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June月
2522:23:23
相册评论访客
  美
经典值1
[编辑][置顶][取消]

最新讨论
□断臂:讨论(2014/5/22 0:23:07)
□嘉玲:我也想去拜谒谭先生,…(2014/2/25 15:43:12)
□嘉玲: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2014/2/24 22:06:31)
□嘉玲:媛媛你好,看到你的文…(2014/2/24 18:52:22)
□yakin:"质问"的答复(2006/12/28 2:24:49)
□周厚继:近代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人物(2006/8/14 14:56:16)
最新经典Top 5
□ : (2003/5/12 0:32:54)
中,日,美三国警察被要求在林子里找出一只兔子来,美国警察半小时出来了,说这里不可能有兔子存在.日本警察一会也出来了,没有找到气得要放火烧林子.中国警察五分钟就出来了,拽着一只遍体鳞伤的熊,熊说;大哥别打了,我就是兔子!

□Jason:大刀王五(2003/5/20 9:20:33)
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一 生一死乃见交情

□禅心: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2003/5/21 9:16:04)

  境界的生灭变化,是认意识攀缘而生,并非从外而来
  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头与白刃全是境界!
  
  憨山大师初证色空
  
  到了初夏,大风猛吼,万窍怒号,冰块渐渐地消融了,大水冲击着山涧;奔腾的
  暴流犹如惊雷一般。憨山大师在寂定中受到这雷鸣般的声音干扰,功夫也受到影响。他去向妙峰大师请教如何才不受境界扰乱的方法,妙峰大师对他说:‘境界
  的生灭变化,是认意识攀缘而生,并非从外而来。听古人说:“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大师回来后,每日坐在溪流急湍的独木桥上锻炼。
  开始坐时,水声宛然,时间一久,动念时听到水声,不动念就听不到了。
  
  一日,大师在独木桥上静坐,忽然之间忘却身体,一切声音顿时消失。从此以
  后,虽然声音如雷,再也不能扰动大师的静寂心境了。
  
  大师住山的食物仅用野菜拌粥汤,这天,大师吃过粥在山坪上经行,摄心归一,忽然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然,犹如大圆镜一样,山河大地都
  影现其中,到出定时,智慧朗然,自觉身心了不可得,这时大师作了一首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具洞彻。 翻身触极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从这以后,身心世界湛然寂静,不在被声音和色相所障碍,从前的疑团当下顿
  消。再看看釜锅,已经盖上灰尘了,因为一人独住无侣,也不知时间过了多久。
  
  
  大师悟后,因无人请益印证,于是翻开《楞严经》来参证,大师以前未曾听过这
  部经,对其中的义理未尽明了,这时他以现量境界去观照经文,心识微起,立即觉了,不使落入分别思量。这样过了八个月,对全经的旨趣,了然无疑。
  

□齐媛媛:爸爸,我来看你了(2003/10/11 19:41:25)
清澈见底的浏阳河水
    出于鬼斧神工的万仞千山
    穿过谲诡莫测的云瘴雾岚
    一路崎岖坎坷 蜿蜒蹒跚
    奔向湘江 看到的一马平川
    繁华如梦 俗世的万家炊烟
    合入湘江的浊泥吧
    毕竟轰轰烈烈
    毕竟不再孤单
    
    谭嗣同 是浏阳河的儿子么
    也许是随着祖先漂泊来到此间
    山的骨气 或者水的清涟
    沿着浏阳河 却走得更远
    ……
    中国灭亡了么 怎还有紫禁殿
    浏阳河消失了么 谭嗣同却死了
    
    路万里 书万卷
    一张年轻、若有期待的脸
    怎堪这满纸的孤愤血斑
    忠义乾坤 侠气肝胆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谭嗣同留下一个尊贵的祀号
    ——谭浏阳
    
    浏阳河水清了 浊了
    湘江河水浊了 清了
    中国的情况变了 未变
    谭嗣同被忘了 未忘
    四万万人齐下泪
    八万万人齐下泪
    十二万万人齐下泪
    如果谭嗣同白死了
    谁下泪?
  
  
  
  
  
  
  

□寸心:是科学(2003/5/12 1:22:36)
书名:《佛教理论框架》
  
  作者:多识活佛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
  
  “宗教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心灵。”--这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著《爱因斯坦的圣经》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中还说:“科学因其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给(人的)生前和死后都赋予了意义,它提供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爱因斯坦在《道德的衰败》一文中说:“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以上是最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对宗教和科学的评价。
    对人类来说,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灵品位,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心灵科学就是宗教。作为心灵科学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认它是科学,但这并不重要。作为东方文明精华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人格,净化提高心灵品位,点燃智慧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称举世无双的绝学。佛教解决自然科学问题,就像自然科学解决人类心灵问题一样无能为力。但世界上没有超越领域的万能科学,在各自的领域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便不失其为有用的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和方法。“实际”有有形的物质实际和无形的精神实际,两种实际性质完全不同,认识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定其对错。
    就自然科学来说,从它的角度断定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死后生命永远结束,人们所拥有的只是这短短的一生。--在科学家看来这也许是符合实际的理论,但它给人们的是一种绝望,而这种绝望正和科学本身所追求的长远利益的目标是相反的,因为只有一生的人和未来的长远利益有什么关系呢?
    肉身虽坏,精神不死,死后复生,流转不息。--这在自然科学家看来是谎谬不可信的,但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希望和奋斗不息的鼓舞力量。有这种希望的人,觉得今生奋斗不是专为别人干,后世自己仍然受益,这个地球也不是临时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园,所以对保护地球、建设家园有一种天赋的责任感,不像临时驻扎的军营那样,临走时放一把火烧掉。
    --以上这两种认识中哪一种认识更对人类社会有益呢?有理性的人类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只能由那些满怀追求真理和知识热望的人创造出来,而这种感情又源于宗教领域。”还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佛教作为一门心灵和生命的认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在理论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思辨的细密严谨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差,但由于经典疏论组成的资料系统的庞大和学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从宏观总览全貌、把握重点,有着较大的难度;再加上各取所需、各执己见的断章取义和先入为见的世俗观点的大量掺合,以及外道邪说乱论的渗入,使得想对佛教纯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它的精髓的人大多陷入了盲区。有些人看到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便想从原始经典中找个究竟的说法。但经典有大小乘和显密之分,有究竟了义和权变不了义之分,有胜义和世俗二谛义之别,说空未必指空,说有未必指有,词语虽同,含义万变。若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就会把“释迦之狮”理解为“释迦族豢养的动物狮子”,把“波罗蜜”当作树上长的“菠罗”。
    出生于十七世纪的藏传佛教大师强巴仁波且曾说:“佛经如羊毛,龙树、无著等论师将‘羊毛’纺成了‘线’,织成了‘布’,宗喀巴大师裁剪缝制成了合身的衣服。”这段话形象地把佛经比做原料,龙树、无著等印度论师的经论比作半成品,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和《密宗道次》二论比作成品,是恰如其分的比喻。
    这种整理研究、分析归纳,使得佛教在理论上逐步趋于完善和提高,也是符合一切学科理论的发展规律的。但至今系统全面掌握佛教理论,将它当作学修根据的理信弟子仍少如凤毛麟角。佛教界和非佛教界的很多人错误地以为佛教没有原则,没有理论,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认为修证也没有什么标准,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懂得的人和不懂得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有的人连佛教原理都不懂,就凭自己的想象谈禅说开悟;有的人认为佛菩萨没有标准,就肆无忌怛地自称“佛”“菩萨”;有些邪魔外道也觉得有机可趁,以瞎编胡诌冒充佛法,作起了无耻的行骗勾当;大多数虔诚的佛教弟子,履行形式上的皈依之后,就像进入了广阔无边的沙漠,没有目标,分不清方向,看不见道路;很多授戒的戒师和传法的法师也同样是沙漠的游客,凭感觉寻找道路,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也搞不清楚。糊涂法师,说糊涂法,度化糊涂众生,真是一塌糊涂!佛法本来是开发智慧、消除无明之法,现在却变成了糊涂法。有的人甚至鼓吹学习经论无用,越糊涂越好。无明众生在茫茫的黑夜中想见到一丝光明,何其难也!
    文殊师利宗喀巴大师悲天悯人,提炼一生所学佛理精华,写成了显密两部总论,即《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此二论虽然在半个世纪以前译成了汉文,但由于译文艰涩难懂,对大多数人来说等于没有翻译,因为了解和真正理解其内容的人很少。有些人认为《菩提道次》是“藏传佛教经论”,禅宗和净土弟子不能看,这真是咄咄怪事。信徒有民族种族的差别,但三藏教义没有民族种族的差别。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偈赞》中说:“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这也难怪大家不识货,因为只有太虚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识别慧宝。
    为了给学佛的人提供一本方便自学的佛教原理教材,根据《菩提道次》、《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佛心论》、《判教大论》等“三士道”和“境、行、果的教理,进行概括总结,写成了这部《佛教理论框架》。原先的佛教理论都是从入道的顺序进行,先“境”后“行”最后是“果位”介绍,此书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先让大家认识目标,然后选择修证道路,最后介绍成佛的根据、认识方法和学修重点,这样更适合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本想搞一个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知识快餐”,但过分压缩,变成偈颂和提纲式的东西,又怕变得晦涩,难以起到清晰透彻地掌握轮廓和要点的作用,所以只好顺其自然,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这本书就作为世纪之交的礼物送给读者吧。                   
  
  
    2001年2月20日完稿于兰州
  ——节选自《佛教理论框架》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