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盾 留言

2023年January月
1620:50:16
郑江有了儿女咪咪
  爸爸,郑江去年2022年8月1日生了一个女儿,叫饼饼属牛,今年2023年有了一个儿子叫墩墩,属虎。非常可爱。
郑公盾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23年January月
1613:50:7
德贵姐夫去世了咪咪
  爸爸:德贵姐夫于2023年1月11日去世,享年86岁。他因洗澡摔了一跤右臂粉碎性骨折,后住301医院,医治无效去世。
郑公盾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22年October月
2613:28:52
陈家庚舅舅去世了咪咪
  爸爸,陈家庚舅舅10月8日去世了。他们说埋在十三陵那边的墓地了。
郑公盾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22年September月
1012:51:23
爸爸,董森叔叔走了咪咪
  爸爸,董森叔叔今年六月去世了,他爱人说让他和杨树坤阿姨合葬了。我觉得他爱人真的是太通情达理了。一切丧事都是他后老伴的孩子出钱办的。
郑公盾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2022年June月
38:42:4
怀念挚友郑公盾访客
  这次中国科普作协为纪念郑公盾诞辰百年召开的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作为郑公盾的挚友,我对于科学文艺是外行,但出于对公盾同志的怀念,在读过《史话》一书中有关郑公盾生平的文字介绍后,我以为确有些可作为补充的话想说一下。我的补充如下:
  文革期间,在江青一伙"四人帮"的掌握下,竟然冒出了一个大权独揽,专以整人为业的权势机构,即所谓的"中央文革"。当公盾同志被调入这一机构时,曾在一些人当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令人可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议论说:他即已位居权贵,定然会是无比春风得意的。
   实际的情况是,当公盾同志调入那里之后,通过他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发现江青的手下干将戚本禹正在搜集想整周总理的材料时,出于对总理的热爱,他当即写了一封揭发信,将江、戚一伙的这一阴谋活动反映给了党中央。公盾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如此清醒地、且是毅然决然地与江、戚一伙划清界限,他这种入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不仅及其鲜明地表现出他坚贞的党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立场,同时也是对那种所谓“春风得意”论的最有力的回答。
  遗憾的是,公盾同志的揭发信发出以后,竟然落在叶群手里并被她私下里又转回到了江、戚手中,于是一场恶虎扑食般的打击报复便不容分说地迎头向他袭来。他本人不仅残遭八年的牢狱之苦,他的爱人也受牵连也被关入监狱,并被斗得精神失常,可怜他家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也成了“狗崽子”,被迫流浪街头!
  公盾同志在这场斗争中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太残酷了!
  在江、戚一伙如此凶残的打击下,如果只用某种同情的眼光把他看作是揭发未果反倒惹火上身的一个失败者,这就说明是大错特错地看走了眼。
  疾风知劲草。在当时那场乌云压城、恶浪翻滚的动乱中,公盾同志明知自己是身处逆境,也明知自己所面对的是手握生杀大权、十分阴险的强敌,但为了坚持原则,保护周总理,他却依然无所畏惧的挺身而出揭发了江青一伙的阴谋活动。他这种舍身取义的战斗精神,和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担当的凛然正气充分说明他尽管受敌重创,却是一个满怀浩然正气并令人无比敬畏的英勇战斗者。
  斯人已去,那场文革动乱也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不过,我时常想起公盾同志那坦荡自若的笑容,并回忆起他那段感人至深地悲壮历程。每念及此,我总会为之肃然起敬的。
  董森(92岁)中国文联,编审
  2019-10-20
郑公盾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咪咪:郑公盾科学文艺思想研讨会(2020/4/3 20:01:23)
最新经典Top 5
□访客:广西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公盾 (mimi)(2011/1/14 22:53:40)
一九三六 年广西大学复课后,马君武校长就提倡劳动生产教育的主张,主张集生产劳动于一身。马君武在国外留学多年,归国后连任中央要职,由于他崇尚节俭,处处以身作则,衣食住行都很简朴。他的头发既浓且多,但却一直剃光头。他作省长时也信步随便找一家理发店,用最快的速度,把头剃光。曾有一次,理发师仔细的为他修面,使马君武不耐烦了,他坐在椅子上一顿脚道:
  “快点,怎么慢手慢脚的,我要回去办公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侍从也大声的发了话:“快些,省长马上办公去了!”
  理发师一听,他的这位性急的顾客竟是当今省长,不尽大吃一惊,三下五除二,赶紧把他的脸刮完了。毕恭毕敬的将他们送了出来。
  衣着,常年一件长衫;一度居住于民房,室内除了一两幅字画,别无什么值钱物。闲来无事还陪夫人孩子一道去摘棉花,或是听她们弹钢琴。抗战时期,有时自己烧饭吃。他很少吃西餐,往往是吃红皮糙米饭,他说是有营养。
  他晚年还在大公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历述近代各国开国元勋的嘉言懿行,及其治国之道。这是他的少数历史著述之一,意味深长,发人猛省。
  广西大学是马君武一手创办的,并树立了特殊的校风,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学府,造就了大批人才。他自奉极俭,也要求学生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但是对于学校的各种设施,却不惜张罗经费,大笔花钱。广西大学校舍富丽堂皇,教授阵容也属一流,如胡适、白鹏飞,还有钢铁专家严治之,化学专家纪育沣,都曾在广西大学讲学或任教。有的教授,悉由马君武亲自到上海、北平,甚至国外礼聘而来,只要是学有专长的名师,他无不千方百计的加以罗致,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要拉“差”。马君武有两位哲嗣,长子马保之,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成绩优秀,名噪一时。他一毕业便被马君武拉来担任助教,让他赴美深造推迟一年。马保之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并出任农复会生产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贡献。马君武的次子马卫之,留学德国,学习过音乐、美术,曾任广西艺专校长,也曾被马君武如到广西大学,担任音乐暨德文教授。一门彦俊,父子三人,同在广西大学任教,洵为广西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咪咪:一部值得阅读和推荐的好书(张文敬)(2015/10/12 19:57:21)
友人李庆雯转送我一本《中国科学文艺史话》,并且建议我应该认真读一读。
  
  这是一部新近出版的精装本图书,厚厚的实实的重重的。
  
  我的眼前一亮,这不是前不久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推荐的参加评选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图书奖的图书吗!我曾经为这部书投了一等奖的票,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有关中国科学文艺历史史话的著作,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部有关我国现代著名的科普作家、科普评论家、科普史学家郑公盾先生的遗著。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遗憾地只得了个二等奖。
  
  还是先睹为快吧。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文艺史话》是郑公盾先生的遗著,是由公盾先生的女儿郑维整理交付出版的。
  
  全书641页,书分九卷共五十七章,最后部分是两种《附录》,是有关先生对外国科学文艺和科学幻想小说的评论文字。除了郑公盾先生的壮年时的半身像和几幅先生生前的工作照外,全部由文字著述而成,这与近年来“字不够图来凑”的出书现象形成鲜明对照。通观这部近一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后,让我回到了若干年前我读到一部科普读物的情景。那是由《展望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郑公盾先生的科普专著:《茅以升——中国的桥梁专家》。我为书中主人公科学家建筑学家茅以升教授从小立志科学,一生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情操所感动,同时也开始对郑公盾先生其人的科学科普业绩有所关注,因为,正是那个时候,除了自己的冰川与环境的研究主业外,我也隐隐约约地爱上了科普写作。如果说那之前的科普写作只是一种爱好的话,那么,正是了解和学习了郑公盾先生以及童恩正,刘兴诗等科普大家的科普作品和科普宏论后,我就决意在我的后半生将科普创作纳入我的主业计划之中。
  
  郑公盾先生在中国近现代科普文学或者科学文艺领域中的建树是全方位的。他不仅自己写科普,为科普作家编辑科普文章,还为广大的读者推荐许多科普作家的图书和文章,到大学开办科学文艺讲座,为许多科普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写评介,做宣传。尤其是他对几千年来中国科学文艺的历史研究,真是前无古人,目前为止也是后无来者的。《中国科学文艺史话》一书即是明证。
  
  该书从《山海经》到《诗经》《楚辞》,从《庄子》到《史记》到《水经注》,······再到《梦溪笔谈》《王祯农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甚至从小说杂记到诗词歌赋,从上古哲人,到近代名家大家鲁迅、郭沫若,史海钩沉,对比剖析,竟让我们从这部巨著中读到了一部完完整整清清楚楚波澜壮阔的中国科学文艺的丰厚历史。
  
  从《中国科学文艺史话》的字里行间,可看出,郑公盾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文学文字功底深厚,科学思维特别敏锐,而且为了研究和写作这部书稿,他对中国科学文艺的各种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详查研读,而且对有的著作还反复进行过精读考究。比如对于古代《淮南子·览冥训》中著名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他不仅仅像现在某些“国学家”那样,就一般词典上的解释背诵一遍而已,而是上升到“科学神话”的层面,而且还从《列子·汤问篇》《楚辞·天文篇》《山海经》等诸多的文献中找到相应的文学描述记忆。在他看来,《女娲补天》是用科幻文学的笔触,通过女娲的形象来歌颂上古时代人类女性社会抗争大自然试图改造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灾害的英雄行为(见P30)。
  
  又如公盾先生对《庄子》的评价和理解就具有独特的视角,尤其和现在许多专门出镜的“国学家”大相径庭。作者在“《庄子》中的科学思想俯拾”一文中这样写道:“《庄子》中有着颇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如《逍遥游》一文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草为舟,杯则胶焉······’庄子当然不曾学习阿基米德浮力定理或研究过液体的表面张力,但很显然这两句话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又如同篇中写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是说,风的强度如果不是足够大,那么承负大翅膀就没有力量。‘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就是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溅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且直上九万里高空。他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在这里,当鹏不是一下子飞上太空,而首先是击水三千里,同近代一架飞机从平地起飞一样,,首先要沿着飞机的跑道滑行,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飞向高空。很显然,这样的描写,是很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见P66)
  
  公盾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在用心读书,用科学的思维在读他想要读的每部著作。比如说《水浒传》比如说《西游记》和《红楼梦》。
  
  一般读者在读《水浒传》时,除了农民起义军打打杀杀外,就是对书中梁山英雄好汉的描述多感兴趣;政治家读《水浒传》多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审视分析其中人物和集团的关系;可是郑公盾先生则不然。除了上述内容外,他还从中提炼出更多科学层面的精华:
  
  ——“······《水浒传》写着:正当武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锨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跐着火锨柄上,把那火锨柄里炭火,都掀在武松脸上;他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自此疟疾却好了(第二十二回)。可见疟疾是当时民间常见病,连武松这样的好汉也无能为力。”(P165)
  
  ——“宋江在进攻大名府时,忽然背上痈发,病得非常严重,退军返梁山泊。他的病状是背上发热,向蝎子蛰一般红肿起来,吴用一看就知道这是痈、疽之病,用解毒的绿豆粉让他吃。但靠食物只能治标,他们决定派张顺到建康府请名医安道全,经过许多周折,终于被请来。当时宋江已经神思昏迷,水米不进,眼看着待死了。安道全问赶来迎接他的戴宗,宋江的病情如何。他问:‘皮肉血色如何?’戴宗回答:‘肌肤憔悴,日夜叫唤,疼痛不止,性命早晚难保。’安道全道:‘若是皮肉身体,得知疼痛,便可医治。’安道全到梁山时,宋江口内只有一丝气息了,安道全诊了脉息,就断定‘脉体无事,身躯虽见沉重,大体无妨。’安道全的治发,就是先把艾焙引出毒气,然后用药。外使敷贴之饵,内用长托之剂,只在五日之间,渐渐皮肤就变红白,肉体滋润,饮食渐进。不过十日,虽疮口未完,然饮食复旧,不久就痊愈了。真是药到病除,可见宋代名医名不虚传。”(P166)
  
  从以上段落的解读可知,这就是小说《水浒传》典型的科学科普小品。
  
  不仅如此,作者在《水浒传》里还萃取了有关宋代造船业,建筑业,兵器,人才学,植物和动物等不少有关科学文艺的精彩段落。
  
  相信绝大数国人都知道鲁迅郭沫若都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巨匠,但却鲜知他们也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文艺的大家。
  
  郭沫若原来在日本学医,是位真正的“Doctor”,这是好多人所知道的;郭沫若是考古学家,是文学家,是诗人,是戏剧家,是政治家,他曾经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用十万大洋悬赏他的人头时,郭沫若视死如归,写下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他是中国近现代白话诗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他的甲骨文研究成果至今很少有人取代,他在重庆不顾日本人大轰炸的威胁,写出了大量的团结抗日的剧本和文章。这也是不少人知道的。然而,通过郑公盾先生《郭沫若与科学文艺》一章(P314),让读者了解到郭沫若早在上世纪初叶就写过《地球,我的母亲》《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笔立山头展望》《日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等多部科学文艺篇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以“石沱”的笔名用生花妙笔“翻译过英国杰出科学家又是科普作家H.G.威尔斯的长篇巨著《生命的科学》一书。”解放后还以“百花齐放”为题,“写了101首关于各种花卉的诗歌,给广大读者以科学知识和艺术美感享受,不愧为科普诗歌的范品。”
  
  在第二十九章《鲁迅与科学文艺》中,作者更是列举了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主将有关科学文艺方面的伟大贡献。比如鲁迅的翻译作品就有:《科学史教篇》《说镭》《人之历史》(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著作)《月界旅星·辨言》,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还有《北极探险记》《物理新论》等等。在郑公盾先生的笔下,鲁迅还是一位善于写科学小品的行家里手“如《看图识字》《电的利弊》《这叫做愈出愈奇》《只是过剩》《诗和豫言》《新秋杂识》《男人进化》《禁用和自造》《偶感》太平歌诀》《拿破仑与隋娜》《同意和解释》《蜜蜂与蜜》《喝茶》《〈进化与退化〉小引》等都是出色的小品文。”
  
  郑公盾先生曾经对中国从古至今近百位涉及科学文艺的大家大师们的著作和成就进行过评介,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科学文艺几千年的辉煌历程。
  
  郑公盾先生对中国科学文艺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实践,从编辑到著述到评介。他的科学文艺的许多思想和见地至今都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感谢郑公盾的女公子郑维,是她在某些艰难的条件下编辑出版了郑公盾先生的这部遗著,为广大读者和我们科学文艺工作者奉献了一席中国科学文艺理论和实践的饕餮大餐!
  
  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尤其是值得科普作家和科学文艺工作者阅读和应该广为推荐的好书。
  
  (张文敬2015年10月12日于成都五极居)
  
  (张文敬,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冰川学家,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
  
  

□咪咪:新编后记郑公盾(2015/4/11 19:54:19)
郑公盾
  
  1980年9月,我在山东青岛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二期读书会人员学习班时,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陈士章同志特来访问,约我在该校开”科学文艺”课程,我答应了这个邀请。从这年10月开始,我在北京师范学院专门讲授“科学文艺”课程。这年11月28日,我与高士其、李宗浩、高仰之等同志同往北京师范学院。高士其同志专门准备了讲稿,由高仰之同志朗读,大力勉励我在北师院开科学文艺课,之后到1985年为止,我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江西师大、浙江师院、山东大学、广西师大等大学院校课授“科学文艺”课程,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深广,开始时,我只是讲了“鲁迅与科学文艺”并直译了鲁迅用文言文写的《科学史教片》《说镭》、《人之历史》等篇章。1981年在广东从化疗养院休养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史论丛》书,涉及物理、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学、人类学、人体生理学、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小品文、如何对待外国科学文化、从鲁迅杂志想到的、从狂人日记看精神分裂症、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言论摘要、鲁迅与自然科学简略年表等文章共50篇,总名为《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以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这本书约二十五万字,反映了鲁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和业绩,其中有不少材料是很有价值的。为了方便青年读者阅读,这本书在收入鲁迅的重点科学著作《科学史教篇》、《人之历史》等时,还附了编者近译的白话文本。
  我在北师院讲授“科学文艺”后,收到不少同学来信。例如张其中同学的信中写道:“讲授科学文艺史,在我的心里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这门课是一门刚刚迈进了高等院校的新学科,......科学文艺将在我国实现自己行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因此我决定进修这门课程,并有了个非学好不可的强烈信念。”
  蔡原江同志在信中写道:“学习了‘科学文艺’,我认识到这是今天时代的需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否则只能是井底之蛙,学了科学文艺之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知识,看到了中外的知名作家、科学家的成才道路和治学精神,给自己很深刻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了解了高士其先生的事迹,他能在后遗症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继续为科普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又专程到我校来做报告,把全部心血都贡献出来,我认识到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丁淑芬同志的来信说: “先生每次讲课,真像是百科全书,使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从而激发我刻苦学习,老老实实读书的劲头。先生的实际行动,不知胜过了多少政治辅导员讲的‘为革命而学习’的长篇内容,因而我喜欢听这个课,从思想上收获大,它能给我一种探索知识,永远向上的力量。”
  林乃夫的来信反映:"科学文艺把我从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吸引出来。科学文艺使我尝到了新鲜的知识,闻到世界之外芬芳的科学风气,它对我说来宝贵极了,我像久旱逢甘露那样,喜爱它,渴望它。”
  总之,同学们给我信中的话,再次鞭策我去探索科学文艺的密林,我开始写《萤火集》中关于鲁迅的《科学史教篇》,写科学文艺史上永不凋谢的鲜花-----谈鲁迅的儒勒、凡尔纳的两篇科幻小说,写《评谈郭沫若诗创作和科学》、《赞羊枣的科学小品文》、《读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简介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介绍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简介顾均正科普选集》、《法布尔及其<昆虫记>》、《法布尔传》、关于法拉第的科普名著《蜡烛的故事》、《伊林和他的科学文艺作品》、《向伊林科学文艺遗产学习些什么?》,介绍居里夫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赵浩生的《鹦鹉螺号的故事》、《格林征空记》,1982年4月27日新华社发表消息评论道:“高士其为《萤火集》的出版能使许多科普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从中汲取营养,文中引作者的话‘科普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也如山峰,需要我们去努力攀登。’”
  1983年8月,我写的《水浒传论文集》上、下卷出版了,其中特地写了《水浒传》里的自然科学,颇引起国内外人士和评论界的关注。
  1986年,我在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术林》中,着重写了鲁迅、郭沫若、竺可桢、戴文赛、顾均正、吴定良、茅以升、高士其、贾祖璋、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伊林等人的中文科普作品,也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写过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先生给我来信,衷心盛意称赞这本书写的很出色,并把它放在东方图书馆内珍藏。
   在专家和同志们的关怀和鼓励下,我开始从事《科学文艺史》的资料收辑与创作的工作。我陆续写了《诗经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山海经中的幻想与科学幻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科技和科技幻想》、《关于徐海霞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共有七十篇科学史的文章,很不幸,我于1985年11月中旬,可能因脑过度,得了脑血栓病住院两个多月,其余的文章都是在以后身体疲惫的情况下勉强完成的。我很感谢友人叶永烈、黎先耀、莫克、松鹰等不断给我提供资料,潘俊相等同志特别的关心我的广大读者观众,不断地给我鼓舞写作勇气。我的年已五十八岁的老同学周华强、四十岁的陈德诚、二十几岁的小青年于新庆等同志帮助我,由我口述写下初稿,特别是我女儿郑维的北京25中学学生蔡祥等人为我热心地并抄写我的十分潦乱的草稿。没有他们的辛勤协助,是不可能写成这部著作的。在这里我诚心诚意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因为身体不好和手边搜集的材料不足,我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尤其是社会上所对于写科学文艺的温济泽、叶至善、秦牧、郑文光等同志的作品,因为在群众中流行较广,这里暂不涉及,还有我的青年好友善写科幻小说的童恩正等人的科幻小说来不及作认真的学习和分析。这只好留待以后找时间去完成。
  《科学文学史》至今还是草创阶段,我对这门学科至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进。科学文艺是在我国向四化前进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方面军,是普及我国科学技术的一种良好的工具,无数事实证明古往今来第一流的文学家,往往对自然科学技术若干部门也是很有独到见解的,古代伟大的杰出作家,如屈原、司马迁、张衡等人,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巨匠,对待科学技术问题往往也是很有造诣的。但是讲文学史的人,无视他们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近代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在生物学的历史上歌德的名声,也是很显着的。远在地动学说哥白尼提倡地动学说的一千余年前,我国白居易在作《长恨歌》中就写过“天旋地转回龙转”。这里所写的地能运转 不就比哥白尼早了一千多年吗?我们要认真发掘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科学遗产,以增进我们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向前迈进。科学技术就是社会生产力,我们在不断的提高生产力,以促进我们四化的水平,不间断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写我国科技文艺史的一点愿望。
  全书第二部分中的有关国外资料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主任兼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系主任魏金森(John Wishinson)先生。替我认真收集并写成的。
  有一部分有关欧美科学幻想小说的材料是由他口述的,我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材料而写成的。他还热情帮助我收集我国《水浒》在欧美各国流传的有关材料。都是他十分热情地替我收集下来的,其中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约瑟.克拉克等,多半是现代的。我十分感谢他。
  我又十分感谢中国舞蹈学院朱立人等同志及二十五中英语老师等人认真的校订,从而有可能是我比较了解欧美和日本的基础情况和发展现状。没有她们的帮助,我是写不成这部书的。
  应当说明,由于去年全年之中写作任务过重,特别是在去年十一、十二月因患脑血栓病住院后,我所写的科学文艺史,只写到第四章为止,暂时停顿,病后身体十分虚弱,承我的好友兰思聪同志等,再三劝告之下,在体力十分虚弱的状况下勉强写成,原计划想写温济泽、秦牧、童思正、郑文光、刘兴诗、王晓达等作者,只好暂时搁下。
  同时,由于我是初探这个新部门,无论对科学,还是对文艺,自己已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忽就之章,错误是难免的。我以十分恭敬的心情,等待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我在北师院、北师大、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集美航海专门学校、山东大学等大专院校,都讲过有关课程,希望得到同学们更多地指点。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1986年6月23日于北京
  

□咪咪:新编中国科学文艺史后记郑公盾(2015/4/11 19:57:15)
1980年9月,我在山东青岛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二期读书会人员学习班时,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陈士章同志特来访问,约我在该校开”科学文艺”课程,我答应了这个邀请。从这年10月开始,我在北京师范学院专门讲授“科学文艺”课程。这年11月28日,我与高士其、李宗浩、高仰之等同志同往北京师范学院。高士其同志专门准备了讲稿,由高仰之同志朗读,大力勉励我在北师院开科学文艺课,之后到1985年为止,我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江西师大、浙江师院、山东大学、广西师大等大学院校课授“科学文艺”课程,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深广,开始时,我只是讲了“鲁迅与科学文艺”并直译了鲁迅用文言文写的《科学史教片》《说镭》、《人之历史》等篇章。1981年在广东从化疗养院休养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史论丛》书,涉及物理、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学、人类学、人体生理学、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小品文、如何对待外国科学文化、从鲁迅杂志想到的、从狂人日记看精神分裂症、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言论摘要、鲁迅与自然科学简略年表等文章共50篇,总名为《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以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这本书约二十五万字,反映了鲁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和业绩,其中有不少材料是很有价值的。为了方便青年读者阅读,这本书在收入鲁迅的重点科学著作《科学史教篇》、《人之历史》等时,还附了编者近译的白话文本。
     我在北师院讲授“科学文艺”后,收到不少同学来信。例如张其中同学的信中写道:“讲授科学文艺史,在我的心里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这门课是一门刚刚迈进了高等院校的新学科,......科学文艺将在我国实现自己行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因此我决定进修这门课程,并有了个非学好不可的强烈信念。”
    蔡原江同志在信中写道:“学习了‘科学文艺’,我认识到这是今天时代的需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否则只能是井底之蛙,学了科学文艺之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知识,看到了中外的知名作家、科学家的成才道路和治学精神,给自己很深刻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了解了高士其先生的事迹,他能在后遗症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继续为科普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又专程到我校来做报告,把全部心血都贡献出来,我认识到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丁淑芬同志的来信说: “先生每次讲课,真像是百科全书,使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从而激发我刻苦学习,老老实实读书的劲头。先生的实际行动,不知胜过了多少政治辅导员讲的‘为革命而学习’的长篇内容,因而我喜欢听这个课,从思想上收获大,它能给我一种探索知识,永远向上的力量。”
    林乃夫的来信反映:"科学文艺把我从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吸引出来。科学文艺使我尝到了新鲜的知识,闻到世界之外芬芳的科学风气,它对我说来宝贵极了,我像久旱逢甘露那样,喜爱它,渴望它。”
    总之,同学们给我信中的话,再次鞭策我去探索科学文艺的密林,我开始写《萤火集》中关于鲁迅的《科学史教篇》,写科学文艺史上永不凋谢的鲜花-----谈鲁迅的儒勒、凡尔纳的两篇科幻小说,写《评谈郭沫若诗创作和科学》、《赞羊枣的科学小品文》、《读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简介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介绍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简介顾均正科普选集》、《法布尔及其<昆虫记>》、《法布尔传》、关于法拉第的科普名著《蜡烛的故事》、《伊林和他的科学文艺作品》、《向伊林科学文艺遗产学习些什么?》,介绍居里夫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赵浩生的《鹦鹉螺号的故事》、《格林征空记》,1982年4月27日新华社发表消息评论道:“高士其为《萤火集》的出版能使许多科普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从中汲取营养,文中引作者的话‘科普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也如山峰,需要我们去努力攀登。’”
    1983年8月,我写的《水浒传论文集》上、下卷出版了,其中特地写了《水浒传》里的自然科学,颇引起国内外人士和评论界的关注。
    1986年,我在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术林》中,着重写了鲁迅、郭沫若、竺可桢、戴文赛、顾均正、吴定良、茅以升、高士其、贾祖璋、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伊林等人的中文科普作品,也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写过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先生给我来信,衷心盛意称赞这本书写的很出色,并把它放在东方图书馆内珍藏。
     在专家和同志们的关怀和鼓励下,我开始从事《科学文艺史》的资料收辑与创作的工作。我陆续写了《诗经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山海经中的幻想与科学幻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科技和科技幻想》、《关于徐海霞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共有七十篇科学史的文章,很不幸,我于1985年11月中旬,可能因脑过度,得了脑血栓病住院两个多月,其余的文章都是在以后身体疲惫的情况下勉强完成的。我很感谢友人叶永烈、黎先耀、莫克、松鹰等不断给我提供资料,潘俊相等同志特别的关心我的广大读者观众,不断地给我鼓舞写作勇气。我的年已五十八岁的老同学周华强、四十岁的陈德诚、二十几岁的小青年于新庆等同志帮助我,由我口述写下初稿,特别是我女儿郑维的北京25中学学生蔡祥等人为我热心地并抄写我的十分潦乱的草稿。没有他们的辛勤协助,是不可能写成这部著作的。在这里我诚心诚意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因为身体不好和手边搜集的材料不足,我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尤其是社会上所对于写科学文艺的温济泽、叶至善、秦牧、郑文光等同志的作品,因为在群众中流行较广,这里暂不涉及,还有我的青年好友善写科幻小说的童恩正等人的科幻小说来不及作认真的学习和分析。这只好留待以后找时间去完成。
    《科学文学史》至今还是草创阶段,我对这门学科至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进。科学文艺是在我国向四化前进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方面军,是普及我国科学技术的一种良好的工具,无数事实证明古往今来第一流的文学家,往往对自然科学技术若干部门也是很有独到见解的,古代伟大的杰出作家,如屈原、司马迁、张衡等人,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巨匠,对待科学技术问题往往也是很有造诣的。但是讲文学史的人,无视他们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近代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在生物学的历史上歌德的名声,也是很显着的。远在地动学说哥白尼提倡地动学说的一千余年前,我国白居易在作《长恨歌》中就写过“天旋地转回龙转”。这里所写的地能运转 不就比哥白尼早了一千多年吗?我们要认真发掘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科学遗产,以增进我们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向前迈进。科学技术就是社会生产力,我们在不断的提高生产力,以促进我们四化的水平,不间断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写我国科技文艺史的一点愿望。
     全书第二部分中的有关国外资料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主任兼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系主任魏金森(John Wishinson)先生。替我认真收集并写成的。
     有一部分有关欧美科学幻想小说的材料是由他口述的,我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材料而写成的。他还热情帮助我收集我国《水浒》在欧美各国流传的有关材料。都是他十分热情地替我收集下来的,其中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约瑟.克拉克等,多半是现代的。我十分感谢他。
     我又十分感谢中国舞蹈学院朱立人等同志及二十五中英语老师等人认真的校订,从而有可能是我比较了解欧美和日本的基础情况和发展现状。没有她们的帮助,我是写不成这部书的。
     应当说明,由于去年全年之中写作任务过重,特别是在去年十一、十二月因患脑血栓病住院后,我所写的科学文艺史,只写到第四章为止,暂时停顿,病后身体十分虚弱,承我的好友兰思聪同志等,再三劝告之下,在体力十分虚弱的状况下勉强写成,原计划想写温济泽、秦牧、童思正、郑文光、刘兴诗、王晓达等作者,只好暂时搁下。
     同时,由于我是初探这个新部门,无论对科学,还是对文艺,自己已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忽就之章,错误是难免的。我以十分恭敬的心情,等待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我在北师院、北师大、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集美航海专门学校、山东大学等大专院校,都讲过有关课程,希望得到同学们更多地指点。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咪咪:新编中国科学文艺史后记郑公盾(2015/4/11 19:57:21)
1980年9月,我在山东青岛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二期读书会人员学习班时,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陈士章同志特来访问,约我在该校开”科学文艺”课程,我答应了这个邀请。从这年10月开始,我在北京师范学院专门讲授“科学文艺”课程。这年11月28日,我与高士其、李宗浩、高仰之等同志同往北京师范学院。高士其同志专门准备了讲稿,由高仰之同志朗读,大力勉励我在北师院开科学文艺课,之后到1985年为止,我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江西师大、浙江师院、山东大学、广西师大等大学院校课授“科学文艺”课程,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深广,开始时,我只是讲了“鲁迅与科学文艺”并直译了鲁迅用文言文写的《科学史教片》《说镭》、《人之历史》等篇章。1981年在广东从化疗养院休养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史论丛》书,涉及物理、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学、人类学、人体生理学、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小品文、如何对待外国科学文化、从鲁迅杂志想到的、从狂人日记看精神分裂症、鲁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言论摘要、鲁迅与自然科学简略年表等文章共50篇,总名为《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以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这本书约二十五万字,反映了鲁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和业绩,其中有不少材料是很有价值的。为了方便青年读者阅读,这本书在收入鲁迅的重点科学著作《科学史教篇》、《人之历史》等时,还附了编者近译的白话文本。
     我在北师院讲授“科学文艺”后,收到不少同学来信。例如张其中同学的信中写道:“讲授科学文艺史,在我的心里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这门课是一门刚刚迈进了高等院校的新学科,......科学文艺将在我国实现自己行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因此我决定进修这门课程,并有了个非学好不可的强烈信念。”
    蔡原江同志在信中写道:“学习了‘科学文艺’,我认识到这是今天时代的需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否则只能是井底之蛙,学了科学文艺之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知识,看到了中外的知名作家、科学家的成才道路和治学精神,给自己很深刻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了解了高士其先生的事迹,他能在后遗症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继续为科普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又专程到我校来做报告,把全部心血都贡献出来,我认识到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丁淑芬同志的来信说: “先生每次讲课,真像是百科全书,使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从而激发我刻苦学习,老老实实读书的劲头。先生的实际行动,不知胜过了多少政治辅导员讲的‘为革命而学习’的长篇内容,因而我喜欢听这个课,从思想上收获大,它能给我一种探索知识,永远向上的力量。”
    林乃夫的来信反映:"科学文艺把我从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吸引出来。科学文艺使我尝到了新鲜的知识,闻到世界之外芬芳的科学风气,它对我说来宝贵极了,我像久旱逢甘露那样,喜爱它,渴望它。”
    总之,同学们给我信中的话,再次鞭策我去探索科学文艺的密林,我开始写《萤火集》中关于鲁迅的《科学史教篇》,写科学文艺史上永不凋谢的鲜花-----谈鲁迅的儒勒、凡尔纳的两篇科幻小说,写《评谈郭沫若诗创作和科学》、《赞羊枣的科学小品文》、《读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简介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介绍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简介顾均正科普选集》、《法布尔及其<昆虫记>》、《法布尔传》、关于法拉第的科普名著《蜡烛的故事》、《伊林和他的科学文艺作品》、《向伊林科学文艺遗产学习些什么?》,介绍居里夫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赵浩生的《鹦鹉螺号的故事》、《格林征空记》,1982年4月27日新华社发表消息评论道:“高士其为《萤火集》的出版能使许多科普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从中汲取营养,文中引作者的话‘科普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也如山峰,需要我们去努力攀登。’”
    1983年8月,我写的《水浒传论文集》上、下卷出版了,其中特地写了《水浒传》里的自然科学,颇引起国内外人士和评论界的关注。
    1986年,我在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术林》中,着重写了鲁迅、郭沫若、竺可桢、戴文赛、顾均正、吴定良、茅以升、高士其、贾祖璋、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伊林等人的中文科普作品,也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写过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先生给我来信,衷心盛意称赞这本书写的很出色,并把它放在东方图书馆内珍藏。
     在专家和同志们的关怀和鼓励下,我开始从事《科学文艺史》的资料收辑与创作的工作。我陆续写了《诗经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山海经中的幻想与科学幻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科技和科技幻想》、《关于徐海霞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共有七十篇科学史的文章,很不幸,我于1985年11月中旬,可能因脑过度,得了脑血栓病住院两个多月,其余的文章都是在以后身体疲惫的情况下勉强完成的。我很感谢友人叶永烈、黎先耀、莫克、松鹰等不断给我提供资料,潘俊相等同志特别的关心我的广大读者观众,不断地给我鼓舞写作勇气。我的年已五十八岁的老同学周华强、四十岁的陈德诚、二十几岁的小青年于新庆等同志帮助我,由我口述写下初稿,特别是我女儿郑维的北京25中学学生蔡祥等人为我热心地并抄写我的十分潦乱的草稿。没有他们的辛勤协助,是不可能写成这部著作的。在这里我诚心诚意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因为身体不好和手边搜集的材料不足,我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尤其是社会上所对于写科学文艺的温济泽、叶至善、秦牧、郑文光等同志的作品,因为在群众中流行较广,这里暂不涉及,还有我的青年好友善写科幻小说的童恩正等人的科幻小说来不及作认真的学习和分析。这只好留待以后找时间去完成。
    《科学文学史》至今还是草创阶段,我对这门学科至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进。科学文艺是在我国向四化前进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方面军,是普及我国科学技术的一种良好的工具,无数事实证明古往今来第一流的文学家,往往对自然科学技术若干部门也是很有独到见解的,古代伟大的杰出作家,如屈原、司马迁、张衡等人,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巨匠,对待科学技术问题往往也是很有造诣的。但是讲文学史的人,无视他们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近代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在生物学的历史上歌德的名声,也是很显着的。远在地动学说哥白尼提倡地动学说的一千余年前,我国白居易在作《长恨歌》中就写过“天旋地转回龙转”。这里所写的地能运转 不就比哥白尼早了一千多年吗?我们要认真发掘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科学遗产,以增进我们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向前迈进。科学技术就是社会生产力,我们在不断的提高生产力,以促进我们四化的水平,不间断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写我国科技文艺史的一点愿望。
     全书第二部分中的有关国外资料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主任兼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系主任魏金森(John Wishinson)先生。替我认真收集并写成的。
     有一部分有关欧美科学幻想小说的材料是由他口述的,我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材料而写成的。他还热情帮助我收集我国《水浒》在欧美各国流传的有关材料。都是他十分热情地替我收集下来的,其中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约瑟.克拉克等,多半是现代的。我十分感谢他。
     我又十分感谢中国舞蹈学院朱立人等同志及二十五中英语老师等人认真的校订,从而有可能是我比较了解欧美和日本的基础情况和发展现状。没有她们的帮助,我是写不成这部书的。
     应当说明,由于去年全年之中写作任务过重,特别是在去年十一、十二月因患脑血栓病住院后,我所写的科学文艺史,只写到第四章为止,暂时停顿,病后身体十分虚弱,承我的好友兰思聪同志等,再三劝告之下,在体力十分虚弱的状况下勉强写成,原计划想写温济泽、秦牧、童思正、郑文光、刘兴诗、王晓达等作者,只好暂时搁下。
     同时,由于我是初探这个新部门,无论对科学,还是对文艺,自己已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忽就之章,错误是难免的。我以十分恭敬的心情,等待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我在北师院、北师大、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集美航海专门学校、山东大学等大专院校,都讲过有关课程,希望得到同学们更多地指点。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