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December月
1316:20:6

人口是流动的,一代代人的迁徙和入籍它乡,常会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籍贯不同。孙中山先生的籍贯为中山县是对的,而他数代前的祖公籍贯为东莞虎门这也是无争的,袁崇焕应是那里人也一样,两地都认同他是英雄。
2011年March月
622:46:59

旅顺口区北海街道的袁家沟村背倚海滨,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隐伏着一段与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有关的悲情故事。
袁洪春称袁崇焕为家族“太高祖”
明末,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明督师袁崇焕,史载“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果真无后吗?若您对这段历史悬案感兴趣,在旅顺袁家沟村,今年66岁的袁洪春老人会为您讲述这样一个离奇曲折的久远故事,“我们家族先人从山东逃难到旅顺,至今已有260年历史了,袁崇焕是我们家族的太高祖,我是袁崇焕的第14代后人,村里最小的已经到17代了,祖宗是不能乱认的!”袁洪春郑重表示。
袁崇焕遇害前一年,妻子叶氏无子恐袁家无后,在叶氏撮合下,袁崇焕收山东落难女子赵文君为妾,秘密成婚。赵文君为袁崇焕生育二子:袁昊和袁杲,袁崇焕被杀后,赵文君领着袁崇焕的两个幼子,在袁崇焕的贴身侍卫袁敬的暗中保护下,悄然离京,一路颠沛逃至回到山东老家,在莱州湾虎头崖旁的凤毛寨买了三间石墙茅屋隐居下来,开始了亦农亦渔的隐居生活。
袁崇焕的后人秘密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与清廷势不两立。公元1747年某日,为了达到篡夺袁崇焕后人祖产的目的,袁敬的第五代嫡孙袁志成故作慌张地来到袁崇焕嫡孙袁克亮家,欺骗说,袁家反清之事被告发,乾隆帝已下旨灭族,袁家要速速逃生。
袁克亮一家人赶紧收拾细软、农具、渔具,连夜乘船向辽东方向逃难,经两天两夜航行,行至旅顺黄泥窝套抛锚。袁克亮带领长子袁大财、次子袁大成登陆查看,寻找水源。父子三人登陆后,发现这里靠山临海,土地肥沃,山上树木茂盛,海湾适宜捕鱼,水源丰富,且位置偏僻,远离村屯,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于是便决定不再向北航行,而选择在此地定居,经过二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子便以袁姓命名为袁家沟。
巧合的是,历史上的袁崇焕曾在旅顺双岛诛杀不听调令的辽东大帅毛文龙,而双岛距袁家沟村仅有20里之遥。
在袁家沟村西头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袁洪春指着地上一口四方水井说,这就是袁氏先祖来到旅顺定居后打的第一眼井,至今已经有260年历史了,水质至今清澈甘醇。
袁洪春称袁崇焕为家族“太高祖”
明末,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明督师袁崇焕,史载“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果真无后吗?若您对这段历史悬案感兴趣,在旅顺袁家沟村,今年66岁的袁洪春老人会为您讲述这样一个离奇曲折的久远故事,“我们家族先人从山东逃难到旅顺,至今已有260年历史了,袁崇焕是我们家族的太高祖,我是袁崇焕的第14代后人,村里最小的已经到17代了,祖宗是不能乱认的!”袁洪春郑重表示。
袁崇焕遇害前一年,妻子叶氏无子恐袁家无后,在叶氏撮合下,袁崇焕收山东落难女子赵文君为妾,秘密成婚。赵文君为袁崇焕生育二子:袁昊和袁杲,袁崇焕被杀后,赵文君领着袁崇焕的两个幼子,在袁崇焕的贴身侍卫袁敬的暗中保护下,悄然离京,一路颠沛逃至回到山东老家,在莱州湾虎头崖旁的凤毛寨买了三间石墙茅屋隐居下来,开始了亦农亦渔的隐居生活。
袁崇焕的后人秘密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与清廷势不两立。公元1747年某日,为了达到篡夺袁崇焕后人祖产的目的,袁敬的第五代嫡孙袁志成故作慌张地来到袁崇焕嫡孙袁克亮家,欺骗说,袁家反清之事被告发,乾隆帝已下旨灭族,袁家要速速逃生。
袁克亮一家人赶紧收拾细软、农具、渔具,连夜乘船向辽东方向逃难,经两天两夜航行,行至旅顺黄泥窝套抛锚。袁克亮带领长子袁大财、次子袁大成登陆查看,寻找水源。父子三人登陆后,发现这里靠山临海,土地肥沃,山上树木茂盛,海湾适宜捕鱼,水源丰富,且位置偏僻,远离村屯,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于是便决定不再向北航行,而选择在此地定居,经过二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子便以袁姓命名为袁家沟。
巧合的是,历史上的袁崇焕曾在旅顺双岛诛杀不听调令的辽东大帅毛文龙,而双岛距袁家沟村仅有20里之遥。
在袁家沟村西头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袁洪春指着地上一口四方水井说,这就是袁氏先祖来到旅顺定居后打的第一眼井,至今已经有260年历史了,水质至今清澈甘醇。
2011年March月
622:45:16

黑龙江也曾发现袁崇焕后人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袁崇焕后人之说还存在另一版本,在黑龙江也曾发现袁崇焕后人,其中一人还是清朝的功勋战将,此人名为富明阿。
这段历史是这样演绎的:袁崇焕妻无子,不等于妾无子,袁崇焕曾留下了一位庶出的遗腹子,袁崇焕的庶子名文弼,成年后因有军功,被编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从此成为了旗人。
据《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所载,其传承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袁世福及其两个儿子在《清史稿》均有传记,袁世福生有一子,取名富明阿。
富明阿骁勇善战,是清军中的一员悍将。据《清史稿》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代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领。
富明阿的两个儿子寿山和永山,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辽东抗击沙俄的战事中力拒外辱,为国捐躯。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袁崇焕后人之说还存在另一版本,在黑龙江也曾发现袁崇焕后人,其中一人还是清朝的功勋战将,此人名为富明阿。
这段历史是这样演绎的:袁崇焕妻无子,不等于妾无子,袁崇焕曾留下了一位庶出的遗腹子,袁崇焕的庶子名文弼,成年后因有军功,被编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从此成为了旗人。
据《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所载,其传承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袁世福及其两个儿子在《清史稿》均有传记,袁世福生有一子,取名富明阿。
富明阿骁勇善战,是清军中的一员悍将。据《清史稿》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代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领。
富明阿的两个儿子寿山和永山,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辽东抗击沙俄的战事中力拒外辱,为国捐躯。
2011年March月
622:44:8

袁崇焕的死充满历史悲情
中华历史上下5000年,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如过眼烟云般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如今能为后人热议,并引发争鸣者,屈指可数,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便是其中一位。
袁崇焕带兵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在北京保卫战的广渠门、左安门血战中,也有上佳表现,清太宗皇太极对袁崇焕颇为忌惮,感叹“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
为除掉在战场上难以击败的袁崇焕,范文程献计皇太极,密谋策划了类似三国蒋干盗书的反间计,令多疑的崇祯皇帝误判袁崇焕通虏谋反,在两国交兵的生死时刻抓捕领军大帅、自毁长城。
崇祯处死袁崇焕时,列出如下罪状: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客观而言,袁崇焕依律当斩,这些罪名并非强加于袁崇焕的,但在当时的复杂历史条件下,袁崇焕的种种举措确有难言之隐。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辽东兵权,实践他向皇帝承诺的“五年复辽”的惊人承诺,但毛文龙是明朝的一品大员,没有皇帝的直接指令,正二品的袁崇焕竟敢越级杀人,这是无视皇权的胆大妄为。毛文龙固然拥兵自重,贪污军饷,劣迹斑斑,但他管辖的东江镇实乃后金的心腹大患,毛文龙的军队牵制了后金兵力,皇太极之所以不敢大举进兵中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忌惮毛文龙断其后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党同伐异却亲痛仇快。
中华历史上下5000年,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如过眼烟云般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如今能为后人热议,并引发争鸣者,屈指可数,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便是其中一位。
袁崇焕带兵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在北京保卫战的广渠门、左安门血战中,也有上佳表现,清太宗皇太极对袁崇焕颇为忌惮,感叹“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
为除掉在战场上难以击败的袁崇焕,范文程献计皇太极,密谋策划了类似三国蒋干盗书的反间计,令多疑的崇祯皇帝误判袁崇焕通虏谋反,在两国交兵的生死时刻抓捕领军大帅、自毁长城。
崇祯处死袁崇焕时,列出如下罪状: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客观而言,袁崇焕依律当斩,这些罪名并非强加于袁崇焕的,但在当时的复杂历史条件下,袁崇焕的种种举措确有难言之隐。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辽东兵权,实践他向皇帝承诺的“五年复辽”的惊人承诺,但毛文龙是明朝的一品大员,没有皇帝的直接指令,正二品的袁崇焕竟敢越级杀人,这是无视皇权的胆大妄为。毛文龙固然拥兵自重,贪污军饷,劣迹斑斑,但他管辖的东江镇实乃后金的心腹大患,毛文龙的军队牵制了后金兵力,皇太极之所以不敢大举进兵中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忌惮毛文龙断其后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党同伐异却亲痛仇快。
2011年March月
622:42:26

袁崇焕接济蒙古诸部粮草,实为团结蒙古作为阻挡后金的屏障羽翼,这本是好心,却不料,时逢饥荒的后金密遣大批细作深入蒙古部落,将蒙古人从袁崇焕手中得来的救济粮草运回自家大营,袁崇焕的一片苦心却反助后金挺过了饥荒,无异养虎为患。
皇太极无法打通袁崇焕镇守的宁锦防线,只能绕道辽西,突破明军防守薄弱的喜峰口关隘南下,措手不及的袁崇焕只能匆忙带兵回援。他试图避免与战斗力超强的满清骑兵提前决战,他的战略思想是“先守后攻”,这一慎重亦保守的战略战术虽然保全了精锐明军的实力,却令京师重地惨遭清军劫掠屠戮,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其生命财产均蒙受了巨大损失,袁崇焕自然沦为众矢之的,也为其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凶险万端的伏笔。
袁崇焕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袁崇焕绑发西市处磔刑时,“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家财尽没入官。《明史。袁崇焕传》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 益无人,明亡政决矣。”这段议论堪称公平持正之见。
处死袁崇焕后,崇祯还戒谕廷臣,振振有词地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袁崇焕被杀,诱发阉党余孽的翻案活动日趋猖獗,虽然崇祯及时制止了翻案活动,但这股政治逆流既已显露端倪,就难以崇祯的意志为转移,终于酿成了令他十分头痛的政治难题。
皇太极无法打通袁崇焕镇守的宁锦防线,只能绕道辽西,突破明军防守薄弱的喜峰口关隘南下,措手不及的袁崇焕只能匆忙带兵回援。他试图避免与战斗力超强的满清骑兵提前决战,他的战略思想是“先守后攻”,这一慎重亦保守的战略战术虽然保全了精锐明军的实力,却令京师重地惨遭清军劫掠屠戮,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其生命财产均蒙受了巨大损失,袁崇焕自然沦为众矢之的,也为其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凶险万端的伏笔。
袁崇焕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袁崇焕绑发西市处磔刑时,“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家财尽没入官。《明史。袁崇焕传》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 益无人,明亡政决矣。”这段议论堪称公平持正之见。
处死袁崇焕后,崇祯还戒谕廷臣,振振有词地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袁崇焕被杀,诱发阉党余孽的翻案活动日趋猖獗,虽然崇祯及时制止了翻案活动,但这股政治逆流既已显露端倪,就难以崇祯的意志为转移,终于酿成了令他十分头痛的政治难题。
2011年March月
622:41:21

有关袁崇焕的争议百年未休
令人困惑的是,在袁崇焕死后的近400年时间里,有关他的褒贬毁誉依然不绝于耳。最开始,他被明廷视为逆种叛臣。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念袁崇焕忠勇为国,蒙冤屈死,不仅还 袁崇焕一个清白,还派专人寻访民间,查寻袁崇焕后人入朝为官,但在一些抗清人士看来,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实为褒‘清’贬‘明’的政治目的,因为只有烘托袁崇焕的战功与忠诚,才能渲染崇祯的昏庸与愚顽,才能体现满清取代明王朝的合理性。
满清政权垮台后,在民族存亡遭受世界列强威胁之际,追念袁崇焕的思潮骤然而起。维新领袖康有为在袁崇焕墓前写下这样的挽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的同乡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写下了一段动情之语: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1952年,北京市政府曾要把袁墓迁到北京城外,柳亚子等社会名流上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要求保存袁墓,袁墓才免遭迁动。在这份如今陈列在袁墓纪念馆的珍贵批示中,毛主席尊称袁崇焕为“袁崇焕先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传袁崇焕的头颅是用黄金做的,一些不法之徒大肆破坏墓碑,铲平墓地,袁墓惨遭浩劫。
前些年,通过相关新闻报道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袁崇焕被处死后,其佘姓部属冒灭门风险,盗走袁崇焕的首级,埋在自家后院,自此开始佘家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佘家先祖吩咐家人,他死后要埋在袁督师墓旁,并要后代子孙不得为官,要世世代代为袁督师守墓,袁家子孙秉承先祖遗志,守墓历经近四百年迄今,如今的守墓人是佘家第十七代人佘幼芝。
一名美国记者参观袁墓后感叹道:“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佘幼芝答道:“不为别的,就为这‘忠义’二字!”
令人困惑的是,在袁崇焕死后的近400年时间里,有关他的褒贬毁誉依然不绝于耳。最开始,他被明廷视为逆种叛臣。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念袁崇焕忠勇为国,蒙冤屈死,不仅还 袁崇焕一个清白,还派专人寻访民间,查寻袁崇焕后人入朝为官,但在一些抗清人士看来,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实为褒‘清’贬‘明’的政治目的,因为只有烘托袁崇焕的战功与忠诚,才能渲染崇祯的昏庸与愚顽,才能体现满清取代明王朝的合理性。
满清政权垮台后,在民族存亡遭受世界列强威胁之际,追念袁崇焕的思潮骤然而起。维新领袖康有为在袁崇焕墓前写下这样的挽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的同乡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写下了一段动情之语: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1952年,北京市政府曾要把袁墓迁到北京城外,柳亚子等社会名流上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要求保存袁墓,袁墓才免遭迁动。在这份如今陈列在袁墓纪念馆的珍贵批示中,毛主席尊称袁崇焕为“袁崇焕先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传袁崇焕的头颅是用黄金做的,一些不法之徒大肆破坏墓碑,铲平墓地,袁墓惨遭浩劫。
前些年,通过相关新闻报道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袁崇焕被处死后,其佘姓部属冒灭门风险,盗走袁崇焕的首级,埋在自家后院,自此开始佘家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佘家先祖吩咐家人,他死后要埋在袁督师墓旁,并要后代子孙不得为官,要世世代代为袁督师守墓,袁家子孙秉承先祖遗志,守墓历经近四百年迄今,如今的守墓人是佘家第十七代人佘幼芝。
一名美国记者参观袁墓后感叹道:“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佘幼芝答道:“不为别的,就为这‘忠义’二字!”
2011年March月
622:38:50

10年前,一位化名“思远”的成都女孩为袁崇焕创建了纪念网站,写下了后辈对这位古人的悼念哀思;近些年,时值清明节,一些年轻人身着传统汉服纷纷到位于北京广渠门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墓地拜祭;在袁崇焕的老家东莞,袁崇焕的名号与圣人无异。
武侠名篇《碧血剑》中的主角袁承志,寄托着金庸先生对袁崇焕的无限敬仰,在此书的后记中,金庸对袁崇焕的赞美可谓情透纸背;近期,一本通俗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受到无数读者热捧,作者在写到袁崇焕时,用了这样两个字肯定他的执著本色:坚持!
与这种至高礼赞相对的是,对袁崇焕的批驳、质疑之音同样汹涌澎湃,有激愤者甚至将袁崇焕定性为“误国之臣”,痛斥袁崇焕是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认为他的惨死实属“罪有应得”。
有关袁崇焕的对峙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这种争论已不再局限于对袁崇焕本人功过是非的指点评说,而升格为对中国社会的国民性、社会结构、民族思维理念的深刻反思,在这样一个无比沉痛而艰深的争议浪潮里,袁崇焕的名字被反复提起,他的在天之灵得不到丝毫安宁。
袁崇焕不是岳飞,不是于谦,他犯有重大过失,有致命的性格缺欠,他的军事才华不要说比古之名将 ,即便与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比,也颇有不及。
袁崇焕身处一个风云际会、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凭着一腔侠士豪情与书生热血,与强大的内外敌人,与自身的缺失,与江河日下的难挽形势做有如堂吉诃德式的悲剧斗争,他失败得很惨,跌得粉身碎骨。
袁崇焕是否留有后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袁崇焕身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平视的目光看到推己及人的局限、狭隘、无奈与困惑,也能看到那动人心魄的坚强、勇决、果敢与崇高殉道的人性光辉!
袁崇焕有一首诗,是他在辽东前线以督师身份送别弟弟回归广东故里时所作,题为《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是袁崇焕的理想表白,这是300多年前,一位大明国里的“痴心人”与“泼胆汉”内外交困中的真情流露,他为自己深爱的病入膏肓的王朝与它所代表的文化付出了最顽强的徒劳抗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成败沉浮值得我们纪念,他的悲情故事值得后人追思……
武侠名篇《碧血剑》中的主角袁承志,寄托着金庸先生对袁崇焕的无限敬仰,在此书的后记中,金庸对袁崇焕的赞美可谓情透纸背;近期,一本通俗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受到无数读者热捧,作者在写到袁崇焕时,用了这样两个字肯定他的执著本色:坚持!
与这种至高礼赞相对的是,对袁崇焕的批驳、质疑之音同样汹涌澎湃,有激愤者甚至将袁崇焕定性为“误国之臣”,痛斥袁崇焕是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认为他的惨死实属“罪有应得”。
有关袁崇焕的对峙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这种争论已不再局限于对袁崇焕本人功过是非的指点评说,而升格为对中国社会的国民性、社会结构、民族思维理念的深刻反思,在这样一个无比沉痛而艰深的争议浪潮里,袁崇焕的名字被反复提起,他的在天之灵得不到丝毫安宁。
袁崇焕不是岳飞,不是于谦,他犯有重大过失,有致命的性格缺欠,他的军事才华不要说比古之名将 ,即便与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比,也颇有不及。
袁崇焕身处一个风云际会、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凭着一腔侠士豪情与书生热血,与强大的内外敌人,与自身的缺失,与江河日下的难挽形势做有如堂吉诃德式的悲剧斗争,他失败得很惨,跌得粉身碎骨。
袁崇焕是否留有后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袁崇焕身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平视的目光看到推己及人的局限、狭隘、无奈与困惑,也能看到那动人心魄的坚强、勇决、果敢与崇高殉道的人性光辉!
袁崇焕有一首诗,是他在辽东前线以督师身份送别弟弟回归广东故里时所作,题为《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是袁崇焕的理想表白,这是300多年前,一位大明国里的“痴心人”与“泼胆汉”内外交困中的真情流露,他为自己深爱的病入膏肓的王朝与它所代表的文化付出了最顽强的徒劳抗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成败沉浮值得我们纪念,他的悲情故事值得后人追思……
2011年March月
622:9:18

打错字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有一处应该修改一下。不是今天看望了吕如深的双亲,而是今年看望了吕如深的双亲,这也算是我的一片好心好意。
2011年March月
49:2:51

功名利禄、妇女财帛,都是浮云,都是身外之物。你既然博古通今,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何不仔细钻研,著书立作,学古之司马迁,写成名篇传之后世?为了一个女人,如此纵酒消沉,这说明你的境界还不够!一个小小的于如梅,竟让你如此神魂颠倒,你白看了那些伟大的历史著作,愧对你敬慕的那些历史先人!若袁督师在世,也会为你感到难过的。有大志向者,绝不为区区红尘俗世所困惑!————袁崇焕
2011年March月
323:14:17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2010年July月
2515:45:39

先是,督师袁崇焕有疏谓:“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不听,至是果如其言。
------------ 余大成《剖肝录》
方天启年间,诸阳失卫,山海孤寒。当此之时,谁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焕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履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夜静胡笳,征人泪落。焕独何心,亦堪此哉?
都督毛文龙镇守朝鲜,耗兵亏饷,兼之私通出塞,阳修阴诱,罪本不赦。今奇等谓其忌功故杀,致外敌乘机内入。然当日毛文龙反迹,副都御史朱童蒙已力言之。假令不杀文龙,以伺消息相通,奸生日久,天下事尚忍言哉?
身居大将,未尝为子弟求乞一官。臣查袁崇焕自握兵以来,第宅萧然,衣食如故,犹更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贫扶弱,所在有声。
臣思曹谷为御史时,尝对臣言,焕得大将风,士卒同甘苦。皇上前日逮焕下狱时,祖大寿统兵二十余万奋激欲叛,何之璧率家四十余口诣阙代监。
---------------- 钱家修《白冤疏》
辅臣温体仁,毛文龙乡人也,衔焕杀文龙,每思有以报之。适枢臣梁廷栋曾与焕共事于辽,亦有私隙。二人从中持其事,焕由是得罪。……咸谓焕玩兵养敌。流言日布,加以叛逆。
母曰:“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河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军中皆踊跃。即日回兵入关,收复永平、遵化一带地方。
总兵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亦不允。会审之日,风霾昼闭,白日无光。闻者莫不伤之。栋等复造为飞语,流布内外,传入禁中,达之天听,以甚其罪。在廷多心知其冤,然见龙锡等相继罪谴,无敢言者。
自焕下狱,关外将吏士民,曰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孙知内旨已定,不敢上请。
昔宋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
--------------余大成《剖肝录》
------------ 余大成《剖肝录》
方天启年间,诸阳失卫,山海孤寒。当此之时,谁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焕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履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夜静胡笳,征人泪落。焕独何心,亦堪此哉?
都督毛文龙镇守朝鲜,耗兵亏饷,兼之私通出塞,阳修阴诱,罪本不赦。今奇等谓其忌功故杀,致外敌乘机内入。然当日毛文龙反迹,副都御史朱童蒙已力言之。假令不杀文龙,以伺消息相通,奸生日久,天下事尚忍言哉?
身居大将,未尝为子弟求乞一官。臣查袁崇焕自握兵以来,第宅萧然,衣食如故,犹更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贫扶弱,所在有声。
臣思曹谷为御史时,尝对臣言,焕得大将风,士卒同甘苦。皇上前日逮焕下狱时,祖大寿统兵二十余万奋激欲叛,何之璧率家四十余口诣阙代监。
---------------- 钱家修《白冤疏》
辅臣温体仁,毛文龙乡人也,衔焕杀文龙,每思有以报之。适枢臣梁廷栋曾与焕共事于辽,亦有私隙。二人从中持其事,焕由是得罪。……咸谓焕玩兵养敌。流言日布,加以叛逆。
母曰:“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河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军中皆踊跃。即日回兵入关,收复永平、遵化一带地方。
总兵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亦不允。会审之日,风霾昼闭,白日无光。闻者莫不伤之。栋等复造为飞语,流布内外,传入禁中,达之天听,以甚其罪。在廷多心知其冤,然见龙锡等相继罪谴,无敢言者。
自焕下狱,关外将吏士民,曰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孙知内旨已定,不敢上请。
昔宋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
--------------余大成《剖肝录》
2010年July月
2515:44:3

“……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臣不必为崇焕辩。惟是有谓其坐守辽东,任敌越蓟者;有谓其往刮蓟州,纵敌入京者;有谓其散遣援兵,不令堵截者,有谓其逗遛城下,不肯尽力者。此皆末以崇焕之入卫,与诸将之血战一详而按之耳!……”
------------------程本直《白冤疏》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犹忆其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即今圣明在上,宵旰抚髀,无非思得一真心实意之人,任此社稷封疆之事。予则谓:“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
……是左右诸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也。其不杀也,非不杀也,不能杀也,不敢杀也。是故崇焕一杀之而通国快然。……是文龙之杀,文龙之罪也,而非崇焕罪也。”
--------------------程本直《漩声纪》
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则崇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
痛自敌人逸蓟入京,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末近城,得以身翼神京。
臣从崇焕展转行间,情形悉备,请得冒万死为皇上陈之,以待斧钺之可也。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蒙皇上发部着议,疏固犹在御前也。乃敌今日困自遵化突入,不出崇焕所料。
崇焕冤死,义不独生。伏乞皇上骈收臣于狱,俾与崇焕骈斩于市崇焕为封疆社稷臣,不失忠;臣为义气纲常士,不失义。臣与崇焕,虽蒙冤地下,含笑有余荣矣!
------------------ 程本直《白冤疏》
------------------程本直《白冤疏》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犹忆其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即今圣明在上,宵旰抚髀,无非思得一真心实意之人,任此社稷封疆之事。予则谓:“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
……是左右诸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也。其不杀也,非不杀也,不能杀也,不敢杀也。是故崇焕一杀之而通国快然。……是文龙之杀,文龙之罪也,而非崇焕罪也。”
--------------------程本直《漩声纪》
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则崇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
痛自敌人逸蓟入京,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末近城,得以身翼神京。
臣从崇焕展转行间,情形悉备,请得冒万死为皇上陈之,以待斧钺之可也。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蒙皇上发部着议,疏固犹在御前也。乃敌今日困自遵化突入,不出崇焕所料。
崇焕冤死,义不独生。伏乞皇上骈收臣于狱,俾与崇焕骈斩于市崇焕为封疆社稷臣,不失忠;臣为义气纲常士,不失义。臣与崇焕,虽蒙冤地下,含笑有余荣矣!
------------------ 程本直《白冤疏》