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May月
2811:45:2
留言访客
  很久没来看了,也有几个月没梦到了。
经典值0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访客:讨论(2012/11/6 7:50:24)
□cl314500:讨论(2012/10/1 19:55:57)
□访客:讨论(2011/7/7 16:33:21)
□CL314500:讨论(2011/4/6 10:23:12)
□CL314500:讨论(2011/4/6 10:02:10)
□YUNFEI:我的声明(2011/2/25 11:08:41)
□访客:讨论(2010/11/11 22:44:01)
最新经典Top 5
□CYZ:怀念姚志高(2011/2/24 14:09:11)
怀念姚志高
  
  去冬,我打电话到武康,一连几天都未打通。幼年同学姚志高,患肺癌2年多,难道又住院了?我猜疑着,心中隐隐地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电话终于通了,是他妻接的。“小朱,我是××。”因为心有牵挂,一打通我就说:“叫志高听电话!”
  那头一顿,随即传来沉重的声音:“志高已经走了。你还不知道呀?”
  原来,志高5月31日就去世了。可是,我直到他逝去半年多后才得知,是因为彼此少有往来之故。一个多月来,我零零碎碎地忆及儿时与他相处的一些片断,陷入深深的怀念……
  志高家曾租住在我家隔壁的厢房里,开出朝东门来就是我家的道地,因而便常常串门相见。他父亲姚先生,是教书的,不苟言笑,十分严肃,我有些怕他;他母亲很和气,街坊邻居无论老小都叫她“先生娘娘”。先生娘娘与我母亲处得很好,颇多柴米油盐话题和往来。志高年长我3岁,母亲教我叫他“志高咬伯”,大约这辈子总共只含糊不清地叫过他二三回吧!其实,上学后我们是同班同学,哪会以长一辈去叫他?他嘴角边有一小堆小雀斑,状似“蛀屎”,这个诨名,我记得也只是偶尔称他,因为幼时我们比较要好。
  他家贫困,初解放分到了德政寺里的一间房子后便搬了家。后来,学校也搬迁到了寺里,就在他家隔壁,于是上他家也去得比较勤了。记得那时捉蟋蟀、看高年级孩子在坟墩上“摆雷台”都是一道的;至于拾麻栗,打弹子,换“洋片”……也都还同得牢道的。
  小学毕业后读初中就分道了,我到杭州读书,他去了德清,好像那段时间我们就少来往了。
  1956年秋季,我考入杭二中读高一,他考进诸暨蚕桑学校就读。高中开学早,中专迟一点。一天,老早清早,他就等在我们寝室的传达室门口了。这天他母子趁早班火车到城站,由母亲送到杭州转车,然后他一个人去诸暨报到,母亲回家。等转车有一段时间,他让母亲替他看管行旅,便独自寻来看我。
  先生娘娘回家后,曾对我母亲说:志高认也勿认得,叫伊晓(不要)去勿肯听,一定要寻去看××,两介头(个人)叫要好。
  他母亲的原话,一直搁在我的心里50几年,每每忆及,总觉得心头暖暖的,深感儿时友谊的纯洁,执着,毫无势利之心……
  如今,志高走了,我心里一直在怀念着他,想必还有他的亲属、他的友好都在怀念他,这已是人生最后的一点意义了:有人怀念。
  我还要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声:志高,一路走好!

□cyz:朱大妈及其儿女们(2011/3/24 8:51:42)
朱大妈及其儿女们
  一
  日前,我在嘉兴武警医院眼科住院,与同病房朱大妈相处的三天中,亲眼目睹了她和三个儿女间所流露的那份亲情融融十分感人。同时也颇受另三位病友的赞扬。
  我出院的前晚,那三位病友都出院了,朱大妈也从加床迁到了我的邻床。病房里乱哄哄的噪杂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由于失眠,我抓紧时机早早地睡下了。母女俩为了不打扰我休息,她们既不看电视,又一改大嗓门为头碰头地说起了悄悄话。
  轻声细语的河南话,一阵阵地传入我的耳膜。尽管我听不懂她们的说话,但那语气的亲密,贴心,闭上眼我都能体会得到,更有那些倾诉不尽的私衷,竟是那样地温馨。于是,在蒙头避光的棉衣底下,我情不自禁地支起了耳朵……
  我暗暗地感想:血缘亲情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是与势利绝缘、任何矫揉造作所装不出来的!
  次晨起来,我一早就对朱大妈说:很羡慕你生了个贴心着意的好女儿!还说:我想把你们的亲情、你们一家的打工经历写出来,晒到网上去,同不同意呀?母女俩异口同声地说:“同意。”
  二
  朱知,58岁,河南周口西华县人,是个来禾打工的老大妈。她和丈夫、儿女都在禾、杭两地打工,是一个倾巢而出的外来务工者之家。
  朱大妈的工作,就在武警医院门前的南湖边上扫马路,这次因患胬肉而住院治疗。她,高大健硕,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似的;一躺下就打呼噜,一醒来就爱动,好说话,精力充沛。
  手术前儿女们都来了,她原本无需什么照顾,最后只留下从杭州赶来的小女儿陪着。
  丈夫是嘉兴另一段马路的清洁工,因为老俩口还带着读小学三年级的双胞胎孙女,所以没空来看她;两个女婿和儿媳也都在打工,只是挨个儿地打电话来问候。她接电话时那爽朗的大嗓门,使得同病房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幸福。
  我出院前,还听到朱大妈在接单位里打来的电话,叮嘱她要保管好一切收费单据,以便向投保部门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她“嗯嗯”地应着,口气里听得出很是感恩。
  我曾与她聊起过工作、收入和待遇,朱大妈觉得很满意。她和丈夫每天按时清扫规定的马路段,没有假期,每月工资980元,免房租住单位新造的公寓宿舍,面积虽小而卫厨设施俱全。她说,过年时分到了米、油、鱼、肉和一箱苹果,还有红包,春节加班工资照发,所以很满足。
  一个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大妈,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栉风沐雨、不避寒暑地清扫马路,人也晒黑了,却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很快乐,是很值得深思的。如果换成本地人,这份工还干吗?能有这么好的心态吗?……
  将心比心都是人哪!从外来民工朱大妈的满足感中,我觉得精神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她单位里对她劳动的尊重和生活上的关照,尤其是来自家庭的亲情融洽和睦,实在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啊!
  三
  朱大妈的大女儿35岁,她16岁就外出到上海打工,后来与老乡结婚生了女儿,朱大妈便跟着出来管外甥女;现在,她和丈夫都在嘉兴当缝纫工,每天工作13个小时,一个月休息2天,月收入每人约3200元。女儿已13岁了,被送回河南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自己身边还有个3岁小男孩要管,其辛苦可想而知。
  小女儿也是16岁就去深圳打工了,现在33岁,住在杭州拱墅区的一间出租房里。丈夫是杭州的的士司机,缴掉一切费用后,每月可有3~5000元收入。儿子11岁,在余杭区的一家民办学校读4年级,路远,离家有几十公里,必须乘校车去上学。学费很贵,得几千元。她自己目前暂不工作。
  那天(星期四)上午9点左右,她接到老师打来电话,说她儿子没去上学。她很着急,马上给丈夫、给邻居、给学校打了一连串电话,最后弄清楚,是跟了一个读8年级的老乡大孩子逃学去上网巴了。直到午餐前,总算找到并送回了学校就读,使她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朱大妈的儿子最小,31岁,曾在广州等地打工,最后也来到了杭州开的士;儿媳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两人的心愿是,现在积点钱,以后还要再生个儿子。
  外来务工者现在称新居民,是本地发展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但这支大军鱼龙混杂,流动性大,给社会治安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何管理、引导新居民纳入本地社会秩序,那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学家考虑的事。我初步了解到朱大妈一家的打工状况后,觉得像她家这样的新居民,应该是能安份守已、奉公守法的公民吧!她们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孩子上学读书难、费用也太贵。虽然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似乎投入的经费尚嫌不足,改善就读条件的速度也还不够快,值得进一步重视和改变,使义务制教育成为全体公民平等享有的权利。
  
  

□cyz:清明上坟看你来啦(2011/4/1 11:04:00)
今天上午,天气很好。9点1刻,驱车去龙山公墓看隽先。公墓已有人在扫墓上坟,但还较清;好些人已经赶早上过坟了。今年,又多了一大批新坟,留着的空地看得出还将添设墓穴。这里是每个人都要来的必然归宿嘛。
  在隽先墓前上香、点烛、祭供、拜辑、烧纸钱、挂彩条。扫墓毕回来写此留言亦是纪念之意。

□cyz:清明话亲情(2011/4/5 17:48:19)
清明话亲情
  今天是清明节,民间一般早两天就开始扫墓祭祖了。在我们家乡,清明节的上一天叫清明夜,正是大批上坟的日子。有首脍炙人口的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是描写古代的人们,在时断时续的霏霏春雨中,去郊外上坟路上的心情景况。
  如今,清明节已是国定节假日,再调拢双休成清明三日小长假,给上班族参与扫墓祭祖提供了时空的便利。这对发扬光大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有意义,也充分显示政府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在清明节缅怀祖先,彰显亲情,激励后人的祭祀活动中,使我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之一,在于传宗接代延续民族血脉。我甚至觉得,人生唯亲情最可宝贵。
  为什么我会认为亲情无价呢?
  首先,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出生不由己,同样,兄弟姐妹也是一生下来就确定了的。虽然人类现在可以计划生育,但生谁、生男生女都由不得任何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因而具有命里注定的性质。简言之,血缘亲情与生俱来,绝无掺假之可能,万一冒充或调胞,DNA必能识破真相。
  其次,亲情无可替代。有句俗话叫“上阵父子兵”,说明关键时刻亲情维系更加同心协力、更为可靠,危难时刻更愿意赴身替死。
  第三,亲情有极大的包容性、奉献性。即使再不能容忍之事,一旦念及亲情,就能得到份外的宽恕原谅,给予改正的机会。而爱的无私奉献,在亲情里比比皆是。所谓“舔犊之情”,连动物都有,何况于人?人是知恩图报,更重亲情的。
  因此,人生亲情、爱情、友情中,亲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今天最想抒发的感想。
  

□cyz:清明是鬼节(2011/4/5 17:49:51)
清明是鬼节
  在国人的节庆里,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的欢乐团圆的新春佳节发端,接着便是热烈闹猛的元霄节,然后又到祭祀先民的清明节。
  有人说,春节、元霄是“人节”,而清明则是“鬼节”。一年中的节日,都是人节、鬼节交替出现。深想想,我觉得这话没错,颇有哲理。
  中国过清明,西方有鬼节。清明上坟往往以青园子祭供,过鬼节则用南瓜表示。叫法不同,其实一样,不是人的节日,而是鬼的节日。
  活着是人,死即为鬼。人变成鬼,意味着死亡。世上本无鬼,也不可能有鬼,鬼只是对已死的人的一种称呼而已。所以,只要是人,必将变鬼,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规律。从这层意义来说,鬼节即是人节,是预为着变鬼后由后人来帮着过的节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岂非等于为自己过的节日?
  如此说来,感恩先辈等于预为之感恩自己,缅怀祖上也即是预为之缅怀自己。细想想,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至多百年,到头来一切皆由后人评说。所以,行善事、莫作恶,讲良知、积阴德,才是为人之道。从历史的经验,从时空隧道而言,因果报应之说,也有一定道理。
  自问:今年清明节我怎么啦?感慨如此之多。也许,是人老了的缘故吧!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