出文件,深表不满。此事与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公盾毫无关系,那些人以科学文艺委员会名义发文时根本没有通过他这个主任委员,但是他却替人受过,在大会上代表科学文艺委员会向我公开道歉。
另一件事是1984年10月在我处境最困难的时候,正值他出差来上海,非要到我家看望。记得他乘坐公共汽车到我家长谈。他在“文革”中蒙受冤屈,入狱多年,他劝我以坦荡胸怀对待那种极左的“批判”。谈话间,一场豪雨降临。他离去时,我家附近一片泽国。我的邻居用一辆“黄鱼车”(载货三轮车)载着公盾“摆渡”到公共汽车站。我深感抱歉,一身水湿的他却乐呵呵,毫不介意。
1985年,他着手把自己讲学的内容,打算写成一部100多万字的书《中国科学文艺史》。就在他写了40多万字的时候,脑血栓使他倒下,住进了医院。公盾在中风之后,1986年3月22日,他请夫人于明代笔,写信给我。信中说:“我还想写关于科学文艺的问题,请你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刘后一,他倒是忠心耿耿搞学问的。温济泽你看要不要写,我不想替当官的人立传。又如,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又比如鄂华,据说他写了一些好的科学文艺作品,可否要写?全书大约有五十来万字,希望你提供一下没有名气而写过好作品的人,或者将作品寄来。……科学文艺史要写成什么样子,希望你能出点主意。”信末,夫人于明加了这么一句话:“公盾身体仍然不太好,而他仍忘不了他还没完的工作。”
出院后,他到日本他的儿子郑迪那里休养了一年多,至1987年2月回国。在日本,他看到日本杂志译载我的作品,当即买下,回国之后寄来赠我。他在1987年3月2日给我的信中说:“偶然在日本参加庆应大学校庆,见到刊物《天狼》,有你几篇文章译成为日本文字。”信中还说,“贵家乡温州新成立的师范,急于找我去那里开课,不知你有意一块去否?”他一回国,又开始日夜忙于工作,他在信中说,“工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其中连续几天跟“某个归国华侨在宾馆会谈,一直谈到晚上十点钟之后”。才两星期,他再度住院。1987年3月17日,他的夫人于明给我写信,谈及他因病变得步履蹒跚、记忆衰退。他仍坚持写作。于明在信中说:“他总惦记着他原来未完成的创作计划——《科学文艺史》。”
大约公盾已意识到余日不多,抓紧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对革命战友的怀念文章,结成一集,这便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寄赠我的新著《缅怀集》。
公盾去世之后,他的夫人于明在电话里对我说:“公盾是一头‘老黄牛’,一直到倒下去,才放下手中的笔。”他的老朋友、作家李英儒则曾在一封信中写及:“公盾这几年来的成就非常大,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是令人赞叹的。
是的,公盾是一头牛,不知辛劳地勤奋工作着;公盾是一团火,永远以炽烈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公盾是一把剑,嫉恶如仇、横眉冷对那些黑邪势力;公盾是一支如椽之笔,写下科学,也写下文学。我一直深深怀念正直、厚道、亦师亦友的他。迄今,我仍保存着他的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
公盾与我的友谊,还延续到下一代。我的长子喜欢写作,初中时出版了科学童话集。我保存着“公盾叔叔”和“于阿姨”共同署名热情鼓励我的长子的信。公盾的儿子郑迪从日本来上海,也到我家探望。公盾的女儿郑维,则跟我保持通讯联系。
公盾故后,他的未竟之作《中国科学文艺史》,由女儿郑维整理出版。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所产生的作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从科学与文学的发展历史,追溯科学文艺的发展史,以此为经;又论述科学文艺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以此为纬。作者纵横捭阖,进行探讨与论述。作者精熟英语,又有深厚的古文根柢,能够中西贯通,广泛论述自古至今、自中至外各种科学文艺作品及其流派,在这“广”的基础上又能细致深入论述科学文艺代表性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中国科学文艺史话》是关于科学文艺难得的理论性巨篇鸿著,富有开创性。
继《中国科学文艺史》之后,郑维又编选了《科学·哲学·文学——郑公盾文集》,约我写序。我把我所认识的公盾写下来,向读者诸君介绍公盾其人,权且代序。
2017年2月15日于上海“沉思斋”
2021年April月
320:56:24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去年爸爸老家福建长乐屿北村为您建了一座郑公盾事迹陈列馆,我为您为这座陈列馆征集了近三千多本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百人参观了这座陈列馆。影响真的是挺大的。爸,真的是没想到。
2020年October月
215:39:23

咪咪最近应福建长乐屿北村书记的请求,一直在帮助他们新修建的"郑公盾事迹陈列馆"向北京的很多出版社筹集书刊杂志画册近四千多册书.咪咪心里很感谢那里的人民,他们还帮助把爷爷的故居重新翻建一新.区委书记说要深入挖掘郑公盾的文化底蕴...
2020年June月
2121:22:42

爸爸您好!祝爸爸父亲节快乐!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的郑公盾书屋已经由长乐屿北村修建完毕,古色古香很漂亮!!!您高兴吧!您的堂弟还要为您盖一座四层楼的郑公盾博物馆!我们都很好!您放心吧
2020年June月
2121:22:32

爸爸您好!祝爸爸父亲节快乐!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的郑公盾书屋已经由长乐屿北村修建完毕,古色古香很漂亮!!!您高兴吧!您的堂弟还要为您盖一座四层楼的郑公盾博物馆!我们都很好!您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